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新文科與創新創業

2021-01-19 高教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

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新文科強調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倡導文理交叉,致力於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要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必須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這是我國官方首次正式發布「新文科」概念。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部委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會上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並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


以上兩段是對新文科概念提出的一個介紹。那麼,新文科究竟「新」在什麼地方?新文科之「新」不僅是新舊、新老的「新」,更是創新的「新」。換言之,不僅是形容詞的「新」,更是動詞的「新」(創新)。


唯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本質和核心要義。新文科應有新定位、新理念、新體系、新模式、新理論、新標準、新專業和新課程,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守正創新。以下從論域拓展、價值重塑、話語主導、交叉融合、研究範式這五個維度,闡述新文科之「新」。


(一)新在「論域拓展」


新文科的論域包含內涵和外延。先看新文科的外延。中國的學科門類現已拓展為14個,除了大家熟知的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以及教育學、藝術學、軍事學這13個學科門類外,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後,又增加了第14個學科門類,即交叉學科門類。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分別屬於工學、醫學、農學中單一的一個學科門類,新文科則不然,包含8個學科門類:文、史、哲,經、管、法,教、藝,其中,文、史、哲是基礎文科,經、管、法、教、藝是應用文科。因此,新文科的外延和範圍大大拓展了。


一般而言,所有學科可以分成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其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分別以「物」「事」「人」為研究對象,追求物理要「對」、事理要「明」、人理要「通」。


由上陳述可知,新文科涵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二,再次說明新文科範圍之博大。之所以強調「物」「事」「人」三類研究對象,就是要揭示新文科內涵的根本因素——人。


人文科學直接研究「人」,社會科學雖然研究的是「事」,但事因人而起,天下無無關人之事,因此其本底還是「人」。


然而,現在「人」的概念已發生深刻變化,甚至生命形態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不僅有「碳基」生命,還有「矽基」生命。肉身的自然人屬於碳基生命,智慧機器人則屬於矽基生命。過去有一個成語叫「機智過人」,現在最新的解讀是,機器的智力超過人類,簡稱機智過人。


早在2011年,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書中,就把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分成「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三個階段,他甚至大膽預測,到2045年機器人智力將超過人類,即出現「超」人工智慧。


實際上,2017年11月29日,取名為「索菲婭」的「公民」在沙烏地阿拉伯橫空出世。索菲婭是歷史上第一個成為一國公民的機器人,沙特還給「她」頒發了居民身份證。未來我們的同事中,不僅有自然人,還會有越來越多像索菲亞這樣的智慧機器人。


作為以研究「人」(及其相關的事)為對象的新文科,由於「人」的形態已大為拓展,其內涵也將隨之拓展並極大豐富。


(二)新在「價值重塑」


文科與自然科學都注重知識性、學理性和學術性,但文科還必須關切並體現價值性和思想性,價值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學理性相統一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命脈。一般而言,自然科學注重工具理性,文科則注重價值理性。眾所周知,工具理性具有客觀性、普適性和普遍性性;價值理性則具有主觀性、民族性、歷時性、理念性和意識形態性。


在如今社會盛行物質主義、科學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情形下,新文科的著力點需從探討人文社科所涉對象的規律性,轉向對社會價值觀的重塑;需注重揭示理性背後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弘揚知性美德和善意,為理工科乃至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思想指引與價值選擇。


價值重塑,首先需要重塑人和自然的關係。


早在2010年人類的生態赤字率就已達50%,雖然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得以重視,節能減排也提到議事日程,中國政府更是明確力爭「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但即便如此,根據權威機構預測,到本世紀末地球的平均氣溫仍將升高1.8~4度。


極端地,如果現在人類什麼措施也不採取,全球氣溫將升高6度。這意味著北極圈會變成熱帶雨林,生長出茂密的綠色闊葉林,同樣的情形也將發生在南極廣大的腹地。其嚴重的後果不僅是海平面上升淹沒眾多的沿海城市,更可怕的是,原來那些被封存在永久凍土層的細菌和病毒被激活釋放,而人類對這些古老的細菌和病毒毫無免疫力。

長期以來,人類不自覺地奉行「人類中心主義」,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愛惜地球家園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淡薄。


殊不知傷害人類的,終究是人類自己。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再豐厚,也取之會竭、用之會盡,人類必須懂得尊重大自然,若索取無度,終將遭到大自然報復。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家園毀了人類就完了。因此,必須重塑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實現包容性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價值重塑需要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解」,找回人類的「意義世界」和「價值空間」。


在今天這個奉行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的社會,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雖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但也讓一些人再次陷入致命的(理性)自負。現實生活中理性退化為算法和計算,計算進而蛻變成算計。


憑藉「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同時,個人的生活與行動也極可能被日益強大和精準的算法所主導甚或「綁架」。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既讓人類看到治癒癌症的新希望,也讓「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幽靈再現。


再次,價值重塑需要破除唯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哈耶克在《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中深刻指出,人類及其社會是演化的產物,絕非人類理性設計的產物,妄圖構建人間天堂的一切努力,都是理性的自負,都將帶來匱乏、奴役和巨大災難。科學方法被濫用的結果,一定使經濟崩潰、社會動蕩、文明倒退。


20世紀不僅發生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還發生了無數次觸目驚心、慘絕人寰的人道主義災難。災難的根源,不僅源於激進主義狂潮,還源於人類對科學理性的濫用,甚至可以說,這些災難正是理性被濫用之殤。


最後,價值重塑還需要重拾良心、匡扶正義。孟德斯鳩認為,沒有人性的政治、沒有思想的崇拜、沒有人文的科學、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良知的知識、沒有真實的歷史、沒有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的幸福、沒有勞動的富裕和沒有約束的權力,這十件事情可以毀滅人類。


當下各種思潮激蕩交匯,主流價值邊緣化,意義世界碎片化,整個社會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甚或市儈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環境、生態、倫理等風險,以及個人精神迷失、信仰空缺和意義危機等問題,這些都亟待通過新文科實現價值重塑。


相關焦點

  • 傳承•創新•突破: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
    新文科改革目標提出對於我們樹牢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新文科建設,學科交叉融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點。本期學科交叉融合沙龍預告如下:一、沙龍主題傳承•創新•突破: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二、時間2020年7月2日(星期四)上午9:00三、地點鼎新樓圖書館八樓學苑沙龍四、主席何志鵬 法學院五、內容1.何志鵬 學科碰撞與思維啟迪(法學院)2.肖 晞 關於吉林大學國家安全學學科交叉的一點思考
  • 傳承•創新•突破:吉林大學舉辦第五期「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
    【消息來源:發展規劃處】7月2日上午,傳承•創新•突破:吉林大學「新文科」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學科交叉融合沙龍第五期在鼎新圖書館八樓學苑沙龍舉行。本次沙龍由發展規劃處和教務處聯合舉辦,圍繞新文科建設,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突破點展開交流討論,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副校長趙宏偉,部分學院師生代表等120餘人參加活動。
  • 新文科 新人文 新徵程∣中國傳媒大學「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
    在這一建設中,需要注意教育功能、學科融合、教育質量這三個要點,處理好「文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博通』與『專精』」、「創新與質量」的關係。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前行之道,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以復古的方式創新;人文科學的源頭在人類的軸心時代,而新文科的根本和靈魂,也要從傳統和古典處尋。對於學生主體而言,跨學科的經典閱讀是第一要緊的事,通過多文體寫作訓練,讓思維進階,其靈魂在於形成卓有建樹的批判性思維。而達到以上這些目的,關鍵在於擁有引人創新的益友良師。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重視抓好新文科建設成果豐厚
    「要善於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在創新中求突破,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學科專業發展新格局,新文科建設才能上水平、上臺階 」。這是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近年來在深化專業改革,提升新文科內涵建設上的經驗體會。
  • 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戴維奇教授參加第九屆全國創新創業教育...
    2020年12月5至6日,由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創新創業協同促進中心主辦、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和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的第九屆全國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屆MBA培養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論壇,在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的支持下
  • 「新文科」之思:「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新文科」的提出,旨在通過引進新技術,促進學科融合,推動文科的改革創新,從而使得文科緊跟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和需要,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新文科」的融合一定要拿捏好「度」。
  • 張寶明 | 「新文科」之思:「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在這個意義上,新文科建構的再出發就不是另起爐灶那麼簡單,更不是所謂簡單的復興與振興一句標語口號式的自我激勵所能成就。「承前」才能「啟後」,我上面所說的「不折騰」也是這個意思。文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守成與傳承遠比超越或說創新難得多。在某種意義上,守正比創新難。對祖先饋贈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輕拿輕放、謹言慎行。
  • 藝術教育界共議新時代新文科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
    馮世光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目前提出新文科建設可以讓每個高校在比較躁動的狀態下去思考各自的定位,倒逼著學校和老師們去思索各自的特徵和長處,是一個好事情。」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季鐵認為,融合創新對高校來說,根本上還在於人才的培養。
  • 構建藝科中國學派 創造時代中華文化——中國美術學院召開新文科...
    許江作為11月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的親歷者,傳達了《新文科建設宣言》精神,圍繞「文聲藝動」主旨講話做學校新文科建設動員。他傳達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的會議主旨報告精神並指出,要通過「變」與「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準確把握新文科建設精神,要從新時代、新成就、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徵、新考驗和新變革的中國視角把握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大勢。唯有創新才能以變應變,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
    2020年11月15日,由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航人文講堂召開。來自首都高校和中央黨校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 建設新文科 引領新財經 加快培養新時代財經領域卓越人才
    一、建設新文科關鍵在交叉  11月3日,教育部主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吹響了加快建設新文科的號角。在話語體系上,我們可以發現從西方話語體系轉向了中國話語體系,在內容上,我們從純文科轉向了文理工交叉,在功能上,從探討人文社科的規律轉向社會價值觀的塑造,為社會提供思想和價值引領,形成國家軟實力。
  • 專訪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新財經視域下的高等財經教育和...
    培養複合型人才不僅要求專業知識複合、能力聚合和思維整合,更要求能自覺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技有機結合,自覺將財經領域內的各學科融會貫通,切實處理好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係。
  • 新工科 新醫科 新農科 新文科 指向科技經濟前沿 瞄向未來發展需求
    新工科直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新醫科服務健康中國行動,新農科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新文科用中國理論、中國範式、中國標準、中國自信講好中國好故事——新工科 新醫科 新農科 新文科指向科技經濟前沿 瞄向未來發展需求
  • 新文科背景下法商人才如何培養?這場論壇乾貨...
    》,圍繞推動法商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培育新時代的法商複合型創新人才等主題深入開展研討。 探索法商教育模式 培育複合型創新人才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培養法商複合型人才是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的話題,如何實現真正培養複合型人才,而不僅僅是「兩張皮」拼湊?
  • 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基地之聲④ || 推進新文科建設:我校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社科處 上師大社科在線 1周前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
  • 新文科建設下的 「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在上海開幕
    參展嘉賓和參展藝術家合影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要求下,守正創新、面向未來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由之路。「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展覽現場:參展藝術家曾成鋼作品《蓮》這是在新文科背景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第一次舉辦這樣的學院雕塑交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曾成鋼擔任本次展覽總策劃,他認為藝術學科的發展從來不是單一的,跨學科、多維度的發展已經成為共識。立足新時代、融合新技術、建設新文科。
  • 新文科建設中的「新藝科」之思
    》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新藝科」建設要實現理論突破、實踐創新和全方位拓展,必須深化對藝術領域科技應用、產教融合、功能屬性等的認識。 科技驅動:重塑藝術生態與培養模式「新文科」的「新」不僅是強調形式之新,更重要的是思維理論之新、應用實踐之新。同樣,「新藝科」需要發現新的研究對象,探索新的研究範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
  • 《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鼓勵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
    《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鼓勵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 2020-11-07 0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紀念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學專業開設二十周年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
    他認為「特色化發展」就是通過特色項目拉動人才培養,創造新鮮感,變增量為存量,通過創新來優化課程體系、科研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並與基礎部分相互支撐、滾動發展。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教授作題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創新路徑》的發言。
  •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新進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新文科建設,旨在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是傳統文科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而出現的內部變革,也體現了文科在國家發展宏觀戰略中應有的學術自覺與時代擔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傳播學,其新文科建設之路應從自身專業特性出發,從理論基礎、戰略定位、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科學部署,培養適應時代及市場需求、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