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劉備器重的魏延

2021-02-22 歷史人物傳記

《三國演義》裡,魏延出場:

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紅臉。這就是個小關羽啊。

歷史上,魏延其實也很像關羽: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典型的對士兵好,看不起同僚。
所以最後也死在這事兒上。

諸葛亮死前,密謀退兵。魏延不樂意,說了這段話: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很狂傲,實際上他一直狂傲。當年劉備把漢中交給他時,他說: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裡,延夢頭上生角,以問佔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蜀漢歷史上有著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謀反事件,那就是魏延反叛。在此之時,諸葛亮剛剛病逝,朝中由劉禪做主,而魏延是當時軍界第一大將,蜀漢的中流砥柱,因與同僚楊儀水火不容,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就發生權力之爭,最後魏延被殺。史料證明魏延是被冤殺的,那麼魏延寧願被冤殺,為何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字文長,是蜀漢一位不可或缺的猛將。尤其是在劉備時代,一直備受重用,坐鎮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之久,漢中固若金湯。在劉備的「五虎上將」相繼離世之後,魏延的重要性更加明顯,成為諸葛亮北伐最倚重的大將,更是蜀漢的「擎天柱」。

因為魏延地位的重要性,加上其性格高傲,往往不善交往,從而導致眾人都避其鋒。只有楊儀對魏延很不屑,導致魏延和楊儀水火不容,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還能壓制住他們,可惜諸葛亮未能有效調節和化解,在諸葛亮死後,終於爆發,魏延和楊儀鬧翻了。

最終的結局是魏延冤死,劉禪為代表的蜀漢中央自毀長城,令蜀漢元氣大傷,損失一位棟梁之才,也為以後蜀漢的衰落和滅亡埋下苦果。為什麼魏延寧願被冤殺,也不投降曹魏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魏延忠於劉備,忠於蜀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叛逃。

根據《三國志》記載,「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魏延是劉備的部曲身份,相當於私兵,這是非常忠心。尤其是劉備對魏延的看重,以及提拔力度,讓「一軍盡驚」,自然讓魏延心存恩德。即使劉備死後,魏延仍舊對劉禪誓死效忠,即使在諸葛亮死後,也曾大呼:「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甚至與楊儀互相上表後主劉禪說對方要謀反,也是對蜀主劉禪充滿了希望,他是忠心的。無奈,劉禪卻問董允和蔣琬,被蔣琬等人坑了,不得已只能選擇叛逃。

第二:魏延沒有兵馬,沒有投降曹魏的資本

魏延本來有自己的部隊,尤其是魏延「善養士卒」,所以部隊的戰鬥力非常強,曾擊敗費瑤和郭淮,取得大勝,就說明了魏延部隊的戰鬥力。只是可惜,魏延在被蜀漢中央定性為叛亂之後,王平就出來做魏延士卒的思想工作,說:「丞相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造反?」 導致魏延的部隊「莫為用命,軍皆散」,魏延成為光杆司令了,這樣投奔曹操,是否會被接納呢?要知道,當初孟達是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備受曹丕歡迎,重用的。

第三:魏延叛逃速度不快,半途就被馬岱追斬

魏延在叛逃的時候,首先是想回到自己的老基地漢中,無非是想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再拉起一支兵馬,無奈,楊儀根本就沒有給魏延這個機會,速遣馬岱追殺,魏延沒有人馬,在馬岱的追擊下,被截殺了,自然就沒有辦法投降曹操了  。

倒是魏延可能不怎麼喜歡諸葛亮。三國志原文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至於諸葛亮對魏延什麼態度,若要說演義裡的諸葛亮會相面,說魏延有反骨,這就不對了,要是諸葛亮會相面,他應該早看出來彭羕反骨都戳出天際了。
況且魏延也沒反,他只是子午谷奇謀不被用,感覺比較不爽;還沒到要反黨反社會的地步。
演義裡把魏延描寫成豬隊友只不過是因為他在諸葛亮逝世後就窩裡鬥了一把,還鬥失敗了。要說楊儀和魏延都不是啥好貨,兩人都自認為是屌炸天,關係從一開始就沒好過;兩人都想誣賴對方要謀反,於是都上書跟劉禪告狀,這不就一眼看出真章了嗎。他們要是想謀反,還用上書跟劉禪告狀?純屬兩人都不服對方在掐架撕逼。但是你們要撕也看看時候成麼?諸葛亮那兒屍骨未寒,你們就要熱火朝天開撕,撕一路還是不乾淨殺絕誓不罷休的做派。純屬讓旁人看了一場季漢的笑話。
至於諸葛亮對魏延也是很愛惜的,不然也不會一路升遷魏延成丞相司馬和涼州刺史,後為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若硬要將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作為大前提的話,大概就是諸葛亮常年料到魏延是個不怎麼服從安排的將領。這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是很危險的,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他還勉強聽諸葛亮的作不了什麼大妖,諸葛亮快不行的時候就已經料到魏延可能會不服從軍令。
三國志有云: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由此可見,不服從管理肯定會成為一個團隊運作的硬傷,無論是打仗還是別的方面。
作為管理者肯定是不能允許這樣的分子長久在團體裡存在的。
董允蔣琬可能也是感覺到魏延這個人再留也怕是要出事,借楊儀的手就努依組特了。

不殺魏延馬岱也紅不了啊,這點上謝謝魏延讓馬岱成為治療魏延第一人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在劉備入蜀時,率領部曲隨劉備徵戰,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因軍功升遷為牙門將軍,開始受到劉備信任。

公元219年,劉備當了漢中王,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軍事重鎮漢中,這事當時震驚了蜀漢全軍。

因為對蜀漢來說,漢中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漢中「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進可攻,退可守,既是北伐曹魏的軍事前沿,又是穩守益州的咽喉要地。

魏延鎮守漢中要地,劉備對他極為信任

因為當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所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漢中會由劉備另一個老鐵張飛來鎮守,就連張飛自己也這樣認為的。但劉備破格提拔魏延,讓所有人大吃了一驚。魏延原本聲名不顯,就此扶搖直上,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隨後,魏延就用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證明了劉備識人之明。

魏延鎮守漢中後不久,蜀漢政權就迎來了第一次大危機。公元219年,關羽敗亡,丟失荊州,蜀漢實力盛極而衰。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力東徵伐吳,結果在夷陵戰敗,不久去世。

劉備去世後,蜀漢政權立即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內部,南中地區發生叛亂;外部,要重新處理和孫吳的關係,又要防止曹魏伺機而動。而北防曹魏,大任正好落在了督軍漢中的魏延身上。而魏延治軍有方,屏障益州,讓曹魏不得窺視蜀漢,為穩固蜀漢政權贏得喘息之機。

魏延鎮守漢中採用的策略是:佔據要地,利用壁壘,重兵防守外圍,「禦敵於外,使不得入」。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極為有效。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沒有丟失一寸土地,放進一個敵人。魏延死後,王平鎮守漢中,同樣沿用魏延的防守戰術。在興勢之戰中,王平以不足三萬兵力,成功抵禦了曹魏大將曹爽十多萬大軍的進攻。

諸葛亮從沒有排擠魏延,相反,對魏延器重有加

如此出色的魏延,為何最後下場悽慘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魏延下場悽慘,是因為諸葛亮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在執政期間排擠魏延,在臨死時還算計了魏延。

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客觀。諸葛亮在執政期間,不但沒有排擠魏延,反而對魏延器重有加。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執政期間,魏延在蜀漢的地位如何。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公元230年,魏延晉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魏延此時已成為蜀漢軍中,除諸葛亮外的二號實權人物,而且是開府治事的諸葛亮親手提拔的

諸葛亮讓魏延走上人生巔峰

要知道,「南鄭侯」是縣侯,這是西漢以來異姓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徵西大將軍」是實職,當時軍銜最高。在蜀漢歷史上,到魏延死前,蜀軍將領中授「大將軍」銜的,僅魏延一人。假節,相當於尚方寶劍,權威很重。蜀國歷史上僅張飛、諸葛亮和魏延三人有此榮譽(關羽為假節鉞)。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器重的。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北伐期間,是如何使用魏延的。

按《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時,都想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請求單獨率領一萬人馬,從子午谷進軍,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諸葛亮卻以「懸危」為由拒絕不用。魏延常認為諸葛亮膽小,哀嘆不能完全發揮出自己的軍事才能。

這就是被反覆討論的「子午谷奇謀」了。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拒絕魏延這個計劃,是戰略短視、軍事水平不高的表現。甚至還有人說,諸葛亮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怕魏延立功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才拒絕了魏延的提議。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根本不可能實現

其實這都是一種過度解讀。當時魏延身為「丞相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長),有提出軍事建議的權利,而諸葛亮身為主帥,也有否決建議的權力。這更像一次正常的上下級討論而已。而且,「子午谷奇謀」不可能成功,如果真正實施,很可能讓蜀國更早的敗亡,很多學者也討論過這件事。

但整體上,諸葛亮對魏延是倚重和寬容的。

首先,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已有重用魏延的打算。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讓魏延督前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其中,「督前軍」,也就是北伐軍的先鋒;「丞相司馬」一職,也就相當於北伐軍的總參謀長,掌管北伐軍的軍事。

其次,諸葛亮對魏延很寬容,能夠容忍他驕傲矜高、批評主帥的性格,並不吝於給魏延的機會

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重用「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據守街亭,卻並非有意冷落魏延,而是諸葛亮看錯了人,才導致街亭大敗,喪失了蜀漢唯一的大好時機。所以,諸葛亮才會「自貶三等」,並將自己的錯誤公開揭露,以接受眾人監督。

魏延的性格,簡直是低配版關羽

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給了魏延單獨領兵的機會。魏延奉命率領偏師西入羌中,在陽溪大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晉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坐穩蜀漢軍中第二把交椅。

第四次北伐中,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魏延與高翔等人在滷城之戰中大破司馬懿,取得了斬首三千的戰績。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沒有排擠魏延,而是對他器重有加。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重用,就沒有魏延璀璨精彩的人生。

魏延的致命缺陷,讓諸葛亮忍痛割愛,不得不除

那諸葛亮臨死前有沒有算計魏延呢?這個是有的,諸葛亮確實對魏延有特殊的處置,但這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嫉賢妒能,而是形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臨終前做了個奇怪的退兵安排:在他死後,由楊儀統領大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諸葛亮還特意交代,要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不用管他,大軍直接開拔。

魏延缺席了這個重要的軍事會議,而且一聽到遺命,就十分不滿。因為魏延一貫以諸葛亮的繼任者自居,而且當時人們都是如此認為的。可現在倒好,諸葛亮死了,魏延這個軍方老大,非但沒能統帥全軍,反倒要聽一個文官的調遣。更可氣的是,壓魏延一頭的還是他的老對頭、仇怨深重的楊儀。這讓魏延無法忍受!

楊儀和魏延勢同水火

於是,魏延搶先領兵南歸,還一路走一路燒毀返回成都的棧道,阻撓楊儀的部隊返回蜀中。楊儀等人正是因為這一點認定背叛蜀漢。其實這明顯是個冤案,陳壽在《三國志》上也討論了這件事,說魏延如果背叛,那麼就應該帶兵向北投降曹魏,而不是帶兵向南,觀察魏延的動作,他只是單純地想要弄死楊儀而已。

隨後,魏延率軍佔據南谷口,與返回的楊儀大軍對恃。可魏延沒想到,他手下士兵覺得魏延不對,一鬨而散。魏延帶著兒子等數人逃亡,被馬岱追上殺死,身敗名裂,被夷三族。

那我們再回頭探討一下,諸葛亮臨死前,為何要做出這個奇怪的退兵安排,而且為何要在魏延缺席的情況下下達命令呢?

有幾個原因。

第一,魏延的缺席,是諸葛亮的算計。魏延性情高傲,人人都避其鋒芒,可以說是飛揚跋扈。比如楊儀不服魏延,魏延好幾次做出了要拿刀殺楊儀的動作,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華,只好常為二人調解。還有上面我們說的,諸葛亮否決了子午谷計劃,魏延就敢說諸葛亮「膽小」,可見他對諸葛亮也不是十分服氣。以魏延的性格,若是出席會議,得知諸葛亮臨死前將全權託付楊儀,極有可能當場翻臉,恐怕連垂死的諸葛亮也壓制不了。

第二,魏延過於激進,與諸葛亮在北伐政策上有很大差異,為了繼續推行自己的政策,諸葛亮只能忍痛割捨魏延

姜維才是諸葛亮看重的軍事接班人

很多學者用「以攻代守」四字來評價諸葛亮的北伐政策。實際上,諸葛亮清楚地意識到,以蜀漢國小民弱的客觀現實,是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一戰消滅強大的曹魏的。因此,他的北伐策略主要是穩紮穩打,逐步蠶食曹魏領土,擴大蜀漢國土。

而魏延對北伐的態度,確是極端激進的,所以動不動就提出分兵兩路,會師潼關。因為他這種冒險激進的策略,所以諸葛亮不可能把軍權交給他。

第三,諸葛亮割捨魏延,以便有效保障大軍安全回撤。

諸葛亮深知,他一旦身死,全軍必定士氣低落,當務之急是將大軍安全撤回,保存實力。所以,他必須在左膀右臂——魏延和楊儀——之間選擇一個負責的。

上面我們說過,魏延對北伐是持激進政策的。如果他統領大軍,必定會繼續和曹魏交戰;而楊儀雖不足以託付國事,但卻能遵從遺命退軍。只要大軍能安全撤回,蜀漢內有蔣琬、費禕,外有姜維,政局還是可以維持的。所以,諸葛亮最終選擇了楊儀。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判斷完全正確。楊儀遵從遺命退軍,而魏延不服,甚至還揚言: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呢,怎麼能因一人之死,而耽誤國家大事呢?

由此可見,魏延的悲劇雖與諸葛亮有一定的關係,但究其根本,還是魏延自身存在兩個致命缺陷:第一,他的軍事策略激進,不符合當時蜀漢國情;第二,他驕傲剛矜的性格,無人可以壓制的形勢,讓諸葛亮不得不除掉他以防後患。

所以,諸葛亮讓有才華的魏延走上了人生巔峰,也讓不聽話的魏延步入了悽慘結局。



相關焦點

  • 此人是劉備、諸葛亮都器重的大將,曾與徐晃激戰,最後結局卻是迷
    如果要問蜀漢將領中,受劉備、諸葛亮器重的都有誰?大家肯定會想到五虎將、魏延等人,這是肯定的,否則這些人的地位也不會這麼高。不過,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這位將領同樣受到了劉備、諸葛亮的器重,不過他卻不屬於咱熟知的那些知名將領,而是一個演義故事中的龍套將領,他的名字叫陳式。
  • 劉備為什麼要重用魏延?
    導讀建安十六年(211年),在多次進攻漢中均遭遇失敗的情況下,益州牧劉璋使出昏招,將正對益州虎視眈眈的劉備引狼入室,想借劉備之手來消滅仇敵張魯。此時,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作戰。建安二十四年,魏延跟隨劉備拿下漢中,隨後,躊躇滿志的劉備進位漢中王,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地方軍事長官),同時將他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官職)。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國。進封魏延為鎮北將軍。
  • 馬岱平庸無作為,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為何最終卻把魏延殺了
    建安十九年,馬超被張魯的部將陷害,馬岱跟隨馬超投奔劉備。接著,馬岱跟隨馬超圍攻成都的劉璋,劉璋投降。此後,馬岱一直默默無聞。直到20年後的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馬岱受長史楊儀的派遣,前往追擊斬殺魏延。建興十三年,被封為陳倉侯的馬岱率眾討伐魏國,結果被魏將牛金打敗。此後,歷史上就沒有關於馬岱的記載了。(馬岱)以上就是馬岱的人生經歷。
  • 黃忠和魏延一起歸順劉備,為何黃忠進入了五虎將,而魏延沒有
    歷史上,魏延是劉備部曲出身,黃忠是劉表帳下的中郎將,隨從其侄劉磐駐軍長沙攸縣(今湖南攸縣)。曹操拿下荊州後,任命黃忠代理裨將軍,仍然在長沙郡做官,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演義中,魏延和黃忠皆為劉表帳下長沙太守韓玄的部將,並隨從劉備之子劉琮一起降了曹操。
  • 《三國群英傳8》黃忠魏延技能公布 東吳兩位大都督立繪亮相
    黃忠武將技——二石旋鋼:對前方直線範圍內敵方造成381%武力傷害,並在地上留下火焰。魏延,字文長,義陽平氏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
  • 西川名將張任和蜀漢大將魏延,兩人孰強孰弱?若對決誰會取勝?一人略...
    魏延是深受蜀漢集團器重的大將,屢立戰功,而張任更是劉璋帳下第一武將,張任在劉備入川的時候給劉備造成很大的麻煩,劉備軍初戰不利在益州僵持了很久,直到諸葛亮帶領援軍入川才大破將軍。 張任文武兼備,是劉璋益州集團第一武將
  • 小說中諸葛亮看出了魏延的反骨,反骨到底是什麼,魏延真有反骨嗎
    說起反骨,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國時期的魏延。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虛構了這樣的一個情節。那就是當黃忠與關羽戰長沙投降後,魏延被關羽帶到劉備面前。此時諸葛亮卻大怒,呵斥刀斧手將魏延推下去砍頭。劉備不明就裡,而諸葛亮卻振振有詞地回答道: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
  • 魏延非常的有才華,跟隨劉備後得到重用,趙雲也並沒有被冷落
    其實魏延投奔劉備的時間只是比趙雲晚,並不能說他是在半路的時候投奔劉備的,而劉備非常的重用魏延而冷落趙雲也是有很多因素的,根據這兩個人的才華來說
  • 被諸葛亮稱為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他死的真的很冤嗎
    被諸葛亮稱為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他死的真的很冤嗎在演義中,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以後很有可能會當叛徒。但是他一生跟隨劉備四處徵戰,劉備對他也非常器重,器重程度甚至超過了張飛。演義中,魏延剛開始是襄陽一名將領,當時曹操南下,劉備是他攻打荊州的第一個對象,劉備因為實力比較弱小於是就棄城逃跑了,在路經襄陽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就想要去襄陽避一避,但是襄陽城內的守將愣是不開門,這個時候劉備就知道他已經投降曹操了。魏延在城中知道了劉備到來的消息,他因為仰慕劉備已久,所以就打算開城門放劉備進來,在開城門的時候,文聘發現了魏延的小動作,於是他就和魏延打了起來。
  • 論功行賞,卻遭劉備拋棄?趙雲、魏延為何無法封侯?
    在221年四月份的時候,劉備他在成都稱帝,那麼這個時候肯定是少不了對自己手下的獎賞。說起獎賞,除了賞賜黃金以外,另外一個就是晉升官位了。當時劉備是讓諸葛亮擔任了丞相,給馬超和張飛都封了侯,並且分別是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
  • 劉備讓魏延守漢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張飛趙雲永遠不懂,太高明了
    在《三國志》的記載之中,不難發現當時劉備決定讓魏延守漢中,不但張飛,馬超等人沒有料到之外,就連劉備手下兵士、大將都感到意外!可以說任何人都沒有想到包括諸葛亮在內,劉備會讓魏延去鎮守漢中!劉備為什麼突然讓資歷遠不如張飛、馬超的魏延去守漢川呢?其實主要有4個重要原因,其中最重要一個乃是有人暗中給魏延投了最關鍵的一票!
  • 劉備五虎將之弟,完成諸葛亮遺願後神秘消失,1600年後終被發現
    曹操輸了赤壁之戰後覺得顏面無光,他知道劉備將要攻略益州,為了儘快遏制劉備的發展,於是他決定吞併西涼,這樣就可以對劉備形成一張包圍網。不久後劉備得知這條消息,於是邀請馬超加入自己的陣營,許諾以後可以幫他們收復西涼。馬超和馬岱商議後認為可行,於是投奔劉備。
  • 關羽張飛相繼死後,劉備說了2句心裡話,魏延聽後,終於看透劉備
    從而,幫助劉備在荊州立足,擁有了城池、兵士、還有大將、同時劉備還擁有了民心。此乃是,曹操所不具備的。 在諸葛亮的帶領之下,劉備識龐統,引法正,結張松,從而呢,很快便打通了通往西蜀的道路。後來,以龐統為軍師,魏延、黃忠為大將,在抵禦了張魯之後。劉備便與劉璋爭奪地盤,最終在馬超的幫助下,成功拿下了益州。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何不讓殺掉魏延?不是不想,實在是不能
    更重要的是,當事人魏延自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心知肚明,他就是要違抗軍令! 這個猜想確實過於離奇,但如果細細分析當時的局勢就會發現,這或許是最接近事實的猜想。 首先,魏延和諸葛亮早有舊怨。當年劉備攻打長沙時,身為長沙太守韓當部將的魏延因為看好劉備,便直接斬殺了自己的上官並引劉備軍入長沙,劉備由此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一座重鎮。
  • 魏延資歷不如張飛趙雲,劉備為何讓他鎮守漢中?或藏蜀漢一個秘密
    而劉備萬萬沒想到,張魯會這麼快投降曹操了,無奈和孫權進行湘水劃界。用肥沃的江夏郡,貧瘠的長沙郡,桂林郡代替南郡還給孫權。但是,經過這件事,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了。劉備為什麼要做這麼蠢的事,並不是本文的重點,筆者以後會解讀。筆者本系列是以魏延為主線,介紹完大背景,自然要說說有關魏延的事。
  • 揭秘: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不怪諸葛亮
    隨著諸葛亮的離世,魏延之死就成了所謂的千古謎案。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了有反骨,所以臨死前吩咐楊儀和馬岱殺掉魏延,一句魏延反,馬岱斬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那麼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
  • 三勝關羽還大敗魏延,到死無一敗績,是劉備錯失的大將
    荊州牧劉表劉景升,是自少累有盛名的漢室宗親,故劉備尚奔逐黃巾且一無所成時,劉表已是虎視荊州八郡,據地數千裡的鎮南將軍,麾下武將、謀人濟濟。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無處容身的劉備帶著部下奔赴荊州,彼時劉表已59歲,暮氣沉沉全無當年單騎入荊州的魄力,且偏聽偏信妻弟蔡瑁,蔡瑁不喜劉備,嫌其「無常且妨主」,尤其責劉備善暗中拉攏人才自用。劉表聽後深以為然,決心不予遣用,只是連番盛情款待,送衣食錢糧將劉備安置於新野。此後七年,劉備得以居留荊州重整旗鼓,逐漸招攬到很多人馬。
  • 魏延如果單挑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能打敗哪一個?答案是張飛
    魏延,是蜀國後期重要將領之一,謀勇兼備,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即使放在整個三國時代而言,他也可以算是武將中的佼佼者。從魏延的一生經歷可以看出,他完全具備和五虎大將並駕齊驅的實力。公元219年,劉備經過一番苦戰,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漢中從此成為蜀漢第三大戰略基地。
  • 廖化的幸運與魏延的不幸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態度謙虛,待人和藹,領導指向哪裡,他就奔向哪裡,因而深得領導器重。試想他隨關羽敗守麥城之初,關羽豈不知麥城危如累卵,不能久持?麥城去成都千裡迢迢,遠水難救近火,派誰去成都實際是放誰一條生路。在這節骨眼上,他既沒派義子關平,也沒派貼身大將周倉,唯獨派廖化回成都,讓他活得名正言順(求救兵),足見關羽對廖化的偏愛,也足見廖化的幸運。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足為信。那麼,請看正史。
  • 劉備曾創立兩個官職,只有四人擔任,都是蜀漢棟梁!
    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亞於諸葛亮,後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因此,對於和孔明齊名的龐統,也擔任了軍師中郎將這一官職。公元212年,龐統跟隨劉備一起前往益州,為劉備奪取益州出謀劃策。不過,非常可惜的是,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在龐統去世,諸葛亮升為丞相之後,軍師中郎將這一官職,就在蜀漢歷史上消失了也即沒有再擔任此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