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自省,讀書養性

2020-12-14 騰訊網

曾國藩是晚清重要的歷史人物,其功業顯赫,被人稱為「中興第一名臣」。同時他也是一個好讀書、善讀書的人,一生堅持讀書,樂此不疲。他讀書的特點除勤勉外,還偏好深湛之思,將讀書的心得用於實踐,學以致用,這對他事業的成功有極大幫助。《清史稿》對他有個評價,稱「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學問來自讀書,這就是說他的功業主要歸之於他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曾國藩人生的後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場度過的,尤其是在組建湘軍後的十多年,經常是戰局緊迫,事務紛繁,但無論是戎馬倥傯,還是運籌帷幄,他都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每天讀書不倦,寫作不輟。他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讀書有恆,讀書貴專,「讀書不二」等,至今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示。

讀 書 一 生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堅持得最為持久、自覺的事就是讀書。他出生在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一個叫白楊坪的偏僻小山村。這裡消息閉塞,文化生活貧乏。曾家世代務農,屬於「寒門冷籍」,到他曾祖父時家境有所好轉。他的父親考上了秀才,是私塾老師,也是曾國藩的啟蒙老師。在接受了父親的啟蒙教育後他去外地的書院讀書。他讀書的特點是捨得下笨功夫,這顯示出他的毅力、堅忍和倔強。他後來將之總結為「挺經」,慪氣從不放出,徐圖自強,認為「天下事果能堅忍不懈,總可有志竟成」。在書院的生活也反映出曾國藩的隱忍涵養。有一天,他的書桌放在窗前,有個富家子弟說是擋了大家的光線,於是他移開了書桌。晚上曾國藩用功讀書,那人又嫌吵,他就低聲默誦。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竟說是他搶了自己的好運,如此胡攪蠻纏自然遭到大家的指責,而曾國藩卻和顏悅色,勸息眾人,如同無事一般。

曾國藩考中舉人後新的人生目標是進京城考進士,但初次進京會試卻落榜了。因為第二年還有一場恩科考試,於是他就留在北京讀書迎考,結果再次名落孫山。在北京期間他對韓愈的文章情有獨鍾,感到遺憾的是沒有讀完《二十三史》。再次落榜後他經運河南下返鄉,途中在江蘇的睢寧縣住了幾天,與也是湘鄉人的睢寧知縣相識,向他借了一百兩銀子做路費。路過南京時,他在夫子廟看到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十分喜愛,就用借來的銀子買了這套書,然後只能靠把衣物送進當鋪才湊足路費回到家。他父親知道後不僅沒有責備,還鼓勵他,表示願意幫他還錢,條件是他要把《二十三史》圈點一遍,也就是細讀一遍。後來的一次會試曾國藩終於成功,中了進士。

更能反映曾國藩讀書勤勉的是他晚年的經歷。這段時間他先後出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在南京、保定兩地任職,經常車船勞碌,人在旅途,但他也不浪費時間,索性就在轎中、船上讀書。到了駐地,白天公務排得很滿,於是就找零碎時間讀書,晚上讀書時間多些。曾國藩曾說,人一天天老起來,經常疲倦至極,常常思睡,但內心卻以人已衰老然學問無成為恨,於是在讀書上更加不肯停歇。尤其生病時,讀書成了他惟一的精神寄託。這種心態在他的日記中也反映出來。一天,白天他忙裡偷閒,「閱《漢書》,凡三十三頁」,下午又閱《近思錄》數頁,傍夕小睡一會,夜晚開始溫古文,雖然「疲倦殊甚,昏昏欲睡」,自己也「不知何以衰憊若此」,但總「念學術一無所成,欲為桑榆晚善之計,而精力日頹,愧恨無已」。

1869年秋冬以來,曾國藩的視力變差,看字常如隔霧。有一天,他強迫自己二更多一點睡,雖「睏乏之至,未及四更即醒」,而睡下後又總是考慮自己「久居高位而德行學問一無可取,後世將譏議交加」。1870年三月底,曾國藩感到「眼蒙殊甚」,便「令紀澤(曾國藩長子)視吾目,右眼黑珠,其色已壞,因以手遮蔽左眼,則右眼已無光,芒無所見矣」。這時,他的視力受損嚴重,辦公、讀書都極為困難。因這年大旱,他只得勉力支撐,白天照常治事,晚上閉目靜坐一會便看一陣書,看一陣書後再閉目靜坐一會,還是不敢以眼病而放鬆讀書。

1872 年二月二十九日他的右眼完全失明,只有這一天晚上他閉目靜坐,不閱一字,但二更後與兒子談韓愈的文章《原毀》,第二天便開始讀書,此後每日閱讀從未間斷。這年五月中旬,曾國藩忽得眩暈病,不能起坐,只能請假在家調養。醫生囑咐他不要看書,因為讀書傷眼傷神,其他條件都可接受,惟不讓看書難以接受。就在「頭或大眩暈,床若旋轉,腳若向天,首若墜水」的情況下,他仍堅持看書,雖然像往常一樣讀書不輟,但內心卻十分悽楚。他在日記中寫道:「餘病目則不能用眼,病暈則不能用心,心眼並廢,則與死人無異,是以終日憂灼,悔少壯之不努力也。」於是,他給兒子寫信,要他們在50歲前把該讀的書讀完。直到去世的前幾天他還在看宋代理學家的《二程全書》,似乎是希望在理學的探究上更進一步。

讀 書 修 身

曾國藩的讀書有個特點,這就是將讀書與個人的道德修身相結合,講究自我品德的陶冶。1838年曾國藩進京會試中了進士,入翰林院。翰林院是清代「儲才養望」之地,人才薈萃,不過在翰林院供職比較清苦,俸祿低,有「黑翰林」的說法。但在翰林院有一個好處是有空閒讀書。曾國藩在翰林院九年,「每天發憤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

讀書不能光讀不問,不與師友交流。曾國藩認定:「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都要好師好友好榜樣。」他在理學上向唐鑑學習。唐鑑是曾國藩的同鄉,教他讀《朱子全書》:「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不宜視為瀏覽之書。」唐鑑教的是讀書門徑。唐鑑還告訴他,學問之道要與修身之法相結合,而督促自己修身最好的辦法是記日記,並向他推薦大學士倭仁。此人重視讀書與修身並舉,每天從早到晚,飲食言行,都有札記,凡思想行為有不合於義理的都記載下來,以便糾正。於是曾國藩就向倭仁求教。倭仁告訴他「研幾功夫很要緊」,這裡的「幾」是思想發展的苗頭,「研幾」就是要抓住苗頭認真研究,發現細小差錯及時改正。倭仁還告訴他必須「寫日課」,而且要「當即寫,不再因循」。

在倭仁的教誨下,曾國藩給自己制訂了「日課十二條」,內容為:

一、主靜: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騖。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 明 即 起,決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決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讀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決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從此後曾國藩就將讀書與修身結合,每天按照「日課」規定的內容行事。同時他還將讀書與寫修身日記(日課冊)結合起來,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比如有一天的日記他是這樣寫的:

醒早沾戀,明知大惡而姑蹈之,平旦之氣安在?真禽獸矣!要此日課冊何用?無日課豈能墮壞更甚乎?尚覥顏(厚著臉皮)與正人君子講學,非揜著(掩飾自己壞處,顯示自己好處)而何?辰正讀旅卦,飯後讀巽卦,一無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誦,不知心忙甚麼?丹黃(圈點)幾十頁書,如勉強當差相似,是何為者?平生只為不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立志自斷以來,又已月餘,尚浮躁如此耶?

在他看來,在這一天裡他至少犯了三個過錯,早晨醒來不肯起床,讀《周易》效果不佳,後來讀書不用心,只是應付。他把這些過失都上綱上線到滔天大惡的高度,罵自己是「真禽獸」。曾國藩有句名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似無中道可尋。這是理學的慎獨功夫,要求即使是一人獨處也能嚴格約束自己。從此他堅持寫日記一直到去世前一天。曾國藩後來回憶,自己一生能有所成,與年輕時在翰林院的那段苦讀飽讀、自我磨礪的經歷有很大關係。他總是一再聲稱自己並沒有什麼天分,一切都是靠百折不撓的「挺經」拼搏來的。

讀 書 有 恆

除注重讀書自省、讀書養性這些有關道德的層面外,曾國藩也很注意讀書的方法。他的讀書觀在方法層面核心是讀書要有恆。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諄諄告誡:「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諸事成功的秘訣在有恆。在另一封信中他對讀書有恆的重要性講得更為明白: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兄往年極無恆,近年略好,而猶為純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每日臨帖百字,鈔書百字,看書少亦須滿廿頁,多則不論。自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荊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大全》廿卷,《後漢書》百卷,皆硃筆加圈批,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諸弟若能有恆如此,則雖四弟中等之資亦當有所精進,況六弟、七弟上等之資乎……諸弟試將《朱子綱目》過筆圈點,定以有恆,不過數月即圈完矣。若看註疏,每經亦不過數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即間斷看書之課,又弗以考試將近,間斷看書之課。雖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書;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書也。兄日夜懸望,獨此有恆二字告諸弟,伏願諸弟刻刻留心。

在這封信中,他不但談了有恆的效用,還做出榜樣,為諸弟規劃出有恆的方案,尤其是說到在路途中也可到旅店時再讀書,真是苦口婆心,體貼入微。曾國藩的出身並不顯赫,資質平平,他唯一的長處就是有那股誠拙的毅力,困知勉行的精神,堅持不懈、無稍間斷、一往無前的氣概。

與讀書有恆相關的還有曾國藩專精一業的思想。他說:「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若志在窮經,須守一經;志在作制業(考科舉的應試術),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萬不可兼營競騖,兼營則一無所能矣。」為此,他給弟弟們定了一條讀書的規矩:「讀書不二:一書未看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這裡的道理是說,世上要讀的書多得不可勝數,而人生能有效利用的時間卻相當有限。讀書的目的是要建立自己的表述習慣和知識體系,為此只能精選少數成套的經典著作專心去讀,以達到讀書的目的。對這層道理他舉讀韓愈的書為例:「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 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換句今天的話說,就是在讀書上要貫徹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一原則的重要性尤顯突出。

在讀書上對「專」字訣要奉若圭臬,而盡講一個「專」字似又有所不足。對此,曾國藩還有一個讀書方法,就是把讀書分為略讀的「看」和精讀的「讀」。除此還有「寫」(書法)和「作」(寫作),以此四者構成讀書的整個體系。在他看來,「看」和「讀」是有嚴格分工的:「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看者『日知其所亡』,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者積錢,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缺亦不可混。」他所做的形象譬喻是說,講究專字訣的「讀」是主心骨,而四面撒網的「看」則是附在核心的枝葉,兩者相輔相成可共建起學問和知識的大廈。正是這些有效的讀書方法,使曾國藩在軍務繁忙的營帳、政事叢集的官衙,於執筆批稿發折、與人坐談立談之餘,仍有他的一番學問可做。

◎本文原載於《中國政協》(作者陳仲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讀書治學,進德修業
    這對曾國藩的讀書治學之道產生很大影響。 曾國藩曾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進德即修養美好德性,無愧父母宗祠;修業即鑽研學問經典,以求謀食立身,而此二者,俱與功名無關。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曾國藩在學問和事業上的成就,既體現出其做人的品行、態度和膽識,也體現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徑。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曾國藩:待人以「誠」,待學以「篤」,自省以修身
    說的是曾國藩在很小時候,讀書就非常勤奮刻苦,每天不背完書就堅決不睡覺。有一天,一個小偷到他家偷東西,想等他背完再下手,於是躲到房梁上一直等,等到半夜,曾國藩還在背《嶽陽樓記》第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林郡……」小偷怒了,跳下房梁罵道:「就這笨樣,還學人讀書」,於是從頭到尾把《嶽陽樓記》背了一遍,然後摔門而去。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有了奮發向上的志向,曾國藩從來不計較讀書的條件,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弟弟們來信要離家外出,找一清靜處讀書,結果遭到曾國藩的嚴厲批評,他說:「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 曾國藩談讀書:讀書的訣竅在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發現家裡後輩體質虛弱,讀書不太長進,所以寫下了一封家書,勸誡後輩們好好讀書,並給他們分享了讀書的方法:看書求速,讀書求熟,習字有恆,作文苦思。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唯有多讀,才能熟知曾國藩提出關於閱讀的第二點就是要讀。讀到什麼程度呢,必須要讀熟,熟到可以背下來為止,要不然很容易忘。在曾國藩看來看書和讀書是有很大區別的。看書要快,要多,看書追求的是速度和數量。而讀書則完全不同。
  • 曾國藩讀書方法論,未必學得來
    這12點,基本上都是圍繞修身養性讀書學習而來。 最後1項可以看做是曾國藩警示自己杜絕一切無效無意義社交,這自然會給曾國藩節省出更多時間,得以有時間來做好上述另外11項。
  •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先讀書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曾國藩認為,讀書治學有為人、為己之分。孔子也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什麼叫為己?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文章,為了自修而讀書。為人就是為了裝門面給人看而讀書,或者為了謀飯碗而讀書。曾國藩始終堅信,讀書是修身立志、儲才養望的關鍵途徑。他說過:「成大事者,必先讀書。」讀書是「奪天下人之心,為我所用。」
  • 喜歡讀書的曾國藩做事能力也很強,一起來跟曾國藩學幾招
    似乎在走入社會後,讀書成了不務正業的代名詞。你是否也曾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其實,你可能只是缺少那麼點方法。來看看曾國藩怎麼做的但曾國藩自有他成就的那一套,即便是在那個年代也能隨便得來的知識和道理卻在曾國藩身上收到了奇效。比如說曾國藩書生練兵,他不像王陽明早在十幾歲時就熱衷兵學,把《兵書》研究一個遍。曾國藩的這個湖南團練大臣也是趕鴨子上架,而且臨時招兵買馬的曾國藩也不過是靠一本明朝大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什麼鴛鴦陣、三才陣他都練過。
  • 讀書治學,進德修業
    在《曾國藩全集·家書》所留下的1520封家信中,除了給祖父母、父母的幾十封,絕大部分都是寫給兄弟子侄輩的,而在這些家書中他提及最多的就是讀書學習,曾囑子孫不欲做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其治學之道,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曾國藩的人生成功秘訣:愚人讀書亦有賢智風味
    曾國藩,晚清名臣,他鎮壓了太平天國,又是一個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的理論家和古文學家。但是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卻是極笨之人,笨到什麼程度呢?曾國藩和父親第六次趕考時,不僅落榜了,考卷還被主考官當成了反面典型。但他毫不氣餒,付出了超人的努力,閱讀大量典籍。
  • 曾國藩:讀書的十二條鐵規戒律,不可不知
    曾國藩是湖南雙峰縣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一個窮山僻谷的耕讀人家。他一生勤奮好學,以「勤」、「恆」兩字激勵自己,教育子侄。謂「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事事鬆弛」。他抓住一切讀書的機會,死前一日猶手不釋卷。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
  • 曾國藩的20種人生智慧,讀書治學,修身齊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培育出來的標本式人物,人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生前身後,備受推崇。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珍視、學習和借鑑,今日摘選曾國藩20句語錄,與大家共享。勤 敬 1、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
  • 李步寧對書法的感悟:讀書養性明理,書寫是技術下的文化支撐
    近年我在揣摩純熟筆法,思考書寫之理,書寫是技術下的文化支撐,讀書養性、明理;明理是做書法人的本分。我喜草書,然草書太難,需它體的涵養滋潤,更需要草情草意。我常在各種尺幅上書寫各體,努力做著對筆墨駕馭能力的突破、融通與提升,以向筆墨的的精湛與書寫的自然前進。今後我將繼續向古人學習,向老師同道學習,努力前行。
  • 曾國藩:珍惜光陰,好好讀書,衣食粗細缺一不可
    曾國藩在從金陵回安慶途中給兒子紀澤寫信,要他珍惜光陰,好好讀書。在信中曾國藩告誡兒子,現在你在家得以飽覽群書,還可兼管家庭事務。身處亂世,得以享受寬閒的歲月,實在是很難得的機會,萬萬不要錯過這樣的好時光。
  • 第二期:曾國藩家訓
    本期圖書《曾文正公全集》,我們用三期、三十分鐘的時間與廣大讀者共同來品讀:第一期,我們將從曾國藩的生平出發,通過「讀書積澱知識」「自省提升內在」「以『尚拙』取勝」講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第二期,我們將從《曾國藩家訓》入手,從耕讀傳家,讀書之法以及克勤防惰來帶大家一起解讀千古第一家訓。
  • 日記|不讓古人曾國藩,一個法律人的日課十二條
    曾國藩是古今中國人自律的表率,作為一個中才而言,想要自身進步發展,就需要像曾一樣不斷自律、自省、自強,不然何來與上才、高端人士競爭的資本?至於有人說機遇很重要,那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曾國藩入仕之後不痛下苦功,那他早晚也會被時代和朝廷淘汰,也不會有後來的功績。
  • 《讀書》詩帶給的讀書啟示
    因此,人們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就重視起讀書來。讀書也就自然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作為教師,教學生讀書,熟識的人也經常請教這方面的問題。筆者也因此更加關注讀書,研究如何讀書才會更有成效?讀書,於我們有悠久的優良傳統,古今湧現了許許多多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文人學者。他們總結了許多讀書之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 習近平讀書何以「三讓」?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據人民網報導,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坦言,「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並列舉出上述讀書「三讓」的好處。 一、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清朝蕭掄深悟:「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 【推薦】錢穆:曾國藩的讀書方法及治學之道
    治近百年史的,論到人物方面,無論如何,不能不首先推到曾國藩。
  • 示範區公安局王屋分局黨總支召開讀書交流會
    為激發閱讀熱情,強化學習效果,持續營造學的氛圍,12月6日,示範區公安局王屋分局黨總支召開讀書交流會,結合實際工作,分享讀書體會。與會民警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生活體驗,從不同角度暢談了讀書的收穫,就讀書方法、讀書的內容與大家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