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被賦予不少內涵,各種講究習俗體現在兒歌諺語中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二月二,龍抬頭」,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一句話,也可以說是一句諺語。農曆的二月初二,對於中國人來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它被簡稱作了「二月二」,還被賦予了不凡的內涵:「龍抬頭」。自然,圍繞著這一天,各地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各種各樣的講究和習俗。

作者 何大齊

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

二月二,是一個和節令密切相關的民間傳統節日,因為在農曆的這一天前後,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和雨水。到了這節氣,大地萬物開始復甦。冬眠的龍,此時也被隆隆春雷聲驚醒了,抬頭而起。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所以二月二便有了春龍節、春耕節、龍頭節和青龍節等稱謂。

正因如此,在「龍抬頭」這樣一個重要的時刻,人們要虔誠地點燈、燒香、上供,向龍王爺祈雨,希望未來一年裡都能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有一個好的年景。

圍繞著龍抬頭,全國各地有不少慶典方式和習俗。

在老北京,據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在飲食方面,除了《燕京歲時記》的記載,吃龍鱗、龍鬚麵之外,老北京素有以下的習俗:

吃餃子。謂之「食龍耳。

吃油炸糕。謂之「食龍膽」。

吃驢打滾。謂之「財源滾滾」。

吃豬頭肉。因為豬頭肉為上供物品,所以食之可獲得「神靈保佑」。

總之,在老北京,二月二的吃食是要沾龍氣兒的光,既食用了美食美味,祈福了平安吉祥,又獲得了心裡安慰和寄託。

另外的習俗還有接「姑奶奶」回娘家 。勞碌了過去的一年,新一年的勞碌又將開始,因為正月裡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的習俗,因此在二月二這一天,老北京人都會把「姑奶奶」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犒勞一番。

燻蟲、擊房梁、打掃衛生也必不可少。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滋生、活動,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香、用木棍或竹竿敲擊房梁,以此驅走毒蟲,保障平安。

在二月二,老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郊外的寺廟,踏青祈福。

在禁忌方面,除了《燕京歲時記》裡記載的「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之外,亦忌諱洗衣服,以防搓傷龍皮。

此外還有許多農諺:如: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掛在嘴上的兒歌是:「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另外,在這一天,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至今被人們熟知,甚至是約定俗成不去破壞的禁忌習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這項民俗出於何故,起始何朝何代,這裡不做探討了。我們說一下老北京和剃頭相關的事情。

老北京的剃頭行業,據說跟滿清政府加強自己的統治有關。束髮包巾,是漢人們幾千年的風俗習慣。滿清入關之後,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強迫漢人改變髮型:「剃四處,留中原」。可是,漢人們卻不樂意執行這道命令,不樂意留辮子。這下,順治皇帝火了,於順治二年六月頒布聖旨:留髮者不留頭!違令者斬!聖旨一下,便有官兵拿著武器,挑著剃頭挑子,在最繁華的前門、東單、西四等地設卡子,強迫漢人剃頭。如有反抗,立即砍頭。

剃頭匠的行業,就此誕生。

老北京剃頭匠的標準行頭是一副剃頭挑子。一根扁擔,兩頭挑著煤火爐子和櫃匣。爐子裡著著煤火,上做一把吱吱作響的鐵壺。櫃匣被漆成了朱紅色,上有三個抽屜,抽屜裡裝著剃頭用的傢伙。另外,櫃匣上頭還放著板凳和臉巾架子,臉巾架子上掛著一條一尺多長,兩寸來寬用來磨刀的鐾刀布。據說,櫃匣上的朱紅色,是當年皇上所賜的專用顏色,而那條鐾刀布,則是由順治皇帝的那道聖旨演變而來。遇到顧客,剃頭匠把挑子一撂,凳子遞給客人,臉盆架和臉盆在客人面前放好,提起爐子上的鐵壺,熱水倒入盆中,之後替客人洗頭,再用熱騰騰的毛巾在客人腦袋上捂半隻煙的功夫,拉開櫃匣,把剃頭刀子拿出來,試一下刀鋒,再在鐾刀布上喳喳地磨蹭幾下,便唰唰地開始剃頭了。

老北京的剃頭匠們招攬生意一般不吆喝,全憑手裡的一件響器。響器叫「喚頭」,我在一些資料當中,見有的專家也稱之為「換頭」。前者是從聲響上說的,後者是「剃頭換命」之意。喚頭是一把大鑷子模樣,剃頭匠把它拿在手裡,用一根鋼棍在中間一撥,便發出「嗡嗡」的響聲。響聲綿長而悠遠。

剃頭匠們為了招攬生意,一般除了「正業」剃頭之外,還有「副業」掏耳朵和捏揉按摩等。

我小時候有個同學,他爸爸就是「科班」的剃頭匠出身,會「捏」。我同學只要一打架吃了大虧,就必讓他爸爸出馬。他爸爸把手往那同學身上某個穴位上一摸,「咔吧」一聲,他的胳膊便被「摘」了,再動彈不得。我小的時候,理髮代替了剃頭,即便是遊街串巷的剃頭匠,依舊打著喚頭,但已然沒了剃頭挑子,一隻輕巧的書包裡,裝的是理髮推子。

在老北京,正月裡是不剃頭的。等到了二月二這一天,人們——主要是男人們和男孩子們,便圍攏在了剃頭匠的身邊,剃頭,修面,掏耳朵,用神採奕奕煥然一新面貌,用一種標誌和形式,完成了對新年幸福的祈福。

這裡,著重要提的是那些男孩子們。二月二,剃了頭還不作罷,他們還要緊隨剃頭匠身後,唱那首一代代流在孩子們口中流傳著的兒歌——

剃頭師傅技術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兒一根兒往下薅,薅得腦袋起大包,青包綠包大紫包。……

這樣一唱,二月二節日的氣氛,便更加濃烈了。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知多少?
    二月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
  •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意思?二月二龍抬頭有何禁忌和講究?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民間對二月二也有很多講究。那麼,在民間傳說中,二月二龍抬頭有何禁忌和講究?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意思?》》》推薦閱讀: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古詩詞有哪些?
  •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而且不理髮,頭太重了抬不起來,不能「龍抬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民俗專家表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 二月二龍抬頭 飲食習俗有講究
    北方人在「二月二」龍抬頭之日,家家戶戶煮豬頭,是因為初一、十五都過完啦,「二月二 」是春節中最後一個節日。一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 最後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春龍節,龍的傳人過龍節,龍節要吃豬頭肉。>>二月二為什麼要吃豬頭肉
  • 二月二,龍抬頭|大閱讀No.272
    關於二月二的來歷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 專家觀點 | 二月二的文化內涵
    元明以後的二月二則是在繼承前代節俗的基礎之上,根據二月的節氣、物候、月令宜忌不斷豐富發展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它吸納了既有節日——驚蟄和春社的傳統行事,從而成為一個活動多樣、內涵豐富的春天的節日。其文化內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二月二,龍抬頭!這些北京傳統習俗您知道嗎?
    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還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列舉,但是二月二龍抬頭的很多風俗習慣被人們傳承下來。
  • 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眾所周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
  • 二月二,龍抬頭,剃毛頭
    這一天有著一個很奇怪的習俗,就是理髮。為什麼二月二要理髮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理髮,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很重視,誰都想圖個好兆頭。 龍抬頭、走好運,不僅小孩要「剃龍頭」,各位美女也可以給自己換個新髮型,從頭開始,一年精神到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 二月二,龍抬頭!別讓掉以輕心,毀掉所有努力
    來源:中宏網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 「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怎麼來的?為什麼應該吃爆米花?
    二月二,龍抬頭一、「二月二,龍抬頭」這個說法怎麼來的?我國是農耕文明,為了作物更好的生長,產生了農曆和節氣的概念。每到農曆二月初的時候,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而之所以下雨,古人認為是「龍」的功勞,龍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天文學中的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仿佛「真龍抬頭」,故稱「龍抬頭」。
  • 《二月二,龍抬頭》| 有聲閱讀
    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在北方,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有資料介紹,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中華全國風俗志》中寫道:「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人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以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 二月二龍抬頭,為何二月二適合剪頭,這天傳統節日有何寓意和習俗
    明天就是農曆的二月二了,是個我們老古人流傳下來的好日子,有諺語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也有諺語說「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都有精神頭」。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這個陪伴我們走過一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二月二」
  •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
    中國自古就有有著祭龍的習俗,傳說龍是興雲化雨的神邸,在二月初二這一天祭祀龍神,就可以保佑一年的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一、「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 二月二,龍抬頭,巨龍一出,百蟲皆躲!祈願疫消福臨,眾生安泰!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在民間,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有「理髮去舊」的說法,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為孩子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叫「剃龍頭」,辭舊迎新,期許鴻運當頭、有著吉祥的預兆。有民諺為證:「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 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鴻運好兆頭
    今天,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好年景,春開頭萬物在此時開始真正甦醒春天真的來了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 春分遇上龍抬頭 這些有趣的習俗你知道嗎?
    不過,在幾千年的時間流逝中,在春分這一天還是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民俗,「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便與此有關。流傳至今的「豎蛋」遊戲,被稱為「民間最好玩兒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我國民間認為,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抬頭的日子,此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為新的一年帶來好收成。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等農諺。由於「龍」與「農」諧音,又有「二月二,農抬頭」之說,因此,這一天被稱之為「春龍節」「春耕節」「春農節」「農頭節」。
  •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是什麼?二月二吃什麼?理髮、吃炒豆,龍頭節習俗美食大盤點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2、炸油糕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
  • 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全國各地都有什麼樣的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對於中國人來說,二月初二有著特別的意義,各朝各代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產生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早在漢朝時期,人們就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到了唐朝,皇帝要在這天宴請群臣,並給他們放假一天。宋朝繼續舉行盛大的御宴活動,文武百官玩得不亦說乎。元朝正式確立二月初二為「龍抬頭」,還要吃「龍鬚麵」。
  • 二月二龍抬頭的龍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龍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時間:2020-02-24 13: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的龍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龍頭節又名春耕節、農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二月二稱為龍抬頭與古代天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