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唐朝大詩人,出身官宦世家,書香蘊於內而不溢於外,為人豪爽俠義,性情粗放,行事正直,不拘小節,很有人緣。朋友自然不少,有共處人生低谷而互勉的一代琴師董庭蘭,有見一面便不能忘懷的書法家張旭,還有豪邁霸氣的邊關徵者李侍御,朋友多了就免不了迎來送往,少不了清茶一盞,水酒一壺,吟詩填詞而助興。
我們都熟悉高適的邊塞詩大多慷慨激揚,渴望功成名就,雄偉豪放,氣勢憾人。他送行詩略顯柔和,不似邊塞那般空曠簡淨,尤其高適進士及第,授予官職,官場磨礪少了些剛性,多了些世俗人情。這些情感從他送行同僚的詩中可以讀到,安慰同情與鼓舞勉勵兼有,調和衝淡也真摯。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這首詩是高適擔任封丘縣尉,送行兩位被貶的同僚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詩人匠心獨用,構思巧妙,一詩同贈兩人。詩中內容首尾聯合用,頷頸兩聯一句一句分寫,不偏不倚,銖兩悉稱,詩中少見。就是讓讀者覺得詩人小氣,別的朋友們離別一人賦詩一首,到這兩位卻是共賦一首,應該也不是情分不夠,若是這樣直接不送行了。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唐代:高適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十年寒窗,終入仕途,前途輝煌,不料遭貶謫,必然滿腹愁怨,其中滋味可想而知,可這首詩沒有過度渲染。只是暗示山遠水長,沒有悽悽離情,勸藉二人暫時而去,不久就會召還了,所傳情感不悲觀,不消極。
詩人見面同情李、王二位少府遭受貶謫,共事不久便要離別,十分的惋惜,致意一路珍重。詩人下馬與李、王二少府飲酒餞別,針對李、王二少府的現實處境和貶謫之地分別著筆和渲染對他們的關心和安慰。
頷聯上句和頸聯下句寫李少府貶峽中,路途遙遠,四野荒涼,想必三峽沿途猿啼悽厲,心情自然悽涼,但可以去古木參天、枝葉扶疏的白帝城,憑弔古蹟,以求慰藉。頷聯下句和頸聯上句寫王少府貶長沙,同樣路途遙遠,北雁南飛也到不了回雁峰,可能音信全無。不過到了長沙,望著那明淨高遠、略無纖塵的藍天,自然會洗盡一路的煩惱。從巫峽到衡陽,從青楓浦到白帝城,地理十分廣闊,卻抵不過詩人境界的開闊,詩人寥寥數字,使得情景相融,化解了遭貶的痛苦。對句互見化解了詩句的錯綜交織,自然巧妙,即井然不亂,又包含了豐富的情意,分別達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後詩人語重心長的勸慰,衝淡了李、王二少府遠貶的愁怨和惜別的憂傷,希望不要頹廢和灰心,不久能夠被召回,重踏返途。這種現象在唐王朝晚期經常出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生態上的無序和不健康。朝廷用人十分隨意,朝令夕改,暗示著王朝已在衰敗,詩人無意間諷刺當朝著的顢頇,更重要的是給友人吃了一顆寬心丸,起到了勸慰的作用,盡到了友誼之情,十分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