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新文科強調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倡導文理交叉,致力於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要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必須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這是我國官方首次正式發布「新文科」概念。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部委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會上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並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
以上兩段是對新文科概念提出的一個介紹。那麼,新文科究竟「新」在什麼地方?新文科之「新」不僅是新舊、新老的「新」,更是創新的「新」。換言之,不僅是形容詞的「新」,更是動詞的「新」(創新)。
唯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本質和核心要義。新文科應有新定位、新理念、新體系、新模式、新理論、新標準、新專業和新課程,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守正創新。以下從論域拓展、價值重塑、話語主導、交叉融合、研究範式這五個維度,闡述新文科之「新」。
(一)新在「論域拓展」
新文科的論域包含內涵和外延。先看新文科的外延。中國的學科門類現已拓展為14個,除了大家熟知的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以及教育學、藝術學、軍事學這13個學科門類外,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後,又增加了第14個學科門類,即交叉學科門類。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分別屬於工學、醫學、農學中單一的一個學科門類,新文科則不然,包含8個學科門類:文、史、哲,經、管、法,教、藝,其中,文、史、哲是基礎文科,經、管、法、教、藝是應用文科。因此,新文科的外延和範圍大大拓展了。
一般而言,所有學科可以分成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其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分別以「物」「事」「人」為研究對象,追求物理要「對」、事理要「明」、人理要「通」。
由上陳述可知,新文科涵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二,再次說明新文科範圍之博大。之所以強調「物」「事」「人」三類研究對象,就是要揭示新文科內涵的根本因素——人。
人文科學直接研究「人」,社會科學雖然研究的是「事」,但事因人而起,天下無無關人之事,因此其本底還是「人」。
然而,現在「人」的概念已發生深刻變化,甚至生命形態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不僅有「碳基」生命,還有「矽基」生命。肉身的自然人屬於碳基生命,智慧機器人則屬於矽基生命。過去有一個成語叫「機智過人」,現在最新的解讀是,機器的智力超過人類,簡稱機智過人。
早在2011年,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書中,就把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分成「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三個階段,他甚至大膽預測,到2045年機器人智力將超過人類,即出現「超」人工智慧。
實際上,2017年11月29日,取名為「索菲婭」的「公民」在沙烏地阿拉伯橫空出世。索菲婭是歷史上第一個成為一國公民的機器人,沙特還給「她」頒發了居民身份證。未來我們的同事中,不僅有自然人,還會有越來越多像索菲亞這樣的智慧機器人。
作為以研究「人」(及其相關的事)為對象的新文科,由於「人」的形態已大為拓展,其內涵也將隨之拓展並極大豐富。
(二)新在「價值重塑」
文科與自然科學都注重知識性、學理性和學術性,但文科還必須關切並體現價值性和思想性,價值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學理性相統一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命脈。一般而言,自然科學注重工具理性,文科則注重價值理性。眾所周知,工具理性具有客觀性、普適性和普遍性性;價值理性則具有主觀性、民族性、歷時性、理念性和意識形態性。
在如今社會盛行物質主義、科學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情形下,新文科的著力點需從探討人文社科所涉對象的規律性,轉向對社會價值觀的重塑;需注重揭示理性背後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弘揚知性美德和善意,為理工科乃至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思想指引與價值選擇。
價值重塑,首先需要重塑人和自然的關係。
早在2010年人類的生態赤字率就已達50%,雖然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得以重視,節能減排也提到議事日程,中國政府更是明確力爭「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但即便如此,根據權威機構預測,到本世紀末地球的平均氣溫仍將升高1.8~4度。
極端地,如果現在人類什麼措施也不採取,全球氣溫將升高6度。這意味著北極圈會變成熱帶雨林,生長出茂密的綠色闊葉林,同樣的情形也將發生在南極廣大的腹地。其嚴重的後果不僅是海平面上升淹沒眾多的沿海城市,更可怕的是,原來那些被封存在永久凍土層的細菌和病毒被激活釋放,而人類對這些古老的細菌和病毒毫無免疫力。
長期以來,人類不自覺地奉行「人類中心主義」,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愛惜地球家園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淡薄。
殊不知傷害人類的,終究是人類自己。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再豐厚,也取之會竭、用之會盡,人類必須懂得尊重大自然,若索取無度,終將遭到大自然報復。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家園毀了人類就完了。因此,必須重塑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實現包容性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價值重塑需要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解」,找回人類的「意義世界」和「價值空間」。
在今天這個奉行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的社會,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雖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但也讓一些人再次陷入致命的(理性)自負。現實生活中理性退化為算法和計算,計算進而蛻變成算計。
憑藉「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同時,個人的生活與行動也極可能被日益強大和精準的算法所主導甚或「綁架」。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既讓人類看到治癒癌症的新希望,也讓「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幽靈再現。
再次,價值重塑需要破除唯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哈耶克在《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中深刻指出,人類及其社會是演化的產物,絕非人類理性設計的產物,妄圖構建人間天堂的一切努力,都是理性的自負,都將帶來匱乏、奴役和巨大災難。科學方法被濫用的結果,一定使經濟崩潰、社會動蕩、文明倒退。
20世紀不僅發生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還發生了無數次觸目驚心、慘絕人寰的人道主義災難。災難的根源,不僅源於激進主義狂潮,還源於人類對科學理性的濫用,甚至可以說,這些災難正是理性被濫用之殤。
最後,價值重塑還需要重拾良心、匡扶正義。孟德斯鳩認為,沒有人性的政治、沒有思想的崇拜、沒有人文的科學、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良知的知識、沒有真實的歷史、沒有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的幸福、沒有勞動的富裕和沒有約束的權力,這十件事情可以毀滅人類。
當下各種思潮激蕩交匯,主流價值邊緣化,意義世界碎片化,整個社會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甚或市儈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環境、生態、倫理等風險,以及個人精神迷失、信仰空缺和意義危機等問題,這些都亟待通過新文科實現價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