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剋星張仲景後,三國歷史中不可或缺人物,王熙在中醫中承上啟下

2021-01-08 騰訊網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中醫歷史上擁有重要作用,現代的中醫藥學不可不學的一本書。但是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國家,在印刷術沒有的年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缺失嚴重,古代書本手抄本,而且三國時期屬於多數刻在竹簡上,因為在竹簡上摘抄,才得以保存,也算是「因禍得福」。

王熙,字叔和。叫他王叔和的人較多。因為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太醫令,而且自身對於醫學也非常看中,再看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殘篇,深知此書的重要。

此時已經是太醫令的王叔和,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搜集《傷寒雜病論》,終於在各地搜集到,自己整理和修復將其完成,可惜只有《傷寒論》,沒有關於任何雜病部分。

直到唐朝時期,有人發現了一本不起眼的書,此書已被蟲蛀,因其一部分跟《傷寒論》極其相似,後人將其傷寒部分刪去,將雜病部分命名為《金匱要略》,雖然不完整,但對後世醫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整個《傷寒雜病論》如此得以傳世。

王熙,此人所做書籍《脈經》也是關於脈絡和針灸相關。此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脈學專注。為何此人如此成就,在後世不顯山不露水,只因三國時期有神醫華佗,華佗在三國時期即可以刮骨療傷,更是對曹操提出開顱手術,這可是比現代醫學早了一千多年。而且與張仲景只差五年左右,此時的王叔和屬於兒童。

王熙,出生於權貴之家,與王粲同族。不過幼年時期的王熙家境貧寒,在行醫時期,因身穿破落,也是艱難度過。隨著四處遊醫,聲名漸顯,名噪一時,向他求醫的人越來越多。在32歲時,才被聘請為魏國少府的太醫令。

不僅開創了針灸一道,在養生這塊,也不輸於華佗。現代養生學所說的,符合四季飲食習慣,不違背宇宙運轉,初夏秋冬應該吃春夏秋冬的食物。吃東西,也要控制量的多少,才能活的更長久。

目前中醫藥大學,所學的四本著作中,有兩本是其所做。對後世醫學,貢獻不可謂不大。

參考資料:張雪亮、成莉、國華《湖北麻城「藥王」王叔和初探》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三國殺:病人、草藥、郎中,新武將莫非是醫聖「張仲景」?
    #即將開放的劇情模式「黃巾之亂」中,一位新武將形象疑似「張仲景」,究竟是玩家的過分解讀,還是官方有意埋下的伏筆,你怎麼看?其中有一位代表當時百姓的武將「病疫(體力5)」,引起了玩家的注意,畫中人物的身份並沒有明確標誌,但很多觀點都認為此人就是東漢末年,有著「醫聖」之稱的張仲景。
  • 【史話中醫】醫聖張仲景
    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
  • 張仲景經歷的「大疫」:《傷寒雜病論》中的傷痛記憶
    中醫名著《傷寒雜病論》就誕生在這種傷痛刺激中。親故死亡三分之二,只是張機一族的情況,張氏是南陽大族,鄉裡根基深厚,同宗間相互救助肯定存在,張氏宗親除不幸罹患傷寒這種傳染病外,不致貧困飢餒。普通民眾在這次災難經歷過什麼?體驗過什麼樣的痛苦?我們只能從文豪們詩歌中偶爾的同情之語中管窺一二。
  • 瘟疫,戰爭中最可怕的「生化武器」
    前人往往將此次瘟疫歸因於時令或者居民在金軍退去後暴飲暴食,但從症狀來看,這次的瘟疫無疑是草原齧齒科所帶來的鼠疫。聯繫起蒙古軍的一貫作風,恐怕他們難辭其咎。拜蒙古的屠殺及瘟疫所賜,戰爭結束後,金朝故地的人口僅剩500萬人,而金朝的全盛時期人口為5000萬,也就是說,至少有4000萬人在戰爭、瘟疫、饑荒之中消失了。
  • 【兩會聲音】省政協委員王勝昔:創辦中醫論壇、張仲景國醫大學...
    河南是中醫藥發生、發展的淵藪,如何進一步挖掘弘揚以張仲景為代表的河南中醫藥文化呢?河南省政協委員、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王勝昔的回答是:打造「中醫論壇」金字招牌,創辦張仲景國醫大學,創辦《仲景文化》學術期刊。
  • 【中醫文化】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原名張機,因官至長沙太守故又稱張長沙),字仲景,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尊稱為醫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張仲景因崇敬扁鵲而對醫學心生嚮往,曾師從張伯祖。他厭惡官場,同情飽受疫病折磨的百姓。
  • 胡博士說中醫 | 馬王堆、張仲景、孫思邈……原來他們都與湖湘中醫藥有關!
    包括:宋代精通陰陽醫藥的劉元賓元代研究兒科的曾世榮明代著有《藥性粗評》的許希周善醫而長於辨治瘟疫的楊堯章他們都是醫學名家中的佼佼者。還有醫聖張仲景以及藥王孫思邈,也為湖湘中醫藥寫下光輝一頁。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大關鍵來了解湖湘中醫藥的部分精髓與特徵吧!
  • 瘟疫無法壓垮中華民族,秘密就藏在這幾個字中……
    縱觀中國歷史,瘟疫幾度肆虐,史書上隔幾頁就寫著「大疫」二字,中華民族的歷史,鋪開來就是一條與瘟疫不懈抗爭的荊棘長路。而放眼全球,瘟疫是最大的人類殺手,沒有之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三國徵戰不休,但戰爭帶來的傷亡,遠遠少於瘟疫,「民死於鋒鏑者十之三,死於瘟疫者十之七」。
  • 醫聖張仲景其人及其書《傷寒卒病論》
    西晉名醫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提過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 古人怎麼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在與瘟疫的抗爭中,中醫藥不斷得到錘鍊、打磨,中醫智慧始終在防治疫病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應接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公堂中,公開坐堂應診。 因為以往的醫生都是遊醫,而張仲景此舉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
  • 【中醫文化】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系列——三國兩晉南北朝
    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於王氏,使之不可湮沒。後世雖有人對他的整理加以非議,但多數人認為其功不可沒,張仲景之學借王氏之編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來。吳普、樊阿、李當之
  • 中國古代是如何應對瘟疫的?公開課來啦!| 宅家學習
    百家講壇主講人 河南大學文學院 王立群教授帶來的 ↓↓↓ 《歷史視角看瘟疫》 課程從我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對於疾病疫情的記錄開始追溯,以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論》為例,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治,同時傳遞了人類一定能夠戰勝瘟疫的信心
  • 瘟疫與戰爭,如影隨形?
    十字軍東徵的歷史,讀起來像是一系列傳染病的編年史。1098年,一支三十萬人的十字軍包圍了古敘利亞首都安提俄克。在極短的時間裡,大量的人因疾病和饑荒而殞命。以至於屍體都來不及被人掩埋。短短幾個月之內,騎兵部隊的七千匹戰馬中有五千匹死亡。當耶路撒冷於1099年被攻佔的時候,十字軍最初的三十萬人只剩下六萬人;而到了1101年,只剩下兩萬人。拿破崙時代記載更加詳細。
  • 關山遠:瘟疫無法壓垮中華民族,秘密就藏在這幾個字中
    漢字的發明者已不可考,古人認為是「倉頡造字」,《淮南子》寫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的是自從人類掌握文字後,也就掌握了天地間的秘密。甲骨文中就有「蠱」字,後人研究,早在殷商年代,人們就發現血吸蟲病了。
  • 北大經院人物專訪 | 王熙:「請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王熙老師:行走的表情包??。3. 畢業後,您為何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呢?王熙老師: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經濟學(包括金融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雖然是顯學,但是很多理論和政策建議難免稍稍務虛。要在有一些些務虛的行業選擇比較務實的職業,並且還能對這個社會有一些貢獻的,我想就是成為一名教師吧。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醫聖」張仲景
    中國三大國粹中歷史最長的是我們的中醫,2015年屠呦呦因為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讓全世界看到了中醫的強大。其實我們在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古代,同樣有些人憑藉自己高超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後世的認可,比如華佗、扁鵲等,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
  • 新書推薦 | 關山遠:瘟疫無法壓垮中華民族,秘密就藏在這幾個字中
    漢字的發明者已不可考,古人認為是「倉頡造字」,《淮南子》寫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的是自從人類掌握文字後,也就掌握了天地間的秘密。甲骨文中就有「蠱」字,後人研究,早在殷商年代,人們就發現血吸蟲病了。
  • 盤點中國歷史上5位大神級的中醫牛人
    扁鵲我們以前都學過一篇課文《扁鵲見蔡桓公》,那篇課文使我們知道了扁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名,醫術很高超的醫生。扁鵲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民間醫生,原名叫秦越人。由於他的醫術很高明,人們就把它比作傳說中的名醫「扁鵲」,而這個真正的扁鵲其實一個傳說中不存在的人物,久而久之人們反倒對秦越人這個名字淡忘了。扁鵲對中醫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發明了「望、聞、問、切」四診的辦法來診斷疾病。望、聞、問、切也成為了我國中醫醫學中診斷的傳統方法。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張仲景寫了一本書叫《傷寒雜病論》,這可是中醫必讀的重要著作。
  • 東漢末年的一場大瘟疫,死亡上千萬人,卻誕生了一位「醫聖」
    但是在古代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對抗瘟疫的方法很簡單,吃一些簡單的草藥,燻艾草,有些還迷信與鬼神之說,請鬼神驅走病魔。即使是研製出了藥方也只是對一部分人有療效。一些吃了沒有效用的也只能是等死。"東漢末年大瘟疫"是史料記載歷史上大規模的,死亡人數超過千萬的一次疫情災害。
  • 參觀南陽鄧州張仲景展覽館,聽國醫大師唐祖宣講中醫文化的深刻內涵
    鄧州歷史文化悠久,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也是醫聖張仲景的故裡,在鄧州市中醫院西側,有一座仿古建築的張仲景展覽館,是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基地,由國醫大師唐祖宣先生申請所建,韓啟德先生題寫館名。10月16日下午「走進中醫聖地、體驗養生之城」,網絡媒體醫聖故裡南陽行活動,各位記者媒體朋友和百度鄭州頻道,來到了採風活動的最後一站,張仲景展覽館參觀和學習,詳細了解南陽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內涵。張仲景展覽館分為四層,建築面積5003平方米,展出面積18000平方米,共分七個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