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2021-01-11 澎湃新聞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綏化女性!

最新對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研究,發現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四個重要的智力、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階段,11-12 歲;13-14歲;15-16歲;17-18歲。

下面我們將介紹研究的最新發現。作者Sue Shellenbarger 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王瀟翻譯。

Sue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為家長們總結了青春期的孩子們每個年齡階段的大腦發育情況,需要我們父母的養育方式如何調整和配合。

十幾歲的孩子常常讓父母們很困惑。敏感的孩子變得浮躁或是喜怒無常。曾經很冷靜的孩子會和搭乘危險駕駛的車或是參與其他愚蠢的冒險。

大量新的研究為這些困惑提供了一些解釋。大腦成像增加了另一種可以幫助測試青少年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假設和印證的數據。近幾十年的研究開始追蹤青春期一定時期的發展,而不是在一個時間點對一組青少年進行比較。

新的縱向研究改變了科學家對家長在幫助孩子度過這不穩定的十年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曾經認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現在越來越被認為是持續關注和情感連接的機會。

最新對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研究,發現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四個重要的智力、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階段。

-01-

11 —12 歲:青春期初期

當青春期走上人生舞臺的時候,許多青少年在很多基本技能方面可能會退化!這個階段的少年的邏輯和決策能力通常尚待完善,家長可以訓練他們變得更有條理以及思考其他觀點。

研究表明,空間認知能力和特定推理能力在這一階段會降低。而負責前瞻性記憶,即記得你將來應該做什麼的記憶,仍然在成長。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老師要求青少年在上學前上交一張紙條這種事會讓他們毫無頭緒,孩子們經常會丟三落四。

訓練青少年建立組織能力會有幫助。家長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記憶提示,例如把健身包放在門口,或者在手機上設置提醒。他們可以分享實用的工具,比如任務管理的app。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決策、權衡利弊和思考其他觀點的能力。根據2014年發表在《行為決策學報》的一項基於76名參與者的研究表明,在10-11歲時知道如何做決定的孩子表現出較少的焦慮和憂愁,到12-13歲時和朋友之間的爭吵和麻煩也更少。

家長也許可以通過溫暖和支持來影響孩子在這一階段的腦部發育。2014年一項針對188名兒童的研究比較了在意見分歧中保持溫暖、親切和鼓勵的母親和變得生氣好鬥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

根據這項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做出的研究,在16歲的青少年中,那些母親在他們12歲時親切有愛的,他們的腦部發育傾向於更低的焦慮和憂鬱水平,以及更高的自律能力。

-02-

13—14 歲:情緒異常激動期

青少年在13-14歲時易受同伴影響,社交壓力在這時達到高峰。家長可以幫助他們解讀同齡人的社交暗示,示範健康的應對方式,例如運動或默想。

家長應該做好準備面對一段情緒異常激動的過程。

年輕的少年們對同伴的意見更加敏感,並且反應劇烈。當他們還沒有成熟到掌握能夠理解他們同伴真實意思的社交技能時,這一切變得令人困擾甚至痛苦。

在這種時候,青少年面對壓力的反應變得亂七八糟,導致他們常常摔門或是哭泣。

社交壓力的影響在這時達到高峰,在由壓力引發精神障礙的成年人中,50%在15歲之前得到過類似的診斷。另外的研究表明11到15歲的青少年在遭受類似被群體排斥這種社交壓力時,會變得難過和焦慮,而成年人並不會這樣。

根據2016年《發展科學評論》的研究報告,大腦最易受壓力傷害的部分尚在成熟過程中,因此青少年在這一階段使用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會在腦迴路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響一生的模式。

方法:心理學教建議教導並示範他們自我舒緩的技巧,比如默想、運動或聽音樂。

培養青少年的交友技巧,包括如何解讀他們同伴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鼓勵他們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來結交朋友,而不是看誰更受歡迎,並且遠離那些不友善的朋友。教導他們如何在爭吵之後學會道歉、做出改變和妥協來修復友情。

來自家庭的支持是壓力的緩衝器。

根據2016年《家庭心理學》雜誌上一項對362名以色列少年的研究,能夠從家庭獲得陪伴、解決問題、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比較少陷入抑鬱。

-03-

15-16歲:追求冒險期

尋求刺激對15-16歲少年來說前所未有的吸引人,他們大腦的獎勵受體正在迅速發育。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追求刺激的欲望比以後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更強烈。

2015年一項由荷蘭萊頓大學對超過200名8到27歲的參與者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這個年紀對危險活動的興趣最為高漲。大腦的獎勵受體迅速發展,放大了青少年對多巴胺的反應。這是一種與愉悅和滿足感相關的神經遞質。

正常的對危機的恐懼感在青春期被暫時抑制,科學家相信這一轉變是基於生物進化需要離開家園尋找新的定居地點的本能。研究發現,即使被警告實際危害會超過他們的預期,少年們也不會改變他們對危險情況的評估。

在這一階段結交和保持好友的能力非常有用。

根據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助理教授伊娃·特拉澤博士(Dr. Eva Telzer)2015年對46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結果,擁有可信賴可依靠的好朋友的青少年更少參與冒險行為,例如商店盜竊、乘坐危險駕駛的車或無保護的性行為。經常與好友爭吵的青少年更容易參與這樣的冒險。

家長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鼓勵健康的友誼,展現溫情和支持。有所改變成為溫暖、支持的父母不會太晚。

根據2015年《神經認知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對23名青少年的研究,在一項實驗室冒險測試中,從15歲開始與父母變得親密的青少年大腦中控制冒險行為的部分激活較少,在18個月後也更少採取行動。

特拉澤博士(Dr. Telzer)也參與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根據該研究,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包括通過討論問題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幫助,沒有爭吵或大喊大叫。

-04-

17—18歲:青春期後期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能夠在情緒和冒險衝動上控制自己,他們解決問題和戰略規劃的能力正在進步。他們可能在辨別微妙的人事情況上需要幫助。

在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中,負責判斷和決策的前額葉皮層部分已經發育得足夠成熟,可以制止失控的情緒和冒險的衝動。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大腦改變和發展的功能收效顯著。一些青少年智商有所提高。

根據2013年賓州州立大學帕克校區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對11,000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天生聰明的少年更容易表現出智商的提高,因此原本就聰明的孩子會變得更聰明。

根據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研究人員2015年的研究結果,執行功能,例如解決問題和規劃策略的技能,在這以後至少到20歲仍會繼續發育成熟。

據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莎拉 - 傑恩·布拉克莫爾(Sarah-Jayne Blakemore)的研究,社交技能和相應的大腦區域仍處在發育過程中。

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更能注意到別人的感受並表現出同情心。儘管如此,他們仍然缺乏能力去解讀人們在複雜社會情境中的動機和態度,比如說,理解為什麼一個朋友會在聚會聊天時突然轉移話題。

在青春期成長最艱難的幾年中,青少年們需要輔導、支持、良好的榜樣,以及最重要的,得到理解。

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把最好的自己,投資入孩子們在我們屋頂下的最後一個期間,讓他們能夠心理健康的,充滿信心的成長。

來源:明教育

原標題:《【家教】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認識孩子的變化,家長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這幾年孩子跳江墜樓的新聞接二連三,每一次都讓人痛心不已。父母辛苦撫養孩子成長,到了青春期孩子動輒以生命為代價來對抗。面對似乎一夜之間就長大的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呢?關於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10-20歲,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大腦和心理都處在一個劇烈變化階段。腦科學研究發現10幾歲的時候大腦的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邊緣系統是負責感知情緒,記憶的。有人稱之為「蜥蜴腦」是沿襲進化中古老直接的那部分的,反應極快而且直接,高效。
  • 家教微課堂| 青春期孩子的矛盾心理
    文字:琚豔麗(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宜昌市一中學生成長發展中心)家教微課堂| 家長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攻擊性在上一講中我們分析了男孩子燒螞蟻的心理動力:用放大鏡聚光,是用「創造性」釋放生命能量,傷害螞蟻則是用
  •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
    本報訊(記者 陳璐)如何看待孩子進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該如何應對;父母需要具備哪些心理常識?……昨日,中華街道關工委、文安社區關工委邀請中國父母成長研究院院長、家庭教育認識論創始人範津以「青春期的危機幹預」為主題,開展家庭教育專題講座。
  • 課程回顧|市婦聯家教微課堂第73期:怎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課程回顧|市婦聯家教微課堂第73期:怎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2020-12-19 1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叛逆?
    媽媽的一番話幫助孩子下定了決心,果斷的報了名。半個月後收到了錄取的通知,這個孩子還說,他有個同學,成績比他高,但是沒有選上。這個結果剛好驗證了媽媽的說法。還有一個孩子,正在讀博士,讀得異常艱難,終於讀完畢業了,有人問她,讀博士難嗎?她說難,難在哪裡呢?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該怎麼辦?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逐漸形成的階段,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身體迅速發育,但心理還不很成熟,情緒上敏感、不穩定,很多成長的問題由此而生。 在孩子這個時期,對於父母來說,普遍存在著一種困惑,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 一定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生嚴重的衝突。
  • 「德清嫂」家教學堂家長信箱⑪|值得收藏!如何讓孩子內心充滿...
    「德清嫂」家教學堂家長信箱⑪|值得收藏!如何讓孩子內心充滿陽光和自信?例如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孩子有爸爸、媽媽的缺點,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這是遺傳,沒辦法。一旦孩子內化成自己的觀念就會影響他的行動。如何改變孩子的觀念要幫助孩子改變觀念,放大格局,增強自信,形成正向的自我肯定才是重點。那麼如何讓孩子自我肯定呢?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揚州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指導,益智教育基金會、邗江區教育局、立智微教育主辦,廣陵區教育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社會事業局協辦的「2020年家庭教育年度公益講座的活動」聚焦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話題,主講嘉賓王玉新在會議中心階梯教室為200多位家長做了《讓青春之花美麗綻放——讀懂青春期孩子,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的專題講座
  • 老對青春期孩子發火,沒耐心?是父母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父母往往把青春期孩子對獨立的渴望誤解為叛逆,因為突然之間父母開始發現孩子質疑了父母的價值觀,挑戰了父母的觀點,開始跟父母爭辯應該遵守哪些規則,並且用無數的方法讓父母少去管他,與此同時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把自己的朋友視為各方面的權威。從衣著,髮型,到全球經濟危機,青春期孩子更容易認同同伴的觀點。
  • 成都高新區中和小學家校共育之「提前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
    四川行知教育網訊: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除了會產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心理特徵是「性意識」的覺醒,孩子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一些變化,但大家對自身的這些變化都所知甚少,可能會感到困惑、焦慮或者不安等等。
  • 教子有方 | 你聽,青春期孩子的聲音
    孩子出現於往常不同的舉動和言語,父母難免會感到傷心失落,但是作為父母的責任是要直面青春期的孩子,理解他們,支持他們,關愛他們,和他們建立一種親密、平等的關係,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個「多事之秋」。渴望自由的青春期。
  • 「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走進紫帽校園 讓家教新理念、新知識、新...
    晉江新聞網12月6日訊 近期,晉江紫帽鎮婦聯聯合轄區各村(社區)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陸續開展了多場「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活動,以此拓展家教知識普及面,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提高家長科學教子能力水平,讓家教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深入人心。
  • 科學家教進萬家|北師大教育名師,邀您一起為孩子積蓄成長的能量
    科學家教進萬家|北師大教育名師,邀您一起為孩子積蓄成長的能量 2020-04-17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親子關係:孩子青春期不好好說話,家長需要先三省己身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自帶火藥屬性,一點就著。也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是屬冰窖的,一句話就能把你的心凍成冰雕。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都與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對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再熟悉不過了。近來,我收到了不少家長的求助信息,多數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家長們表示,青春期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根本無法交流。
  • 怎樣幫助轉學的孩子度過陌生期
    第一,我們在轉學的第一天要陪同孩子走進教室,與班裡所有的同學及班主任見面,並於班主任簡單溝通,當面拜託老師多多關心,起到一個平復孩子緊張的心情,給孩子一個相對的安全感。 第二,轉學的第一天放學時一定要早早站到學校門口,讓孩子出校門的第一時間看到你,這很重要。
  • 孩子青春期的「14歲」現象,家長要重視,在這3方面需「使勁管」
    就拿孩子來說,一個孩子的成長會經歷3個叛逆期,一個是2-3歲,一個是16-18歲,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14歲。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叛逆表現會有所不同,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找出叛逆的真正原因,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叛逆期」。兒童心理學家洪蘭曾說過:成功的孩子,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了轉折點。
  •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最恐懼什麼,作為家長,我們真的全然了解嗎?
    最近寫了幾篇關於青春期話題的文章,很多家長朋友表示有共鳴,相似的媽媽們在評論區大吐苦水,也有「熬出頭」的家長們分享寶貴經驗,彼此勉勵,相互取暖。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發言權。一些致力於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成長敏感期、度過分離焦慮、圓滿地完成幼小銜接,平穩地走過三年級……人人豔羨的「別人家的孩子」,一定能有個安然平穩的青春期嗎?不!大家上在網上「尋醫問藥」——「如何平穩度過青春期」、「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最討厭什麼?內心有著怎樣的焦灼與恐懼?作為家長,我們真的清楚嗎?
  • 這本家庭教育書,值得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至少看兩遍
    ,他們可能會走上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路,但無論他是怎樣的,我們父母都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所有一切。大部分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一定是怒火攻心,「這可是錢哪,怎麼能撕成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