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到底是在提高效率,還是在搶奪飯碗?

2020-12-2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社區團購的發展,各大巨頭紛紛入局,讓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國內最火的投資賽道之一。有人說,社群團購只是「幾捆白菜的生意」,也有人說社區團購搶走了小商販的飯碗不道德……眾說紛紜中,社區團購的真實面目是什麼呢?本文作者分享了他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這兩天,一位同學「忍不住」微信發了張圖給我,問:潤總怎麼看?

這張圖,用一張火箭背景圖,配了一段文字:

「馬斯克正在一步一步把未來變成現實,而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忙著搶社區小販們的飯碗。」

顯然,這是對最近大火的「社區團購」的諷刺,甚至批評。

這位同學知道我平常挺忙的。他「忍不住」來問,一定是因為實在是非常困惑,很想聽聽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怎麼回復他。

不參與討論,也許是對這個話題的最大尊重。

因為一旦參與,不管持什麼立場,都是有風險的。不回復吧。可是,不回復,又覺得是辜負。

唉。算了。

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01 他們什麼都沒做錯,但是……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卡車司機:馬爾科姆·麥克萊恩。

這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開著卡車,在高速公路上來回跑。

日復一日,起早貪黑,還不掙錢。

為什麼?

因為「陸運」作為國家經濟的「運輸成本」而存在,其效率不高。

一輛卡車才能拉多少貨?

而且沒幾噸貨,就需要配一個司機送好幾天。還很耗油。

所以,這個行業並不賺錢。

1953年的某一天,麥克萊恩突發奇想。

陸運效率不高,但水運效率高啊。裝貨量大,用人少,還省油。

我運貨時,能不能不要全程都走陸運?

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來拉這些貨,然後在下一段,再換回卡車送到目的地,是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呢?

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感謝這個「突發奇想」。

為什麼?下面再說。

我們先說,那麼,這個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

在麥克萊恩有這個想法之前,水路運輸主要是靠「散船」。

什麼是散船?

就是一包一包的東西,由碼頭工人,從一個碼頭搬上船,散裝在船艙內、甲板上。運到另一個碼頭後,再由那個碼頭的工人,搬下船。

散船解決不了麥克萊恩的問題。

這些碼頭工人再強壯,也不可能背得動卡車後面的大拖箱。

我總不能把卡車開到碼頭,然後招呼大家卸貨,裝船,到另一個碼頭後招呼大家再卸貨,再裝車吧?

這需要更多的工人,成本更貴。

有多貴?

如果用這種方式來運輸,每噸啤酒的運費大約是4美元。太貴。

關鍵時刻來了。

麥克萊恩想:那我能不能只要碼頭,不要碼頭工人?

我能不能直接用吊車,把大鐵箱子從卡車吊上船,到下一個碼頭後,再用吊車吊上卡車呢?

這樣,卡車、輪船不就聯運了嗎?工人不也省了嗎?

你可能聽出來了。這就是「貨櫃」。

麥克萊恩的這個想法,在當時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

他被很多人恥笑。

但是,他堅持嘗試。堅持嘗試。堅持嘗試。堅持嘗試。

1956年,麥克萊恩終於成功完成了貨櫃的首航。

麥克萊恩的這種用卡車、貨櫃、吊車、平板輪船的聯運,到底能降低多少運輸成本呢?

還記得那噸啤酒嗎?

它的運費,因為麥克萊恩的貨櫃,從4美元降低到20美分,只有原來的5%。

一個數量級的下降!

因為麥克萊恩的偉大發明,全球貨櫃運輸的時代到來。

在過去,每運輸100元的東西,成本可能就高達25元。

如果100元的原材料,運到中國就要25元,運回去又要25元,你想過,還會有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嗎?

50%的成本,足以抵消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優勢。

而因為貨櫃,一隻iPhone從深圳蛇口運到韓國釜山,現在只需要3分錢人民幣!

因為這便宜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運輸成本,世界各國才能把各種原材料、半成品、現貨等,在各國之間運輸,再加工或者銷售。

這,才有了中國製造。

可以說,如果沒有貨櫃,就沒有全球化。

甚至可以說,沒有貨櫃,就沒有中國製造。

這是個聽上去激動人心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面。

那麼,那些背不動貨櫃的碼頭工人們,後來怎麼樣了?

對啊。他們怎麼樣了?

他們頑強抵抗。

面對他們怎麼也不可能背動的貨櫃,面對效率帶來的失業,碼頭工人們開始紛紛抵抗。

甚至有些地方,孔武有力的碼頭工人,暴力佔領碼頭,憤怒地要求和船運公司談判。

然後呢?然後你猜最後怎樣?

最後,船運公司選擇了妥協,答應分享一部分利益給工人們。

工人們估計也想,我也不想一輩子做苦力啊。

還是拿點錢,讓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長大以後不要成為自己吧。

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

處於大變革的時代,我們對碼頭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誰都不想被替代。

但是,你難以想像,如果碼頭工人勝利了,全球的碼頭都還是碼頭工人背貨,所有貨櫃、吊車、平板貨輪都被拒之門外,那麼在那個平行宇宙裡,中國因為全球化的這40年的崛起,也就同時灰飛煙滅了。

我在我的新書《商業簡史》裡寫到這一段時,忍不住說:

如果拍成一部電影,你會不知道應該為勝利者歡呼,還是應該為淘汰者悲哀。他們什麼都沒做錯。

但是,因為連接跨過了他們,就被傷害了。

這與他們是誰無關。

高效的商業模式和高效的商業模式之間,當然會有競爭關係。

但是高效的商業模式和低效的商業模式之間,不會有競爭,只會有「逐步取代」。

你覺得,這個故事如果真拍成一部電影,會是喜劇,還是悲劇?

02 那麼,社區團購呢?

那麼,你覺得,社區團購呢?

社區團購的重要性,當然不能和貨櫃相提並論。

但是,我給你講貨櫃的故事的原因,是因為社區團購和貨櫃,有很多相似之處。

它們都因為善用科技,而提升了商業效率;也因為提升了商業效率,而可能改變底層職業結構。

有人說:

社區團購,不就是盯著幾捆白菜,搶小商販生意嗎?這有什麼科技?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可能就對社區團購,有了先設的成見了。

社區團購的基本邏輯是「預售、次日達、自提」。

什麼意思?我解釋一下。

生鮮(蔬菜、水果、魚蝦等)最大的問題,是庫存。

菜販進貨之前,並不知道今天能賣出多少。

進少了,萬一生意好,就不夠賣了。

進多了,萬一生意差,生鮮蔬菜變質很快,就扔掉浪費了。

而這些浪費,最終都會加到菜價裡。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

這會導致的結果就是:

消費者買到的菜很貴,菜販還掙不到錢,最後社會還承擔了大量的浪費。

有沒有辦法,減少庫存呢?

我在2016年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小資本玩轉生鮮電商》,在還沒有「社區團購」這個概念的時候,就解析了這個模式的核心價值:去庫存。

我在文章中,舉過一個例子。

有機草莓,很好吃,但也很貴。要賣到60-70元/斤。

為什麼?

是因為草莓一旦採摘,保鮮期只有1-2天,如果沒有銷售出去,就會損失慘重。

損失的部分,必須計入售價。

所以,成本只有10-20元/斤的草莓,賣到用戶手裡,就到了60-70元/斤。

這中間的差價,主要都是壞掉的,而不是你吃掉的草莓。

那怎麼辦?

預售。

「蟲媽鄰裡團」眾籌了一次草莓,共有2百多個家庭參與,包銷了20個大棚的草莓。

因為是「預售」,農民的所有草莓,還沒有種出來就全部賣光。

沒有銷售壓力,也沒有庫存損耗,所以可以刨除損耗計提,實現價格優惠。

一個大棚大概能產出400斤草莓,平均每個家庭支付了798元,分到40斤。

最後,一斤草莓才20元。

消費者只付了1/3的錢,而農民卻反而賺了更多的錢。

如何做到的?

這就是通過預售減小庫存,帶來的價值。

可是,我不能總是提前4個月買菜啊?我明天就想吃,怎麼辦呢?

這就是:次日達。

明天想吃什麼?在群裡接個龍,或者在app上下單。

下單之前,這些社區團購併沒有備庫存。

晚上收集需求發現,大家加在一起,要買25噸西紅柿,40噸黃瓜,100噸小龍蝦。

連夜從一級批發市場備貨。

然後第二天,送到社區。

這就是次日達。

以前的菜場,需要「猜」用戶喜歡吃什麼,然後進貨。這就導致了「猜不準」而帶來的庫存損耗。

猜什麼?直接問不好嗎。

你說吃什麼,我就進什麼。這樣,幾乎完全消滅了庫存浪費。

可是,怎麼送呢?

自提。

用外賣的方式送到你家很好。但是,萬一家裡沒人呢?來回送幾次,成本很高,而且菜也可能會壞了。

消費者是能接受自提的。順路,拿一下。

而且因為不用深度派送,價格更低。

派送點如果是個便利店,還能給便利店引流。說不定還能順便買串關東煮。

這就是「預售+次日達+自提」。

通過這三招,社區團購能讓消費者買到更便宜的蔬菜,農民還更賺錢。

懂了。但這也不算是科技吧?

當然是。

要想做到每日「預售」,需要有一種能每日觸達消費者的工具,收集需求。

居委會大媽敲門收集?打電話詢問?

這都不現實。成本太高。

而網際網路這項「科技」,用極低的成本,前一天晚上收集了海量的預售需求,通過高科技驅動的高效倉儲和物流,第二天就會送達社區,真正發揮了這個模式的威力,讓消費者受益。

理解了。可是,可是,那些菜販怎麼辦呢?他們會和碼頭工人一樣,消失嗎?

03 恐懼來源於未知

我們總是擔心,科技的進步,會帶來巨大的失業。

其實不只是社區團購。

即便是被拿來與社區團購作比較的伊隆·馬斯克,他的自動駕駛技術,也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卡車司機、計程車司機失業。

他的全自動化汽車生產線,更是導致工人失業。

美國汽車協會的人,在特斯拉門口舉牌抗議:

特斯拉傷害工人,傷害家庭,傷害社區。為他們感到羞恥!

(圖片來自於網絡)

他本人甚至說過一句讓人絕望的話:

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工作。

你看,伊隆·馬斯克,並不比社區團購好多少。

這在商業世界中,有一個專門的詞: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但是,對技術性失業的擔憂,並不是今天突然才有。

蒸汽機被發明以後,工業國家爆發了各種各樣的工人暴動。工人們佔領工廠,打砸機器。

為什麼?

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鋼鐵怪物搶佔了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失業。

是不是像極了碼頭工人佔領碼頭?

這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但是,今天來看,蒸汽機和貨櫃,不但沒有消滅工作崗位,反而創造了更多的崗位。

2017年,《紐約客》的一張雜誌封面刷屏了。

未來,是被人工智慧武裝的機器人,提著公文包,拿著咖啡和智慧型手機,奔波於上下班的路上。而人類,只能沿街乞討。

這張封面,傳遞出巨大的擔憂和恐懼。

這種恐懼,從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

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恐懼。

我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未知。

對未來的未知,更是對規律的未知。

什麼規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效率,是商業社會進步的唯一方向。

這就是規律。

只不過,這個「進步」,不會一蹴而就。

它分為三個步驟:

  1. 初期。只會有少部分人受益。比如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和發明電燈的愛迪生。這時,會有部分行業消失,社會不公平性會增加,貧富差距加大。
  2. 中期。整個國家開始受益。消費者開始享受科技效率帶來的,更低成本的商品,更便宜、更優質的服務。底層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3. 末期。全人類開始受益。那些遠離科技創新的國家、民族,也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經濟增長。全人類往前跨一大步。

網際網路,就是科技。

網際網路這項科技帶來的效率革命,還沒有結束。

今天,我們正處於這項變革的初期、和中期之間。

那我們此時應該做什麼?

我們這時候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不是阻止這場科技革命,而是做好足夠的準備,儘可能化解它帶來的連帶問題。

比如,作為國家,如何利用再分配的機制,讓科技創新帶來的好處,惠及更多人?

比如,作為公司,如何給員工提供更多的培訓,幫助獲得新技能,實現轉型?

比如,作為個人,如何及早預見未來的改變,終身學習,適應這個高速變革的時代?

我們可以因為同情,而幫助;但無法因為恐懼,而阻止。

最後的話

最近,人造肉火了。

大家在暢想人造肉的各種好處。比如更健康。比如,減少因為飼養牛羊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你知道嗎?

地球上相當比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養殖的牛羊呼吸造成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有一天,巨型工廠可以人造肉了,大量的養殖農民就會失業嗎?

等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可能依然會看到,養殖農民佔領工廠,打砸機器的新聞。

人們總以為自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壞人。卻不知道,自己被傷害,僅僅是因為科技優雅地跨過了他們。

這與他們是誰無關。

當你突然想撕心裂肺地呼喊,驚心動魄地反抗時,歷史會按下靜音鍵,然後繼續前行。

適應變化,並且用最大的人文精神,幫助他人適應變化吧。而不是阻止變化。

共勉。

 

作者:劉潤;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nY9Xe6MlCuD6lmzjHnHEQA

本文由 @劉潤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駁劉潤「社區團購,到底是在提高效率還是在搶奪飯碗?」
    於是,劉潤發布文章,標題為「社區團購,到底是在提高效率,還是在搶奪飯碗?」您說「這麼想,是對社區團購有了先設的成見」,如此評價,劉老師是不是對人民日報先設了成見呢?效率提升、商業進步是社會發展之必然,我們無需再用蒸汽機、貨櫃之類陳詞反覆咀嚼。我想,人民日報也絕無「阻止」之意圖,劉老師不能假定了一個子虛烏有的結論,再慢慢「抨」之。
  • 劉潤:社區團購,到底是在提高效率,還是在搶飯碗?
    這張圖,用一張火箭背景圖,配了一段文字:馬斯克正在一步一步把未來變成現實,而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忙著搶社區小販們的飯碗。顯然,這是對最近大火的「社區團購」的諷刺,甚至批評。這位同學知道我平常挺忙的。陸運效率不高,但水運效率高啊。裝貨量大,用人少,還省油。我運貨時,能不能不要全程都走陸運?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來拉這些貨,然後在下一段,再換回卡車送到目的地,是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呢?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感謝這個「突發奇想」。
  • 社區團購是如何幫菜農做到的
    一時之間幾乎中國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擠進了社區團購這條賽道。與此同時,這一現象也引起熱議,日前一篇題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刷屏,各大號也紛紛轉載,矛頭直指網際網路巨頭用資本的方式搶奪手無寸鐵賣菜小商販的市場「不講武德」;甚至還有人質疑,網際網路這種燒錢換流量的做法,是一種資源浪費。那麼真相到底如何?
  • 誰動了「賣菜人的飯碗」?網際網路巨頭瘋狂燒錢入局社區團購
    目前社區團購的風頭正盛,各個網際網路巨頭美團、阿里、騰訊、拼多多、滴滴幾乎你所能想到的都在入局社區團購。 接下來,毋庸置疑,這將是我們業務的核心點」 盒馬鮮生CEO侯毅稱,「這是一個全新的電子商務模式,目前,社區團購僅處於萌芽階段,今天大家看到的,一定不是未來最終模式。」 拼多多對社區團購的重視,亦不遑多讓。拼多多上線了社區團購平臺「多多買菜」,採用「預定+自提」模式。
  • 社區團購:大勢所趨還是曇花一現?
    作者 | 釐米 編輯 | 落葉楓 來源 | 病毒先生商業組 估計還沒有一個風口,能像社區團購這樣,昨天還是萬眾矚目,今天就被萬箭穿心。
  • 社區團購,是天使還是魔鬼?
    更多大平臺參與進來之後,收購早期進入的企業成為更為快捷的方式,這也是進入社區團購比較早的小企業的最佳歸宿。(5)大財團之間的廝殺,拼資本實力之外,供應鏈成為更為重要的因素,誰的貨源更好,就更能吸引消費者,誰吸引了更多消費者,就可以獲得更多成本優勢。誰的供貨效率更高,誰就能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也更能在競爭中提高生存率。
  • 管中窺豹:從社區團購看網際網路巨頭的野蠻之路
    ,其實說到底這場爭論還是在探究網際網路巨頭們對於社會的意義何在。二是疫情帶來的衝擊即便是巨頭也渾身難受,疫情擊穿了它們的壁壘,無論是打車也好、外賣也好還是電商,疫情期間基本上是停擺的,而這三家巨頭又均是網際網路界內最會講故事的,疫情的衝擊讓它們幾近無故事可講,於是它們及時發現了社區團購,而社區團購也給了它們一個嶄新的故事腳本。
  • 社區團購平臺到底怎麼選
    當前的社區團購非常火爆,也正處在行業的紅利期,很多人紛紛想入行分一杯羹,最近市面上的社區團購系統軟體也魚貫而出,魚龍混雜,甚至還出現一批免費的社區團購平臺小程序,但是這些社區團購系統軟體到底如何呢?其實它不取決於本身技術的優良程度,也不取決於在開發上花費了多少錢!那看什麼呢?
  • 鄉村振興——社區團購讓農民增收無望
    最近可能很多人都在說,社區團購搶了菜市場的飯碗,其實說真的,有多少社區團購的人敢站出來給大家曬曬他們的瓜果蔬菜來自於哪裡呢?其實他們就是去菜市場批發回來給你分裝分裝,你還以為他們親自去農村拉的,我時常在鄭州一個蔬菜批發市場見到很多做社區團購的人員,他們大包小包的拉著回去,到家再給你稱重分裝,最後經過他們努力的配送順利的到了你的手中。
  • 社區團購:下沉市場的零售效率革命
    相較而言,社區團購通過預售實現需求端的計劃性提高供應鏈效率,通過犧牲一定時效性(即次日達)實現集單集配,結合消費者自提(省掉終端配送成本),從而顯著降低了履約成本,使該模式在低客單價前提下也具備盈利能力
  • 蕪湖業務員:老闆做社區團購嗎?老闆:我不答應你就天天來嗎?
    最近社區團購火了,各位網際網路大佬天天盯著普通人的菜籃子,每天都在想著怎麼讓更多的人買他們的菜,還派出了很多業務員,讓實體店老闆加入到這個行業裡來。近日蕪湖一實體店老闆曝光了這樣一件事,只見一個業務員走進店來,拿出一張菜品清單,上面有水果、蔬菜、雞蛋等,對著老闆說:「我們是做社區團購的啊,如果你做的話每個單子有20%的提成,你看一下。」老闆很不耐煩的說:「我不做,我不做。」業務員拿著單子就走了。
  • 社區團購給下沉市場帶去了什麼?
    其實關於未來土地集中生產果蔬的矛盾,在於這塊蛋糕該怎麼分,而不是一刀切似的把任何能夠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新商業模式全「掐死」。於本地商超經銷商來說,社區團購採用「自提」模式,所以一些超市便成了社區團購貨品的寄存點。
  • 「捲土重來」的社區團購:該「避之」還是「擁之」?
    它的到來,是破壞,還是創新?倒下的社區團購企業:擔心巨頭湧入會打破平衡曲磊2018年開始涉足社區團購領域,在杭州做了一個「鄰裡直供」的平臺。按照曲磊設想,這個平臺可以形成一個高端商品低價銷售的細分市場,改變傳統商業模式。
  • 社區團購的另一面:新基建的親歷者
    但社區團購真的是搶走小攤小販飯碗的洪水猛獸嗎?實際上,這非社區團購這一行業的初心。這場關於社區團購的爭議,十薈團CEO陳郢就曾在今年7月的內部信裡提到:「十薈團要做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六穩六保的堅定執行者和貢獻者」。這份內部信大概就是對如今這個熱議話題的最好回答:社區團購的誕生從來都不是為了摧毀,而是為了重構秩序、產生社會價值。
  • 商業常識(番外篇):社區團購到底好還是不好?
    最近社區團購很火,大家的討論也很激烈。那社區團購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其實這個問法就有問題,就像小時候看電視的時候問爸媽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樣單純,看問題儘量辯證的看,才能了解事實是怎麼樣。稍微好一點的問法是:社區團購哪裡好?哪裡不好?首先講好的地方。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商業的發展方向就是在朝著交易成本不斷降低的過程,因為交易成本降低可以讓用戶更低成本的買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從而激發更多的需求。
  • 合發全球電商前沿:社區團購的本質是什麼?
    最近,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電商圈的熱門話題,由於阿里巴巴、美團、拼多多等電商巨頭競相布局社區團購賣菜,引來不少社會人士的議論,多數意見領袖持反對意見,認為社區團購搶了底層生意人的飯碗,不講武德,並且涉嫌壟斷等等。那麼,什麼是社區團購?社區團購的本質是什麼?合發全球電商運營專家將為您解答。
  • 當國家鐵拳出擊之時,沒有一個社區團購巨頭是無辜的!
    規範社區團購「小便宜」伏爾泰曾經說過: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同樣,當國家鐵拳出擊之時,沒有一個社區團購巨頭是無辜的!近日,央視針對社區團購的「低價傾銷」發表了評論:任何創新都不能成為違法的理由,創新精神和法治精神不是一道可以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必須二合一的必答題。什麼意思?
  • 反壟斷、社區團購爭議!巨頭的焦慮和經濟的道義
    摘要:追求效率不是全部,經濟增長、企業發展也需要道義(歡迎關注槓桿遊戲)撰文|張銀銀&編輯|欣欣然其實最近我特別困惑,為什麼前2年沒搞成功的社區團購、生鮮團購等,最近又火得一塌糊塗。各大媒體、坊間也對社區團購口誅筆伐。對此,作為一個嚴肅財經號不參與說幾句,槓桿遊戲都擔心粉絲要取關我了。要說,就正經地說,把深奧的經濟學理論通俗化地說出來,方便杆友思考、批評。1、社區團購本身的價值不能全否定,該肯定的要肯定。
  • 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發現,現階段圍繞社區團購的爭議,主要是一些根本性的、方向性的爭議;這些爭議離解決還差得遠,差得很遠、很遠。(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對了一下答案,發現自相矛盾)現在在社區團購戰場上的參戰者,無論是網際網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圍繞這些根本性爭議,尚未達成一致結論。
  •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砸了菜農們的飯碗嗎?
    最近火爆的社區團購,就是網際網路巨頭們,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利用大數據,通過巨額低價補貼,搶佔菜農果農小商小販們的市場。很多餐飲店的老闆也成為了社區團購中的團長,比如我樓下的蛋糕店,奶茶店,早餐店等成為了團長,社區團購平臺上,有些乾貨調味品價格很實惠,比餐飲店去批發市場拿還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