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中美脫鉤?新冷戰? 總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作者: 高雅
[ 從當前的抗疫物資貿易來說,中國已向美國提供了近100億個口罩,也就是平均向每個美國人提供近30個口罩。 ]
5月28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回應有關中美關係問題時,李克強稱:「當前中美關係的確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中美關係很重要,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應對傳統或非傳統挑戰方面都有很多可以而且應當合作的地方,在經貿、科技、人文方面也有廣泛的交流,可以說兩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關係到世界,所以一些問題發生後引起世界的擔憂。」
李克強表示,談到「新冷戰」,我們從來都主張摒棄冷戰思維。關於所謂脫鉤,可以說兩個主要經濟體脫鉤,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我們應該按照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推動建立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美兩國作為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雙方經貿關係已經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狀況,所謂「脫鉤」遠非發發狠心就能實現,而是辦不到的。
中美商貿關係的現狀從近兩年美國大企業到中國投資的項目就可見一斑。譬如,特斯拉在上海投入70億美元建造超級工廠,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大亞灣投資約100億美元打造化工綜合體項目,還有世界500強之一的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近日在武漢光谷落地了其新興市場中國總部項目。
對於這些例子,周世儉認為「極具說明意義」。他還舉例稱:「4月中國輸美貨櫃運量明顯復甦,中國開往美國的海運船隻相較3月有很大的增長。從當前的抗疫物資貿易來說,中國已經向美國提供了近100億個口罩,也就是平均向每個美國人提供近30個口罩。這如何脫鉤?」
李克強也指出:「中美兩國經濟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路走來很不容易,但雙方都從中獲益。這使我想起,就在幾天前,一家美國高科技公司宣布在中國武漢實質性投資項目開工。我不是做商業廣告,但是我對它的行為是贊成的,所以發了賀信。這個例子表明,中美商貿界是互有需要的,是可以實現合作共贏的。」
周世儉表示,只要美國堅持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只要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中美「脫鉤」就是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過剩,美國需要海外市場;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一條,便是利用外國的資本,利用外國的市場,利用外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自己,這是過去40年的成功經驗。」
他認為,中國仍會堅持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新《外商投資法》於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中國不僅會開放製造業和商品市場,還會開放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這叫全面開放。「如果停留在製造業,那只是局部開放,現在要談的是金融、銀行、保險、證券,而且允許外資獨資和控股,這是了不起的進步。」
李克強指出,中美之間的商貿合作應該遵循商業規則,由市場來選擇,由企業家判斷、拍板,政府起到搭平臺的作用。
商務部部長鐘山曾表示,聰明的企業家不會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此前解釋蘋果為何青睞留在中國時也表示,中國擁有大量其他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技術勞動力。
周世儉稱,蘋果沒有聽從某些呼聲搬離中國,這就是遵循商業和市場原則的典型案例。
此外,周世儉認為,中美貿易不僅關乎比較優勢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很多美國工廠使用著「在中國生產,出售給中國」的模式。「比如美國通用公司的別克汽車,前兩年該品牌在中國的生產量已經超過了在美國的量,而且並未返銷美國,就在中國市場銷售。還有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咖啡等例證。」
以美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為例,美國也尋找不到和中國一樣的替代市場。周世儉說:「美國大豆的產量佔全球35%,中國是其最主要的進口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取代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的大豆、玉米和高粱,美國的農產品無法離開中國。」
李克強表示:「中美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存在矛盾分歧不可避免,問題在於怎樣對待。中美關係幾十年來風風雨雨,一方面合作前行,一方面磕磕絆絆,的確很複雜,這需要用智慧去擴大共同利益,管控矛盾分歧。總之,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尋求合作共贏。這於己於人於世界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