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謀反時,為何王平一嗓子喝散了魏延數萬大軍?諸葛亮太高明

2021-02-12 歷史風情

所謂:曹魏多良將,蜀漢出猛將!之所以產生出這種差異,是實力造成。曹操兵多將廣,對將領要求比較全面。如張遼曾孤身勸降昌豨,哪料曹操卻認為這太冒險,於是批評道:這根本就不像大將的所作所為。然後就讓張遼反省去了!

而蜀漢由於實力太弱,劉備自己就總是冒險,自然也需要手下將領們不但敢玩命,更要會玩命,因而蜀漢的名將們,是一個賽一個彪悍,敢冒險,還都極具個性,比如魏延!

魏延是劉備一手培養起來的,並生生從張飛手中「奪」走了漢中太守這個位置,一舉天下知。而在劉備死後,又撐起了蜀漢的軍威。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魏延都屬於諸葛亮的左膀右臂。

尤其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魏延被提升到二把手位置——升為前軍師,官職是徵西大將軍,還有假節權力!其中尤其是「假節」,在蜀漢時期僅有諸葛亮、張飛和魏延,三人獲此殊榮。(關羽則是:假節鉞)

所以諸葛亮對魏延,並非如《三國演義》說寫的那樣,見面叫說人家有反骨,一言不合就要殺。實則諸葛亮是擔當了魏延的後臺老大。比如,魏延曾被蜀漢元老劉琰罵得「懷疑人生」時,就是諸葛亮擋在魏延身前,一封信過去怒斥劉琰。嚇得劉琰連忙認錯,可還是被諸葛亮給打發回成都了。

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魏延罷了。因為誰都知道,魏延雖本事很大,但太不會做人了。能得罪的人,幾乎都被他得罪了一個遍。

而魏延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如在第三次北伐時,魏延領偏師西,在「陽溪之戰」中,一舉擊敗了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第四次北伐的「滷城之戰」中,又是魏延身先士卒,大破司馬懿,斬敵首三千!

可惜,魏延的輝煌,隨著諸葛亮星落五丈原而結束,並很快就轉入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步,由於他跟楊儀不和造成內訌,而魏延卻被判定為謀反!

若想搞明白這一切的變化,還要從諸葛亮的臨終安排上說起。

諸葛亮的臨終安排,說得很清楚:楊儀領軍退回蜀漢,若魏延不同意也不必管。但卻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為何諸葛亮做臨終安排時,不見魏延?也就是說,為何魏延缺席了這次重要會議?

正是因魏延缺席,造成了楊儀派費禕去試探魏延態度,引發了誤會,最終導致內訌,魏延為了阻止楊儀率軍撤回蜀漢,焚燒了棧道,跟楊儀兵戎相見!王平臨危受命抵擋魏延,陣前一聲高喊: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想造反嗎?

王平這一句話喊過後,魏延手下數萬將士,立刻鳥獸散。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得逃命,最終被馬岱殺掉,並被夷滅了三族。

如今又產生了第二個疑問:為何王平一嗓子,就喊散了魏延的數萬大軍?

其實這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魏延為何被排除在諸葛亮臨終會議之外」,屬於因果關係。只要搞明白了第一個問題,這第二個問題也就解決了。概括說來,是由三方面造成的。

其一:諸葛亮的艱難平衡

由於魏延跟楊儀嚴重不和。諸葛亮活著時還能平衡得住,如今自感馬上要去世了,諸葛亮就必須要在這兩人中做一個取捨,以期達到一種平衡。

從事後分析看,諸葛亮選擇了楊儀。因為楊儀更適合完成諸葛亮最後的囑託:把蜀漢大軍安全帶回。倘若此刻魏延也在,那以魏延的性格,必會不服,極有可能是諸葛亮前腳剛走,後腳魏延就敢奪權!

其二:魏延太激進

魏延有本事,敢冒險,一直喊著「兵出子午谷」,跟諸葛亮求穩的戰略嚴重衝突。且再加上他太不會做人,倘若真由魏延率領全軍進攻曹魏,那後果只能是,不是大勝,就是慘敗!

大勝了還好說,若慘敗了呢?須知諸葛亮帶出來的這些大軍是蜀漢屏障,若被曹魏打垮,人家再趁勢進攻蜀漢,就是滅頂之災!因而諸葛亮不得不舍掉魏延。諸葛亮也說得很清楚,楊儀帶著大部隊退兵,魏延就別管了!已有了丟車保帥的味道。

其三:魏延太彪悍

敢問,若諸葛亮死後,整個蜀漢還有人能控制住魏延嗎?恐怕連劉禪都要倒吸口冷氣吧!須知,諸葛亮活著時,駕馭魏延都有些吃力!且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就等於面臨著一次風險巨大的調整。一個處理不好,就容易引發內亂。

如楊儀,滿心以為是自己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可發現卻是蔣琬,於是楊儀竟然說出了:還不如投降曹魏!楊儀這還是文官,若魏延這樣的悍將又會如何?

因此諸葛亮在臨死前,這才選擇了把魏延排除在外,最大限度地保持住平衡。可哪料魏延卻太高估自己了,認為掌控大軍沒問題,卻根本沒意識到,諸葛亮雖死卻影響猶在,且退軍計劃,也符合所有蜀漢士兵的心願。

所以,這一切只能證明,諸葛亮太高明。故而王平才能一嗓子喝散魏延的數萬大軍,並最終完成了諸葛亮「全軍安全退回蜀漢」的最後遺願!

相關焦點

  • 維基精選:【魏延】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 深受劉備器重的魏延
    在此之時,諸葛亮剛剛病逝,朝中由劉禪做主,而魏延是當時軍界第一大將,蜀漢的中流砥柱,因與同僚楊儀水火不容,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就發生權力之爭,最後魏延被殺。史料證明魏延是被冤殺的,那麼魏延寧願被冤殺,為何不投奔曹魏呢?
  • 小說中諸葛亮看出了魏延的反骨,反骨到底是什麼,魏延真有反骨嗎
    現代的人大多信奉科學,這種相面之術當然是無稽之談,其中最為有說服力的就是,魏延的反骨之相,在正史之中沒有提及,而魏延謀反,更是一樁千古奇冤。從正史的資料來看,魏延隨著黃忠歸降劉備,不僅沒有受到諸葛亮的刁難,沒有「反骨」一說,反而是備受器重。劉備當上漢中王之後,就將治所定在成都,而漢川重地需要有親信重臣駐守。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膽大如鬥的姜維為何認慫?卻讓楊儀出面
    不僅如此,直到死後都還有很多人說魏延是叛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魏延不僅死於非命,連自己的家人都被蜀漢朝廷滅族!嗚呼…,當然了歷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魏延為蜀漢做出的貢獻,這也是世人不難否定的。公元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第四次北伐曹魏,此次他所面臨的對手依然是司馬懿。司馬懿,率先派遣張郃攻打王平!不過一向用兵謹慎的王平,絲毫沒有吃虧!
  • 魏延的腦後真有反骨嗎?他有謀反嗎?學者:我們都冤枉他了!
    魏延有沒有謀反,從歷史記載來看,似乎可以回答:有。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發生激烈衝突,直至兵戎相見,都上書稱對方謀反。劉禪與諸位大臣討論,眾大臣一致認為:楊儀不可能造反,謀反的只能是魏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夷滅三族。
  • 馬岱如何能斬殺得了魏延?
    三國演義裡,說諸葛亮死後,魏延謀反。楊儀沒辦法,只能打開丞相留下的錦囊,裡面說讓魏延在陣前大喊三聲誰敢殺我,自有殺他之人出現。楊儀如計而行,對魏延說你大聲說三遍誰敢殺我,我就投降。魏延不明就裡,得意洋洋大叫了三聲,身後一人忽然撥馬衝了上來,厲聲喝道:「我敢殺你」,手起刀落,把他斬於馬下。此人正是馬岱。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三國名將魏延從加入蜀漢陣營開始,一直就是飽受爭議的角色,諸葛亮認為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不適合委以重任,的確魏延從參軍開始,一系列做法讓堅守道德情操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十分不滿。 但是即使魏延表現這樣,在前期為何不趁早殺掉他,為反而還是給他重要的職位呢?
  • 諸葛亮派兵伏擊張郃,暗示魏延主動請戰,魏延為何低頭不語?
    諸葛亮想要魏延出戰張郃,但魏延卻低頭不語,其實並非是魏延打不贏張郃、怕張郃,而是魏延對諸葛亮不滿,不願聽從諸葛亮指揮。至於為何魏延會對諸葛亮不滿,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促使諸葛亮開始著手安排,如何合理合法地除掉魏延!魏延拒不出戰諸葛亮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這件事情,其實是發生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期。
  • 魏延死後,他用腳踩住魏延的頭顱,狂呼了七個字,足能把諸葛亮氣活過來
    劉備死後,三國這段時期,其實更應稱之為「諸葛亮時代」,此段時間內,最著名的事,都圍繞著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在《三國演義》中是「六出祁山」。公元234年,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一個時代結束了! 諸葛亮的死,給蜀漢大軍造成了極大震動,並產生了一個歷史謎團,這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
  • 王平是「牙門將」,魏延是「牙門將軍」,二者有什麼區別?
    在漢末三國時期,王平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大將,並且都擔任過漢中都督一職。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
  • 蜀漢的漢中攻略:魏延王平防守反擊大獲全勝,姜維的戰略失誤亡國
    在如何鎮守漢中的問題上,劉備慧眼識人,提拔了自己的部曲魏延,並封他為鎮遠將軍。 劉備問魏延:「你如何鎮守漢中?」魏延說道:「如果曹操以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了十分滿意,群臣也稱讚魏延雄豪。
  • 魏延踢翻諸葛亮的七星燈,姜維想殺了魏延,卻被諸葛亮制止住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在諸葛亮第六次進行北伐的時候,為了能繼續北伐他就擺了一個七星陣,可遺憾的是這個時候司馬懿來偷營,魏延急忙地衝到了營帳內把七星燈打翻了。這時候姜維看到很生氣想要殺了魏延,但卻被諸葛亮制止了,這是為什麼?
  • 諸葛亮為何一見面,就說魏延腦後長「反骨」?二人關係究竟如何?
    在《三國演義》後期,諸葛亮去世之後,蜀軍一時間方寸大亂,本來團結的蜀軍內部,卻出現了兩極分化,一下子出現了兩位主帥。一個是蜀軍大將——魏延,另一個是蜀國大臣楊儀,二人都聲稱自己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難道諸葛亮生前的安排出現了錯誤嗎?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何不讓姜維殺魏延,姜維知道後冒出冷汗
    三國演義雖然大致遵循著歷史的脈絡進行描述,但是卻對裡面的很多故事和人物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比如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計嚇跑司馬懿大軍,還有後來的七星燈向天借命都是經典之作。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或者說是對其《前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進行塑造,這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過程勝於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師北伐,令馬謖鎮守街亭,由於馬謖是紙上談兵型的人才,導致街亭失守,蜀漢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時,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認可採納。那魏延和諸葛亮又都是怎麼想的呢?
  • 魏延之死是被冤枉的,其實,他壓根就沒想過造反
    當年,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魏延的功勞很大,最終拿下了漢中。而漢中可是一處要地,自然要派信得過的人去鎮守,還得智勇雙全。就如荊州,一直都是關羽在看著。因此,大家都以為劉備會留下張飛時,他卻親點了魏延,還封他為「鎮遠將軍」。
  • 諸葛亮殺魏延的真正原因,不是其腦後有反骨,竟然是這個!
    文/艾暉魏延,字文長,是蜀國著名大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 孔明為何死了也要除掉魏延?不是魏延有反骨,原因讓人難以接受
    ,雖未被封五虎上將,但是筆者認為魏延的驍勇與智謀,絲毫不輸關羽張飛之輩,只不過是加入劉備集團時間較短,自然比不上從一開始就跟隨劉備打江山的這幾個人。諸葛並非完人,從街亭一役中就可看出,諸葛亮看人並沒有劉備準。劉備生前就告訴過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而諸葛卻不聽,導致街亭失手,又是魏延「擦屁股」才能全身而退。由此可見,劉備死前說了馬謖的不好,如果魏延有反骨,為何沒有說魏延的不是?如果魏延有反骨,劉備會看不出來嗎?魏延因謀反而被殺,在筆者看來,簡直是天大的冤案!
  • 魏延用什麼方法鎮守漢中40年?姜維又為何廢除此法?
    姜維又為何廢除此法?劉備從公元217年開始發動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才擊退曹操奪取漢中,之後劉備任命的漢中第一任守將就是破格提拔的魏延,從公元219年到諸葛亮北伐前的公元227年,魏延實際上鎮守漢中只有8年,諸葛亮北伐開始後,漢中就不由魏延鎮守了。以《三國志》姜維傳的說法,魏延鎮守漢中採用的是:實兵諸圍以御外敵。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