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詩帶給的讀書啟示
黃鴻彬
曾一度,讀書無用論風行一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的收入遠低於從事體力勞動的販夫走卒。因而,流傳句順口溜: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那時,知識不值錢,知識分子收入低。曾有教授賣燒餅事件鬧得滿城風雨。
而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極大改變了腦體倒掛的現象。因此,人們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就重視起讀書來。讀書也就自然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作為教師,教學生讀書,熟識的人也經常請教這方面的問題。筆者也因此更加關注讀書,研究如何讀書才會更有成效?
讀書,於我們有悠久的優良傳統,古今湧現了許許多多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文人學者。他們總結了許多讀書之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比如,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朱熹的「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曾國藩的「三有(有志、有識、有恆)」等都是讀書良法,也備受推崇。
而今,生活節奏快,人們獲取的信息渠道多,單一部手機在手,足以令人心旌蕩漾,目不暇接。好多人面對紛湧的信息,無所適從,心浮氣躁,無法沉靜以對。因此,我想起了南宋著名哲學家、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教育家陸九淵的《讀書》詩。
詩曰:「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詩意為讀書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讀,才會覺得興味深長。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暫且放過去,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需要認真思考斟酌。
詩句一就似乎針對我們的現實生活而言的。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難以做到慢嚼細咽,細斟滿酌,用心品味。更甚的「有考的就讀,不考的不讀」,喜歡零碎閱讀,難得沉下心來認認真真讀整本書。由於課業負擔重,讀書總是「慌忙」的,匆匆忙忙的。而這慌忙的結果是,讀書,就像趕路,只顧匆忙趕路,無法領略到一路美景。讀書自然是掠光浮影,累而無趣,還收穫甚微;讀書,就像囫圇吞棗,暴飲暴食,無法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更影響了知識營養的吸收。
慌忙,不僅無法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還影響著讀書的成效。因此,陸夫子是在告誡我們讀書要沉心讀,從容地讀。唯此,才有可能讀好書,取得比較好的讀書效果。
讀書不慌忙,解決的是心態問題。讀書做到不慌忙,有足夠耐心、恆心,不急不躁。接著,陸夫子提出了「涵泳」。這涵泳,就是潛心會文,品讀吟誦,深入領會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蘊。很多文章往往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似簡單易懂的道理,踐行起來很不易,或唯踐行,方不誤所學;很多文章是言近旨遠,意在言外,需要去探尋品味,生發感悟。讀書,懂得涵泳,往往會給人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千姿百態;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花明柳暗又一村」之豁然開朗;給人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之妙不可言;給人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之樂在其中……如此讀書,深入領會,總有所得,豈不興味盎然,樂此不疲?我們當若此讀書,反覆涵泳,深入領會,吸收內化,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用起來自是如同己出。
「涵泳」品讀,本冰冷的文字,經過情感的醞釀打磨就有了溫度。書也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感,令人百看不厭,常讀常新,流連忘返。以至歐陽修感言「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
詩的前兩句說的是讀書的心理前提和讀書的最基本方法,後兩句講的是什麼呢?是讀書的策略。我們常說,讀書要讀有一定難度的書,讀書就像賞景,一路旖旎,風光無限,賞心悅目;讀書就像爬山,一山放過一山攔,給人以花明柳暗之快感,令人慾罷不能。有些書是海,博大精深,常讀常新。所以,讀書遇到無法理解的,是在所難免。面對此,該怎麼辦呢?陸夫子認為,不妨暫時放下。
這放下,並非知難而退,只是暫且放下,隨著閱讀量的增多,隨著閱歷的增加,生活經驗的累積。功到自然成。以後再去看它,可能就會豁然開朗。話雖如此,但並非皆如此對待讀書,接下來,陸夫子又提出「切身須要急思量」,也就是說那些和自己聯繫緊密的,即使難懂,也要弄懂,決不能輕易放過的。尤其這對處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那些必須要求掌握的知識,你如果不懂,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弄懂,可以通過請教,查閱資料,或與同學切磋等,以求切實掌握,瞭然於心。如果不去弄懂,暫且放過,可能就會影響到後續的學習。可見,讀書也要分清輕重緩急,區別對待,以期達到比較好的讀書效果。
總之,陸九淵的四句讀書短詩,言簡義豐,是其讀書的經驗結晶,值得我們細加品味,學習借鑑。而今,雖時過境遷,但我們切己讀來,依舊是振聾發聵,如昨縈繞耳畔。試想想自己讀書,慌忙呼?涵泳乎?鑽牛角尖乎?急思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