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在後期連續大敗?

2020-12-11 春天的依晨

勝率=實力*難度係數*運氣。早年的曹操,滅袁術、除呂布、破袁紹、定劉表,威名遠揚。可是,自平定馬超後,曹操的軍事表現確實出現了嚴重下滑。其中原因,主要在曹軍實力出現下滑、作戰難度係數大幅提高、運氣一般般。曹軍表現的滑坡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績就開始出現下滑。對孫權:四越巢湖而不克。對劉備:先是漢中大敗,後又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打得差點遷都。即使是打張魯,曹軍也十分吃力,險些無功而返。為何曹軍在這段時間表現出現下滑呢?勝率=實力*難度係數*運氣。我們從實力、難度係數、運氣三個層面做一個分析,答案就很清晰了。實力:青黃不接210年-220年,曹軍戰鬥力進入青黃不接的階段。

漢末時期,各軍閥實行的主要是世兵制。(徵兵制、募兵制、少數民族從軍等制度並行,但主要以世兵制為主)。曹軍手下的精銳:諸夏侯曹的丹陽兵、于禁的泰山兵、張遼的并州兵、徐晃的白波兵、張郃的河北兵,都是世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世兵制的好處是明顯的。部曲將領的家屬為人質,杜絕了土豪、將領擁兵自重;同時,職業兵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可是,世兵制的劣勢也是比較明顯的:當一代人老去,新一代尚未成熟時,會出現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即使到了253年,諸葛恪依然通過魏軍世兵的平均年齡來推斷魏軍戰鬥力,可見,世兵的平均年齡,在很長時間內決定了軍隊的總體戰鬥力。

曹操的骨幹力量,無論是190年招募的丹陽兵,還是200年「入夥」的張郃河北精銳,其成軍時間都是在190年左右。漢代正卒年齡23歲。以此推算,200年官渡之戰時,他們平均年齡30來歲,正是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隨後,隨著時間推移,年齡漸大。雖然曹軍仍然會補充新兵,但這些新兵的戰鬥力是否如老兵一般,就不必多言了。到208年時,這些人已經40多歲,到漢中之戰時,這些人已50歲了。關羽攻襄樊時,徐晃以所部多新兵,謹慎不敢戰,要等湊齊足夠優勢才敢出戰,正說明曹軍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難度係數變化1、戰場環境複雜。曹操後期,與吳蜀交兵,或在水網縱橫之地,或在崇山峻岭之所。

對於以北方人為主的曹軍來說,在這種環境中作戰,自然十分吃力了。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漢代以前,造船技術、山地戰戰術都不成熟。因此,在平定長江流域和西川地區的作戰中,曹操面臨的難度比秦王、劉邦、劉秀們要大得多。可以說,曹操幾乎是第一個面臨「蜀道難+長江天險」這種歷史性難題的人物。2、對手變強。就實力而言,吳蜀對曹操的威脅,遠不及當年的袁紹。可是,無論是諸葛亮、法正輔佐下的劉備集團,還是魯肅、呂蒙扶持下的孫權集團,其政治、軍事素質都比二袁高得多。運氣不得不承認:沒有運氣,啥都是瞎忙。曹操之前的爭戰,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袁紹、劉表「及時」死去,而他們的犬子又不爭氣,這無疑加速了曹操的勝利進程,放大了曹操的神武。相比之下,曹操後期的運氣就比較爛了。漢中之戰,本來打得不錯。關鍵時刻,夏侯淵稀裡糊塗陣亡。(曹仁、張遼,甚至曹操本人都親冒矢石,出生入死沒事。夏侯淵偏偏就撲街)襄樊大戰,于禁、龐德本來打得也還可以。關鍵時刻,山洪暴發,水淹七軍……可以說,後期的曹操,雖不能說是「運去英雄不自由」,但運氣也確實不佳。視力下降、難度增加、運氣不再那麼好,後期的曹操接連受挫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賈詡兩次大敗曹操,曹操卻不計前嫌重用賈詡,讓他手下人才濟濟
    對此曹操就說一句話:「我從起兵平定暴亂,一直到今天,有了19年時間,每次徵戰必勝,難道只是我的功勞嗎?這其實都是賢能之士的力量。」 在選擇和使用人才上,曹操有著政治家獨特的氣魄,他能夠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就連在宛城之戰中,因為賈詡的參與,讓他的大兒子曹昂和猛將典韋因他而死,曹操還是能夠做到對賈詡禮遇有加,給他很好的優待,這也讓曹操的帳下人才濟濟。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是什麼原因呢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曹操可以算是眾多諸侯裡面,由弱小一步步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走向強大。平定黃巾起義,迎天子於許昌,戰敗呂布奪徐州,以天時和人謀打敗了袁紹,統一北方,徵討烏桓,震驚宇內,隨後南下荊州。這裡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經歷了赤壁大敗後,就不能一統天下了,是什麼原因呢?
  • 「說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說曹操,曹操到;當年錯過,豈不好笑」,因為上半句和下半句說的不是一個典故,而且下半句諷刺意味太濃,所以流傳度不是很高。 這兩句話典出《三國演義》分別講了兩個故事,下面簡單為大家講述一下: 說曹操,曹操到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但是許攸認為這個時候殺害臣子實屬不妥,何不等拿下曹操的首級再將田豐殺了?這樣可就是一舉兩得啊!隨後袁紹便率領了70萬大軍去往官渡,那曹操離官渡還有80裡地,而曹操早就將兵馬和糧草運到了許昌,由此可見曹操已經是早就準備好了,就等著袁紹帶兵殺過來。這邊的袁紹正在趕來,那邊的曹操還在營地之中想對策。
  • 對陣曹操:陶謙為什麼不堪一擊?
    在此只說徐州,既然是富庶之地,陶謙又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徐州刺史,經營此地多年,但他為什麼就經受不住曹操的打擊呢?曹操兩次徵伐徐州,陶謙兩次大敗,要不是因為意志以外的因素,陶謙怕是早就被曹操消滅了。那麼,陶謙面對曹操,為什麼會這樣不堪一擊呢?陶謙,字恭祖,丹楊人。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袁安為司徒。袁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袁敞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 歷史上曹操為什麼會拒絕張松的獻圖,難道他不想得西川
    我們都知道曹操在歷史上算是一代英雄,一直以來的都想一統天下,立不世之功。雖然遭遇了赤壁之戰的失敗,但是他在中原地區的根基毫髮無損,隨後平定了西涼,這時益州別駕張松進獻西川之圖,投靠曹操,曹操為什麼會拒絕張松的獻圖,據說得此圖,便可得半個西川。
  • 曹操死前連續做了三個噩夢,為什麼三國裡的噩夢都變成了現實?
    很明顯,夢裡大江出現的紅日就是指的孫權,所以他才會出現在紅日墜落的山邊,而天上另外兩輪對照的太陽,無疑指的就是劉備和曹操本人了。這些夢到底是真實的還是純粹由作者杜撰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後來三國鼎立,確實印證了「三個太陽」的夢境。在三國演義裡,關於夢的描寫有二十幾處,大都是以兇兆之夢。
  • 曹操夢見三馬同槽,但是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驍騎校尉出身的曹操在家中招兵買馬,逐步發展壯大,隨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滅袁術、袁紹、馬超等逐步平定了北方,建立曹魏政權。然而曹操戎馬一生創立的基業,最終卻被司馬懿竊取,曹操終究還是為司馬氏打天下。司馬懿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皇帝的託孤重臣,多謀善斷,功勳卓著,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逐步對魏國進行蠶食,其玄孫司馬睿最終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王朝。
  • 袁紹沒聽他的建議被曹操消滅,曹操幸災樂禍:誰叫袁紹不聽話的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曹操最終勝出。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獲勝的曹操,更是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發生了很多故事,郭嘉鼓勵曹操的』十勝十敗』論;關羽降曹,為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許攸夜偷曹操,曹操奇襲烏巢,繼而擊潰袁紹。曹操能在官渡之戰中勝出,是因為他聽從了許攸夜襲烏巢,火燒袁紹糧草的建議。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小編從以下幾點為大家分析原因。 曹操一生太過傳奇,所以對曹丕的影響十分大。曹丕上任後,便也想效仿父親,做出一番大事業。
  • 「奸雄」曹操的創業之路:一共4步成就了這個亂世霸主
    盟軍在次年二月大敗董卓,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自己焚燒宮室。曹操抓準時機,趁機與董卓決戰,獨自引軍西進,可誰知兵力懸殊,與董卓交鋒,曹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退敗之後,曹操建議各路諸侯圍困董卓,可是各路盟軍均心懷鬼胎,伺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不久之後,各路盟軍便發生火拼,聯軍至此解散。
  • 曹操在赤壁是被瘟疫打敗,為什麼還會有檣櫓灰飛煙滅的說法?
    當黃蓋的船隊來到了曹操的船隊之前,曹操的軍隊還在那裡指指點點,說黃蓋來投降了,結果黃蓋是來詐降的。當時黃蓋引燃戰船,直接就給曹操來了一場大火。據記載:「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可以說在一場大火之中,曹操軍隊損失慘重,曹操也不得不離開赤壁退守南郡。因此火燒赤壁確實是發生了的,並且給曹操軍隊造成了巨大損失。
  • 「說曹操曹操到」的下一句,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又不敢提
    為什麼又沒人敢提呢?說曹操曹操到「說曹操曹操到」的由來,其實這是兩個歷史典故的原因。我們先來說說前半句是怎麼來的,《三國演義》裡就講到:漢獻帝曾被董卓挾持到長安,董卓見呂布人高馬大、武藝高強,就想收他當自己的乾兒子。如此一來,呂布不但能對自己忠心耿耿,還會成為自己手下的一員猛將。
  • 赤壁之戰曹操陷入華容道絕境,關羽若是殺了他,誰能統一天下?
    那麼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後逃跑,關羽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如果有,那關羽為什麼不殺曹操呢? 關羽華容道義放曹操的情節,在《三國志》和相關本紀裡並沒有記載,只是說曹操大敗後北逃,劉備帶兵追趕,但沒有追上。
  • 張松獻漢中地圖給曹操,為何曹操要拒絕?原因是張松長得太醜嗎
    如果單純的從小說裡,來理解張松為什麼獻圖曹操失敗,那就得看你怎麼理解曹操這個人了。曹操這個人太智慧了,雖然他也許他選擇錯了,但方式較好。為什麼曹操會拒絕接受漢中的地圖,而且還容不下他呢?原因一、曹操赤壁之戰損失太重,想休戰調整,休生養息,暫不想擴張,在等恢復後再戰。當時的背景,曹魏經歷赤壁大敗不久,接著又與馬超連番戰鬥,雖然最後驅逐了馬超。
  • 曹操歷經十大劫難而不死,人們為什麼說「天不滅曹」
    曹操算是個超級勞模,他這一生過得很辛苦。一輩子也沒在家消停呆幾天,也沒輕輕鬆鬆的享幾天清福。曹操三十多歲起兵,六十六歲去世。在他起兵的三十多年裡,大仗惡仗就打了67次之多,平均每年打兩仗,而有些大仗甚至需要幾年才能結朿。召開的軍事會議不計其數,小衝突,小磨擦,小軍事行動多如牛毛。毎一次大的戰役,曹操都親統大軍,親自指揮。
  • 曹操是成功還是失敗?文武全才的他,一生傳奇
    你眼中的曹操是怎麼樣的呢?我認為曹操是個文武全才。如果排中國十大文武雙全之人,必然有曹操。雖然曹操打了一場很丟臉的敗仗,但是他的智謀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三國那麼混亂的局面他能坐穩那沒能力肯定是辦不到的。曹操可以從那麼多諸侯中脫穎而出,本來就說明在三國時代他的軍事能力處於第一流。
  • 曹操雄才大略,兵力遠超劉備,為何漢中之戰時他卻被劉備打的大敗?
    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到來後,劉備堅守險要關隘,不和曹操正面接觸,藉此拖延時間,使得曹操後勤不濟,可以說是劉備的避戰,導致了曹操的失敗,曹操在硬實力上並沒有輸給劉備。然而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劉備只是前期避戰不出,到了後期,他也是主動挑戰曹操的,要說劉備一直避戰,靠託字訣贏的曹操,那是不公平的。
  • 李典為什麼不是五子良將?
    李典文武雙全戰功卓著,而且很早就追隨曹操,但是他為什麼不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