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偉:避免冷戰2.0是中美雙方不可迴避的世紀難題

2020-12-22 觀察者網

7月9日上午,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先後作主旨發言,觀察者網也受邀參加此次論壇。以下是中國外文局原局長周明偉在論壇上的演講全文。

周明偉:

很愉快又有機會同我最尊敬的研究和從事中美關係的老朋友們一起,共同對話中美關係的問題與挑戰,共同對話中美關係的今天和明天。剛才王毅國務委員和基辛格博士為今天的會議和對中美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發表了重要的意見。各位主旨發言人也分享了他們很深刻的見解,深受啟發。

但此刻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半年來參加過多次多種形式的中美對話,每次都被中美雙方參會者的努力所感動,每次都努力以建設性的思路和保持著信心的口氣談中美關係的問題與前景。但實際的情況是,中美關係的發展似乎不僅與對話與呼籲的努力沒有關係,反而眼看著形勢越來越嚴峻,並被一些專家描述為,中美關係「正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往下墜落」。

確實如此。人們似乎每天都不得不以複雜的心情,從各種媒體中了解美國領導人針對中國又出臺了什麼政策:制裁華為、通過涉臺、涉港、涉疆新法案、取消留學生籤證、制裁中國公司、「中國病毒」、終止抖音、脫鉤、斷鏈......「下一個會是什麼?」

而美國大選、全球性的疫情發展和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加上民粹主義、極端主義等思潮,正藉助社交媒體的力量,助推著這種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向著趨於失控的方向發展,眼看著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在增大。

一、我們必須找到能夠建設性、機制性管控分歧和應對危機的辦法

很顯然,如果美方一些人不顧後果、一手推動的中美繼續失控下去,很難有人可以預測這會給兩國、給全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

中美關係進一步失控的危險是著實存在的。它的發展趨勢會不會像剛才美方同事所描述的、導致冷戰1.2、1.5甚至2.0,甚至發展成為局部的熱衝突?如果是這樣,那不僅是對兩國,對全世界都是的災難。

是將今天的中美關係保持在和平與發展的軌道上,還是堅持全面對抗,並不惜進入大國戰略競爭甚至衝突的道路上去,將本質上決定兩國與世界的未來。

因此,中美兩國「如何互不為敵」,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研究的話題和努力方向——這既是不可迴避的世紀難題,也是大國的使命和必須的擔當。

因為中美能夠創造和平合作的21世紀,也能把全球引向對抗和災難。

二、管理好未來的120天

中美關係之所以出現加速度的墜落,除了美國地緣競爭思維支配下對華的戰略與政策,以及零和博弈的邏輯等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對某些政客而言,這個大選年的美國政治,需要一個越來越惡化的中美關係。特別是在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的選情不被看好時候,中國問題都會成為候選人之間競爭誰比誰打擊得更狠的對象。美國國內政治是影響中美關係走向的主要因素,妖魔化中國、毒化中美關係是當今美國政治正確的基本選擇。

因此未來120天美國總統選舉的形勢,對中美關係來說已經很難樂觀,甚至將十分兇險。在以往大選期間,面對候選人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攻擊,總會有朋友提醒說,這是」選舉語言」,你們不必當真。但美方某些人將妖魔化中國,當作「政治正確」的最好選擇,也是煽動並利用民族主義情緒最好的機會,是把內部問題外部化的最好的機會--儘管任何將內部問題外部化的企圖,都解決不了自己的內部問題,但這將是現實。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民粹主義和「美國優先」的政治大環境,要阻止中美關係繼續惡化,還是需要雙方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促成政治人物回歸理性,以兩個大國對世界和平與穩定共同的責任擔當,降低因為美國的國內政治,對中美關係帶來更多的不可逆的傷害和破壞性。

當然2021年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無論中美關係出現什麼情況,中國政府的主要關注仍然是國內事務,繼續對外開放、對內改革的大方向不會變。

中國沒有影響美國總統大選走向,取代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意圖。

7月9日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現場(圖源:大會主辦方)

三、中美分歧的意識形態化將使中美關係愈加複雜

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變化是,今天中美的矛盾爭議不僅越來越得到社會基礎的呼應,偏激的民族主義情緒已經成為毒化中美關係的重要元素。

而且中美分歧的意識形態化也成為美方推動「脫鉤」、妖魔化中國的「新花樣」。尤其是最近幾個月以來,在美國的內政外交話語中,無論是政治領導人還是國會議員,都刻意強調「中共」而非「中國」,「中國」的概念越來越少見,大有被「中共」的概念取而代之的趨勢。

這使越來越多人開始警惕並擔心。因為中美分歧的意識形態化,完全不是為了化解中美之間的問題,而是要進一步毒化中美關係,妖魔化中國的形象,使目前雙邊關係中的困難更加複雜化。推動以「反共」為核心的反華浪潮在美國的快速崛起,最終將進一步損壞中美關係共同利益的基礎,推動「脫鉤」和「敵對」的形成。

為此中美之間的對話顯得愈加重要。

期待通過共同努力,按照「穩定、協調、合作」共識,以基辛格博士提出的「共同演進」(co-evolution)的方式,共同推動中美確立至少是一種互不為敵對的、可管理的競合關係,制止悲劇性的「修昔底德陷阱」的發生。

謝謝!

相關焦點

  • 如何避免中美發生「新冷戰」?王毅:對中美關係我想談三點基本想法
    而中國、法國和歐盟都支持多邊主義,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中美發生「新冷戰」?王毅表示:中方的觀點十分明確,那就是,各國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都有自身發展的權利。美國先發展起來,我們表示祝賀。同時中國也有發展的權利,中國人民也有過上幸福生活的權利。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在內的兄弟姐妹們也情同此理。這一訴求十分正當,也十分合理。
  • 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冷戰」至關重要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冷戰」至關重要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導(文/許緣 鄧仙來 胡友松)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就後新冠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走勢、中美關係、全球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等備受關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
  • 中美科技冷戰推演:「三大島鏈」的博弈
    這也給中國企業一個啟示,就是在面對美國挑起的「科技冷戰」進行決策前,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對科技冷戰進行推演,要先「廟算」美國科技冷戰的真實意圖,中美雙方的核心主戰場,戰事的發展走向,以及可能的下一步動作等,並基於此對科技冷戰真正發生的概率、輸贏及終結方式做出理性判斷。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新冷戰"和"脫鉤"根本沒有出路
    艱難的2020年即將過去,人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期盼2021年是一個真正的「牛年」,對中美關係而言也同樣如此。但是,我們無法把這視作理所當然的事。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罕見的嚴峻局面。貿易投資受阻,科技合作被打斷,人文交流被破壞,對抗摩擦似乎一觸即發。一些人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正把中美關係推向懸崖邊緣。
  • 澳媒:中美競爭不是新冷戰 它遠遠更複雜、更長久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澳媒:中美競爭不是新冷戰(作者為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尼克·比斯利,喬恆譯)澳大利亞「對話」網站8月27日文章,原題:中美競爭不是新冷戰,它遠遠更複雜、更長久 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係一直在滑向對抗。
  • 喬舒亞·庫珀·拉莫:中美應竭力避免因誤判導致衝突升級
    今天我們討論如何解決中美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在雙方合作大幅減少的前提下,而這與基辛格時代中美在尊重雙方差異的基礎上,持續擴大雙邊合作的模式截然不同。我想著重談兩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色列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註: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美國行為科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對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決策的研究,對研究當時與現在的國際關係都大有啟發,特別是在當前世界存在如此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其「小數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本身並不總是理性的。
  • 2021國考行測備考:「新冷戰」頻頻提及,到底什麼是冷戰?
    那麼什麼是冷戰,如今的中美關係真的能用「冷戰」形容嗎?   這一切還得從二戰結束後的世界說起。   一、冷戰的序幕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
  • 必須對中美走向對抗有心理準備;立足最壞情況,爭取最好的結果
    中美關係出現建交40年來的大倒退,而且還沒有看到「下限」。因此,從官方到民間,從國內到國外,網上瀰漫著悲觀的氣氛,有的專家稱中美關係「正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往下墜落」。更危險的是,華盛頓的激進政治精英們正在調整對華輿論戰的策略,越來越明顯地集中火力抹黑中共,正如中國外文局原局長周明偉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所稱,「尤其是最近幾個月以來,在美國的內政外交話語中,無論是政治領導人還是國會議員,都刻意強調『中共』而非『中國』」,「推動以『反共』為核心的反華浪潮在美國的快速崛起」,「推動『脫鉤』和『敵對』的形成
  • 米爾斯海默:中美不能指望靠經濟依存關係避免衝突
    (接上文) 觀察者網:中國學者總喜歡說中美關係不是零和博弈,說中美可以在一些事務上合作,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傾向於將中美在許多領域的關係描述為零和博弈。有人拿美蘇冷戰與當下的中美關係作比較,您認為中美是否已經處於冷戰當中,還是正在滑向冷戰?
  • 新冷戰?對不起 21世紀不吃這一套
    新冷戰?對不起 21世紀不吃這一套 8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接受採訪時說了這麼一席話值得細品——「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的論調重拾冷戰思維,完全否定了中美交往幾十年來的成績,不僅是對歷史進程的無知,也是對中美兩國人民的不尊重。 「對華接觸失敗論」是誰在販賣? 話還要從老熟人蓬佩奧日前的一個演講說起。
  • 何亞非:大選後中美關係調整的空間與可能
    中美作為霸權國家和新興國家不是命中注定就有一戰。中美有足夠智慧在幾十年合作共贏基礎上,結合國際格局新變化重新認識對方、認識世界,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遊戲規則和行為框架」以指導兩國關係。關鍵是按下「停止按鈕」、開啟對話空間後怎麼做才能制止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  第一,需要停止奢談「冷戰」或者「熱戰」,盡力為兩國關係的緊張狀態降溫。
  • 民調:中美若冷戰,八成德國人這樣選擇
    民調:中美若冷戰,八成德國人這樣選擇 2020-11-30 1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德民調:中美若冷戰,八成德國人選中立
    調查還發現,德國人對於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持悲觀態度,40%的受訪者認為,中美對峙局面有可能會演變為一場冷戰。在被問及「如果中美之間真的爆發新冷戰,德國應該站在哪一邊」?82%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最好保持中立。《焦點》周刊稱,最新的民調沒有重現4月份調查出現的「親中疏美」現象。
  • 美前駐俄大使文章:冷戰教訓警示大國競爭
    前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稱:「中美之間不存在冷戰。」大使傅立民寫道:「與中國的鬥爭不是冷戰回放。」約翰·米勒教授認為,「對一場大戰或者一場『新冷戰』的恐懼是沒有道理的」。今天中國崛起帶來的很多挑戰與冷戰鮮有共同之處,因此需要創造性的戰略思考,但並非抹去冷戰劇本上的灰塵那麼簡單。
  • 中美脫鉤?新冷戰?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來源:第一財經中美脫鉤?新冷戰? 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作者: 高雅[ 從當前的抗疫物資貿易來說,中國已向美國提供了近100億個口罩,也就是平均向每個美國人提供近30個口罩。在回應有關中美關係問題時,李克強稱:「當前中美關係的確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中美關係很重要,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應對傳統或非傳統挑戰方面都有很多可以而且應當合作的地方,在經貿、科技、人文方面也有廣泛的交流,可以說兩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關係到世界,所以一些問題發生後引起世界的擔憂。」
  • 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的再認識
    過去美國以冷戰勝利者自居,認為 21世紀仍將是美國世紀,中國最終會屈服於美國霸權。因此,美方在處理對華關係時心態較為從容,沒有強烈的緊迫感,相信時間和歷史會站在自己一邊。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基石,但美方從未放棄利用臺灣問題作為制約中國的籌碼和工具。冷戰期間,美國為了戰略利益在臺灣問題上做過一定承諾。冷戰結束後,美國認為中國戰略價值下降,在臺灣問題上有所倒退,但面對中國的堅決鬥爭,為了不破壞冷戰後有利於美國的國際局勢,不影響美國享受冷戰「勝利」的成果,美方沒有把臺灣問題擺在突出地位,對激進「臺獨」勢力拖美國下水的圖謀也有一定警惕。
  • 中美競爭逐漸「白熱化」,或將迎來3種結局!哪種可能性最大?
    此後,中美競爭便逐漸「白熱化」,想必各位也有切身體會,畢竟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規模空前的貿易和科技摩擦。而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上世紀的美蘇和美日競爭。只不過相比蘇聯,中國經濟結構更健康,也深度融入了全球經濟;而相比日本,中國擁有更大的市場和健全的產業鏈,這意味著中國更難被遏制。
  • 中美脫鉤?新冷戰?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在回應中美關係相關問題時,李克強稱:「當前中美關係的確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中美關係很重要,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應對傳統或非傳統挑戰方面都有很多可以而且應當合作的地方,在經貿、科技、人文方面也有廣泛的交流,可以說兩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關係到世界,所以一些問題發生後引起世界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