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曹魏多良將,蜀漢出猛將!之所以產生出這種差異,是實力造成。曹操兵多將廣,對將領要求比較全面。如張遼曾孤身勸降昌豨,哪料曹操卻認為這太冒險,於是批評道:這根本就不像大將的所作所為。然後就讓張遼反省去了!
而蜀漢由於實力太弱,劉備自己就總是冒險,自然也需要手下將領們不但敢玩命,更要會玩命,因而蜀漢的名將們,是一個賽一個彪悍,敢冒險,還都極具個性,比如魏延!
魏延是劉備一手培養起來的,並生生從張飛手中「奪」走了漢中太守這個位置,一舉天下知。而在劉備死後,又撐起了蜀漢的軍威。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魏延都屬於諸葛亮的左膀右臂。
尤其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魏延被提升到二把手位置——升為前軍師,官職是徵西大將軍,還有假節權力!其中尤其是「假節」,在蜀漢時期僅有諸葛亮、張飛和魏延,三人獲此殊榮。(關羽則是:假節鉞)
所以諸葛亮對魏延,並非如《三國演義》說寫的那樣,見面叫說人家有反骨,一言不合就要殺。實則諸葛亮是擔當了魏延的後臺老大。比如,魏延曾被蜀漢元老劉琰罵得「懷疑人生」時,就是諸葛亮擋在魏延身前,一封信過去怒斥劉琰。嚇得劉琰連忙認錯,可還是被諸葛亮給打發回成都了。
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魏延罷了。因為誰都知道,魏延雖本事很大,但太不會做人了。能得罪的人,幾乎都被他得罪了一個遍。
而魏延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如在第三次北伐時,魏延領偏師西,在「陽溪之戰」中,一舉擊敗了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第四次北伐的「滷城之戰」中,又是魏延身先士卒,大破司馬懿,斬敵首三千!
可惜,魏延的輝煌,隨著諸葛亮星落五丈原而結束,並很快就轉入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步,由於他跟楊儀不和造成內訌,而魏延卻被判定為謀反!
若想搞明白這一切的變化,還要從諸葛亮的臨終安排上說起。
諸葛亮的臨終安排,說得很清楚:楊儀領軍退回蜀漢,若魏延不同意也不必管。但卻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為何諸葛亮做臨終安排時,不見魏延?也就是說,為何魏延缺席了這次重要會議?
正是因魏延缺席,造成了楊儀派費禕去試探魏延態度,引發了誤會,最終導致內訌,魏延為了阻止楊儀率軍撤回蜀漢,焚燒了棧道,跟楊儀兵戎相見!王平臨危受命抵擋魏延,陣前一聲高喊: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想造反嗎?
王平這一句話喊過後,魏延手下數萬將士,立刻鳥獸散。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得逃命,最終被馬岱殺掉,並被夷滅了三族。
如今又產生了第二個疑問:為何王平一嗓子,就喊散了魏延的數萬大軍?
其實這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魏延為何被排除在諸葛亮臨終會議之外」,屬於因果關係。只要搞明白了第一個問題,這第二個問題也就解決了。概括說來,是由三方面造成的。
其一:諸葛亮的艱難平衡
由於魏延跟楊儀嚴重不和。諸葛亮活著時還能平衡得住,如今自感馬上要去世了,諸葛亮就必須要在這兩人中做一個取捨,以期達到一種平衡。
從事後分析看,諸葛亮選擇了楊儀。因為楊儀更適合完成諸葛亮最後的囑託:把蜀漢大軍安全帶回。倘若此刻魏延也在,那以魏延的性格,必會不服,極有可能是諸葛亮前腳剛走,後腳魏延就敢奪權!
其二:魏延太激進
魏延有本事,敢冒險,一直喊著「兵出子午谷」,跟諸葛亮求穩的戰略嚴重衝突。且再加上他太不會做人,倘若真由魏延率領全軍進攻曹魏,那後果只能是,不是大勝,就是慘敗!
大勝了還好說,若慘敗了呢?須知諸葛亮帶出來的這些大軍是蜀漢屏障,若被曹魏打垮,人家再趁勢進攻蜀漢,就是滅頂之災!因而諸葛亮不得不舍掉魏延。諸葛亮也說得很清楚,楊儀帶著大部隊退兵,魏延就別管了!已有了丟車保帥的味道。
其三:魏延太彪悍
敢問,若諸葛亮死後,整個蜀漢還有人能控制住魏延嗎?恐怕連劉禪都要倒吸口冷氣吧!須知,諸葛亮活著時,駕馭魏延都有些吃力!且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就等於面臨著一次風險巨大的調整。一個處理不好,就容易引發內亂。
如楊儀,滿心以為是自己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可發現卻是蔣琬,於是楊儀竟然說出了:還不如投降曹魏!楊儀這還是文官,若魏延這樣的悍將又會如何?
因此諸葛亮在臨死前,這才選擇了把魏延排除在外,最大限度地保持住平衡。可哪料魏延卻太高估自己了,認為掌控大軍沒問題,卻根本沒意識到,諸葛亮雖死卻影響猶在,且退軍計劃,也符合所有蜀漢士兵的心願。
所以,這一切只能證明,諸葛亮太高明。故而王平才能一嗓子喝散魏延的數萬大軍,並最終完成了諸葛亮「全軍安全退回蜀漢」的最後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