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的結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主要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我們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都生活在地殼的最上層——地球的表面上。
我們對陸地上的很多東西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但是對地球內部的情況,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答案是幾乎沒有了解。
在上個世紀中期,美國和蘇聯為了探究地球內部,耗費巨資開啟了鑽井大工程。據資料顯示,當時蘇聯的鑽井技術最先進,其最深的鑽探記錄是12262米,當時蘇聯還把這個項目稱為「地球望遠鏡計劃」。
但是對於地球最淺的地殼層來說,即使是一萬多米的深度,也是微不足道的。
在不同的地點,地殼的厚度也不一樣,假如在深海底鑽井,其地殼厚度最薄的地方僅有幾公裡,如果是在陸地上鑽井,最厚的地方足有50多公裡。當時蘇聯由於受技術限制,只能選擇在陸地進行挖井,這個深度連地球的「表皮」都沒有穿透,更別提探索地球內部的奧秘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快速地進步,到了21世紀,終於研發出了地幔檢測儀器,通過這種儀器,能夠清楚地探測到地幔中存在的東西。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存在於地幔中的各種元素分布得非常不均勻,有的區域含量比較多,有些區域含量比較少,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也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興趣。
通過不斷地研究探索,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部的這一特質很可能與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關。
在學術界,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但是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能夠表明就是小行星所為。不過,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小行星的這個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讓人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還沒能找到這顆毀滅恐龍的小行星隕體,它到底去了哪裡,我們無從得知。
但通過現在的研究成果來看,這顆隕石或許已經鑽入了厚厚的地殼當中,和地殼以下的地幔物質混合在了一起,從而導致了地幔元素分布不均。被撞擊的地方,元素會多一些,沒有被撞擊的地方,元素就會少一些。
由此可見,當時這顆隕石的直徑有多大,竟然直接撞進了地球內部,難怪稱霸地球兩億多年的恐龍也難以逃過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