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重視抓好新文科建設成果豐厚

2020-12-22 中國高校之窗

「要善於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在創新中求突破,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學科專業發展新格局,新文科建設才能上水平、上臺階 」。這是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近年來在深化專業改革,提升新文科內涵建設上的經驗體會。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展,社會需要更多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設要從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入手,不能各自為政,故步自封。對此,培養超越現有專業局限與學科局限,專業素養高、學術能力精、綜合實力強、有創造視野的新人才刻不容緩。近年來,我校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性,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了大學生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他們立足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新文科的改革與發展路徑,打破院系專業之間、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之間的壁壘,不斷優化學科與專業布局,形成五大特色專業集群。其中,藝術類專業群(覆蓋9個專業、相同學科內交叉)、語言類專業群(覆蓋6個專業、相同學科內交叉)、經濟管理專業群(覆蓋6個專業、相近學科間交叉)、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群(覆蓋8個專業、文理學科交叉)、汽車電子與服務工程專業群(覆蓋5個專業、學科內交叉)。他們以新文科理念為引領,創新文科專業「一專多能多元化」的育人模式,突破了傳統文科單一的固化模式,將人才培養的著眼點聚焦在複合型、時代性、融通性、特色化等方面,依據新文科內涵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基於知識結構、能力要求、專業素養有效融合的培養規格,確定了文科專業「一專多能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打破年級壁壘和專業壁壘,構建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實現「一專多能」;通過「分類培養+分類卓越」,實現「多元化」目標。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已獲批吉林省本科人才培養改革項目A類1個、B類1個;特色高水平專業2個、一流專業3個;校內培育一流專業6個。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堅持以產教協同共享為途徑,構建文科專業「雙主體」的實踐育人體系,通過企業與培養方案對接、企業與課程建設對接、企業與課堂講授對接、企業與實習實訓對接、企業與科研對接等五種對接形式,實施「2.5+1.5」「3.0+1.0」的實踐育人模式,建立了校企雙主體的實踐育人機制,打破了傳統文科重理論輕實踐的瓶頸,實現從認知實習、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到畢業實習的全覆蓋。

新文科的顯著特徵就是交叉融合,融合就是互動、創新和突破。為進一步培育文科專業的育人模式,我校以新興交叉學科為依託,構建了文文交叉、文理交叉、文醫交叉、文工交叉的平臺。2018年12月,福祉學科獲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學科「新興交叉學科」,整合了校內醫、文、藝、管、理、法等多個學科資源,形成了「醫養結合、護養結合、管養結合、頤養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體系。以新興交叉學科為輻射,構建了「跨學科、跨專業、跨院校」的「三跨融合」的育人平臺。國際學院通過學科內的交叉融合,打破專業壁壘,構建跨專業的選課平臺,形成「專業+教育」「專業+IT」「專業+國際營銷」「專業+跨境電子商務」的人才培養方向;音樂舞蹈戲劇學院構建了吉林省乃至全國唯一以音樂、舞蹈、戲劇三個專業交叉融合、聯合培養人才的民辦高校,申報的傳承項目《東北秧歌》,成為吉林省唯一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高校;藝術學院通過文理交叉,以信息技術為依託,與社會福祉學院共同構建了藝術教育與福祉文化交叉的育人平臺;兒童福祉學院推出《兒童福祉學》特色課程,出版了涵蓋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醫學等多個學科的《兒童福祉學導論》,拓展了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內涵和外延;商學院通過經濟學、管理法、理學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吉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吉林省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基地,聯合全國13所高校編寫出版了國內第一部融合管理學、醫學、心理學、信息學等學科的《健康企業管理》國家規劃教材;文學院與理工學院通過交叉融合,成立了「高校中文專業大數據教學研究中心」,也是吉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堅持以質量成效提升為目標,推進文科專業多措並舉,進一步深化了教學改革。新文科更加注重內化教育,以文化人,以德養人。2019年,學校啟動了「以培養學生為中心,堅守三條主線」的質量文化建設工程。一是通過統籌規劃、分類施策、提前培育、項目植入,強化專業內涵建設;二是通過賽教一體、研培相長、先進引領、名師護航,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三是通過校內循環、校外循環、評建共促、上下聯動,強化教學質量監控。通過創新抓好新文科建設,學校培養了一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湧現出中國電影界的一顆當紅新星《我不是藥神》的電影導演文牧野、「全國百優志願者」梁鈳、「全國最佳人氣講師」李超滿、「吉林省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劉偉超、「吉林省十大創業先鋒」陳永利等一大批先進人物;一批「吉林好人」「長春好人」「吉林省百優大學生」「長春市優秀大學生」「吉林最美抗疫志願者」「長春最美抗疫志願者」等先進典型不斷湧現。

今年11月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未來,學校將以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新變化與新問題為牽引,以學科整合為途徑,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推動傳統文科轉型提升;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為手段,以交叉複合為途徑,探索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交叉學科,激活文科專業的新的生長點,進一步加快高校新文科創新發展,為全面助推吉林省地方經濟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紮實理論保障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賦予新的動能。(通訊員:宮春豔 解克兢)

相關焦點

  • 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基地之聲④ || 推進新文科建設:我校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社科處 上師大社科在線 1周前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
  • 新文科 新人文 新徵程∣中國傳媒大學「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
    (論壇現場)新文科建設是當前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此次論壇以「新文科、新人文、新徵程」為主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國傳媒大學校長、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廖祥忠教授出席論壇並講話。校內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人文學院(新文科建設研究平臺)相關領導及骨幹教師參加研討。論壇開幕式由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張晶主持。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開展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遴選工作
    12月23-24日,由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領導、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思政部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組在東校區二號樓,對各院系申報的46門校院兩級課程思政課程進行遴選。經過評審,遴選出35門校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1門院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理工學院:科教興國 人才強國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理工學院舉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計算機專業技能大賽12月1日至5日,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學科學、愛科學」的科技文化氛圍,全面提高計算機系學子的競技意識和綜合素質,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理工學院計算機系舉辦了
  • 新文科建設下的 「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在上海開幕
    參展嘉賓和參展藝術家合影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要求下,守正創新、面向未來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由之路。「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展覽現場:參展藝術家曾成鋼作品《蓮》這是在新文科背景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第一次舉辦這樣的學院雕塑交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曾成鋼擔任本次展覽總策劃,他認為藝術學科的發展從來不是單一的,跨學科、多維度的發展已經成為共識。立足新時代、融合新技術、建設新文科。
  •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結人文情懷,交四海摯友!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走在國內同類高校前列,有悠久的學術傳承。學養深厚的大師、學術名家引領著人文學院,打造完備的人文學科體系和「一流」專業,培養素質和格調「雙高」、人文素養健全的學生,為社會及海外輸送了大量優質的交叉型、複合型人才。
  • 傳承•創新•突破: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
    新文科改革目標提出對於我們樹牢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新文科建設,學科交叉融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點。本期學科交叉融合沙龍預告如下:一、沙龍主題傳承•創新•突破: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二、時間2020年7月2日(星期四)上午9:00三、地點鼎新樓圖書館八樓學苑沙龍四、主席何志鵬 法學院五、內容1.何志鵬 學科碰撞與思維啟迪(法學院)2.肖 晞 關於吉林大學國家安全學學科交叉的一點思考
  • 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豔鈺教授以《數字人文與英語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題,指出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流行的當下,外語同仁應努力將語言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將文科專業升級為數字人文。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
    2020年11月15日,由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航人文講堂召開。來自首都高校和中央黨校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 構建藝科中國學派 創造時代中華文化——中國美術學院召開新文科...
    12月1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新文科建設座談會在南山校區召開。中國文聯副主席、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副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校黨委書記金一斌,院長高世名出席會議並講話。
  • 傳承•創新•突破:吉林大學舉辦第五期「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
    【消息來源:發展規劃處】7月2日上午,傳承•創新•突破:吉林大學「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學科交叉融合沙龍第五期在鼎新圖書館八樓學苑沙龍舉行。本次沙龍由發展規劃處和教務處聯合舉辦,圍繞新文科建設,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突破點展開交流討論,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副校長趙宏偉,部分學院師生代表等120餘人參加活動。
  • 第一輪「雙一流」建設接近尾聲,中文學科發展如何?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所有人文學者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全球人文」的討論中,全球化的到來使得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有可能從邊緣走向中心,在「全球人文」話語體系中佔據更高位置。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科學大師,同時還要有一個一流的人文環境和一批卓有成就與影響的人文思想家。
  • 藝術教育界共議新時代新文科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
    馮世光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目前提出新文科建設可以讓每個高校在比較躁動的狀態下去思考各自的定位,倒逼著學校和老師們去思索各自的特徵和長處,是一個好事情。」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季鐵認為,融合創新對高校來說,根本上還在於人才的培養。
  • 湖南師範大學鄧穎玲教授做客外國語學院並作專題講座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2-0311月26日下午,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穎玲教授應邀蒞臨邵陽學院外國語學院,在李子園辦公樓二樓報告廳作了題為「新文科背景下外語專業建設與學術研究」的精彩專題報告。
  • 徐飛:新文科與創新創業
    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新文科強調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倡導文理交叉,致力於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要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必須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這是我國官方首次正式發布「新文科」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部委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
  • 新文科建設中的「新藝科」之思
    》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服務現實:從「軟實力」走向「硬動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文化大系統中,藝術需要以長遠眼光兼顧人文屬性和社會效益,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的一環。藝術從原先的專業範疇納入國家文化政策和戰略發展的宏觀體系,藝術的公共服務性越加凸顯。
  • 2020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師招聘4人公告
    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滿足科研和教學的需要,地理科學學院擬招聘副教授或師資博士後4人,具體如下。一、崗位設置1.自然地理學:1人2.人文地理學(農業與鄉村地理方向優先):1人3.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方向優先):1人4.區域經濟學(區域經濟建模與數理分析方向優先):1人二、應聘條件(一)副教授崗位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學術能力,品行端正,愛崗敬業,責任心強,身心健康;
  • 2020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師資博士後招聘1人公告
    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東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擬招聘師資博士後1人,具體如下。一、崗位設置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師資博士後1人。二、應聘條件1.獲得心理學類專業博士學位;2.具有較高水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3.具有明確研究方向,學風嚴謹;4.善於協作,身心健康,品行端正;5.年齡在35周歲以下。
  • 新文科背景下法商人才如何培養?這場論壇乾貨...
    本屆會議以「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法商融合發展」為主題,由立格聯盟商學院聯席會理事會主辦,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承辦,上海政法學院發展規劃處(學科辦)、研究生處、科研處、國際交流學院、上合基地辦公室協辦。
  • 「紀念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學專業開設二十周年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
    11月24日下午,由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的「紀念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學專業開設二十周年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發展研討會」在北體傳媒報告廳舉行。來自國內十四所高校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學科負責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了研討。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高峰出席研討會並致辭。會議由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薛文婷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