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未來好不好,早有這些徵兆

2020-12-16 親子派

前兩天刷微博,看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媽媽為了監控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在家裡裝了攝像頭。

孩子沒按時看書,坐姿不端正時,媽媽就會對著智能音箱喊話,提醒孩子要注意。

其實在孩子入學之初,通過父母的督促引導,培養孩子好習慣並沒有什麼問題。

不過咱們中國還有句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的很多習慣、品質、性格,是在7歲之前就形成的。

我曾看過一個紀錄片《關鍵的7歲》,是澳大利亞一所研究機構,跟蹤觀察11名孩子7年成長過程的紀錄。

紀錄片就發現:

孩子們的個性特點,有天生的因素,7歲時,就已經有很明顯的差異了。

但研究者們深入追蹤後又發現:

孩子的品質形成,既有一些天生的因素,也受整個家庭環境的影響。

換句話說,一年級的孩子身上,已經打上了很多家庭的烙印。

這個紀錄片讓人感觸挺深刻,因它從新的角度提示我們:

孩子好品質的形成,父母能監督提醒固然重要,但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我選取了3個孩子,也把他們品質養成的歷程也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每個父母都有些啟發。

1、

家庭經歷

決定孩子的社會性

每個人都希望,孩子一踏出家門,就能很快適應家庭以外的生活。

可孩子有沒有這個能力,還要取決於他7歲前的生活環境。

紀錄片中有個叫懷亞特的男孩。

他出生時媽媽才15歲,生下他後,媽媽又去高中繼續學業。

懷亞特的整個嬰兒時代,都是在高中的日託所度過的。

懷亞特一歲半時,他年輕的父母分手了。

小小的懷亞特只能在父母兩家來回往返,7歲時,他已經搬過了5次家。

爸爸忙於生計和新生的兩個弟弟,很久都見不到懷亞特一次。

媽媽新生的小弟弟,又患有很嚴重的腦癱。

媽媽也沒有多少時間能分給他,7歲前,懷亞特的生長環境極為動蕩,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沒有穩定可靠的成長環境,懷亞特的大部分心智,都用來應付突然發生的變故。

少有玩伴和陪伴的幼年,也讓懷亞特的很多生活技能和品質,都沒有發展出來。

7歲入學時,懷亞特雖然能融入班級,也樂意學習,可他在學習、拼寫等方面,比一般孩子都稍顯遲緩。

在心智上,也比一般孩子幼稚,而且他常常一個人遊戲。

有科學研究就表明:

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存在一定的關聯,並且,這兩點都會影響孩子與同伴建立關係。

老師說,如果父母能持續幫助懷亞特,他是有「潛力」的。

可從目前的情況看,懷亞特的父母很難做到這些。

剛剛7歲,成長就已經讓懷亞特費盡了心力。

不難看出,一個孩子幼年時,在家庭裡打好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陪伴、穩定的生活環境、日復一日的練習和探索,一樣都不能少。

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表現如何,大部分都取決於他幼年時,是否在家庭裡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並在這基礎上,通過各種探索,充分認識了自己。

2、

父母的力量

在於讓孩子看到

「人生目標的實現」

紀錄片中,有一個特別幸運的女孩,夏因。

當別的孩子說起自己的願望是拳擊手、醫生、商店老闆時,7歲的夏因,非常明確非常堅定地說,自己將來要成為生物醫學科學家。

夏因的母親米歇爾16歲時,離經叛道,離家出走,不懂自尊自愛的她,早早就生下了4個孩子。

可不堪家暴的她,只能帶著4個孩子,再次離家出走。

夏因的母親帶著4個孩子,和阿蘭組成了家庭,他們生下了夏因。

可做清潔工的阿蘭,無力養活一家7口。

家裡最窮的時候,孩子們每人每餐,只能分到一碗麥片粥。

夏因的父親阿蘭和母親米歇爾,決定要改變貧窮的現狀,找回自尊。

他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重返大學讀書。

父親阿蘭,決定進修生物醫學,他的願望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而母親米歇爾,則想攻讀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學位。

對於拖家帶口的阿蘭和米歇爾來說,要在生計、帶孩子的同時,還要學習,完成學業,真不是一件易事。

可阿蘭和米歇爾非常堅定,他們互相鼓勵,努力克服困難,終於雙雙拿到了心儀的學位。

隨之而來的,他們的生活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很大的改善,他們擺脫了貧困,一家人都生活的很好。

夏因分別參加了父母的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也親眼看到父母為改變人生而做出的努力。

她的父母,為她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教育改變命運。

而「通過不懈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信念,也深深植入了夏因的心中。

後來,夏因轉入新學校時,她雖然性格內向,但適應非常快。

7歲生日party時,別的女孩子,都把自己裝扮成公主,可夏因卻把自己打扮成「長襪子皮皮」,她想像皮皮那樣強壯、獨立,不依賴別人。

我們都說「身教勝於言傳」,親眼見識了父母打破人界限的活法,在夏因的眼裡,性別界限、人生界限,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雖然剛滿7歲,可夏因身體裡的力量和決心,已經能讓我們看出:

這個女孩,將來會有勇氣,也有韌性,去實現她想要的人生。

夏因經歷讓我頓悟:

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大的力量,是讓孩子看到——自己以怎樣的方式,達成人生目標。

而這種家庭經歷,也會讓孩子敏銳地捕捉到:

希望和現實之間,橫著哪些明確又具體的可以走的路。

這樣的孩子努力起來,就會有方向,有參照,不迷茫,不虛無,會非常堅定。

這也讓我想到當今叱吒風雲的商界大佬馬雲、馬化騰、比爾蓋茨等的家庭背景,他們的父母,都有過不一般的商界經歷。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親眼在家庭裡薰染了父輩的奮鬥經歷,孩子們也會不自覺地向那些有助於成功優秀的品質靠近。

而這樣的家庭經歷,對於孩子性格品質養成的益處,要遠遠大於家庭財富給孩子直接幫助。

3、

父母太盛的期待

有時反倒成為孩子的壓力

咱們之前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一個觀點,就是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學習力和自我驅動力,只不過很多時候,會因為父母的過度幹涉被破壞掉。

紀錄片裡還有一個7歲的男孩,喬舒亞,就是這樣一個在父母的高壓中,逐漸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

喬舒亞的媽媽21歲時,離開自己27口人的大家庭,移民到了澳大利亞,整個移民的艱難過程,可以寫上幾本書。

喬舒亞媽媽最大的目標,就是孩子能成功,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她給喬舒亞的壓力也有點大。

她希望兒子出類拔萃,對平時成績中上等的喬舒亞有很多不滿。

對孩子的評價是:很一般。

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喬舒亞也有壓力,他對自己產生了自我懷疑,經常把「我做不好,我不會做」掛在嘴邊。

在一個針對孩子的實驗中,孩子們被規定在固定時間內,要把一輛很重的木製汽車,從一個桌子,「開」到另一個桌子上。

很多孩子要麼想到的辦法不行,要麼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輪到喬舒亞時,為了督促自己,他整個過程都念念有詞:

「還有4分鐘,一定要快,一定要快,一定要快……」

雖然喬舒亞最終也失敗了,可孩子展示出來的卻是:

他有目標、一直在努力專注於任務,並盡力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這也讓我們看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無限潛力的。

我們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不斷給孩子指責和負面評價,而是要幫助孩子提升相關的能力。

當孩子認可自己,並懂得凡事通過努力可以做到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4、

整個紀錄片,雖然只記錄了孩子人生中的頭7年。

可也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孩子7歲前,優質的成長環境,是多麼重要。

而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多麼好的物質條件、多麼事無巨細地照顧,最重要的是,能在性格、氣質、品質養成方面,給孩子好的引領或榜樣作用。

這樣孩子7歲以後,才能依靠這些好品質,去體驗更廣闊的世界,創造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還有的孩子從頭到尾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有些孩子沒有家長在身邊監督,上線聽五分鐘就下線了,打電話撒謊稱網不好,天天如此,後來和家長溝通後好了一兩天,又恢復原樣,把學習當成應付。
  • 殷紅博:3歲看大,7歲看老,關鍵期看什麼?如何培養?
    中國幾乎人人皆知「3歲看大,7歲看老」,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文明和教育精髓的核心代表之一。「3歲看大」是指,孩子3歲時所具備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的發展趨勢,可以預知孩子十至二十年後的綜合素質所能達到的智慧水平和成功水平。「 7歲看老」是指,孩子7歲時所具備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水平,可以預知孩子一生的綜合素質所能達到的智慧水平和成功水平。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擁有這幾項能力,成功機率更大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12歲定終生。」「三歲看八十」表面看意思是說:「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是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等到七歲時候的樣子就是老了之後的樣子.」實際意思是:看到一個人小時候的智力,行為,性格,人格都可以基本預測這個人的未來。是不是聽起來覺得很玄乎,真有這麼神奇嗎?
  • 「3歲看大」有沒有科學道理?美國馬裡蘭大學:定型期比3歲更早
    經常聽老一輩的人說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3歲時,就可以從他的言行舉止上大致看出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發展的大體趨勢;孩子7歲時,從他的性格特徵大致就可預示他成年後的性格軌跡及事業成就。雖說這樣評判一個孩子的今後有些武斷,但也並非全無道理。
  • 孩子從小有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作為,「七歲看老」並非說說而已
    俗話說:「三歲看小,7歲看老」。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人們總是認為孩子在幼兒時期的表現將會伴隨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這種想法的確有著一定的道理。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形成基本認知理念,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沒有塑造出良好的性格,長大後也很難會取得成就成為優秀的人。
  • 紀錄片:人生七年·1|7歲孩子的世界
    《人生七年 1》導演: 保羅·阿爾蒙德類型:紀錄片 / 集數:9年份:1964 / 評分:9.3又名:人生七載之當我七歲時這個紀錄片創意太好了 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看了這第一部之後立刻想看後邊想知道小盆友們最終的情況啊,就是人數太多不太好認。但從一開始等級就已被註定。不同的生長環境,讓小小的孩子已經在自信、言談舉止方面表現出巨大差異。相同的只是7歲時的他們都還有笑容。
  • 3歲女童肚子裡長了惡性腫瘤!孩子有這些徵兆別大意……
    近日,來自四川省的劉女士帶著4歲的女兒小佳,再一次住進了重醫兒童醫院腫瘤外科病房進行化療,這已經是小佳第7次化療。去年7月,劉女士發現女兒經常捂著肚子說疼,並且持續間斷髮低燒,一開始爸爸媽媽都沒有在意,按普通感冒進行治療。可3個星期過去了,看著孩子的症狀依舊沒有好轉,憂慮的劉女士帶著孩子到當地醫院進行體檢。
  • 「3歲看大,7歲看老」,這七大習慣必須從小教給孩子!
    不過,事實上根據兒科醫學會的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不應看電視,而2歲以上的孩子每天不得看超過一小時。那麼,2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一、電視影像本身的影響 電視螢幕閃爍的光影及快速變換的畫面等聲光效果,對嬰幼兒正在發育的大腦不利。
  •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關於孩子的作為,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有用嗎?其實老一輩的話不一定就是沒有用,曾有人說過,如果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有這些表現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應該會不錯。為什麼呢?孩子在嬰兒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孩子的第一個敏感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慢慢的開始叛逆,會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如爬、跑、搶東西。
  • 長大後心術不正的孩子早有徵兆,如有三種表現,10歲前趕緊糾正
    但凡事最怕後知後覺,其實那些長大後心術不正的孩子在10歲之前就早有徵兆,父母若發現,一定要趕緊糾正。01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提到這點很多父母會說:我家孩子不會得,在家特別乖,一點也不惹事,根本不可能變成壞孩子,更別提做壞事了。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可事實上,就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的行為其實就能看出來。李教授的女兒在學生時代,就向媽媽明確表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而且怎麼學都學不好,沒辦法提高成績。
  • 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孩子這3個特徵,就知道長大後啥樣
    儘管每個家庭都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對待兒童,並希望他們長大後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兒童獨自進入社會之後,他們需要一個人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實。了解:父母不是孩子一生中唯一的主軸。那麼,孩子長大後,能否創造出優越的生活條件?實際上,您可以從它們年輕的時候就模糊地猜測它們。
  • 長大有出息的孩子,9歲之前身上會有這些特徵,家長要留意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可以有自己的一份事業。這個理想確實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是很骨感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狀態都不盡相同,所以說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功。我們聽說過成功的孩子,也接觸過不成功的孩子,但是絕大部分成功的孩子身上,你都會發現一些相同的特點。其實,這些特點才是支撐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
  • 20年後有出息的娃,從小就有這四個徵兆,哪怕佔一個也不錯
    俗話說得好:「3歲看大,7歲看老」,意思就是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一個孩子長大的時候怎麼樣,7歲左右就能看到孩子成年後是否有成就,這句話聽起來沒道理,但是經過後人的驗證,以及一些科學依據顯示,這些都是真的。
  • 3歲孩子叛逆期,家長如何正確疏導?
    你是不是正在為寶寶進入「叛逆的三歲」而困擾?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叛逆期的三歲」的現象呢?叛逆期原因孩子2-3歲的時候各項身體機能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加強。父母卻覺得孩子還小,想幫孩子料理好所有的一切。孩子想做的,家長常常阻攔,孩子便有了反抗的情緒。在父母看來,這便是孩子的叛逆期來了,殊不知這是孩子開始成長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的性格培養過程中,幼兒時期尤為重要。那我們如何在孩子的3歲叛逆期時正確的疏導呢?
  • 孩子睡覺時有這幾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長大智商不會低
    孩子睡眠對智商發育促進效果,我們成年人如果晚上睡不好的,第二天都會沒有精神,大腦還會出現遲鈍的情況,這就是因為電腦沒有休息好,導致整個人都沒有精力。成年人都這樣了,更何況是孩子的大腦發育呢?2、睡夢中笑根據研究發現:當孩子的大腦中樞或者大腦神經興奮的時候,孩子的臉部肌肉會刺激面部產生微笑。所以,當孩子睡覺的時候會露出笑容的話,正是大腦發育好的徵兆,孩子的笑容越多,說明大腦就越活躍,能夠更好的促進智力發展,未來會更加聰明。
  • 3-6歲是孩子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時期,抓住黃金時期,分段式培養
    父母在小孩三歲至六歲這段時間培養好小孩的專注力,這對小孩的未來會有很大的幫助。 1、行為習慣養成重要時期 人們常常說:三歲看小,六歲看老。小孩三到六歲這個時期是小孩行為形成的重要時期。
  • 三歲看老,從小有這3種特點的孩子,未來事業發展不會差
    三歲看老,從小有這3種特點的孩子,未來事業發展不會差我們有一句老話說:三歲看老,指的就是從一個小孩子的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可以看出他以後的發展是什麼,有沒有出息其實從這個小孩子他的秉性就可以看出來了。還有一個表姐,她從小就是那一種不愛學習的孩子,見人也是不怎麼說話,怯生生的,比較的自卑,比較的膽怯,說話的時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成績也不怎麼好,連高中都沒有考上就直接去讀了中專,畢了業之後就跑到一家電子廠打工,為人處事也還是小時候的那個樣子,沒有什麼變化。他們兩個人有著明顯的差距,三歲看老在他們身上也能夠得到一定的體現。
  • 哈佛研究:3歲上幼兒園和4歲上幼兒園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3歲上幼兒園和4歲上幼兒園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有多大?你可能都想像不到!如今,很多孩子在3歲左右就被家長送上了幼兒園,想讓孩子早點接受教育,這樣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了,當然,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3歲還比較小,正處於依賴期,想到了4歲再將其送到幼兒園中, 可能在大部分人眼中,孩子幾歲上幼兒園都一樣,其實則不然。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 文/37度暖爸 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