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家國情結的民族。「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錚錚誓言;「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這是南宋詩人陸遊的崇高風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末思想家顧炎武的豪邁志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可禍福避趨之」,這是清朝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壯志情懷。
歷史上,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危亡的緊要關頭,海峽兩岸的許多人都能以飽含這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家國情懷,用鮮血和生命,開展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其初心如炬、九死不悔的英雄壯舉,在人們心目中鑄就起一座座頂天立地的豐碑,歷歷在目,經久難忘。
工作閒暇,手捧《臺灣歷史綱要》細細品讀,感受到字裡行間尤如一幅幅展開的歷史畫卷,向我們生動地再現了臺灣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滄桑巨變。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歷來被視為中國的「海上明珠」「美麗寶島」。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民族之弱亂,臺灣在歷史上多次成為域外勢力的覬覦目標和侵犯之地。但擁有愛國愛鄉傳統的臺灣人民始終心繫祖國統一,挺起民族脊梁,堅守民族氣節,甘灑一腔熱血,以血肉之軀築起了守護臺灣、保衛寶島的堅強防線。
16世紀,在荷蘭入侵的38年間,荷蘭的殘暴殖民統治激起了臺灣原住民和漢族移民的堅定反抗。除了用木槍和刀箭射殺侵略者等零星的抗爭之外,還開展了圍攻赤崁城等大規模的反抗鬥爭。民族英雄鄭成功更是通過武裝鬥爭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而成功收復臺灣。
鴉片戰爭爆發後,臺灣人民還先後開展了抗英保臺、抗法建臺和與大陸人民抗美保臺等一系列抵禦外辱的鬥爭。特別是在劉銘傳的率領下,臺灣軍民同仇敵愾,挫敗了法國侵略者企圖佔領臺灣的圖謀,保衛了祖國寶島臺灣。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人民自發形成了反割臺、反佔領的巨大聲勢浪潮。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等各路義軍不畏強暴,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戰鬥,抗日的烽火燃遍了日軍佔領下的全臺灣島。從1895年6月至10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臺灣軍民歷經百餘次戰鬥,用鮮血和生命彰顯了維護祖國統一的浩然正氣。
即使在日據時期的50年間,不甘剝削與凌辱的臺灣人民仍然以恢復中國對臺灣的主權為訴求,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武裝鬥爭。相繼發生的雲林大屠殺、後壁林慘案、餘清芳事件、二一二事件、霧社慘案等重大歷史事件,既是臺灣人民風起雲湧武裝抗日浪潮的體現,也是日本侵略者血腥鎮壓殘暴行徑的明證。資料記載,僅1898年至1902年短短四年間,被日本侵略者屠殺的臺灣抗日同胞便達11900多人。
抗日戰爭期間,儘管在日本侵略者的高壓統治和強力鎮壓下,臺灣人民仍然沒有被嚇倒。島內發生的1939年高雄反戰暴動、1941年東港事件、1944年瑞芳抗日軍事件和蘇澳漁民事件等一系列民族抵抗運動和反殖民鬥爭,充分展現了臺灣人民愛國愛鄉的壯志情懷。同時,許多臺灣同胞還積極參加了大陸的抗日戰爭,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透過歷史風雲,臺灣與大陸從來都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臺灣人民歷次抗擊外國侵略者艱苦卓絕的鬥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祖國大陸人民的支援和幫助,充分顯示了兩岸中國人心手相連、患難與共的家國情懷,同時也是對「臺獨」分裂勢力瘋狂叫囂的「去中國化」和「臺獨」的狂妄野心的有力駁斥和鞭撻。
前些日子,我在《炎黃春秋》雜誌上讀到一篇題為《初心浴血薦軒轅》的筆談文章,那些犧牲烈士的壯舉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許許多多的中共地下黨員和革命志士為執行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特殊任務奔赴臺灣,開展了艱險而嚴酷的鬥爭。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黎明前的黑夜,他們臨危受命,深入虎穴,為祖國的統一和人民的幸福慷慨赴死,甚至沒能留下自己的姓名。
有的烈士本來已身居高位,官至將校,還有的烈士本來已虎口脫險,但為了信仰和使命,依然忠貞不二,寧肯掘地為穴,甘願犧牲「小我」。據不完全統計,在1949年至1952年期間,被國民黨當局以「匪諜」「共黨」名義槍決的烈士達4000人左右,被秘密處決的則不計其數。
掩卷遐思,《臺灣歷史綱要》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臺灣歷史脈絡的梳理,更有的是我們對臺灣與祖國大陸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刻思考,更有的是對臺灣人民愛國愛鄉傳統的有力詮釋,更有的是對兩岸中國人歷經磨難、堅貞不屈民族氣節的生動再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所指出的那樣, 「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證明: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無數臺灣人民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愛國救亡鬥爭昭示我們,國家的統一、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凝結著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嚮往。
臺灣與大陸一水之隔、咫尺天涯,臺灣的命運始終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雖然目前在祖國和平統一的道路上還有不少阻力和障礙,也會出現一些艱難和曲折,但作為以涉臺工作為特色和使命的參政黨的成員,我們要以史為鑑,進一步增強維護祖國統一、反對「臺獨」分裂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永遠銘記和傳承那些為「戰勝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一」的臺灣人民和革命志士的優良傳統,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上踏實工作,銳意進取,以自己的微薄努力,不斷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多作貢獻,切實擔負起促進祖國統一的神聖使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慰先輩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