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劉備、諸葛亮都器重的大將,曾與徐晃激戰,最後結局卻是迷

2020-12-23 胡侃文史

如果要問蜀漢將領中,受劉備、諸葛亮器重的都有誰?大家肯定會想到五虎將、魏延等人,這是肯定的,否則這些人的地位也不會這麼高。不過,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這位將領同樣受到了劉備、諸葛亮的器重,不過他卻不屬於咱熟知的那些知名將領,而是一個演義故事中的龍套將領,他的名字叫陳式。

劉備劇照

一、演義故事中的龍套將軍

陳式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主要有兩個場景,不過都是為了凸顯別人。在漢中的定軍山一戰中,老將黃忠一舉成名,用諸葛亮之計,乘曹魏軍不備,一刀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於馬下,順利幫助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大捷,威震華夏。在這場戰鬥發生之前,羅貫中為了凸顯黃忠的忠勇無敵,還鋪墊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黃忠的部將陳式被夏侯淵生擒活捉,而黃忠愛惜下屬,又用自己活捉的夏侯尚把他交換了回來。

黃忠劇照

從以上故事中,大家也看出來了,陳式在演義故事中,完全是一個為了襯託別人而存在的龍套角色。在黃忠死後,陳式追隨諸葛亮南徵北戰,結果,在第三次北伐時,因為追擊魏軍失敗,被追究戰敗的責任,遭到斬首。而與之同犯軍法的魏延因將來有用而免死,陳式又一次成為了襯託魏延的龍套將軍。

二、正史中的重要將領

諸葛亮劇照

根據歷史記載,陳式其實跟隨劉備的時間很早,屬於劉備陣營元老級的人物,也是蜀漢軍中少有的從基層幹起,最終成為高級將領的人物。在曹操取得漢中,留下徐晃與夏侯淵與劉備周旋的戰役中,陳式與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有了一次正面交鋒。當時,陳式受劉備的派遣,率領十幾個營的將士去截斷馬鳴閣道,陳式與徐晃有了一番激戰,不過最後還並未取得戰爭的勝利。陳式雖然這次沒有成功阻擊徐晃等人,但是也未落下風,因此,劉備對陳式更加看重。

劉備劇照

在後來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中,陳式也是少數跟隨劉備親徵的蜀漢將領之一,由此也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不過,在這場戰役中,因為劉備戰略失誤,陳式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劉備死後,陳式仍然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在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派陳式帶兵攻打武都、陰平,陳式不負所托,一舉拿下了這兩座城池,迎來了自己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

三國將領遊戲形象

從正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式屬於「起於行伍」逐步成長起來的將領,具備一定獨當一面的能力,而且因為其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作風,深受劉備、諸葛亮的器重。陳式的另一個特質是忠誠,無論面對什麼情況,只要領導有令,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執行。陳式無論是資歷、忠誠度,還是能力都屬於蜀漢中期將領中的佼佼者,是不可或缺的將領,在軍中地位低於魏延、吳班,但高於其他人。

三、結局成迷的將軍

陳式在蜀漢中期的將領中地位還是很高的,但是奇怪的是,陰平之戰後,在史書上卻再也沒有了任何記載,到底是戰死、被殺還是病死都沒有任何記錄。有人說陳式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但是事實上卻立不住腳。

馬謖劇照

在第一次北伐時,陳壽的父親為馬謖參軍,馬謖失街亭後受到牽連,也受到了懲罰,而且過了沒多久就死了,根本不可能出現在第三次北伐軍中。而陳式第三次北伐的時候還去攻打陰平、武都,可見在時間上、邏輯上都前後矛盾。而且古人講究為長者諱,陳壽如果是陳式之子,就不會在《三國志》裡直呼其名,所以說陳式和陳壽只不過都姓陳,根本不可能是父子。至於演義中的陳式被殺的情節,則是作者為了襯託別人而寫,根本沒有歷史依據。

胡侃文史其他歷史文章:

看到劉禪的最後一道聖旨,你還覺得他是昏君嗎?專家:平庸而有仁

諸葛亮為何娶醜女黃月英?他後來納妾了嗎?答案很現實但依然美好

為何諸葛亮上戰場總是坐行動緩慢的小推車?原來這才是他厲害之處

諸葛亮為何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專家:聽了魏延的,蜀國就完了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不殺他?徐庶結局又怎樣?

相關焦點

  • 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新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文/縱觀歷史2020本文僅針對三國演義,不代表正史先來說一下這個人物是《三國演義》中的孟達,孟達原來是劉璋的手下,深受劉璋器重。後來劉備入川之後孟達投降劉備為其效力,原本一切正常。講到這裡,我們先梳理一下孟達換主子的經歷,首先是劉璋,然後是劉備,接著是曹丕,最後又想來到蜀漢投靠劉禪,算這次未遂事件一共4個主子,其中這些人除了曹睿對他不受重用外,其餘都對他不錯。如此多的背主事件,想起了呂布。
  • 徐晃被孟達一箭射死,孟達最後結局有多慘?
    樂進濮陽戰呂布、安眾伐張繡、沛郡戰劉備,烏巢奇襲斬殺淳于瓊。戰袁氏兄弟,斬上將嚴敬,南皮攻打袁譚,樂進都是搶先登城。留屯襄陽,擊退關羽,樂進與關羽徵戰於青泥,尋口。諸葛亮想必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張作為連諸葛亮都忌憚的一個將領,他的本領可見一斑,最著名的就是街亭之戰,敗於張,使得諸葛亮的北伐被迫終止。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活下來,而且屢立戰功,成為大將,可見樂進的個人戰鬥力是有多麼的強悍!在正史中,樂進曾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嚴敬,還曾擊退過關羽這個萬人敵,樂進可謂是一個超級猛人啊,可是在演義中,他被弱化得連一流武將都排不上,真的是非常尷尬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
  • 三國名將孟達是如何一戰斬殺徐晃的?歷史上的孟達最終結局如何?
    孟達箭殺徐晃,這件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時諸葛亮首次出師北伐,一路連戰連捷,昔日降魏的蜀臣孟達聞訊於是萌生了再歸蜀漢之意,於是遣心腹之人前往諸葛亮處傳達其歸蜀之心,然不料這件事還是暴露了。曹司馬懿聞之,一面安撫孟達,一面急速行軍趕往孟達駐地新城。
  • 夷陵之戰,劉備麾下有五大名將倖免於難,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戰是決定三國格局和歷史走向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前蜀漢實力達到巔峰,戰後卻一落千丈,不僅損失近十萬大軍(包括黃權駐紮江北的兵馬),更為關鍵的是好幾位中生代大將戰死沙場,比如張南、馮習、傅肜等等,那麼當時隨徵的大將是否全部戰死或投降了呢?並非如此,夷陵之戰劉備麾下至少有五大名將倖免於難,那麼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 深受劉備器重的魏延
    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蜀漢歷史上有著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謀反事件,那就是魏延反叛。在此之時,諸葛亮剛剛病逝,朝中由劉禪做主,而魏延是當時軍界第一大將,蜀漢的中流砥柱,因與同僚楊儀水火不容,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就發生權力之爭,最後魏延被殺。史料證明魏延是被冤殺的,那麼魏延寧願被冤殺,為何不投奔曹魏呢?
  • 五子良將是曹營五虎將,一位讓諸葛亮都忌憚,曹操如何駕馭他們?
    一、歷史上沒有劉備五虎大將,卻有曹操五子良將《三國演義》中劉備僅有益州一個州,因此文臣謀士不多。可是羅貫中從揚劉抑曹出發,將蜀漢劉備的文武配置提高到了極致。文有天下第一軍師諸葛亮,武有天下第一的五虎大將。諸葛亮的能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陰陽八卦,奇門遁甲,水陸騎戰無一不知無一不曉,得此一人就「可安天下」。
  • 此人驍勇異常,是曹操麾下先鋒大將,曾擊敗關羽最後卻死因不明
    其中有一人武力不是特別厲害,能力也不如張遼曹仁全面,甚至在五子良將中也因為名聲不顯而叨陪末座,但如果要在曹操眾將中選一個衝鋒陷陣的先鋒大將,卻非此人不可,此人就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說樂進是曹操麾下先鋒大將不是說說而已,其實是有一定依據的。陳壽《三國志》中說過「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
  • 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本就是狂士,為何容不下彭羕?
    例如,龐統初投劉備,不得重用,便直接用罷工來表達抗議;郭嘉前往袁紹陣營,意識到袁紹不能成大事之後,立刻飄身而去,臨行前還在袁紹的智囊團面前,大肆貶低了袁紹一通;劉巴更是屢次拒絕劉備的招攬,就算投奔劉備之後,也敢不給張飛面子,對張飛施行冷暴力,等等。就連千古名相諸葛亮,在出師之前,也曾讓劉備三顧茅廬,可謂擺足了架子。
  • 諸葛亮說他天生反骨,此人死不瞑目,被冤幾千年
    諸葛亮說他天生反骨,此人死不瞑目,被冤幾千年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軍,立下赫赫戰功,最初劉備入川時殺了自己當時的主子投降於劉備,《三國演義》中描寫到,諸葛孔明看到魏延腦門後的樣子,大喝一聲,讓劉備立即誅殺此人,這個人天生反骨,無論跟隨誰都不會忠心,一定會發動叛亂的。
  • 漢水之戰,徐晃要殺王平,王平一怒放火,為何使得徐晃狼狽而逃?
    「徐晃要殺王平,王平一怒放火,使得徐晃狼狽而逃」一說出現在三國演義,而在三國歷史中,王平是隨曹操出徵漢中,在被劉備擊敗後,王平直接投降於劉備。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宕渠,也就是後來張飛和張郃對戰的地點。但可惜的是,徐晃不聽王平之言,認為大軍列於漢水前能夠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很大程度上的激發士卒的鬥氣。王平聽後還想勸,但徐晃卻不聽,直接下令搭起浮橋過河。不久,趙雲和黃忠率蜀軍趕到漢水。面對徐晃的搦戰,趙雲和黃忠都選擇不出戰。所謂一而再,再而衰。看到蜀軍不應戰,徐晃等魏軍的氣勢逐漸低迷。
  •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有三人明確反對,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在益州之戰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可以說是引狼入室了。那麼,問題來了,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有三人明確反對,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 劉備帳下一猛將,諸葛北伐時曾攻下過曹魏二郡,之後卻消失了
    >諸葛亮在追責的時候,將陳式斬殺,以正軍法。但是歷史上的陳式結局並非如此,戰績也並非如此不堪,他也算是蜀漢的一員猛將,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還曾經攻下過曹魏武都、陰平二郡,實為有功之臣,但之後在史籍中,卻消失了。
  • 劉備初識諸葛亮有兩種說法?《隆中對》只是其一,你更採信哪種?
    建安七年,劉表派遣劉備北上,劉備在葉縣與夏侯惇等人交戰,雖然設下計謀打贏了夏侯惇的先鋒部隊,但李典持重老成增援及時,劉備沒有佔到便宜就不得不撤軍。在這之後的數年間,劉備看著自己年齡已大卻沒有一番事業,曾發出了「髀肉之嘆」的感慨。其實劉備也並非不想作為,在曹操遠徵烏桓的時候劉備曾提出偷襲許都,卻因劉表沒有採納而不得不放棄計劃。
  • 不一樣: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卻在路邊和一位大才擦肩
    但即使這樣劉備在第一次拜訪不得的情況下,依然再去拜訪,最終第三次得以相見,請來諸葛亮到他帳下效力,這固然能夠體現出諸葛亮的超凡與不俗,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劉備對擁有一位頂級謀士的深切渴望,但是諸葛亮固然不俗,才智超群,請到諸葛亮,劉備固然是賺到了,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遺漏了一位大才,導致蜀國後期一直便只能由諸葛亮獨撐大局,多次北伐都是失敗,如果劉備沒有錯過這個人,可能後來三國的情形會有些不同也說不定。
  • 劉備臨終前交代:此人不死,蜀國必亡,諸葛亮全當耳邊風
    轉折點 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需要派一位能力和責任兼備的大將去鎮守街亭。派出的大將,則是當年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萬萬不可用的馬謖。
  • 若孫權沒在後面幫助曹操,關羽能否擊敗徐晃?
    公元211年,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奉劉備之命駐守荊州,因荊州是一塊寶地,所以孫權等人一直覬覦此地,想要將其佔為己有,怎奈因關羽等人把守,孫權想要從中作梗實屬難上加難
  • 劉備五虎上將,斬殺的最有名的大將分別是誰?誰斬殺的大將最猛?
    劉備奪取益州之後,稱漢中王,封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等五位功勳卓著的大將,分別為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後將軍和翊軍將軍,這是正史中排名的順序。而在演義中,排序為關張趙馬黃,也被稱為「五虎上將」。這裡只討論演義。劉備五虎上將,斬殺的最有名的大將分別是誰?
  • 龐統向劉備推薦一個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可重用,到底誰說得對
    「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鳳雛先生龐統,是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齊名的一位才幹傑出的謀士。在劉備起家創業的過程中,龐統與諸葛亮都竭忠盡智,出謀劃策,為開闢蜀漢江山嘔心瀝血,做出很大貢獻。龐統甚至在進取益州之戰中以身殉職,獻出自己的生命。
  • 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劉備拜訪了當地的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即司馬德操),司馬徽向他舉薦了"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說只要得到其中一個人,就能得到天下。後來穎川的徐庶都前來投靠劉備,他也說諸葛亮乃是當世之賢。劉備想讓徐庶去請諸葛亮,徐庶卻說:"此人只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還需枉駕顧之。"後來,劉備作帶領關羽、張飛,親赴襄陽(即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裡地的隆中臥龍崗探尋拜謁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