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大時代的到來,很多時候,只需一句話,就能在人群中迅速就能掀起一股浪潮。比如這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句話的背後透露著喪到極致的頹廢感,立馬在一眾文藝青年中興盛流行起來,成功掀起一股"喪文化"。直到現在,仍有不少年輕人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這同時也讓不少人感到不解:這種消極的情緒,憑什麼能得到這麼多人的追崇與熱愛?
實際上,這句話出自太宰治的一部小說——《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於1948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該小說由"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繼而以三篇手記的形式描述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的經歷,進而向我們講述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做人的資格的。
小說的作者太宰治與主人公葉藏有著極其相似的經歷,同樣出生於富貴之家,卻一生充滿了頹廢的陰暗和消極的灰色。他曾與藝伎同居,一生之中5次自殺。小說開始那句"充滿了可恥的一生"既是對葉藏的描述,也是作者內心的獨白。
最終,他在《人間失格》完成後的一個月投湖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感覺他是被世界拋棄了一樣,一生視消減自己的壽命為事業,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話。
第一次看到《人間失格》時,只是因為書店的推薦角中總是放著這樣一本書。
可在真正看時,卻讓我不由得感到不寒而慄,中途不敢看下去,對改變的自己極為恐懼,再捧起時已感到滑稽可笑,或許我永遠也不可能和主角一樣,或許…只是另一面完全相同。
《人間失格》這麼頹,憑啥這麼多人愛?10句話看它如何掀起喪文化
1.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2.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
3.善惡的觀念是人定的,"惡"是人隨意創造的道德詞語。
4.所謂的幸福感,就像沉於悲傷的河底、閃著幽微的光的砂金一樣吧,當悲傷到了極點,就會生起一種仿佛黑暗中現出微光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幸福感。
5.我的不幸,是因為沒有拒絕的能力,因此一旦別人勸誘,我便覺得假如拒絕的話,會在對方的心裡和自己的心裡都留下一道顯而易見、永遠也無法修補的裂痕。
6.從孩提時代起,我就一直在討好周圍的人,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7.對同類極度恐懼的人,反而更加期盼能夠親眼見識令人可畏的妖怪,越是神經質,越是膽怯的人,越是期盼著強獷的暴風雨到來。
8.沉默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聊天是極端的自我犧牲,甚至是人類能力範圍內最大的奉獻,而且絲毫不計回報。
9.對討厭的事說不出討厭,對喜歡的事也總是偷偷摸摸。
10.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史鐵生讀完這本書後說:"寫作者,未必能夠塑造出真實的他人,寫作者只能塑造出真實的自己。"這句話,放在太宰治身上,顯得尤為合適。可以說《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幾乎就是太宰治本人。
雖然距離完稿已有70餘年,卻與現代社會年輕人碰出了火花,愈發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也因此成為了一部不朽的青春文學。也許是因為它所具有的跨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探討了一個永遠不乏關注的問題——即年輕人與社會的矛盾。
在自我否定中渴望被愛,因為快樂遠比悲傷更值得珍藏。
《人間失格》的確講了一個壓抑的故事,但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許多人都從這本書中讀到了積極意義。我們都在這本書裡發現了不為人知的自己,它迫使我們自我追問,自我審視。
因此,筆者還是建議成年人走進《人間失格》的,若你選擇去讀這本書,那麼相信各位一定會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也正因為人生不易,能夠堅持下去的人才更值得敬佩。人生本就是自己的,所以,無論是人間失格還是不失格,人間都很值得。
因為快樂遠比悲傷更值得珍藏。
這是一套精裝版的書,除《人間失格》之外,還有《月亮與六便士》《我是貓》《局外人》,每一本都是永恆的文學之作,都充滿著靈魂;
如果你更想了解太宰治的一生,不妨選擇這套《太宰治中短篇小說集》《人間失格》和《惜別》。其中也有一些反頹廢、喪氣的人物形象,呈現的是他積極、樂觀的心態,宛如燈籠般的明亮與溫暖。
幾本書一起購買,也就是兩三頓飯錢,其中的營養價值卻比飯菜高多了。如果你也想讀一讀,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