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當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世界政治格局與國際秩序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新文科建設,旨在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是傳統文科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而出現的內部變革,也體現了文科在國家發展宏觀戰略中應有的學術自覺與時代擔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傳播學,其新文科建設之路應從自身專業特性出發,從理論基礎、戰略定位、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科學部署,培養適應時代及市場需求、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當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世界政治格局與國際秩序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新文科建設,旨在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是傳統文科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而出現的內部變革,也體現了文科在國家發展宏觀戰略中應有的學術自覺與時代擔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傳播學,其新文科建設之路應從自身專業特性出發,從理論基礎、戰略定位、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科學部署,培養適應時代及市場需求、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理論建構:彰顯中國特色
中國的新聞教育發軔於新文化運動及西學東漸的背景下。1917年,蔡元培建議徐寶璜給北大文科各系開設新聞學的選修課,介紹歐美各國新聞概況與理論,培養新聞人才,這標誌著中國高等新聞教育的開端。但中國尋求發展自身特色新聞學的努力一直未間斷。1941年的中國新聞學會宣言明確提出「中國報人,必須完成中國特有之新聞學……西洋方法,參考而已」,這被視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的最早文獻。20世紀80年代傳播學引入中國大陸之際,第一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也提出「結合中國實際,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點的新聞學或傳播學」,並在方法路徑上形成了「系統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創造」的方針。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應以中國道路的新聞實踐為基礎,借鑑與吸收一切優秀的學術成果,探索並形成新的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及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出一套中國方案。為此,我們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內核和思想原點,探究其核心概念與內在邏輯,釐清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真理觀、人民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立論基礎。還要與當下傳播現象進行關聯,回應當代中國乃至世界新聞實踐中的現實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彰顯社會主義新聞學的解釋力與生命力,體現其應有的實踐性和指導性。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和理論積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已經形成了相對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但要使它能夠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就必然要提升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新境界,提升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科學性,最終形成以中國歷史實踐為基礎、以中國學術話語為主導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聞傳播學學科流派。
目標定位: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已從全球化的參與者變成全球化推動者。在這種背景下,新文科建設是要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社會科學、全面提升國家軟實力置於重要的戰略高度。對於新聞傳播而言,強化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成為新時代發展新聞事業的核心目標。
首先,新聞傳播教育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要知國情、懂歷史,能夠在錯綜複雜的輿論鬥爭中堅定傳播中國觀點、闡釋中國立場、塑造中國形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提出便旨在培養新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服務中國形象,提升中國話語權。相應地,新聞傳播教育需要轉變教學視野,擴大部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開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新範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業務過硬、政治可靠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其次,要緊跟全球新聞傳播課程體系創新,搭建國際課程體系;加強與國際同行的溝通與交流,並通過高校與媒體的聯動培養機制,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提高實務操作技能;要充分認識新聞話語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增強跨文化傳播與交流能力。
學科融合:打造全媒全人型知識體系
新文科的一大學科特徵是融合性。對新聞傳播學來說,其本身就是學科融合的產物,甚至有學者將新聞傳播類專業定位為「文科中的工科」,強調其綜合性與應用性。尤其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與傳播方式發生了更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挑戰。新聞傳播教育應進一步加強對跨學科、跨技術的寬口徑人才的培養,以適應未來新聞業的發展需求。
在全媒體信息環境下,媒體融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聞傳播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跨媒體技能,掌握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對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的能力,輸出具有全媒素質的知識生產者、管理者和傳播者。此外,隨著各學科之間的邊界逐漸淡化,人類的知識總體呈現交叉、融合、重構的趨勢,因為社會實踐本身並不像研究它的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分成不同學科碎片,即布爾迪厄所謂的「實踐的總體性」。這種模糊性也要求跨越各種學科界限來考慮實踐問題。於新聞傳播學而言,新聞是定位於「當下的真實之整體」,要更準確地把握新聞,就要打破學科間的框架壁壘。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應推動文理結合,推動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培養具有綜合性知識和完整知識結構的「全人」。2020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宣布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本科生,以書院形式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即可以視為中國高校對「全人教育」的有益嘗試。清華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此次改革,是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建設「強基計劃」的一部分,其背後折射出社會對新聞人才要求的變化,也是新聞傳播教育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重要突破口。
模式創新:回歸人性的社區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之「新」,最終都要落實到教育模式與學習方法的創新上。新聞學界與業界應探索知識生產與新聞教育之間的合作,共同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挑戰。新聞教育應強調新聞在社區中應有的角色定位與公共屬性,在各類社區內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聯結,在傳播實踐和文化實踐中將社區整合為一個行動主體。
以社區為中心的新聞教育需要加深學生對「什麼是社區」的理解以及新聞業在各種社區中可以發揮的作用。新聞傳播教育者的角色也不再是傳授給學生預設的職業標準和實踐,而是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社區的動態,將新聞傳播視為一種社區行為、一種過程、一種產品。新聞教育從業界中心主義過渡到以社區為中心的模式,可以讓新聞教育在未來的新聞業中發揮更富有成效、更重要的作用。此外,新文科的動態特徵是其發展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問題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新聞傳播要把握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發展脈絡,就要勇於試驗新事物、新技術、新模式,提高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能力。業界和學界只有良性互動、互為主體、互補融合,才能從雙主體的對話中、在主體間性中把握新聞業的未來。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