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家都不認識白茶。
只知道有鐵觀音、龍井、大紅袍、茉莉花茶,而不知白茶。
殊不知在那些「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年頭裡,以鮮醇甘爽著稱的白茶,為閩茶的出口史創下了無數的光輝歷程。
最近幾年是白茶發展的復興史,隨著大眾的喝茶養生意識越來越強,滋味鮮爽、養分豐富、毫香清新的白茶,日愈受到關注。
白茶火了,這點沒錯。
但新入門的茶友在剛開始喝茶時,往往會留意到這樣的怪現象:
「為什麼同樣是白茶,市面上的價格卻從幾十到幾千不等呢?」
對此,新朋友可千萬別覺得白茶的「水太深」。
畢竟茶圈江湖裡,究竟是水深還是水淺?總得試過才知道。
本篇就來從六個方面來分享,為什麼同樣是白茶,價格相差卻是那麼懸殊呢?
《2》
第一,產區方面原因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現代社會的汙染問題遠比過去嚴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點,早已經深入人心。
品質上好的白茶,它們都屬於資源有限品,茶樹生長環境的生態極佳,植被豐富,空氣好,土壤潔淨,擁有得天獨厚的小生態和小氣候。
比如,太姥山高山茶園,因海拔適中,溫度適宜,雲霧充足,光照溫和,土壤通透,植被多樣性好的緣故,綜合多方面的條件極有利於白茶樹的生長,是出產優質白茶的關鍵所在。
但好茶作為資源有限品,物以稀為貴,自然不會便宜,那些花幾十塊就能買到一大包的白茶,產自高山茶園的概率極低。
網上賣得特別便宜的白茶,產區環境很值得懷疑。
從成本控制的市場法則看,它們的原料肯定是儘可能的用便宜貨。
按老一輩灌輸的觀點,便宜沒好貨,這點是真理。
用特別低廉的價格就能收到的茶青,再加工成幾十塊一大包的超級平價白茶,這樣的茶葉產區生態環境堪憂,做出來的白茶可達不到喝茶健康養生的效果。
《3》
第二,茶樹方面的原因
福鼎白茶裡的常見樹種是大白茶,大毫茶等。
它們的外形特徵是白毫濃密,芽頭肥壯,適合加工製作成白茶。
製作出來的成品,毫香凸顯,鮮醇甘爽,回甘持久,是高端白茶市場的主流。
不過,在每年的茶青交易市場裡,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況:
有很多來歷不明的茶青,或者個別外省的茶青,價格便宜了N倍不止。
同樣是茶青,為什麼價格相差會這麼大呢?
提到這,不得不提古人的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外省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未必適合白茶樹的生長,產出來的茶青品質不高,所以價格才會走低。
另外,部分來歷不明的茶青,它的真實茶樹品種不得而知。
大概率上,其中會有許多並不被白茶國標認可的品種,不適合加工製作成白茶。
最常見的情況是,茶青外觀上芽頭偏瘦,葉張略薄,白毫稀疏。
將這樣的低價茶青收回去,哪怕是按著白茶的傳統工藝去加工,也做不出白茶應有的鮮醇甘爽風韻。
一分錢,一分貨。
這種不被官方認可,也不能做成優質白茶的便宜茶青,當然沒有機會走向高端的市場。
而是成批量的,被加工成低端廉價的白茶,用特別便宜的價格出售。
同為白茶,但價格卻相差懸殊的背後,和茶樹品種的正宗與否也有相關聯!
《4》
第三,工藝方面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白茶的加工是六大茶類裡最簡單的,沒有技術含量,將茶青鮮葉採下來後隨便曬一曬晾乾,就能做好了,制茶過程沒有太高的成本。
其實這種的想法是對白茶的最大誤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做好一款品質卓越的白茶,還真沒有那麼簡單。
身價不菲的優質茶,從茶青採下來的那一刻起就要有不少的人力成本。畢竟採茶靠的是純手工,每到採茶季時,光是僱一批採茶的熟練工就要不少的支出。
更不用提白茶裡的荒野茶了,那些零散分布在深山裡的荒野白茶樹,每年光是組織人力翻山越嶺的去採茶,成本就不低。
更何況,茶青鮮葉採下來後,需要及時的攤晾在水篩上。為了隔離地面的熱量,藉助風力更好的完成萎凋,攤晾時以離地70公分為佳。
傳統的白茶加工,以日光萎凋為上,能讓白茶獲得更好的風味。
但是製作出一批質量出色的日光萎凋白茶,需要制茶師傅的技術足夠精湛,並且足夠細心,時刻留意溫度、時長等變化。
畢竟日光萎凋≠簡單的曬茶,若是隨便曬乾,不講科學方式的將白茶暴曬,容易將嬌嫩的茶青曬傷曬損,損耗茶葉的內含物質。
當然,伴隨著現代化的制茶技術發展,有實力的茶農和茶廠們會投資建「陽光房」,以幫助更好的完成日光萎凋。
萎凋完成後,還要將茶葉內部的多餘水分烘乾,在不過多損耗白茶養分的同時,將茶葉內外儘量做幹做透,也很有難度。
綜合來看,做出一款品質上好的白茶加工成本不低,價格斷然不會低廉。
而外面幾十塊就能買到手的白茶,從縮減制茶成本的角度考慮,絕大多數是粗製濫造的產物。
茶青隨意的採下來後直接曬乾,能摸起來表面沒有水分後直接打包出售,但實際上內部的水分沒能烘乾,含水量並不達標,難以長期保存,風味不佳。
隨便曬曬就好的茶,可是和一款好茶的差距,相差甚遠!
《5》
第四,茶葉定級的原因
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定級」。
白茶按照種類分,主要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等。
而再往下分,每一種白茶都能分出不少的級。
比如,白牡丹就可以分為四級,分別是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等。
從大致的價格看,在其它條件相當的前提下,白茶裡面的價格相差大致是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
而被民間尊稱為「牡丹王」的特級白牡丹,身價會比一級白牡丹更高。
從概率上看,同樣是買白牡丹。
花高一點的價格,從正規渠道買到的白茶,更為貨真價實。
而如果是花了比較便宜的價錢,就能買到手的白牡丹,它就真實身份就值得懷疑了。
從新茶陸續上市開始,就連續遇到不少茶友的諮詢:有人說他買到的白牡丹為什麼看起來梗這麼長?也有人問白牡丹出現大葉正常嗎?
順著茶友們發來的圖片看過去,毫無疑問它們都是偽冒品,是用壽眉假冒的,並非真正的白牡丹。
畢竟採自茶樹嫰梢一芽一,二葉的白牡丹,模樣以鮮嫩為主,斷然不會出現粗梗和大葉。
所以,可不要覺得同樣是白茶,花了比別人便宜N倍的價格就能買到手的白牡丹,那很有可能是假貨啊。
《6》
第五,倉儲方面的原因
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
伴隨著存茶年份的增加,倉儲的成本也在逐年累加。
渠道正規,質量可靠的白茶,在儲存過程中制出的成本可不低。
畢竟,按照白茶的標準倉儲要求,存茶的室內溫度是25℃左右,溼度在於45%以下。
唯有儘可能的提供乾燥、清潔、陰涼的環境,方才能為白茶的順利陳化保駕護航。
從存茶方面看,先來算一筆經濟帳。
首先,存一批白茶,多年的存茶佔地成本不低。畢竟茶農修建一個倉庫、茶商租一個專門存茶的場地,花費可不少。
其次,設備成本。為了存茶的防潮防高溫,購入的大型空調,抽溼機等設備,也是一大筆的支出。
再則,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控溫、控溼的標準倉儲,設備運行的電費成本不小,更不提平時的機器養護和維修等隱性支出了。
最後,成規模的存茶,還少不了人為的定期檢查,排查存茶風險,負責管理庫存的錄入和支出等,也得專門開一筆工資費。
從多方面的環節算下來,白茶的倉儲成本不低。
如果存茶工作沒有到位,好茶容易受潮變質。
從這點看,幾十塊就能一大包的白茶連倉儲的成本都不能回本,壓根不合常理!
所以,那些賣得特別便宜的白茶,可得在存茶情況方面多留心,看看有無存壞變質的現象。
要不然,不明就裡的將這些存壞的白茶喝進去,對健康不僅無利,反而有害。
《7》
第六,年份真實性的原因
白茶按照年份區分,可以分為新白茶、老白茶。
新白茶的儲存時間不足一年,而老白茶的儲存時間至少要滿三年,在這兩者中間的茶,稱之為陳白茶。
回到主題看,如果說市面上的白茶價格大跳水,價格從幾十到幾千元不等。
那麼毫無疑問,老白茶更是這裡面的重災區。
畢竟,當我們打開各大購物平臺去搜索時,幾十塊就能買到的十年陳老白茶,不在少數。甚至於不到百元的價格,還能買到上世紀的老茶。
仿佛間,白茶裡的老白茶價格便宜得賽大白菜。
事實上並非如此,早十幾年前,白茶的發展遠沒有今天那麼火熱,產量不高,留存數量有限。
再加上,將一大批白茶妥善白茶二、三十年不變質,成本巨大。在確保年份真實,品質不出錯的情況下,這些「超高齡」的白茶堪稱是國寶級的存在,輕易不會出手。
更不會拿到網絡上,標上一個白菜價就低價出售,不合常理。
故而,在購買白茶時,可不要只盯在年份上看。
畢竟,買年份越高的茶,遇到人為做舊的風險做大。(做舊是通過個別極端的手段,導致茶葉的外觀接近老茶,虛報年份出售)
特別是花了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上十年陳的「老白茶」,真實年份太存疑!
花了幾千元買到的老白茶,年份是真是假先不說。但如果是用幾十塊就能買入手的,毫無懸念是假貨!
喝到做舊茶,反而會傷身體啊。
《8》
市面上的白茶價格大跳水,從幾十到幾千元不等的原因,說白了就是品質的不同。
好茶作為資源有限品,得來並不容易。
既要天時地利,產區生態出色。
又要順應人和,加工和倉儲到位。
所以,一款質量卓絕的好茶,身價斷然不會廉價到幾十元一籮筐!
若是花了特別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手的茶,在喝茶前可要多斟酌。
因為喝這樣的茶,誰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
貿然直接喝進去,可對飲茶養生沒好處哇。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