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 「我向施瑞·奎師那·柴坦尼亞和主尼提安南達致以恭敬的頂拜,祂們好像太陽和月亮。祂們同時升起在高達(Gauda)的地平線上驅除愚昧的黑暗並因此奇妙地賜福所有的人。
第85-86節 施瑞·奎師那和巴拉茹阿瑪是人格首神,先前顯現在溫達文,而且比太陽和月亮輝煌好幾百萬倍,出於對這個世界的墮落狀態的憐憫之情,他們已經升起在高達戴什Gaudadesa(西孟加拉)的地平線上。
第87節 施瑞·奎師那·柴坦尼亞和帕布·尼提安南達的顯現使世界充滿了快樂。
第88-89節 就像太陽和月亮通過他們的顯現驅散黑暗並揭示萬物的本性一樣,這兩兄弟驅除覆蓋生物體的愚昧的黑暗並用絕對真理的知識給他們啟蒙。施瑞·奎師那·柴坦尼亞和主尼提阿南達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升起驅散愚昧的黑暗。
第90節 愚昧的黑暗叫做凱塔瓦(kaitava),即欺騙的方式,這開始於篤信宗教、經濟發展、感官滿足和解脫。
第91節 「由瑪哈-牟尼·維亞薩戴瓦從原本的四個詩節編纂而成的偉大經典《施瑞瑪德·巴嘎瓦譚》描述最高尚和仁慈的奉獻者,完全排斥帶有物質動機的篤信宗教的欺騙方式。它提出永恆宗教的最高原則,這能夠事實上緩解一個生物體的三重苦並賜予全面繁榮和知識的最高福祉。那些願意以服務的順從態度聆聽這一經典的人能夠立刻在他們的心裡俘獲至尊主。因此除了《施瑞瑪德·巴嘎瓦譚》之外沒必要有任何經典。」要旨 本詩節出現於《施瑞瑪德·巴嘎瓦譚》(1.1.2) 。maha-muni-krte這幾個詞表明《施瑞瑪德·巴嘎瓦譚》由偉大的聖人維亞薩戴瓦編纂,祂有時以納茹阿亞納·瑪哈-牟尼(Narayana Maha-muni)而聞名,因為他是納茹阿亞納的一個化身。因此,維亞薩戴瓦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被至尊人格首神授權了的。他編纂了美麗的《巴嘎瓦譚》來敘述至尊人格首神和祂的奉獻者們的一些逍遙時光。《施瑞瑪德·巴嘎瓦譚》對真宗教和偽宗教作出了明確的分辨。根據這一對《韋丹塔·蘇綽》的原初和真實評論,有無數忽略了宗教的真正本質的虛偽信仰被當成了宗教。一個生物體的真正宗教是他自然天生的品質,而偽宗教是一種無知的形態,這種無知在某種不利的情況下人為地覆蓋一個生物體的純粹知覺。當偽宗教在心智層面上處於主導地位的時候真宗教就處於休眠狀態。一個生物體可以通過以一顆純淨的心來聆聽的辦法喚醒這休眠的宗教。《施瑞瑪德·巴嘎瓦譚》(Śrīmad-Bhāgavatam)又名《博伽梵往世書》(Bhāgavata Purāṇa)
(請購書籍詳見本公眾號菜單 派發經典)由《施瑞瑪德·巴嘎瓦譚》所規定的宗教之途和所有篤信宗教的不完美形式不同。宗教可以被劃分為如下三類:(1)果報活動之途,(2)知識和神秘力量之途,以及(3)崇拜和奉獻服務之途。
果報活動之途(卡爾瑪堪達karma-kanda),甚至裝飾著用以提升一個人的物質狀況的宗教儀式的時候,還是一種欺騙的程序,因為它永遠不能讓人從物質存在中得到緩解並獲得最高的目標。一個生物體永恆地苦苦掙扎使自己擺脫物質存在的劇痛,但果報活動之途卻領他走入物質存在的短暫快樂或短暫痛苦之中。通過虔誠的果報活動人被置於一種可以暫時感到物質快樂的處境之中,而邪惡的活動則導致他處於物質匱乏的悲慘境地。然而,即便人置身於物質快樂的最完美境地,他那樣還是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楚。因此一個物質上快樂的人需要永恆的解脫,而這是從果報活動的角度出發的世俗的宗教虔誠永遠也不能給予的。培養知識(格亞納-瑪爾嘎jana-marga)和神秘力量(尤嘎-瑪爾嘎yoga-marga)的道路是同等危險的,因為人不知道沿著這些不確定的方法會走向何方。一個尋覓靈性知識的經驗哲學家可能勤勤懇懇地以心智推測來努力上許許多多的生世,但除非直到他達到純粹善良的品質——換句話說,直到他超越了物質推測的層面——否則他是不可能知道源自人格首神華蘇戴瓦(Vāsudeva)的一切的。他對至尊主非人格特徵的依附使他不配提升到瓦蘇戴瓦(vasudeva)理解的超然階段,所以由於他心意的不潔狀態,甚至在已經上升到了解脫的最高階段之後,他也會再次滑入物質的存在之中。這種墮落的發生是由於他在對至尊主的服務中缺乏一個確定的地位而造成的。就尤格伊們的玄密力量而言,它們也是靈性覺悟道路上的物質羈絆。一位在印度成為首神奉獻者的德國學者說,在複製尤格伊們的玄密力量方面,物質科學已經取得了值得讚許的進步。所以他來印度不是為了學習尤格伊們玄密力量的方法而是為了學習對至尊主超然愛心服務的道路的,這正如偉大的經典《施瑞瑪德·巴嘎瓦譚》裡提到的一樣。玄密力量可以讓一位尤格伊在物質上強大有力並因此暫時緩解生老病死的痛苦,就像其他物質科學也能做到的一樣,但這種玄密力量永遠不能成為緩解這些痛苦的永久根源。所以,根據巴嘎瓦塔學派,這條篤信宗教的道路也是一種欺騙其追隨者的方式。《巴嘎瓦德·歌伊塔》裡清楚地定義說最高尚最有力量的玄密尤格伊是一個在心裡不斷想著至尊主並從事於對主的愛心服務的人。崇拜無數的戴瓦們(devas)或行政半神人的道路,比上述提及的卡爾瑪堪達(karma-kanda)和格亞納堪達(jnana-kanda)還要危險。這個崇拜許多神(比如杜爾嘎、希瓦、甘內什、蘇爾亞和維施努的非人格形體)的體系為那些被感官滿足的強烈願望蒙蔽的人所接受。按照眾沙斯綽(sastras)上提及的儀式恰當地進行崇拜的時候(在當今這個匱乏的年代這是非常難以進行的),這種崇拜一定能夠實現人對感官滿足的願望,但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成功肯定轉瞬即逝,而且只適合不太有智性的人。那是《巴嘎瓦德·歌伊塔》的論斷。明智的人不應該滿足於這種短暫的得益。
本書翻譯及評註者:著名梵文學者、偉大的阿查爾亞
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創辦人
聖恩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上述提及的三種宗教道路中沒有一種能把人從物質存在的三重苦中解救出來,這些分別是由軀體和心意引起的痛苦,由其他生物體引起的痛苦,以及由半神人引起的痛苦。然而,《施瑞瑪德·巴嘎瓦譚》中描述的宗教程序能夠給予其追隨者對三重苦的永恆解脫。《巴嘎瓦譚》描述最高的宗教形式——恢復生物體在他對至尊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中的原本地位,這免於感官滿足、果報活動和帶著融入絕對從而與至尊主合一之目的的知識培養的願望的侵染。任何基於感官滿足(無論粗糙還是精微)的篤信宗教的程序,必須被認為是
偽宗教,因為它不能給其追隨者永久的保護。projjhita這個詞意味深長。Pra-的意思是「完全的,」而ujjhita指的是排斥。以果報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篤信宗教直接是粗糙的感官滿足的方法,而帶著與絕對者合一的觀點培養靈性知識的程序是精微感官滿足的方法。所有這些基於粗糙或精微的感官滿足的虛假虔誠在巴嘎瓦塔·達爾瑪(Bhagavata-dharma)的程序,或作為生物體永恆職責的超然宗教中受到完全地排斥。巴嘎瓦塔·達爾瑪,或《施瑞瑪德·巴嘎瓦譚》中所描述的宗教原則,(《巴嘎瓦德·歌伊塔》是對此的初步學習),為的是那些最高層面的解脫了的人,他們認為做作的篤信宗教中的感官滿足價值甚少。果報工作者、提升者、經驗哲學家和救世主義者的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考慮是提升他們的物質地位。但首神的奉獻者們沒有這種自私的願望。他們服務至尊主只為了祂的滿足。施瑞·阿爾諸那,通過成為一個所謂非暴力和虔誠人士的方法想滿足自己的感官,起初決定不去打仗。但當他全面處於巴嘎瓦塔-達爾瑪的原則之中,以完全臣服於至尊主的意願為頂峰的時候,他改變主意同意為了主的滿足而作戰。接著他說道:
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tvat-prasādān mayācyuta
sthito 'smi gata-sandehaḥ
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我親愛的
奎師那,永不犯錯的人那!現在我的迷惑一掃而光。由於禰的恩賜,我恢復了記憶。現在我意志堅定,毫無疑問,願意按照你禰的訓令行動。」(梵歌18.73)處於這種純粹知覺中是生物體的構成性地位。任何妨礙生物體的這一無雜質靈性地位的所謂宗教程序因此必須被認為是一種篤信宗教的做作程序。
宗教的真實形式是對首神自發的愛心服務。生物體和絕對人格首神之間在服務中的這種關係是永恆的。人格首神被描述為瓦斯圖(vastu),或實質,而生物體被描述為瓦斯塔瓦斯(vastavas),或實質在相對存在中的無數樣本。這些獨立存在的部分和至尊實質之間的關係永遠不能被毀滅,因為它是生物體固有的一個永恆特性。通過和物質自然的接觸,生物體展示出各種物質知覺疾病的症狀。治癒這物質的疾病是人類生命的至高目標。治療這疾病的程序被稱為巴嘎瓦塔·達爾瑪,或薩納坦-達爾瑪(sanatana-dharma)真正的宗教。這在《施瑞瑪德·巴嘎瓦譚》的書頁中描述過了。所以任何由於他前世的虔誠活動經歷而急於聆聽《施瑞瑪德·巴嘎瓦譚》的人會在他內心認識到至尊主的臨在而且實現他人生的使命。
Śrī Caitanya-caritāmṛta:《施瑞•柴坦尼亞•查瑞塔密瑞塔》,也譯為《永恆的柴坦尼亞經》,是主柴坦尼亞•瑪哈帕布的生平傳記,由施瑞拉•奎師那達斯•喀維茹阿哲•哥斯瓦米(Srila Krishnadasa Kaviraja Gosvami)於 16世紀時用孟加拉語寫成。
Caitanya Mahaprabhu:柴坦尼亞•瑪哈帕布——主奎師那在喀歷年代(即鐵器工業年代)的化身。祂於15世紀晚期在西孟加拉的納瓦兌帕顯現,倡行這一年代所允許的祭祀——齊頌主奎師那的聖名。
關於這部經典的更多內容詳見本公眾號菜單 有聲經典-永恆的柴坦尼亞經
轉發分享是最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