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刷微博,看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媽媽為了監控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在家裡裝了攝像頭。
孩子沒按時看書,坐姿不端正時,媽媽就會對著智能音箱喊話,提醒孩子要注意。
其實在孩子入學之初,通過父母的督促引導,培養孩子好習慣並沒有什麼問題。
不過咱們中國還有句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的很多習慣、品質、性格,是在7歲之前就形成的。
我曾看過一個紀錄片《關鍵的7歲》,是澳大利亞一所研究機構,跟蹤觀察11名孩子7年成長過程的紀錄。
紀錄片就發現:
孩子們的個性特點,有天生的因素,7歲時,就已經有很明顯的差異了。
但研究者們深入追蹤後又發現:
孩子的品質形成,既有一些天生的因素,也受整個家庭環境的影響。
換句話說,一年級的孩子身上,已經打上了很多家庭的烙印。
這個紀錄片讓人感觸挺深刻,因它從新的角度提示我們:
孩子好品質的形成,父母能監督提醒固然重要,但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我選取了3個孩子,也把他們品質養成的歷程也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每個父母都有些啟發。
1、
家庭經歷
決定孩子的社會性
每個人都希望,孩子一踏出家門,就能很快適應家庭以外的生活。
可孩子有沒有這個能力,還要取決於他7歲前的生活環境。
紀錄片中有個叫懷亞特的男孩。
他出生時媽媽才15歲,生下他後,媽媽又去高中繼續學業。
懷亞特的整個嬰兒時代,都是在高中的日託所度過的。
懷亞特一歲半時,他年輕的父母分手了。
小小的懷亞特只能在父母兩家來回往返,7歲時,他已經搬過了5次家。
爸爸忙於生計和新生的兩個弟弟,很久都見不到懷亞特一次。
媽媽新生的小弟弟,又患有很嚴重的腦癱。
媽媽也沒有多少時間能分給他,7歲前,懷亞特的生長環境極為動蕩,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沒有穩定可靠的成長環境,懷亞特的大部分心智,都用來應付突然發生的變故。
少有玩伴和陪伴的幼年,也讓懷亞特的很多生活技能和品質,都沒有發展出來。
7歲入學時,懷亞特雖然能融入班級,也樂意學習,可他在學習、拼寫等方面,比一般孩子都稍顯遲緩。
在心智上,也比一般孩子幼稚,而且他常常一個人遊戲。
有科學研究就表明:
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存在一定的關聯,並且,這兩點都會影響孩子與同伴建立關係。
老師說,如果父母能持續幫助懷亞特,他是有「潛力」的。
可從目前的情況看,懷亞特的父母很難做到這些。
剛剛7歲,成長就已經讓懷亞特費盡了心力。
不難看出,一個孩子幼年時,在家庭裡打好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陪伴、穩定的生活環境、日復一日的練習和探索,一樣都不能少。
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表現如何,大部分都取決於他幼年時,是否在家庭裡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並在這基礎上,通過各種探索,充分認識了自己。
2、
父母的力量
在於讓孩子看到
「人生目標的實現」
紀錄片中,有一個特別幸運的女孩,夏因。
當別的孩子說起自己的願望是拳擊手、醫生、商店老闆時,7歲的夏因,非常明確非常堅定地說,自己將來要成為生物醫學科學家。
夏因的母親米歇爾16歲時,離經叛道,離家出走,不懂自尊自愛的她,早早就生下了4個孩子。
可不堪家暴的她,只能帶著4個孩子,再次離家出走。
夏因的母親帶著4個孩子,和阿蘭組成了家庭,他們生下了夏因。
可做清潔工的阿蘭,無力養活一家7口。
家裡最窮的時候,孩子們每人每餐,只能分到一碗麥片粥。
夏因的父親阿蘭和母親米歇爾,決定要改變貧窮的現狀,找回自尊。
他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重返大學讀書。
父親阿蘭,決定進修生物醫學,他的願望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而母親米歇爾,則想攻讀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學位。
對於拖家帶口的阿蘭和米歇爾來說,要在生計、帶孩子的同時,還要學習,完成學業,真不是一件易事。
可阿蘭和米歇爾非常堅定,他們互相鼓勵,努力克服困難,終於雙雙拿到了心儀的學位。
隨之而來的,他們的生活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很大的改善,他們擺脫了貧困,一家人都生活的很好。
夏因分別參加了父母的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也親眼看到父母為改變人生而做出的努力。
她的父母,為她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教育改變命運。
而「通過不懈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信念,也深深植入了夏因的心中。
後來,夏因轉入新學校時,她雖然性格內向,但適應非常快。
7歲生日party時,別的女孩子,都把自己裝扮成公主,可夏因卻把自己打扮成「長襪子皮皮」,她想像皮皮那樣強壯、獨立,不依賴別人。
我們都說「身教勝於言傳」,親眼見識了父母打破人界限的活法,在夏因的眼裡,性別界限、人生界限,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雖然剛滿7歲,可夏因身體裡的力量和決心,已經能讓我們看出:
這個女孩,將來會有勇氣,也有韌性,去實現她想要的人生。
夏因經歷讓我頓悟:
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大的力量,是讓孩子看到——自己以怎樣的方式,達成人生目標。
而這種家庭經歷,也會讓孩子敏銳地捕捉到:
希望和現實之間,橫著哪些明確又具體的可以走的路。
這樣的孩子努力起來,就會有方向,有參照,不迷茫,不虛無,會非常堅定。
這也讓我想到當今叱吒風雲的商界大佬馬雲、馬化騰、比爾蓋茨等的家庭背景,他們的父母,都有過不一般的商界經歷。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親眼在家庭裡薰染了父輩的奮鬥經歷,孩子們也會不自覺地向那些有助於成功優秀的品質靠近。
而這樣的家庭經歷,對於孩子性格品質養成的益處,要遠遠大於家庭財富給孩子直接幫助。
3、
父母太盛的期待
有時反倒成為孩子的壓力
咱們之前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一個觀點,就是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學習力和自我驅動力,只不過很多時候,會因為父母的過度幹涉被破壞掉。
紀錄片裡還有一個7歲的男孩,喬舒亞,就是這樣一個在父母的高壓中,逐漸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
喬舒亞的媽媽21歲時,離開自己27口人的大家庭,移民到了澳大利亞,整個移民的艱難過程,可以寫上幾本書。
喬舒亞媽媽最大的目標,就是孩子能成功,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她給喬舒亞的壓力也有點大。
她希望兒子出類拔萃,對平時成績中上等的喬舒亞有很多不滿。
對孩子的評價是:很一般。
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喬舒亞也有壓力,他對自己產生了自我懷疑,經常把「我做不好,我不會做」掛在嘴邊。
在一個針對孩子的實驗中,孩子們被規定在固定時間內,要把一輛很重的木製汽車,從一個桌子,「開」到另一個桌子上。
很多孩子要麼想到的辦法不行,要麼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輪到喬舒亞時,為了督促自己,他整個過程都念念有詞:
「還有4分鐘,一定要快,一定要快,一定要快……」
雖然喬舒亞最終也失敗了,可孩子展示出來的卻是:
他有目標、一直在努力專注於任務,並盡力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這也讓我們看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無限潛力的。
我們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不斷給孩子指責和負面評價,而是要幫助孩子提升相關的能力。
當孩子認可自己,並懂得凡事通過努力可以做到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4、
整個紀錄片,雖然只記錄了孩子人生中的頭7年。
可也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孩子7歲前,優質的成長環境,是多麼重要。
而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多麼好的物質條件、多麼事無巨細地照顧,最重要的是,能在性格、氣質、品質養成方面,給孩子好的引領或榜樣作用。
這樣孩子7歲以後,才能依靠這些好品質,去體驗更廣闊的世界,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