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詩帶給的讀書啟示

2020-12-23 田戈教育

讀書》詩帶給的讀書啟示

黃鴻彬

曾一度,讀書無用論風行一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的收入遠低於從事體力勞動的販夫走卒。因而,流傳句順口溜: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那時,知識不值錢,知識分子收入低。曾有教授賣燒餅事件鬧得滿城風雨。

而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極大改變了腦體倒掛的現象。因此,人們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就重視起讀書來。讀書也就自然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作為教師,教學生讀書,熟識的人也經常請教這方面的問題。筆者也因此更加關注讀書,研究如何讀書才會更有成效?

讀書,於我們有悠久的優良傳統,古今湧現了許許多多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文人學者。他們總結了許多讀書之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比如,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朱熹的「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曾國藩的「三有(有志、有識、有恆)」等都是讀書良法,也備受推崇。

而今,生活節奏快,人們獲取的信息渠道多,單一部手機在手,足以令人心旌蕩漾,目不暇接。好多人面對紛湧的信息,無所適從,心浮氣躁,無法沉靜以對。因此,我想起了南宋著名哲學家、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教育家陸九淵的《讀書》詩。

詩曰:「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詩意為讀書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讀,才會覺得興味深長。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暫且放過去,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需要認真思考斟酌。

詩句一就似乎針對我們的現實生活而言的。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難以做到慢嚼細咽,細斟滿酌,用心品味。更甚的「有考的就讀,不考的不讀」,喜歡零碎閱讀,難得沉下心來認認真真讀整本書。由於課業負擔重,讀書總是「慌忙」的,匆匆忙忙的。而這慌忙的結果是,讀書,就像趕路,只顧匆忙趕路,無法領略到一路美景。讀書自然是掠光浮影,累而無趣,還收穫甚微;讀書,就像囫圇吞棗,暴飲暴食,無法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更影響了知識營養的吸收。

慌忙,不僅無法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還影響著讀書的成效。因此,陸夫子是在告誡我們讀書要沉心讀,從容地讀。唯此,才有可能讀好書,取得比較好的讀書效果。

讀書不慌忙,解決的是心態問題。讀書做到不慌忙,有足夠耐心、恆心,不急不躁。接著,陸夫子提出了「涵泳」。這涵泳,就是潛心會文,品讀吟誦,深入領會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蘊。很多文章往往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似簡單易懂的道理,踐行起來很不易,或唯踐行,方不誤所學;很多文章是言近旨遠,意在言外,需要去探尋品味,生發感悟。讀書,懂得涵泳,往往會給人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千姿百態;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花明柳暗又一村」之豁然開朗;給人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之妙不可言;給人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之樂在其中……如此讀書,深入領會,總有所得,豈不興味盎然,樂此不疲?我們當若此讀書,反覆涵泳,深入領會,吸收內化,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用起來自是如同己出。

「涵泳」品讀,本冰冷的文字,經過情感的醞釀打磨就有了溫度。書也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感,令人百看不厭,常讀常新,流連忘返。以至歐陽修感言「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

詩的前兩句說的是讀書的心理前提和讀書的最基本方法,後兩句講的是什麼呢?是讀書的策略。我們常說,讀書要讀有一定難度的書,讀書就像賞景,一路旖旎,風光無限,賞心悅目;讀書就像爬山,一山放過一山攔,給人以花明柳暗之快感,令人慾罷不能。有些書是海,博大精深,常讀常新。所以,讀書遇到無法理解的,是在所難免。面對此,該怎麼辦呢?陸夫子認為,不妨暫時放下。

這放下,並非知難而退,只是暫且放下,隨著閱讀量的增多,隨著閱歷的增加,生活經驗的累積。功到自然成。以後再去看它,可能就會豁然開朗。話雖如此,但並非皆如此對待讀書,接下來,陸夫子又提出「切身須要急思量」,也就是說那些和自己聯繫緊密的,即使難懂,也要弄懂,決不能輕易放過的。尤其這對處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那些必須要求掌握的知識,你如果不懂,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弄懂,可以通過請教,查閱資料,或與同學切磋等,以求切實掌握,瞭然於心。如果不去弄懂,暫且放過,可能就會影響到後續的學習。可見,讀書也要分清輕重緩急,區別對待,以期達到比較好的讀書效果。

總之,陸九淵的四句讀書短詩,言簡義豐,是其讀書的經驗結晶,值得我們細加品味,學習借鑑。而今,雖時過境遷,但我們切己讀來,依舊是振聾發聵,如昨縈繞耳畔。試想想自己讀書,慌忙呼?涵泳乎?鑽牛角尖乎?急思量乎?

相關焦點

  • 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看看名人怎麼讀書
    武亦姝:功夫在詩外中國詩詞大會武亦姝奪冠,人們更想知道的是她如何讀書的。武亦姝說,自己從小喜愛讀詩詞,只要是一聊到古詩詞她就會抑制不住地興奮:「我覺得古詩詞裡面有很多現代人給不了我的感覺。比賽結果都無所謂,只要我還喜歡詩詞,只要我還享受詩詞帶給我的快樂,就夠了。」武亦姝對古詩文的愛好則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她父母喜歡閱讀,藏書甚多,尤愛古鎮。武亦姝性格開朗而可愛,也受父母影響愛好江南古鎮的典雅幽靜。
  • 關於努力讀書我們要知道的事,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的答案。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學習而讀書,有的人是為了提升自我。讀書還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放在每一個人身上,讀書的意義都是不同的。但優秀的書籍所帶給我們的意義也是大同小異的。人生在世,不過是一個又一個24小時。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 世界讀書日
    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2020.04.23 周四讀●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宜閱讀求知無所事事忌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忙碌,也不要忘記讀書。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讀書不會讓你一夜暴富,但它會帶給你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十首讀書詩詞奉上,激勵你我好好讀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書中自有顏如玉。
  • 陸遊很經典的一首讀書詩,短短二十八字,看完受益無窮!
    這一首首讀書詩,除了說明我國自古便有讀書的優良傳統外,它還有著勸誡人們讀書學習的意思。而說到讀書詩,就不得不提南宋詩人陸遊。在陸遊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南宋統治集團的支持而壯志難酬的時候,他便把生活的重心轉向了書齋,一生共創作出百餘首讀書詩,這在古代詩壇絕無僅有。一方面是因為陸遊詩的數量大,現存近萬首。
  • 九首勸學詩,古人說:要好好讀書
    刊頭作者/廣西青年詩聯藝術家 韋代森《四時讀書樂•春》【元代】翁森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停在枝頭的鳥兒,那是伴我讀書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啟發我作出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歲月,人生只有讀書是最好的事。讀書的樂趣是怎樣的?好比綠草長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 下莊楊氏:讀書經商 惟敬惟和(家風家訓)
    山西沁河楊氏祖先楊天衢,系金代鄉貢進士,他的《得禪字》詩被收入清康熙朝《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流傳後世,為人景仰。  囑咐的話包括兩類,一類是要楊蘭階多讀書、習字,準備參加科考。光緒十九年六月初五日的信中講,「汝在外公事之暇,時藝、小楷亦須留心,是一收心之一助也。」楊蘭階祖父去世前一天還計劃給孫子寫親筆信敦促他要讀書學習:「汝當於工餘之暇,即當以時藝、小楷、試帖三者為急務,至於刻圖章寫大字行書,皆無須講究。祖父往矣,所囑我命汝三事,汝當奉為終身良藥。」
  • 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由此可見修身對於古人是基本要求,而要想修行德性,不僅依賴環境的薰陶,還需要向前人們學習,讀書則是最低的門檻,最優的成長方式。但是生活中會遇到許多讀了大量的書籍,卻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的人們。事實上,愛讀書不一定會讀書,讀書時的心態也決定了我們理解能力,有時候好看真就不如好用。
  • 關於讀書:讀書到底有什麼意義?
    3關於讀書,三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 人大附中朝陽學校第十三期「讀書氧吧」舉行
    這本書借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給人以啟示,帶給人一種發自內心、溫暖而堅定的力量。魏瑞瑞老師為大家帶來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一本宮崎駿十分推崇,並從10歲讀到70歲的小說。小說以少年哥白尼為主人公,講述了他在校園中、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他通過寫信的形式同舅舅交流,從人生問題探討到哲學、經濟。他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探索生而為人真正重要的東西。
  • 曾國藩:讀書自省,讀書養性
    同時他也是一個好讀書、善讀書的人,一生堅持讀書,樂此不疲。他讀書的特點除勤勉外,還偏好深湛之思,將讀書的心得用於實踐,學以致用,這對他事業的成功有極大幫助。《清史稿》對他有個評價,稱「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學問來自讀書,這就是說他的功業主要歸之於他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
  • 要不要讀書
    而是想到讀書的見效實在是太慢了。以此給不愛讀書的我們一個不讀書的理由。相較之下,讀書的見效確實慢。一個人埋頭苦讀二三十年,或許能有點出息。可是,這也只是或許而已。也還是有許多人即使讀了二三十年書,最終還是不甚了了。用二三十年的時光來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這在聰明的現代人眼中未必是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 歐陽修暢談讀書,這首詩娓娓道來,讀完令人無限感慨
    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增長知識、提升能力,還可深化思想、陶冶情操。談起讀書,每個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柳宗元率先發言,「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朱熹也很有感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陶淵明說自己讀書一直都是不求甚解,黃景仁卻嘆息,百無一用是書生。
  • 讓讀書成為人文風景 橫崗街道「讀書月」系列活動啟動
    第二十一屆深圳讀書月橫崗街道啟動儀式暨「深讀城市」文化論壇舉行。當天上午九點半,活動正式開始,現場舉行了「創意閱讀,打卡橫崗」互動讀書體驗、讀書月啟動儀式、「書香致遠詩韻流長」詩文朗誦和精彩文藝節目表演,觀眾席響起熱烈的掌聲。
  • 史上最經典幾首「讀書無用」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狗子前兩日發布的文章史上最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介紹了幾首古代經典的勸誡讀書詩。這些詩作旨在勸誡警示人們珍惜光陰,努力讀書學習。但古來文武相輕,有勸人讀書的詩,自然也有「反讀書」的詩,宣揚出一種讀書無用不如棄筆從戎的思想。
  • 讀書,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一個詞語,那為何要讀書?
    讀書,這兩個字可能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小時候,大人總會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才能有好日子過;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臉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這大概有點像古代真宗勸學時的樣子。
  • 讀書究竟有什麼用?僅僅是為了賺錢?這首詩就給出了最好的詮釋!
    圖片來源於網絡:《觀書有感》言歸正傳,繼續來看這首詩,這首詩的核心主題,就是朱熹對"讀書"的看法以及他自己讀書時的感受,那麼,他在這首詩中是否有談到讀書的作用呢?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先看題目後看詩,但如果有人先看詩,後看題目的話,單單看前面兩句,就極有可能將其認為是一首寫景詩,因為朱熹用了池塘、天空、白雲這幾個意象就將景色描寫得很美輪美奐了。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
  • 讀書之心得
    用隨筆的形式,對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解讀,對自己讀過的每一本書有思考,有領會,有見解,讓讀者見識內行人讀書之妙。在讀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這是一本理論性比較強的書籍。得需要獨守一隅,清茶一杯,收心聚神,細心閱讀,領會作者觀點,拾得書中精髓。還在讀安貝託·艾柯《悠遊小說林》。
  • 女子給徹夜讀書的夫君寫了首詩,夫君秒懂,你懂了嗎?
    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流傳後世的作品以隨園詩話最著名。袁枚為人放蕩不羈,又公開反對儒家、理學許多封閉的思想,當時盛傳劉墉擔任江寧府知府時,認為袁枚敗壞風俗,要將他法辦。實際上,袁枚和劉墉並未結怨,袁枚為劉墉寫的詩句:月無芒角星先避,樹有包容鳥亦知。劉墉一生都能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