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語言和言語的概念區分不清晰,讓我們先了解語言和言語的區別。
最早對語言和言語概念進行闡述的是瑞士語言學家索胥爾,他認為語言是存在大腦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認知的系統,每個人都具有,且具有個人特性。而言語則是對語言規則的運用和外延,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對語言的使用,體現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
前者偏向於內部符號系統和思維方式,後者注重表達行為和說話結果,也可看作是語義和語音的區別,二者是統一的言語語言活動。
對於兩者的關係還可以這樣認為:
言語是第一性的,語言是第二性的,哪裡有言語,哪裡就有語言,哪裡沒有言語,哪裡就沒有語言;語言從言語中來,又反作用於言語,言語的使用必須受到語言的約束,否則就無法在社會中進行交際。語言是工具,言語是工具運用,「語言是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它們是工具和工具運用的關係。
上面的解釋很燒腦,為什麼要這樣劃分呢?
這樣區分有利於我們揭示語言障礙的真相,更有利於我們針對語言障礙尋找康復辦法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語言異常時,通常只是從語音表現上進行判斷,比如「孩子發音不準」、「咬字不清」、「孩子說話大舌頭」、「孩子說話沒有邏輯聽不懂」等等,
每個孩子說話都有自己的言語風格、表達方式和習慣,嗓音和語氣也是不同的,如果出現溝通交流困難,或表達異常。我們要看是語言理解方面出了問題,還是言語表達方面出現問題,究竟是大腦在掌握語言符號的時候遇到了障礙,還是只是發音時構音出現錯誤等等。
這對語音矯正師很重要,決定了孩子的語言康複方向是否正確,我們不能對於一個腦因素或智力原因引起語言障礙的孩子,只進行發音方面的訓練,還要解決他們語言理解方面的困難。
即使在訓練過程中,這兩者的區分也很重要,幫孩子矯正發音,要從音素、音位、音節等語言符號最基本要素開始,解構語素、詞義的規則,讓孩子理解語言符號系統的本質,這些都屬於「語言的語言學」,而後期,讓孩子練習語調、語流、韻律、節奏,達到字正腔圓,流利通暢的效果,就屬於「言語的語言學」。
所以,對兩者的聯繫和區分,使得我們能夠更科學的分析語言障礙,在語言病理學家眼裡,語言障礙並不是我們看到孩子「說話不清楚」、「發音不準」、「語言節奏差」等外在表現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從語言符號的接收、理解、組織、表達等多方面判斷。
為了便於理解和科普,對於語言障礙多數從表現、原因進行分類:
聽力言語語言障礙,
運動性構音障礙
器質性構音障礙
功能性構音障礙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認知性言語障礙
少兒口吃、成人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