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懟上法院、國會黨爭激烈,美國的三權分立要「崩盤」?

2021-02-15 外事兒

川普今天很不高興,一大早就發了條推特:

 

我們法院見,美國的國家安全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

 

是什麼讓川普如此震怒?原來在當地時間周四晚上,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裁定:維持暫停執行「禁穆令」的判決,持有美國籤證的相關國家公民可以繼續入境。

 

這對兩個星期前籤署「禁穆令」的川普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我們先來回顧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上個月27號,川普在籤署了一項行政令,主要內容是在90天內禁止伊朗、敘利亞等7國普通公民入境美國(→戳這兒複習)。

 

然而3天後,華盛頓州司法部向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凍結川普的行政令,而主審法官羅巴特判決支持了這一要求。

 

川普方面當然不會就此罷休。司法部隨即上訴至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要求上訴法院緊急解凍地區法院對行政令的凍結。

 

美國各巡迴上訴法院管轄範圍。數字9代表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管轄的區域,包括加利福尼亞、華盛頓、阿拉斯加等8個州。

不過,上訴法院否決了司法部緊急解凍「凍結令」的請求。按照上訴法院的說法,關於這個問題呢,咱們還是按照程序慢慢來研究,不急在一時。

 

聽起來像繞口令?嗯,事實就是這麼繞。

 

就在前兩天,控辯雙方通過電話方式進行了辯論,然後法院通過討論後,3名法官一直決定維持羅巴特法官的裁決。

 

有意思的是,裁決出來後,久未露面的希拉蕊也發了條意味深長的推特:3:0。在一些媒體看來,希拉蕊是在用這種方式嘲諷川普。

 

外事兒(微信ID:xjb-waishier)找到了這份長達29頁的裁決書。我們先來看下裁決書封面列出的原告方:

 

美國總統川普、國務卿蒂勒森和國土安全部長凱利。

 

可以說,原告方代表著強大的美國行政力量。

 

中間20多頁的內容都是裁決的具體內容及相關法律條款,反正都看不懂,我們不妨直接跳到最後一頁的結論部分。

 

懂點英文的應該都明白上面那個大大的「DENIED」是啥意思吧。拒絕就拒絕唄,用得著大寫再加粗麼?

 

總體而言,上訴法院的這一判決在意料之中。對於這起戲劇性事件的走向,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極有可能會鬧到聯邦最高法院。(→戳這兒複習)

 

川普推特中所說的「我們法院見」指的就是聯邦最高法院。

 

不過,官司一旦進入最高法院層面,整體上是對川普不利的。

 

首先,最高法院的審理程序漫長和複雜,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川普的「禁穆令」最長期限只有120天。

 

屆時很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最高法院判決還沒下來,「禁穆令」已經自動失效了。

 

當然,也不排除川普為了「咽一口氣」而決定硬扛到底。

 

此外,從最高法院現有的大法官配置上來看,8名大法官中4人是自由派(傳統上傾向民主黨)、3人是保守派(傳統上傾向共和黨),剩下1人屬於中間派。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平局的話將維持原判。也就是說,川普政府要想贏得這場官司,不僅需要那位中間派大法官的寶貴一票,還必須爭取到至少一名自由派大法官的支持。

 

但這談何容易。所以,川普急著想讓他一周前提名的大法官戈薩奇成功「補位」,以增加他在最高法院的勝算。(→戳這兒複習)

 

但戈薩奇要想成功「補位」,必須得順利通過參議院的批准,而這也絕非易事。

 

外事兒(微信ID:xjb-waishier)注意到,就在行政系統與司法系統互懟的同時,美國「三權分立」中的另一支也鬥爭得厲害。

 

川普就任已經整整20天了,但他提名的15名內閣部長只有7人獲參議院確認通過。這比他的前兩任歐巴馬和小布希明顯落後了很多。

 

在7號和8號的參議院表決中,教育部長德沃斯和司法部長塞申斯都是涉險過關,前者還創造了一項略難堪的新紀錄。

 

在7號參議院的表決上,100名參議員投出了罕見的50:50平局局面。參議院現有共和黨人52人、民主黨人48人,也就是說,除了全體民主黨參議員投了反對票外,還有兩名共和黨參議員「反水」。

 

於是,美國歷史上戲劇性一幕出現了。

 

依據美國憲法,兼任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在參議院表決出現平局時有權投下決定性一票。於是現任副總統彭斯出馬,投下了支持德沃斯的最關鍵一票。

 

就這樣,德沃斯一舉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由副總統「一票定音」才通過參議院提名關的內閣部長!

 

總統懟上法官、國會黨爭激烈,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

撰文丨昌老師


歡迎長按二維碼

關注新京報「外事兒」

相關焦點

  • 三權分立的真面目是什麼?孫中山為什麼要以五權憲法取代三權分立
    美國一直被認為是比較徹底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其國家的行政權歸屬於以總統為首的政府,立法權歸屬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司法權歸屬於法院系統,但三者之間的制約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均衡。比如,19世紀的美國除了林肯藉助內戰取得總統權力的擴張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國會佔據著權力運作的主導地位。
  • 馬歇爾如何通過「馬伯裡訴麥迪遜一案」推動美國三權分立的確立
    導讀:在美國歷史上,有一個少言寡語、身材矮小的總統被人尊稱為「憲法之父」;他就是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有意思的是這位思維敏捷、深謀遠慮、奉行人權的總統在任國務卿時,卻被人以違反法律為由提起訴訟至聯邦最高法院,開創了美國「違憲審查」的先河,讓司法權這個三權中最弱小的權力在此事後彰顯出無限光輝。
  • 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介紹及優劣分析
    三權分立制含義: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議會、政府、法院獨立行使,同時又相互制約,保持權力均衡。按照這種權力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來組織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被稱為「三權分立制」。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比較: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條件:(1)歷史條件: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分權制衡製取代封建專制。
  • 金君達: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法院黨爭怎麼打
    首先是行政部門,總統可以提名新的法官人選,在少數案例中總統還有更加激烈的鬥爭形式。小羅斯福時代的所謂「憲政革命」(該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為該變化是長期形成而非羅斯福之功)是總統直接對抗最高法院的案例。在1936年後,成功連任的小羅斯福向最高法院「開戰」,不但在國會抨擊法院越權,而且提出了「填塞法院計劃」(court-packing plan);該計劃如通過,將授權總統建議70歲以上的最高法院法官帶薪退休,如法官拒絕,總統可以把一名「助手」法官提名到最高法院,使最高法院最多增加至15人(「助手」上限6人)。
  • 「一國兩制」漫談⑧|為什麼不是「三權分立」?
    香港回歸前由《英皇制誥》、《皇室訓令》規定的政治體制,回歸後由基本法確立的政治體制,都不是三權分立,而是行政主導。所不同的是,回歸前是行政集權,回歸後是行政主導,行政與立法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現代社會都有行政、立法、司法三種公權力,不過三權之間的關係不盡相同。香港雖有三權分立之形,但行政權明顯居於更權威更主動的地位。政府擁有立法創議權,政府議案優先列入立法會議程,簡單多數通過,體現行政優先,議員議案的通過則有更高的門檻。
  • 2019年將是美國最高法院歷史性的一年
    菲利普斯認為,應根據美國的《憲法》原意,重塑法官角色,同時恢復《憲法》的原始意義,強調三權分立、限制國會及行政當局的權力;同時,撤銷之前的獨立檢察官判例,恢復行政權力盡歸總統的憲法事實。菲利普斯說,總統歐巴馬表示,希望法官富有同情心時,這種改變法律的世界觀就出現了。「這是選擇性的同情,例如對少數族裔、工會和犯罪嫌疑人,但不適用於公司或警察。」他說。
  • 既無「槍桿子」又無「錢袋子」,美國最高法院為何擁有無上權力?
    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最高法院裁定誰當總統。主持總統彈劾案美國憲法規定,當總統出現叛國、賄賂或其他罪行時,國會可以對其進行彈劾。彈劾總統案的審判由美國首席大法官主持,當參議員中有三分之二認為總統有罪,則該總統將判定為有罪,並自動解除職位。
  •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為政治戰場
    歷史老師都有說,美國憲法樹立了三權分立的典範,行政、立法及司法,而司法的部分,就是依憲法第 3 條所指的最高聯邦法院及國會所設的下級法院(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憲法唯一有明文的法院,至於各州的州法院並未在憲法裡規定)。儘管 1787 年的憲法設立了最高法院,但還是授與國會權力決定如何組織最高法院。因此像是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數」,就成為政治人物展現實力的角力戰場。
  • 美國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究竟誰權力更大?
    美國國會是美國的立法機構,三權分立中的重要一環。它通過立法手段來規範政府和民眾的行為。然而它本身也受到來自白宮行政機構、最高法院、民眾的限制。比如總統可以否決國會兩院未超過三分之二多數投票的法案,最高法院可以判定國會某一項立法違憲,而國會議員本身也都是經由民眾選舉出來的。
  • 香港政體非「三權分立」的客觀現實——與陳祖為教授商榷\陳道理
    昨日香港大學陳祖為教授撰文,引述美國政體例子,並與特區政體作比較,得出「三權分立同適用於國家地方政體」,以及「說香港特區不是三權分立,是混淆概念,不符基本法規定」的結論。陳教授學術地位甚高,備受各方尊重,但可惜的是,他的舉例並不恰當,最為關鍵一點即,美國是行聯邦制,而中國是行單一制,在單一制之下,中國香港特區是不可能存在類同於美國各州的「三權分立」;而行政主導儘管並非明文規定,卻是充分體現了行政權的「主導」地位。  陳教授在文章中認為「三權分立的核心意思是權力分散和制衡,這適用於國家政體層面,亦適用於地方政體層面。例如,美國每個州也是三權分立的政體。
  • 國務院港澳辦: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三權分立」的說法必須糾正
    如立法會制定的法律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特別行政區法院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的解釋權也受制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三權分立」作為一種政治體制模式是有特定含義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地位決定了其政治體制不應當與一個主權國家簡單類比,也不可能實行建立在主權國家完整權力基礎上的「三權分立」。「三權分立」在香港也從未存在過。
  • 如果川普敗選拒不交權,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者會致美國內戰嗎?
    美國的總統基本就是兩黨輪流做,比如44屆美國總統是歐巴馬就是民主黨的,43屆美國總統是小布希是共和黨的,45屆美國總統是川普就是共和黨。拜登當選就是46屆總統,拜登是民主黨。美國歷史上已經競選過這麼多次總統了,不會因為一屆總統,兩黨發生內戰,頂多就是這屆競選輸了,下一屆贏回來就是了。
  • 美國政府為何會關門?簡析美國政府的運行機制
    一、美國的建國基本----1787年憲法與三權分立200多年前,一個嶄新的國家在美州建立,這就是美國,剛建立沒多久,美國的締造者們就熬夜加班研究出了美國使用說明書------1787年憲法。根據該憲法規定,美國由三個部門管理,分別是:1總統(政府):負責行政;2.國會:負責立法;3.最高法院:負責司法。
  • 屢屢「吃癟」後,佩洛西終於出手,同拜登請求美國國會「支援」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美國今年在國際社會上可謂是刷足了存在感,也賺足了眼球。除了異常嚴峻的新冠疫情外,美國大選也讓人覺得好不熱鬧。而就在拜登已做好接手總統職位時,川普卻還留在白宮撒潑打滾,遲遲不肯放權。情急之下,以佩洛西為首的民主黨大佬們終於還是出手了。以當下形勢來看,拜登的處境相當尷尬,雖然拜登「勝選」的消息已經傳遍全世界,且美國各大主流媒體也相繼報導,多國領導人也紛紛送上祝福。但是半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拜登卻還沒能開展總統權力過渡工作。
  • [美國大選]總統沒有言論自由?
    這裡是美國,憑什麼「不能侵犯政府的權益」,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讓渡的,它的本身根本就沒有權益好不好?搞不明白權力/權利/權益的,請自行補課。  回到問題來,為什麼法院要判總統不能拉黑別人?就得從「言論自由」說起。我們經常說言論自由言論自由,很多人就以為在言論自由的美國,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說任何話。  真的是這樣嗎?
  • 水門事件——美國總統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美國國父們的「收銀機」設計好後,雖然總體在平穩地運行,但是免不了修修補補,比如說規定總統任期只能為兩屆、增加最高法院的司法複議權等等。不過儘管如此,在權力的誘惑下還是有「勇士」敢以身試法,比如說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史上最大挑戰者——尼克森。
  • 韓國比美國更暴力?為何美國總統基本能善終韓國總統卻下場悲慘?
    這對父子迥異的待遇,像極了當前韓國與美國總統的遭遇,因為韓國上面有美國這個爸爸,所以韓國比較放肆,對總統也相當冷酷。而作為父親的美國則相對克制,所以美國總統都活得相當滋潤。作為世界上最早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的國家,美國雖然建國時間不足250年,但在權力制衡方面卻堪稱元老。
  • 美國,沒有腐敗,只有合法的利益輸送!
    美國,沒有腐敗,只有合法的利益輸送!為什麼呢?這跟美國的制度有關!眾所周知,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國會掌立法權,總統掌行政權,法院掌司法權。而國會又分眾議院與參議院,眾議院負責提出政策或者法律議案,參議院負責是否通過,但沒有修改的權力。
  • 美國總統之小羅斯福:唯一連任四屆總統,為何上不了總統山?
    富蘭克林·羅斯福:唯一連任四屆美國總統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崩盤,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加速下滑的惡性循環中。  1932年,在胡佛總統實施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美國深陷經濟危機泥潭不能自拔,約200萬美國人食不果腹、四處流浪。
  • 卡瓦諾如願就任大法官,並非此輪美國「黨爭」結束 | 新京報快評
    特別是在過去兩周中,圍繞其私德指控所進行的雙方公開聽證、卡瓦諾本人以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身份公開在電視上自辯甚至投書媒體,決定提名人選的川普通過社交媒體反覆對其人選背書……  這些橋段在美國司法史上都並不多見,足以證明輿論的超高關注度與議題本身的極大爭議性。  如今,雖然得以最終如願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第114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但對卡瓦諾而言,這一切可能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