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年少時,未經苦難,不懂悲涼,卻偏偏最愛說愁。或許是源自無處安放的青春,抑制不住的荷爾蒙,或是急功近利的期盼。明明是不諳世事的一張白紙,卻生怕別人說自己淺薄,急著裝出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為賦新詞強說愁」。
進人了人生的秋冬季節,最愛的卻是回憶,回想山花爛漫之時,少年臉上的純淨。如果一夜之間回到了生命的起點,理想的車輪剛剛吱吱呀呀地運轉起來,那該多好。今天分享一首辛棄疾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向來喜歡用典,肚子裡沒有幾兩墨水便無法全然參透,但這首卻例外,寫得一氣呵成、明白如白話,婦孺皆可讀懂。此時的辛棄疾已從官場退隱,半生飽經辛酸,鬱鬱寡歡,無法排解。回望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不免有感而發。細細體味,字裡行間浸透了愁緒,寄託了他的身世之感。
假如時間倒回,才知道小時候哪裡知道什麼叫愁
時光逝去之後,人們最愛想的一件事也許是一一假如時間倒回。青春的美與哀愁本是一體的,青春是生澀的,充滿了苦惱與迷惘。但也只有對未來不著邊際的憧憬和心底惶惶的不確定,才算是青春時代最值得珍藏的記憶。經歷了宦海沉浮、人世滄桑後,已明白何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悲若喜了。回望記憶中那張皺緊眉頭的青澀臉龐,不禁輕輕搖頭,那時的自己怎懂苦難。
少年辛棄疾卻懂得「愁」,愁自滿腔抱負
辛棄疾也考過金朝的科舉,但名落孫山。據說,這並非他水平不夠,而是他根本就是考著玩的,壓根兒不想為金人效力。也有記載說,他參加考試是為了進京刺探情報,與他同路的,是党懷英。只是,最後党懷英中進士後忘記了驅逐胡虜、統一中原的心願,為名利所牽絆。辛棄疾則堅守了理想,並為之奮鬥和惆悵了一生。
儘管很多人一回望青春,就會想到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為所欲為,但我想,對於辛棄疾,這樣的詞語未必準確。少年辛棄疾也懂得「愁」,只是愁自滿腔抱負,想為它尋一個出口。「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所謂「愛上層樓」,指的是古人每每「登高」,就意味著詩興大發,有萬千胸臆要抒發。
而今識盡愁滋味,卻又不想與人訴說了
真正嘗到了愁滋味時,反而不願絮絮叨叨,說與人聽了,一切只是放在心裡,自己默默承受。世事難言,年華已老,多說無用。有些心緒還是留於自己心中較為適宜,知心人無須訴說也能體味,異路人道盡肺腑也難共鳴。
嘗盡人生百味,歷經世間滄桑之後,才知道理想和現實之間橫亙著多麼深的鴻溝。執著神勇如辛棄疾,也無力改變現狀。無論是四世同堂,還是寄情山水,都抹不去靈魂深處的那抹愁。欲說還休,只能吐出一句「天涼好個秋」。可見,生之艱難與不如意,已到了無法言說的地步。
辛棄疾的愁是壯志難酬,是時代的悲壯回聲
辛棄疾的愁不是過好小日子、養活老婆孩子的個人追求。讀辛棄疾的詞作,常有迴腸盪氣、慷慨激越的熱血沸騰。古時的詞,即是今日的流行歌曲,如果這樣對接,那就可以理解為,辛棄疾不以兒女情長、傷春悲秋為主風,而是演繹著更宏大的主題,用文字演繹時代的旋律,使千年之後的我們能感同身受。
獨愛辛棄疾的鐵血,認為他是雄才與偉略兼具的真男子。辛棄疾的喜愛者,更願意親切地稱他為「稼軒」,這個名字更加順口,有一種朋友間的親近感。
稼軒不是躲在角落裡發牢騷的憤青,他是敢想敢為的行動者,曾經躋身主流的開拓者,他有氣吞山河的勇氣和拼勁,他的愁不是平安盛世裡的對月空吟,而是亂世裡的金戈鐵馬、顛沛流離。這樣的男人,獨具一種魅力,這種吸引是紮實而厚重的,不是淺薄的費洛蒙揮發,而是讓人真心想要接近,讀懂他的故事。即使是時光不能倒流,也要自己坐下來,手端一杯烈酒,細細品讀稼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