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鉤?新冷戰?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2020-12-18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中美脫鉤?新冷戰? 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作者: 高雅

[ 從當前的抗疫物資貿易來說,中國已向美國提供了近100億個口罩,也就是平均向每個美國人提供近30個口罩。 ]

5月28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回應有關中美關係問題時,李克強稱:「當前中美關係的確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中美關係很重要,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應對傳統或非傳統挑戰方面都有很多可以而且應當合作的地方,在經貿、科技、人文方面也有廣泛的交流,可以說兩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關係到世界,所以一些問題發生後引起世界的擔憂。」

李克強表示,談到「新冷戰」,我們從來都主張摒棄冷戰思維。關於所謂脫鉤,可以說兩個主要經濟體脫鉤,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我們應該按照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推動建立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美兩國作為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雙方經貿關係已經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狀況,所謂「脫鉤」遠非發發狠心就能實現,而是辦不到的。

中美商貿關係的現狀從近兩年美國大企業到中國投資的項目就可見一斑。譬如,特斯拉在上海投入70億美元建造超級工廠,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大亞灣投資約100億美元打造化工綜合體項目,還有世界500強之一的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近日在武漢光谷落地了其新興市場中國總部項目。

對於這些例子,周世儉認為「極具說明意義」。他還舉例稱:「4月中國輸美貨櫃運量明顯復甦,中國開往美國的海運船隻相較3月有很大的增長。從當前的抗疫物資貿易來說,中國已經向美國提供了近100億個口罩,也就是平均向每個美國人提供近30個口罩。這如何脫鉤?」

李克強也指出:「中美兩國經濟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路走來很不容易,但雙方都從中獲益。這使我想起,就在幾天前,一家美國高科技公司宣布在中國武漢實質性投資項目開工。我不是做商業廣告,但是我對它的行為是贊成的,所以發了賀信。這個例子表明,中美商貿界是互有需要的,是可以實現合作共贏的。」

周世儉表示,只要美國堅持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只要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中美「脫鉤」就是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過剩,美國需要海外市場;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一條,便是利用外國的資本,利用外國的市場,利用外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自己,這是過去40年的成功經驗。」

他認為,中國仍會堅持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新《外商投資法》於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中國不僅會開放製造業和商品市場,還會開放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這叫全面開放。「如果停留在製造業,那只是局部開放,現在要談的是金融、銀行、保險、證券,而且允許外資獨資和控股,這是了不起的進步。」

李克強指出,中美之間的商貿合作應該遵循商業規則,由市場來選擇,由企業家判斷、拍板,政府起到搭平臺的作用。

商務部部長鐘山曾表示,聰明的企業家不會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此前解釋蘋果為何青睞留在中國時也表示,中國擁有大量其他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技術勞動力。

周世儉稱,蘋果沒有聽從某些呼聲搬離中國,這就是遵循商業和市場原則的典型案例。

此外,周世儉認為,中美貿易不僅關乎比較優勢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很多美國工廠使用著「在中國生產,出售給中國」的模式。「比如美國通用公司的別克汽車,前兩年該品牌在中國的生產量已經超過了在美國的量,而且並未返銷美國,就在中國市場銷售。還有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咖啡等例證。」

以美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為例,美國也尋找不到和中國一樣的替代市場。周世儉說:「美國大豆的產量佔全球35%,中國是其最主要的進口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取代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的大豆、玉米和高粱,美國的農產品無法離開中國。」

李克強表示:「中美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存在矛盾分歧不可避免,問題在於怎樣對待。中美關係幾十年來風風雨雨,一方面合作前行,一方面磕磕絆絆,的確很複雜,這需要用智慧去擴大共同利益,管控矛盾分歧。總之,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尋求合作共贏。這於己於人於世界都有利。」

相關焦點

  • 中美脫鉤?新冷戰?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5月28日(星期四)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應中美關係相關問題時,李克強稱:「當前中美關係的確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中美關係很重要,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應對傳統或非傳統挑戰方面都有很多可以而且應當合作的地方,在經貿、科技、人文方面也有廣泛的交流,可以說兩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關係到世界,所以一些問題發生後引起世界的擔憂。」同時,李克強表示,至於「新冷戰」的說法,我們從來都主張摒棄冷戰思維。
  • 直說丨總理記者會:疫情之後會更開放,衰退之後有新繁榮
    路透社記者的提問非常直接,「未來幾個月,中方是否會出臺更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從更長遠看,中方是否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應對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和不斷緊張的中美關係?」李克強總理以形象的比喻回答說,「過去我們說過,不搞大水漫灌,現在還是這樣,但是特殊時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們叫做放水養魚。沒有足夠的水,魚是活不了的。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新冷戰"和"脫鉤"根本沒有出路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越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越要聚焦光明。值此艱難時刻,我們特別要登高望遠,為中美關係找到正確方向。——2021年是中美關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之年。明年是基辛格博士首次秘密訪華和「桌球外交」50周年。半個世紀來,中美關係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和冷戰對抗,取得巨大發展,積極影響了中美兩國,也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
  • 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將會如何?中美經濟脫鉤有無可能?中美關係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認為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作為遺產,但兩國之間未來的關係不會是冷戰型的,而是雙方在競爭同時又有合作的。
  • 數據說兩會|近五年總理記者會高頻題一覽:總理都怎樣回答?
    數據說兩會|近五年總理記者會高頻題一覽:總理都怎樣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近五年來提問主題變化,就問題來看,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就業、經濟增速等內容被提及最多。今年的總理記者會持續時長不到兩個小時,記者們提出的問題數量,也少於前幾年。今年,記者們所提出的11個問題中,有7個問題的提出者,來自於境外媒體。
  • 美英一些媒體刊文指出: 「新冷戰」不符合中美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近期,美英一些媒體紛紛刊文指出,所謂「新冷戰」概念不符合中美關係現狀,人為在兩國間製造對抗、強行推動中美「脫鉤」的做法,不符合兩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8月14日刊發美國作家、投資人扎卡裡·卡拉貝爾的文章指出,用「冷戰」概念描述美中關係屬於「濫用歷史」,暴露了美國一些政客對美中關係現狀的深度誤解。
  • 單刀直入、不避難題……11組問答看李克強總理記者會-東方網
    今年沒有確定GDP增長量化指標是實事求是的  路透社記者:未來幾個月,中方是否會出臺更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從更長遠看,中方是否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應對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和不斷緊張的中美關係?  李克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世上罕見。
  • 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冷戰」至關重要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冷戰」至關重要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導(文/許緣 鄧仙來 胡友松)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就後新冠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走勢、中美關係、全球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等備受關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
  • 中美會形成兩大政治陣營和兩個世界體系嗎?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反華言行不僅沒有偃旗息鼓,反而變本加厲,「中美脫鉤論」在西方甚囂塵上。對於某些西方政客而言,這種「中美脫鉤論」是他們的「甩鍋」新招,目的無非是混淆視聽,如何利用疫情攫取政治利益,打擊其他國家,才是他們抗疫的根本邏輯。
  • 中國如何在中美脫鉤和新冷戰中勝出?專家點出關鍵
    這次他們發現疫情會造成相似甚至比上次更嚴重的後果,所以他們開始立法排斥中國投資,嚴禁境外資本趁疫情去兼併他們的企業。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自由主義理論現在似乎在美歐的西方世界不太流行了,新的凱恩斯主義正在回歸。他們認識到這個問題很嚴重,一方面他們要利用國家幹預主義的工具防止中國收購兼併他們的關鍵企業。
  • 周明偉:避免冷戰2.0是中美雙方不可迴避的世紀難題
    半年來參加過多次多種形式的中美對話,每次都被中美雙方參會者的努力所感動,每次都努力以建設性的思路和保持著信心的口氣談中美關係的問題與前景。但實際的情況是,中美關係的發展似乎不僅與對話與呼籲的努力沒有關係,反而眼看著形勢越來越嚴峻,並被一些專家描述為,中美關係「正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往下墜落」。確實如此。
  • 「脫鉤」不是中美關係的現實選擇
    近來中美關係一直十分艱難,兩國在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分歧都暴露出來,美國總統川普反覆威脅要與中國「脫鉤」。甚至當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對國會表示中美經濟脫鉤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後,川普又出來「糾正」說,美國確實保留了「與中國完全脫鉤的政策選項」。在7月14日,川普又表示沒興趣與中國進行第二階段經貿磋商。
  • 中美科技冷戰推演:「三大島鏈」的博弈
    美國為何非要主動挑起科技冷戰?中美科技冷戰和脫鉤是否真正會發生?企業應該如何正確認知這場科技冷戰的性質,以及為此應提前做何種準備?對於這一系列問題,從企業經營決策角度來說,必須拿到檯面上來深入思考了,因為清楚地洞悉這些問題的前因後果,對當下「指導企業放下包袱,制定正確的長期決策」,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 銀河集團「鯨智洞察論壇」---翟東升:中美科技「脫鉤」不可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國際貨幣所特聘研究員、世界經濟專業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翟東升教授,受邀擔任主講嘉賓出席本場論壇。同時,深圳廣電集團首席評論員管姚先生、銀河集團創始人兼CEO許孝傑先生與眾多銀河集團VIP客戶齊聚論壇,共話中美關係,分析當前國際環境對國內新中產人群的影響等時事熱點問題。
  • 賓大沃頓中美峰會首次在京舉行 韓方明發表主旨演講
    他強調,中美關係一定要有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不對抗、不冷戰、不脫鉤。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雙邊關係等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看,中美之間除了攜手合作,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他呼籲中美雙方應儘快建立新的對話機制和恢復原有的對話機制,共同協商解決經貿、科技和人文交流等方面遭遇的困難和挑戰。
  •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尼爾·弗格森回應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中美究竟可以怎樣聯手,共同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的生活乃至各種產業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和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畢艾倫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並進行對談。
  • 中美將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7位學者鳳凰論道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 鄭永年:美國與中國脫鉤,意味著與整個東亞產業鏈重組,成本太大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時認為,美國要與中國全面脫鉤是很困難的,對美國經濟傷害巨大。中國是東亞產業鏈的樞紐,與中國脫鉤的同時,意味著美國與整個東亞產業鏈的重組,這個成本可想而知。中美間分歧顯著增加國是直通車:您怎麼看中美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 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第一大經濟體對第二大經濟體的遏制、圍堵,展開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用冷戰思維推動的各種形式的「脫鉤」,對世界秩序帶來了極大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支持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的霸權地位也支撐了美元的霸權地位,這樣的支撐關係一旦坍塌,美元背後什麼都沒有,誰來養活美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考慮的不是誰第幾的問題,而是它怎麼不失去霸權地位的問題。第三,美國認識到,它的戰略優勢如果不發揮作用,未來就沒有機會了。美國現在在科技方面特別是原始創新方面還有相當的優勢,這種優勢還是遏制中國的一個非常大的籌碼。
  • 新冠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將超過冷戰,甚至不亞於二戰
    ,而美蘇曠世冷戰,則奠定了目前美國霸權下的世界秩序。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目前已經公認是二戰以後最大的安全事件。而實際上,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遠不止是一次嚴重的公共安全事件那麼簡單,更非簡單的重創世界經濟,而是一場超越冷戰、甚至不亞於二戰對世界局勢的影響。雖然世界格局會如何改變還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將加速世界變革,改變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