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會影響星孩社交?這些因素要知道

2020-12-22 騰訊網

對於自閉症孩子而言,社交障礙是其核心症狀,給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帶來嚴重的困擾。根據相關研究,自閉症孩子的社交障礙與孩子的共情缺陷有關,因此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助於幫助孩子改善社交溝通技能和拓展內在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幫助孩子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由此可見,科學提高自閉症孩子的共情能力尤為重要。

那麼,什麼是共情能力呢?

共情(empathy)又可稱之為「同理心」,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石,它通過我們對他人的關心來建立社會和合作關係,幫助我們推斷和預測他人的內心感受、行為和意圖。

而自閉症孩子的共情缺陷又有什麼特徵呢?

社交障礙是自閉症孩子的核心症狀之一,而導致社交障礙的原因主要在於自閉症孩子無法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難以體驗他人的感受、意圖、信念,更加難以推測他人的行為。與普通孩子對比,自閉症孩子的共情能力明顯更低,其對情緒表情的模仿能力和感知能力均低於普通孩子,對人物面部表情尤其是眼部和嘴部的注視時間明顯少於普通孩子。

總的來說,自閉症孩子的共情缺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情緒識別困難,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無法進行恰當的社會行為反應。

共情能力作為情商的重要構建基礎,其關鍵在於改變自我中心為主的思維模式,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對方的情感需求。

改善孩子的共情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要讓孩子改善社交障礙,就必須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提高其共情能力,幫助他們在生活經歷中獲得真正的共情。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自閉症孩子改善共情能力呢?

01

耐心傾聽孩子說什麼

共情的示範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第一步。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肯定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讓孩子理解他人情緒和感受的前提。

試想,若孩子的情緒感受不受到關注,經常被人忽略,又怎麼能夠讓孩子以同理心關心他人的感受呢?當孩子存在某種情緒時,即使這種情緒不是正確的,也要讓孩子意識到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了解孩子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所以,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及時給予足夠的回應,讓孩子知道自身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關懷和關注。

02

適時引導孩子如何做

適時引導,不能夠只是一味講道理,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與孩子共情。冷處理和單純說教只會讓孩子不能正確了解與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想法。

例如,媽媽牽著孩子的手走在狹窄的過道上,過道上擠滿了人,前面走著一位老人,老人行走不便,此時媽媽和孩子放慢了腳步。但是,後面的行人抱怨「你們走快點啊!」遇到這種情形,媽媽可以先和善地跟後面的行人解釋:「人太多了,過道窄,咱們忍著點吧!」然後再跟孩子說,「寶寶你看前面的老奶奶走得多吃力,等寶寶長大後就可以扶著老奶奶走快些了。」

像這樣,家長善於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導孩子正面理解他人的行為和情感,向孩子傳達共情的思維模式。當孩子獨自面對社交時,則自然能夠產生共情,推己及人,換位思考。

03

為孩子創造共情環境

孩子共情能力缺陷與其生活環境存在一定的關係。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顧及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而孩子只能把看電視、玩電腦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失去了鮮活的生活環境和體驗,難以得到共情的機會。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為孩子多創造共情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親身體驗與他人交流、社交的經歷,不要事事為孩子出頭,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生活,讓孩子產生需要幫助的感受,也讓孩子體會被他人需要的感受。

自閉症孩子社交障礙一直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但是相信通過家長們的耐心引導,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肯定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重新找回生活社交的快樂!

掃碼加入自閉症交流群,

覓健玥老師幫你解答心中疑惑

圖片來源:攝圖網正版圖庫

責任編輯:覓健星小編

參考文獻:

[1]廖夢怡,陳靚影,張坤, 等.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共情過程中能力缺陷量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0,(1):51-59.

相關焦點

  • 孩子「共情」能力低下,人際交往也會有很大影響,家長要注意培養
    比如媽媽已經非常疲倦了,甚至是生病的狀態,孩子還依然要媽媽陪著玩,要媽媽給自己講故事,媽媽解釋過自己生病,但是孩子無視,還是要達到自己的要求。3、遺傳與生理作用。有人說共情能力是一種情感,不可能在遺傳範疇。但是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團隊在2018年的4萬人測試研究中表明:遺傳在共情能力的影響因素佔比高達30%!
  • 共情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研究表明,有些精神疾病與缺乏共情有關,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缺乏共情能力,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共情能力低,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自閉症患者都有共情功能障礙或說損傷。因此,共情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精神病學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是個體社會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近30年,共情又成為認知神經生物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 消費者應該有共情能力嗎?
    除了用戶粘性這些肉眼可見的量化數據之外,品牌溢價、領域話語權、產生生態這些幫助品牌晉升為名牌才能獲得的「特殊能力」,每一個都需要建立在消費者充足認同感的基礎上。所以你細品老羅當年那句「如果有一天賣了幾百幾千萬臺,連傻逼都在用我們的手機,你要知道這是給你們做的」,仔細想想基本上和星巴克苦心營銷多年的「第三空間」概念很大程度都在說同一件事——我們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和你一起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這一點上,能夠讓科技自媒體圈的頂流帶動輿論,讓消費者認為買咖啡真的是在「薅資本主義羊毛」,瑞幸毫無疑問也是勝利者。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說完之後,女兒跟劉先生要一萬塊錢買限量版鞋子。女兒的一番話讓劉先生感到心寒,他覺得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但是女兒才8歲,如果現在不好好教導,長大之後肯定不會孝順。其實劉先生女兒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不孝順,而是缺少「共情能力」,家長在以後的生活當中,要注重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二、什麼是共情能力?
  • 生活中共情能力強是好還是壞?你有共情能力嗎?
    共情能力,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共情能力,指的是設身處地為感受他人的處境,從而理解他人感受或者情緒的一種能力。看到很多有共情能力的培養、共情能力的訓練,共情能力屬於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社交能力。所以共情能力強越來越重要。
  • 共情也會有害嗎?
    然而,在成年人世界中,共情的好處卻並不那麼明確了。儘管現在談論共情的缺點似乎顯得不合時宜——疫情使我們相互隔絕,意識形態鬥爭盛行,失控的殘忍言論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但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錯誤的共情可能會對你和他人都有害處,它會導致人們變得冷漠,阻礙你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 星孩社會適應能力差?家庭教養方式是關鍵
    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同樣,對於孤獨症兒童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孤獨症兒童的行為表現同父母的教養方式也緊密相關,正性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培養孤獨症兒童感知及社會適應能力,而消極的教養方式則會造成生活能力等各方面的障礙。
  • 「共情能力」在戀愛中的重要性!
    「共情能力」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該能力既包括情緒感受能力(與情緒有關),又涉及換位思考能力(與思維有關)!請試想一個場景:你可愛的寶寶3歲了,他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時候會是什麼情形?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而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則會與之相反,他們做每件事時,都會考慮到他人,不讓他人為難。也就是古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實這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其他的小朋友摔倒了她也會覺得疼,她會想要去幫助她緩解疼痛。
  • 傷痛換來的善良,共情能力太強!
    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一基於人本主義提出的精神層面的概念,指的是體察他人內心的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社交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善於社交的話,孩子不僅性格開朗,而且生活也會多姿多彩。可是社交能力欠缺的話,孩子的性格明顯有些落寞,生活也相對單調。 悅悅的動手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好,唯獨社交能力有些薄弱。進入幼兒園已經一個多月的時間了,但是她還沒有真正的融入進去,當然也沒有特別要好的夥伴。
  • 共情也會有害嗎?| 情緒效應
    但這位非常聰慧活潑的小女孩得知,她可能要等待幾周甚至數月才能接受治療,這令人心碎。想像一下這是什麼感覺?這會如何影響雪莉的生活?如果你有機會把她放到名單的最前面你會怎麼做?我們用「可辨識受害者效應」籌集了數十億美元善款,但是這些資金本原本可以用在更多人身上,產生更大規模的積極效應。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儘可能多的孩子,就應該把錢花在發展中國家的驅蟲項目上,這會比資助美國高昂的醫療支出,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想要為沒有「可辨識受害者」的項目募捐就困難了,比如將會被全球變暖影響到的未來一代,他們都還有沒有出生。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共情」這個詞,通常來理解,共情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是現實社交中或多或少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一種情緒工具。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
  • 共情能力高的孩子表現
    共情能力高的孩子表現2020-12-03 18:02:5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共情能力也構成人情商的一部分,對人際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如果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不足,不僅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還會對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那麼,共情能力高的孩子表現有哪些呢?
  • 學會「共情」才能讓你的內容被更多人傳播!
    二、信息內容中的「傳染物」會引發共情;共情會迅速引發分享傳播行為  上面的共情體驗只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範圍較小,這些東西「傳染」給你後,也很難通過你再「傳染」給其他人。然而,當人們的生活逐漸媒介化,逐漸被社交媒體佔據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你的共情體驗會迅速通過社交媒體圈子「傳染」給其他人,其他人會繼續傳染給更大圈子範圍的人。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當男朋友的事業因為疫情影響面臨危機,終日情緒低沉,她能理解對方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卻不太能體會到那種感受。她很想要安撫男朋友,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明顯感覺到自己語言的無力,「別難過了,會好起來的。」「別擔心,有我在。」對方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
  • 做好群眾工作要提高共情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共情能力,是指一個人判斷、分析和理解對方情緒、情感的能力,也可簡單理解為「與他人共通情緒、情感的能力」。一般而言,具有較高共情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敏銳發現他人的情緒狀態及情感變化,更容易理解和包容他人,進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給予支持,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化解尷尬。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你共情方式沒用對!
    有些專家就指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用"共情"的方法,有些家長也用了分享效果不錯,有些家長用了吐槽此法並無用處。實際上,並不是"共情"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共情的方式不對。"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 人類的共情能力有什麼用?
    我們人類有一種天性,關注別人的命運,為別人的幸福和感到滿足,為別人的不幸而感到悲傷,而當看到不公平的現象,也會感到不滿。這些事情跟我們好像沒什麼聯繫,可我們就是會在意,還會不由自主想像別人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並產生相應的情緒,有時候還會採取一些行動,這就叫共情。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關於共情力對人生的影響,美國的學者們曾做過一個長期的社會實驗。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曾經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