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0-12-23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有一些老話聽著很奇怪,

卻又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等到茅塞頓開之後,

才感嘆老祖宗們真有智慧。

以前的廟裡都有較貴重的器皿,

一個人進去,有偷東西的嫌疑,

所以說「一人不進廟」。

兩個人一起看井,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

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

所以說「二人不看井」。

抱樹其實指的是抬樹,

三個人一起抬樹,

有一人會有偷懶的嫌疑,

所以說「三人不抱樹」。

一個人獨坐的時候,

容易想到一些悲傷的事情,

坐在高處,也容易想不開。

所以說「獨坐莫憑欄」。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

也總有人不喜歡你,

要為懂自己、喜歡自己的人而活著,

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丟掉了快樂,

然後在喜歡自己的人這忘記了快樂。

所以「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

曾國藩給自己的房子取名「求闕齋」,

用意是持滿戒溢,居安思危,

因為他明白「盛極必衰,樂極生悲」,

若真想得到精神上的圓滿,

最好先在物質上有些欠缺。

所以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

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調整好心態對健康至關重要,

有了好心情、好心境,

也就有了健康身體的基礎。

最好的心情是寧靜,

一顆平常心,勝過靈丹妙藥。

所以,「太上養神,其次養形」,

養形不如養神,調身不如調心。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直到有一天苦了,才對比出以前甜,

所以甜中總有苦,福中總有禍的人,

才最能感受到幸福,感恩才能惜福,

我們總是忽略已經得到的與擁有的,

所以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秀才餓死不賣書,

壯士窮途不賣劍。

有些動物主要是皮值錢,譬如狐狸,

有些動物主要是肉值錢,譬如牛羊,

有些動物主要是骨頭值錢,譬如人。

有骨氣的人有所不為:

不為五鬥米折腰,不低三下四求人,

更不會不擇手段地攫取地位與財富,

而是堅守自己的信念,

安貧樂道,享受人生的歡樂。

富日子有富日子的麻煩,

窮光景有窮光景的開心。

富人有富人的煩惱,擁有大量財富,

就要為如何保護、使用錢財而操心;

窮人有窮人的快樂,省了很多煩心事。

「窮」「富」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有的人是物質上「富」,精神上「窮」,

過日子也少不了麻煩;

有的人是物質上「窮」,精神上「富」,

在「窮光景」裡「窮開心」。

能大能小是條龍,

只大不小是條蟲。

龍作為神物,可變大可變小,

善於變化,則可以飛到天上,

蟲只大不小,不能低調隱忍,

不善於變化,只能留在地上。

劈柴劈小頭:

凡是有劈柴經驗的人,

都知道劈柴要從小頭開始,

因為劈大頭會劈歪,

甚至不小心劈到自己。

問路問老頭:

老人的閱歷較為豐富,

並且說話「丁是丁,卯是卯」,

所以,問路問老人不容易出錯。

其實,在人生這條路上,

老人也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建議。

能受苦方為志士,

肯吃虧不是痴人。

人只有在生活中,能吃得了苦,

吃一塹長一智,才能眼睛發亮,

看清生命的真諦和生活的意義。

清代鄭板橋,

留下兩句四字名言:

一個是「難得糊塗」,

一個是「吃虧是福」。

本文首發格物讀書(gewuliangzhi),

閱讀是最美的姿態,每天我們相遇在格物讀書,用美文、聲音、故事和你說晚安。安然自若,格物相伴,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古人說的「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是這個意思
    古人說的「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是這個意思文/百家聊史中國上下5000年歷史,文明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人的時候就非常聰明,並且流傳下來很多「俗語」跟「諺語」,讓後人謹記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以及保留有價值的學問,因此老人家說的是有一定的道理,尊老上中國是體現的很明顯
  • 農村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其實就是老一輩用他們長時間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比較通俗的話語,它們為什麼會那麼廣為人知,其實也是有原因的。要是全是枯燥乏味的長篇大論,很難普及大眾,為人所接受;而農村俗語通俗易懂,耐人尋味,看起來簡簡單單,其中卻蘊含著深層的含義和很好的教育意義,今天子曰就為大家帶來一句農村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你知道它的含義嗎?
  •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句更發人深省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句更發人深省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經過了千百年的沉積,我國積澱了許多源遠流長的深厚歷史。我們的每一個成語,每一個句子都值得我們去細細推敲,細細品味。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具體啥意思?
    其中有一句就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具體啥意思?從字面上理解,一個人的時候,最好不要進入寺廟。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經常有盜賊在寺廟裡藏身。如果一間寺廟看起來特別的荒涼,最好不要進去,因為裡面很有可能藏了壞人。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指的是什麼?
    「一人不進廟」說的是一個人不要去廟裡燒香。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寺廟通常建在幽靜的地方,而廟裡又有許多佛像,有慈眉善目普度眾生的觀世音,也有兇神惡煞懲治惡人的怒目金剛。假如一個人進廟,幽靜的環境和四周的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一種恐懼感。
  • 古語常說:「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到底什麼意思
    但是作為現代的孩子都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做,不能說,為什麼這句話就是真理,這無疑讓我們困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諺語的意思。看到這句話想必大家都在心裡解釋了一下,很多人就會認為不就是一個人不要到廟裡去,兩個人不要到井邊看,讓個人不要去抱樹嗎?小編不能說你是錯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含義這麼深
    古人智慧的先進並是不體現在那些封建迷信的糟粕上,而是體現在平時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情悟出來的大道理。還有就是從大道理中,把針對各個不同問題的具體方法給提煉出來,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東西。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 心理學家: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對於他說的道理深有感觸,也覺得平白如話卻意味無窮。這個深刻的名言,蘊含著我們人性的惰性,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做了很多難以原諒的錯事。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一人不進寺,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一:「一人不進寺」,古時的寺廟都是建在深山之中,再加上人煙稀少,寺廟也常常是野獸橫行、盜匪出沒的慣地。在宋朝還頒布了專門管理戶籍的保甲制度,該制度在1932年還被蔣介石頒布了相關的條例。這樣針對人口流動就有了嚴厲的禁止,也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犯罪的管理。因此如果有人犯罪想要逃脫官府的緝拿只能做盜賊或是出家了。
  •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原創首發)關於「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理解,並不像一般格言俗語那麼明顯,很多人的解釋也不一樣。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喜歡群體住在一起,這其中也有個體能力往往小一些,聚在一起力量大的意思。所以,進廟敬拜的時候,最好是兩三個人以上一起去,給自己壯著膽。二人不看井井是以前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取水構築物。
  •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什麼意思?
    「一人不登高,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一俗語是由「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演變過來的。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一人不登高」是說一個人不要去登山或者高空作業。古語云「登高涉遠三分險」,假如一個人去登山,一旦發生意外沒人救助。
  • 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仨人不上樹,獨坐莫憑欄,都是啥意思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和小夥伴一起出去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進水涵道,滾滾的河水打著漩渦進入裡面,很是壯觀,小時候不知道怎麼稱呼這個東西,就說這是一口大井,然後回到家裡把這事兒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聽了很是害怕,說不許我在去那裡玩,因為她覺得那井邊太危險,並且還跟我講了這樣一句老話,就是「一人不進廟,
  • 為什麼古人走夜路時,寧可露宿荒野睡墳地,也不願去古廟休息?
    有些諺語對於現代人來說往往比較難懂,第一眼甚至不知道古人在說什麼,比如這句"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話包含了什麼世俗的道理?在我們的想像中,寺廟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因為它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中說:"七帝之廟,五帝之廟,三帝之廟,一帝之廟。"直到漢代,寺廟才與鬼神崇拜聯繫在一起。
  • 農村俗話說:「一人不喝酒,兩人不賭錢」,這究竟有什麼講究?
    農村的很多俗語都包含了待人接物的道理,如「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說的就是出門在外,不要讓自己陷於危險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一人不喝酒,兩人不賭錢」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啥意思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會知道,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對一些自然現象或人情事物做出總結,這也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農村俗語,很多俗語在今天依然流傳在民間,就好比今天這句「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
  • 農村老話說:「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啥意思呢?看完明白了
    在農村從來都不缺少俗語老話,很多的俗語都是一些大實話,採用一些白描的方式簡簡單單的就把事情說得相當的清晰,這些俗語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很多似的時候還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有的至今還被當作至理名言看待。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之中發揮這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我們辦錯一件什麼事,就會被人埋怨:看看咋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說得有的時候老話還是要聽一些,但也有一些老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改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能作為談資來聽聽了。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這句老話說的是啥意思呢?
  • 古人為何說「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有何道理
    很多俗語都有著其背後深刻的內涵,如「三十不立子,一直累到死」,是說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沒有生子,那麼他就會一直操勞到死;再比如「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說當身處一個人的時候,不要走進寺廟,當兩個人同行之時,不要站在井旁,當三個人時不一塊抬樹木。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啥意思?
    聽農村老人說,之所以大家不要小廟周邊的宅基地,是因為農村有「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的說法,那麼這是為啥呢?有道理嗎?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農村的廟宇一般所在的位置離農村都比較遠,但是這幾年由於蓋新房的人越來越多,原來農村的宅基地已經不夠人們使用,所以很多新的宅基地都在農村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