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一句話,也可以說是一句諺語。農曆的二月初二,對於中國人來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它被簡稱作了「二月二」,還被賦予了不凡的內涵:「龍抬頭」。自然,圍繞著這一天,各地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各種各樣的講究和習俗。
作者 何大齊
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
二月二,是一個和節令密切相關的民間傳統節日,因為在農曆的這一天前後,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和雨水。到了這節氣,大地萬物開始復甦。冬眠的龍,此時也被隆隆春雷聲驚醒了,抬頭而起。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所以二月二便有了春龍節、春耕節、龍頭節和青龍節等稱謂。
正因如此,在「龍抬頭」這樣一個重要的時刻,人們要虔誠地點燈、燒香、上供,向龍王爺祈雨,希望未來一年裡都能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有一個好的年景。
圍繞著龍抬頭,全國各地有不少慶典方式和習俗。
在老北京,據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在飲食方面,除了《燕京歲時記》的記載,吃龍鱗、龍鬚麵之外,老北京素有以下的習俗:
吃餃子。謂之「食龍耳。
吃油炸糕。謂之「食龍膽」。
吃驢打滾。謂之「財源滾滾」。
吃豬頭肉。因為豬頭肉為上供物品,所以食之可獲得「神靈保佑」。
總之,在老北京,二月二的吃食是要沾龍氣兒的光,既食用了美食美味,祈福了平安吉祥,又獲得了心裡安慰和寄託。
另外的習俗還有接「姑奶奶」回娘家 。勞碌了過去的一年,新一年的勞碌又將開始,因為正月裡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的習俗,因此在二月二這一天,老北京人都會把「姑奶奶」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犒勞一番。
燻蟲、擊房梁、打掃衛生也必不可少。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滋生、活動,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香、用木棍或竹竿敲擊房梁,以此驅走毒蟲,保障平安。
在二月二,老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郊外的寺廟,踏青祈福。
在禁忌方面,除了《燕京歲時記》裡記載的「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之外,亦忌諱洗衣服,以防搓傷龍皮。
此外還有許多農諺:如: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掛在嘴上的兒歌是:「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另外,在這一天,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至今被人們熟知,甚至是約定俗成不去破壞的禁忌習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這項民俗出於何故,起始何朝何代,這裡不做探討了。我們說一下老北京和剃頭相關的事情。
老北京的剃頭行業,據說跟滿清政府加強自己的統治有關。束髮包巾,是漢人們幾千年的風俗習慣。滿清入關之後,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強迫漢人改變髮型:「剃四處,留中原」。可是,漢人們卻不樂意執行這道命令,不樂意留辮子。這下,順治皇帝火了,於順治二年六月頒布聖旨:留髮者不留頭!違令者斬!聖旨一下,便有官兵拿著武器,挑著剃頭挑子,在最繁華的前門、東單、西四等地設卡子,強迫漢人剃頭。如有反抗,立即砍頭。
剃頭匠的行業,就此誕生。
老北京剃頭匠的標準行頭是一副剃頭挑子。一根扁擔,兩頭挑著煤火爐子和櫃匣。爐子裡著著煤火,上做一把吱吱作響的鐵壺。櫃匣被漆成了朱紅色,上有三個抽屜,抽屜裡裝著剃頭用的傢伙。另外,櫃匣上頭還放著板凳和臉巾架子,臉巾架子上掛著一條一尺多長,兩寸來寬用來磨刀的鐾刀布。據說,櫃匣上的朱紅色,是當年皇上所賜的專用顏色,而那條鐾刀布,則是由順治皇帝的那道聖旨演變而來。遇到顧客,剃頭匠把挑子一撂,凳子遞給客人,臉盆架和臉盆在客人面前放好,提起爐子上的鐵壺,熱水倒入盆中,之後替客人洗頭,再用熱騰騰的毛巾在客人腦袋上捂半隻煙的功夫,拉開櫃匣,把剃頭刀子拿出來,試一下刀鋒,再在鐾刀布上喳喳地磨蹭幾下,便唰唰地開始剃頭了。
老北京的剃頭匠們招攬生意一般不吆喝,全憑手裡的一件響器。響器叫「喚頭」,我在一些資料當中,見有的專家也稱之為「換頭」。前者是從聲響上說的,後者是「剃頭換命」之意。喚頭是一把大鑷子模樣,剃頭匠把它拿在手裡,用一根鋼棍在中間一撥,便發出「嗡嗡」的響聲。響聲綿長而悠遠。
剃頭匠們為了招攬生意,一般除了「正業」剃頭之外,還有「副業」掏耳朵和捏揉按摩等。
我小時候有個同學,他爸爸就是「科班」的剃頭匠出身,會「捏」。我同學只要一打架吃了大虧,就必讓他爸爸出馬。他爸爸把手往那同學身上某個穴位上一摸,「咔吧」一聲,他的胳膊便被「摘」了,再動彈不得。我小的時候,理髮代替了剃頭,即便是遊街串巷的剃頭匠,依舊打著喚頭,但已然沒了剃頭挑子,一隻輕巧的書包裡,裝的是理髮推子。
在老北京,正月裡是不剃頭的。等到了二月二這一天,人們——主要是男人們和男孩子們,便圍攏在了剃頭匠的身邊,剃頭,修面,掏耳朵,用神採奕奕煥然一新面貌,用一種標誌和形式,完成了對新年幸福的祈福。
這裡,著重要提的是那些男孩子們。二月二,剃了頭還不作罷,他們還要緊隨剃頭匠身後,唱那首一代代流在孩子們口中流傳著的兒歌——
剃頭師傅技術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兒一根兒往下薅,薅得腦袋起大包,青包綠包大紫包。……
這樣一唱,二月二節日的氣氛,便更加濃烈了。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