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六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眼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曆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眾所周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 ◆ ◆
1. 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From 北京:
北京地區民間有民諺「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北方地區的老百姓一般會點燃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以來去除蠍子蜈蚣等。而他們在這天也有特別的美食,就是吃春餅,又叫吃龍鱗。北方地區均有這種吃法。
From 天津:
From 內蒙古:
在內蒙啊,今兒還會吃餃子和豬頭肉,看著這色香味俱全的豬頭肉,是不是也要流口水了~From 山東:
在山東這一天家家戶戶炒豆子,意為炒蠍子爪,闢邪祈福的意思。每個地方都有他們對二月二特殊的理解與傳說,不論吃什麼都是一種美好的祝願。
From 溫州:
溫州人會吃芥菜飯,看著顏色亮麗的炒飯,讓小編真是食慾大振啊!還有福州,今天會吃鹹粥,看來各地都是有他們各自的特色呢~
2. 理髮去舊
民間一直有「理髮去舊」的說法,二月二去理髮,據說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這天,理髮的地方,會忙得不亦樂乎,皆因人們一個多月沒理髮了。所有的理髮師傅,歇了整整一個月,趕到二月二這天,早早開門,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擁而至,「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3、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4、引龍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裡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在豫東一帶,農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裡的灰在院子裡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鍁上散落成圓圈,然後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願。
5、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6、不能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