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後面的字幕也能看到,劇組有五千多人,我們擰成一股繩,就像影片中孩子講的那樣,『我們都想通過這座橋』。」導演郭帆說,雖然《金剛川》是他和管虎、路陽合作,但越做到最後,特別是最後的成片,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簡單區分開哪段是誰拍的。10月23日,《金剛川》,這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上映,該片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主演,以電影之名致敬歷史與英烈。
今年3月立項,7月開拍,10月殺青,10月下旬上映,《金剛川》的拍攝過程堪稱是「中國速度」,它並沒有因為籌拍時間短,而像外界所擔心的影響了影片的品質,「一枚『催淚炸彈』」「今年的『王炸』」,是提前看過片的觀眾給出的評價。
10月22日,中國電影人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電影發布會在京召開,由中影股份領銜出品的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和《英雄連》相繼亮相,接力致敬歷史和英烈。
拍攝中與天氣「作戰」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
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
《金剛川》正是基於這段歷史往事展開故事。影片力求以最真實的質感,通過普通士兵們的微觀視角,帶著觀眾一道親身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這些平凡個體們,於絕境中留下的種種「非凡創舉」。
管虎導演動情解讀創作初衷:「抗美援朝是中國人集體的情感記憶。其中的每一個犧牲都有意義。」
影片由三位「硬核」導演執導,以別具匠心的視角,呈現出一場戰役的不同剖面,堪稱一次電影工業的全新嘗試。
影片主創們
導演們懷著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的時代思考,為《金剛川》付出了極大心血。郭帆導演從工業層面分享說,開機前,團隊把所有視效部分通過預演的方式拍了一遍,以明確任務量,隨後把2600人規模的特效團隊安排好,提高了生產效率。
22日的多個場合的分享中,郭帆幾次提到五千多位劇組工作人員協同作戰,擰成一股繩。
郭帆說,整個劇組有五千多人
他舉例說,片中天上的飛行員與地上的炮手作戰那場戲,看上去是一個很平常的正反打的鏡頭,但真正實際拍攝的時候就要不斷的去溝通。演員看哪個方向,鏡頭怎麼去運動,包括關於炮彈數量有多少,劇組「都開了無數次的會」。
「好在我們藉助今天的新的技術手段,可以實時看到對方(導演)的畫面,不斷通過溝通的方式去完成這部作品。擰成一股繩,明確一個共同的目標,是我們把它共同很好地完成的很重要的核心。」郭帆說。
《金剛川》拍攝現場工作照
路陽導演則在22日傍晚北京的一場映後交流中分享說,與丹東的天氣「交戰」,是整個拍攝過程中最大的困難。
路陽記得,在拍志願軍戰士們黃昏前過橋的場面時,動員了八百名演員在現場。從早上兩三點開始給群眾演員化妝,現場製片要布置能容納八百人吃飯的帳篷,還要準備各種避暑的藥,加上排練走位,一直準備到下午兩點半左右。結果那場戲還沒拍完,就過來一塊雲彩把太陽擋住了。「我們原本是想拍一個很漂亮的黃昏的氣氛,結果雲過了之後天就陰了。沒辦法,只能等,等到天黑那場戲也沒拍成。」
吳京給張譯起名「張再來」
影片匯集領銜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特別出演鄧超等一眾實力演員。眾主演的精準詮釋同樣是影片質量的有力保證。張譯、吳京紛紛提到,他們不僅翻閱歷史資料感受當年英雄精神,更親身體驗高射炮的操作方法,力求進入70年前的角色中。
吳京笑說這次給張譯起了一個名叫「張再來」,因為「導演說OK了他會說再來一條,導演說OK了,他說京哥想再來一條,再OK了,他說還能換個方式再來一條。戲中的『死屍』要畫四個半小時的妝,他都親自上陣去演,他把每一次表演當作生命中的最後一次留痕。」
《金剛川》中的吳京
張譯稱這部戲是他從業以來「性價比」最高的一部戲,時間緊任務重,但是他個人得到的實在是太多了。「我看到了三位導演的才華,第一次看到劇本的時候挺吃驚的,我覺得這個故事寫的真好,我真喜歡。導演請我去看造型,聊造型的時候,我特別害怕他來『損』我。他說『你好像演過瘸子是嗎』,我說好像沒有怎麼演過正常的,他說『這次給你瘸得尺度大一點』,結果這次瘸出天際,下次也演不了比這個還瘸的了。」
張譯被吳京調侃為「張再來」。他在拍攝時總是主動要求再來一條
讓張譯印象深刻的是,整個戲幾千人的團隊,特別像一個真正的部隊,因為分工不同,有的人守對岸、守橋,有的人管天上的事兒,真的和電影裡的故事契合。「我們在一起摸爬滾打,好感動。這些戰友們,這些兄弟們,這個團隊我真的覺得無堅不摧,和你們在一起真的無上榮光。想來想去,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是70年前先輩們把命都搭進去了保家衛國,我們所做的算得了什麼?我們只是讓這個美麗的故事、壯麗的故事進一步傳遞下去,希望祖國強大。」
吳京、張譯專門學習體驗了高射炮
為了飾演好工兵連連長,魏晨也在拍攝前進行了「突擊訓練」,希望展示出戰士最硬的腰板,最寬厚的肩膀。
魏晨
「為什麼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很匱乏的情況下能戰勝敵人?他們是如何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之下,將被炸毀的橋一次次重新建起?我認為是那份渴望勝利的精神支撐著大家。」
昨天魏晨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感慨說,參演這部影片,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志願軍的奮勇與和平的珍貴。
(PS:魏晨的獨家視頻專訪,將於近日在南方+大牌檔欄目刊發,敬請期待!)
【片外故事】戲裡戲外的神奇契合
總製片人梁靜說,《金剛川》在拍攝時遇到了丹東罕見的颱風和連續降雨的天氣,製片團隊特別辛苦。
劇組是在夯實後的三百多畝玉米地上拍攝的,同時進行各種搭橋工作,但橋經常被洪水衝垮。為此劇組人員常說,「我們不是來搭橋的,是來拍戲的」。神奇的是,這和戲裡的一句臺詞「我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修橋的」不謀而合。
《金剛川》的拍攝地,原來是一片玉米地
「我們背負了一些使命,把這座橋搭出來、通過去。我還在想,我們搭起的這座橋是讓70年前的人和當今的人有一次通話,告訴現在的年輕人我們曾經做過什麼,你們是否要珍惜。」梁靜說。
【採寫】南方日報、南方+駐京記者 劉長欣
【作者】 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Plus】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