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因被封於「杜」地而得名。
《世本通釋》記載:「杜康,黃帝宰人知康也,主糧食飲膳而能造酒,其後食於杜,故稱杜知康,略為杜康。」
而世人也對杜康讚賞有加:不止是魏武帝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也有唐代白居易有「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盞便開眉」,還有「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更有元好問的「總道忘憂有杜康。酒逢歡處更難忘,桃紅李白春千樹,古是今非笑一場」。
但是,既然杜康的歷史能夠追溯到黃帝時期,如此悠久的歷史為什麼沒能助杜康酒成為跟茅臺五糧液一樣的白酒巨頭呢?
現在的杜康酒最早產於伊川,伊川杜康於1968年建廠,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南,且1971年率先釀成杜康酒。
時隔一年,即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在宴會曾提出想嘗一嘗杜康酒的滋味:「天下美酒,唯有杜康,希望能喝到杜康酒」。周總理聽到此言,提出「復興杜康,為國爭光」的有關指示。
於是1972年,汝陽杜康酒廠成立,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杜康村。
1973年,陝西省的白水杜康酒廠成立,是基於老作坊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由於三家都生產杜康酒,商標上肯定會有糾紛。1981年,響應國家工商總局倡導的「酒的商標應當同其特定名稱統一起來」的要求,三家酒廠均以杜康之鄉、杜康後代為由,向國家商標局提出「杜康」商標的註冊申請。
汝陽杜康:
隨後,伊川酒廠申請的「杜康」商標獲得了國家商標局的初步核准註冊,又在政府部門的協調組織下,三家酒廠同意共同使用商標。
這就是「杜康」商標「一家註冊,三家共用」的由來。如果三家和睦相處,共同做大做強「杜康」這個品牌,三足鼎立之勢也未嘗不可,可是,商場如戰場,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從歷史角度講,三家共用商標,本就是個錯誤的決策,這也為之後的杜康之爭埋下伏筆。
1992年,也就是「一家註冊,三家共用」的第一個十年,「杜康」商標進入續展期,三家企業再因商標問題起爭端。
直到1996年12月,經白水杜康申請,商標局核准了其「白水杜康」商標,陝西的白水杜康正式退出商標戰爭,遠離河南,兩耳不聞窗外事。
而同處河南的伊川、汝陽杜康,卻因為多次商標糾紛,大傷元氣,打官司耗時耗力,影響銷售,影響生產,日漸式微,而後陸續被民營資本收購合併,2009年改制為洛陽杜康。
這段時間,正是白酒企業們發力的時期,茅臺正是在這段黃金時期成功超越五糧液,成為中國A股第一。而杜康卻因為商標紛爭,錯失了發展良機。
與杜康之爭不同,可樂市場卻是一片繁榮和睦。
我們知道市面上只有三種可樂,百事可樂、可口可樂以及快餐店裡的可樂(當然,不是百事就是可口可樂)。兩家只在宣傳文案互黑,實際上並沒有投入到官司糾紛中,於是兩家手牽手,佔領了全球的可樂市場。
同樣和和睦睦的還有「太白酒」:原本中國有兩家太白酒,後來重慶的太白酒改名為詩仙太白,與陝西太白酒有了品牌區分。
然而,又有多少人願意將本該屬於自己的市場拱手相讓?
2001年茅臺上市前,曾經與「貴州醇」打了一場馬拉松式官司。雙方既是原告,也是被告。貴州醇告茅臺「不正當競爭」,茅臺告貴州醇「商標侵權」,從1993年一直打到2000年11月,長達七年之久!最後茅臺上市之際主動撤訴,也終將貴州醇拖入中年境地。耗時耗力,有誰得利?
反觀本文的主角-杜康,自伊川、汝陽杜康合併成為「洛陽杜康」後,一直耗費精力,多次起訴白水杜康侵犯其「杜康」商標權。
2016年,洛陽杜康以侵害註冊商標專用權向白水杜康提發起訴訟,白水杜康敗訴。
2017、2018年間,白水杜康多次撰文:
「杜康之爭:白水杜康將會形成全國在陝第二大冤案!」
「河南杜康為搶佔杜康二字惡意訴訟給國家級貧困縣白水杜康產業造成巨大損失!」.
類似文章不勝枚舉,這些頗具煽動性的文章標題,正是白水杜康試圖通過輿論戰場影響商標裁定。
2018年,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裁決維持了原判,並判處白水杜康賠償洛陽杜康1500萬元的經濟損失。
早在1985年,三家杜康的銷售額就已經達到4000萬,遠超五糧液的1500萬元。
而時至今日,在多個回合的商標大戰下,「杜康」品牌價值已然受到侵害。雖然依舊知名,但消費者的信心卻早已消耗殆盡。
如今杜康酒已經脫離了第一梯隊,但90年代及之前的杜康(可點擊藍字查看詳情,品酒解惑)仍然具有極高的可玩性、收藏和品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