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性情豪放大氣,為詩卻小氣,一詩贈兩人:一人兩句,銖兩悉稱

2020-12-12 千斌詩詞

高適,唐朝大詩人,出身官宦世家,書香蘊於內而不溢於外,為人豪爽俠義,性情粗放,行事正直,不拘小節,很有人緣。朋友自然不少,有共處人生低谷而互勉的一代琴師董庭蘭,有見一面便不能忘懷的書法家張旭,還有豪邁霸氣的邊關徵者李侍御,朋友多了就免不了迎來送往,少不了清茶一盞,水酒一壺,吟詩填詞而助興。

我們都熟悉高適的邊塞詩大多慷慨激揚,渴望功成名就,雄偉豪放,氣勢憾人。他送行詩略顯柔和,不似邊塞那般空曠簡淨,尤其高適進士及第,授予官職,官場磨礪少了些剛性,多了些世俗人情。這些情感從他送行同僚的詩中可以讀到,安慰同情與鼓舞勉勵兼有,調和衝淡也真摯。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這首詩是高適擔任封丘縣尉,送行兩位被貶的同僚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詩人匠心獨用,構思巧妙,一詩同贈兩人。詩中內容首尾聯合用,頷頸兩聯一句一句分寫,不偏不倚,銖兩悉稱,詩中少見。就是讓讀者覺得詩人小氣,別的朋友們離別一人賦詩一首,到這兩位卻是共賦一首,應該也不是情分不夠,若是這樣直接不送行了。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唐代:高適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十年寒窗,終入仕途,前途輝煌,不料遭貶謫,必然滿腹愁怨,其中滋味可想而知,可這首詩沒有過度渲染。只是暗示山遠水長,沒有悽悽離情,勸藉二人暫時而去,不久就會召還了,所傳情感不悲觀,不消極。

詩人見面同情李、王二位少府遭受貶謫,共事不久便要離別,十分的惋惜,致意一路珍重。詩人下馬與李、王二少府飲酒餞別,針對李、王二少府的現實處境和貶謫之地分別著筆和渲染對他們的關心和安慰。

頷聯上句和頸聯下句寫李少府貶峽中,路途遙遠,四野荒涼,想必三峽沿途猿啼悽厲,心情自然悽涼,但可以去古木參天、枝葉扶疏的白帝城,憑弔古蹟,以求慰藉。頷聯下句和頸聯上句寫王少府貶長沙,同樣路途遙遠,北雁南飛也到不了回雁峰,可能音信全無。不過到了長沙,望著那明淨高遠、略無纖塵的藍天,自然會洗盡一路的煩惱。從巫峽到衡陽,從青楓浦到白帝城,地理十分廣闊,卻抵不過詩人境界的開闊,詩人寥寥數字,使得情景相融,化解了遭貶的痛苦。對句互見化解了詩句的錯綜交織,自然巧妙,即井然不亂,又包含了豐富的情意,分別達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後詩人語重心長的勸慰,衝淡了李、王二少府遠貶的愁怨和惜別的憂傷,希望不要頹廢和灰心,不久能夠被召回,重踏返途。這種現象在唐王朝晚期經常出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生態上的無序和不健康。朝廷用人十分隨意,朝令夕改,暗示著王朝已在衰敗,詩人無意間諷刺當朝著的顢頇,更重要的是給友人吃了一顆寬心丸,起到了勸慰的作用,盡到了友誼之情,十分圓滿。

相關焦點

  • 高適的這首詩僅有4句,卻能感悟人間最真摯的友誼,值得一讀再讀
    首先,《別董大·其一》作為一首送別詩,顯然與很多悽清纏綿、低回流連的作品不同,它表現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發自肺腑的情緒。在這種情緒中,包含了詩人對於知己的真摯情誼,甚至是對於未來生活的堅強信念。可能這首詩讀來不如其他作品感人至深,但是卻能在僅有的四句詩中,感悟到人間最真摯的友誼。
  • 高適的一首詩,描寫了一個和平寧謐、蒼茫澄淨的塞外夜晚
    唐朝詩人高適寫過很多邊塞詩,他詩中的邊塞風光蒼茫而不悽涼,思鄉之情荒渺而不悽切,這都與高適的性格有關。高適性情磊落、不拘小節、才高縱橫、頗有雄氣。他的詩在冰寒之中含熱力,荒涼之中蘊活力,是唐詩中難得一見雄渾悲壯的佳作。高適的《塞上聽笛曲》,描寫了塞外的一個夜晚。這個夜晚和平寧謐、蒼茫澄淨,悠揚的笛曲飄飄渺渺,落滿關山。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中的夜晚吧。
  • 唐朝浪人高適,逆襲成高官,其詩能反映底層心聲,難能可貴
    天寶三載,高適與李、杜同遊梁園,豪飲鬥詩談豔遇,結下親密友誼,成為文壇佳話。高適立志高遠,素來「以安危為己任。」他20歲遊歷長安就是想找機會博取功名,只是不成功而已。之後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考取功名的信念,即使不在長安、身在邊塞,他都不忘記結識官員,以求得他們的舉薦,希望能考進公務員隊伍。
  • 高適這首最經典贈別詩的背後,是古代士大夫人窮志短的無奈心酸
    當今天的我們把「高適」和「贈別詩」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腦海中會自動匹配出一句唐詩名句,那就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古詩滿含友情,寫出了詩人高適和董庭蘭之間的深厚友誼。這首高適最經典的贈別詩,不過這首詩是有兩首作品的。
  • 高適意境深遠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讀後令人咀嚼不盡!
    譬如,南朝梁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詩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是以聲響來襯託一種靜的境界,從而表現出詩人因山林美景而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的深遠含義。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高適的一首詩《塞上聽吹笛》,來具體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歌意境深遠的藝術魅力。說到高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當時杜甫生活困頓,但不卑不亢,李白性情灑脫,自然也不會在「小兄弟」面前擺譜,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至少杜甫對李白的友情非常深重。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和商丘一帶)碰面,結伴遊玩。同年秋,李杜兩人如約而至,在梁宋第二次聚首。兩人自然少不了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更為有趣的是嗎,他們還遇到了邊塞詩大家高適。
  • 白居易贈詩「你惆悵啥」,劉禹錫酬贈「你瞎了」,都說劉詩氣派!
    白居易畫像唐代文人圈子喜歡互相贈詩,白居易順手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送給劉禹錫,其中有「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之句,誇劉寫得一手好詩,還同情他的遭遇。劉收到這首詩後很感動,終於遇到了一個知己,也順手寫下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還贈白居易,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成振奮精神千古哲理名句。兩年後,兩人又被同調來到長安,劉禹錫做了主客郎,白居易出任秘書監,說不上春風得意,趾高氣揚,但至少也算是頤養天年,喜氣洋洋。
  • 古今十大豪放名句,都有哪些上榜?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語出李白五言古風《俠客行》,是太白極具俠義與浪漫色彩的名篇。金庸武俠小說之一,便直接以此為名,不光如此,他還把《俠客行》寫成了絕世武功心法。搞得很玄奧。除了這句,原詩不少句子都很豪俊,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3.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面對著汪倫的盛情款待,李白非常感動,就當場作詩一首相贈,首先吟出頭兩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我們都知道,古人寫詩是很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的,認為這樣太過直率,會使詩變得平淡無味。所以當時在場的汪倫聽到李白吟出這兩句詩後,感到非常驚訝,但他繼續耐心地聽下去。於是,李白又吟出後兩句,就停下來了,四句加起來就成了一首七言絕句。只聽他的下半句如是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 高適一首很有意境的詩!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夠經典
    《塞上聽吹笛》唐代:高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河北景縣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有很多也是膾炙人口;而這首《塞上聽吹笛》正是其代表作。詩人由於常年生活在邊塞,對於那裡的自然風光了如指掌,所以只用了那麼三言兩語,便是寫出了邊塞不一樣的風景,還有詩人一種孤獨的感傷之懷,想念起了遠方的故鄉,所以整首詩很感人,寫得也是很悽美,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
  • 高適《別董大》賞析
    他的「著名」主要體現在下列4個方面:一是他與唐代另一名詩人岑參齊名,並稱「高岑」;二是他與王昌齡、岑參、王之渙三人合稱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三是他曾與李白、杜甫這兩位詩壇巨星在洛陽相識,並一同遊歷過不少地方,後來有人稱他們為「三賢」;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有個「三賢祠」,就是紀念他們3個人的。四是《舊唐書》上有句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你看,高適不簡單吧?
  • 蘇軾為紅顏知己寫詩,前兩句如大白話,後兩句卻出神入化
    而本期我們要講的這首詩,即為蘇軾貶謫黃州四年後,身心由一開始的苦悶無奈變得輕鬆愉快,在即將離開黃州之時,酒席上贈送給紅顏知己李琪的。蘇軾自從得到歐陽修的大力推崇後,名聲響徹京城,很多人都慕名想來拜見。在黃州四年,他憑藉才氣獲得無價友情和百姓的愛戴,這其中既有文人士大夫,又有風月場所的歌妓。
  • 李商隱最悲觀的一首詩,其中兩句千古流傳,世人卻說:滿滿負能量
    晚唐早已不復盛唐的繁華,朝中名臣寥寥無幾,皇帝也缺少治國才能,才華橫溢的詩人卻不少,杜牧和李商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兩人被稱為「小李杜」,基本上撐起晚唐詩壇半壁江山
  • 邊塞詩人——高適
    [1] 高適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時年六十二歲,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有文集二十卷。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後人將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成就最高。
  • 這個人騙了李白,「詩仙」卻毫不在意,臨行還以詩相贈,他是誰?
    李白和他志趣相投,一見如故,臨別以詩相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也寫詩,在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任何詩作,卻因為李白的一首贈送詩而青史留名。共遊桃花潭天寶年間三月的一天,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涇縣桃花潭畔,一派鳥語花香。春風撲面,繁花處處,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煞是好看。
  • 季羨林的一首詠泰山詩,通篇大氣磅礴值得一讀,不愧是國寶級文人
    1980年大詩人臧克家與季老再次相逢時,曾提筆贈了季老這樣一首詩:年年各自奔長途,把手欣逢驚與呼!樸素衣裳常在眼,遍尋黑髮一根無。 是的,印象中的季老幾乎沒有西裝革履的時候,永遠是一身樸素的衣服,真正牛的人是不需要衣服來裝飾的。
  • 每日一詩 | 《涼州詞》王之渙筆下的邊塞好風光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5: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現代詩人余光中有一首《尋李白》,中有詩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不是過譽。老杜此詩旨在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辯護申冤,通過敘述將近李白一生的遭遇,對李白受到的不滿鳴不平,也勸說李白不要怨恨皇帝,要知曉天恩,伺機重振。 王嗣奭說:「此詩分明為李白作傳,其生平履歷備矣。」「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兩句歷來認為是對李白的最好寫照。
  • 李白最崇拜的一位詩人,只因兩句詩終生無緣仕途
    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這是李白寫給孟浩然的一首詩。他們兩個人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孟浩然年長李白12歲,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孟浩然已37歲,雖未入仕,但早已名動天下。李白當時只有25歲,年少輕狂,但對孟浩然仰慕已久,兩人初次見面即結成忘年之交。孟浩然也因此成為李白最崇拜的詩人之一。李白作為小弟,可以說在詩歌道路上,深受孟浩然這位老大哥的影響。
  • 《我的大唐我的詩》:李白與他人才濟濟的朋友圈
    因為不久前經歷了金陵、揚州的失意,所以李白對孟浩然這種詩酒田園的生活十分嚮往,還專門寫了一首《贈孟浩然》的詩送給孟浩然。 孟浩然也被李白的才情所折服。於是兩人成了很不錯的朋友。不久後,孟浩然決定去揚州,這一幕我們很熟悉,因為這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時,又寫了一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這首詩甚至被納入了中小學語文課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