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基地之聲④ || 推進新文科建設:我校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社科處 上師大社科在線 1周前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2020年11月23日,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隆重舉行。來自哈佛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臺灣「中研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博物館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文博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受邀出席了這一會議。

中心揭牌儀式

社科處處長董麗敏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和中心揭牌儀式。開幕式上,陳恆副校長發言指出,學校在數字人文研究領域已有較強累積,潘悟雲教授率領的計算語言學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而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後,除了繼續推進諸多文史專題資料庫建設,還將組織實施搭建「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平臺」,研發數字人文研究工具,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的發表與出版,推動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人文人才培養體系。希望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的不懈努力,和與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密切協作,將中心建設成為一個集數字人文平臺、專題資料庫、研究工具、學術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高水平研究機構。

陳恆副校長致開幕詞

董麗敏處長主持開幕式和中心揭牌儀式

哈佛大學原教務長、數字人文項目領導人、東亞系講座教授包弼德先生的致辭,強調了其從建立「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等中美合作數字人文項目中所收穫的豐富啟示,指出在數字人文研究、項目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擁有共享數據的精神,能夠提供一套通用的基礎數據,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和經費、注重學生培養、重視數據安全並將數據向公眾開放

包弼德教授致辭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馮惠玲教授等人也相繼指出,數字人文作為多學科匯聚的學術增長點,為研究方式的深刻轉變創造了條件,稱得上是當今具有引導性且最有活力的重要領域,上海師大一直是國內文史研究的重鎮,在人文學術研究上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優勢,在數字人文研究中已有長久的積累和收穫,中心的建立,必將促使人文學科的優勢得以光大,使之成為海內外富於活力的重要領域。

鄧小南教授致辭

在簡短、熱烈的開幕式和中心揭牌儀式之後,倫敦大學學院原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資深教授西蒙發表了題為《全球的數字人文 中國的數字人文》的主旨演講。西蒙指出:數字人文中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數字人文的研究領域極為廣泛,需要人文、藝術學者和工程科學、圖書館學、計算機學科和社會學科等多門學科的研究者進行密切協作。西蒙認為,數字人文是人文和技術的連接,兩者之間是平等的夥伴關係,而非一方服從於另一方,二者的聯合能夠讓我們解決一些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使用更多的數據可以讓我們從多個角度提出這些問題,提出更新穎、更高質量的問題,同時也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使用的資源,直接獲取數據源或者將各類資源結合起來。而最近四五年也是數字人文中心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相信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建立,將為其在中國和全球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其後,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隨即拉開序幕。與會的國內外學者圍繞著數字時代如何發揮人文學術優勢,回應時代、社會重大關切,使人文社科研究能夠結合數位技術、方法與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最新進展,實現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學者們還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數字人文研究經驗,就數字人文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歷史與現狀、發展方向及數字人文項目發展模式等議題進行了集中研討。

論壇第一場以「數位技術、方法與人文學術」為主題,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學術地圖發布平臺負責人徐永明先生主持。復旦大學張曉虹教授、我校潘悟雲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中山大學黃仕忠教授、武漢大學王曉光教授、上海博物館劉健先生等人依次發表了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

第二場則以「數字人文項目、案例及發展模式」為主題,由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賀副教授主持。臺灣「中研院」陳熙遠教授、清華大學劉石教授、浙江大學徐永明教授、復旦大學張計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許鑫教授、上海大學王麗華副教授等專家報告了各自領導的數字人文研究項目、中心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

潘悟雲教授作報告

閉幕式上,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教授發言強調,作為上海市首家校級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心全體同仁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從去年11月舉辦「新文科建設高端論壇」,逐步凝聚新文科建設的共識在於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融通,以打破封閉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技術手段,到由此提出從五個方面加強新文科建設,再到中心前期論證、調研和籌備,到今天中心得以正式成立、國際高峰論壇隆重舉行,倍感欣喜。此次大會的順利召開,不僅將有力地推進中國數字人文的發展,也對中心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今後中心也將在各位專家學者的關心、指導下,進一步結合我校專業特色、特長,從平臺、資源建設,工具開發,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交流以及為社會提供數據服務等方面不斷努力,為推進學校新文科建設、為全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

查清華主任致閉幕詞

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會議形式進行,並通過多個網絡平臺向全球直播。全球近30萬觀眾在線同步觀看了會議並參與了線上討論、交流。

來源:上海師範大學社科處「社科在線」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重視抓好新文科建設成果豐厚
    「要善於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在創新中求突破,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學科專業發展新格局,新文科建設才能上水平、上臺階 」。這是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近年來在深化專業改革,提升新文科內涵建設上的經驗體會。
  • 新文科 新人文 新徵程∣中國傳媒大學「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
    快和傳傳一起來看看吧~7月24日上午,「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高端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北京、上海、湖北、浙江、遼寧等地近10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此次論壇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新文科建設研究平臺)承辦。
  • 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數字文學的興起,文學批評必須要注重培養一種數字思維。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大連海事大學羅衛華教授在題為《新文科與英語專業建設思考》的主旨發言中,主張在「新文科」的背景下用新的模式去豐富英語專業的內涵,賦予英語專業新時代特徵。
  • 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原標題:推進語言智能融合發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 第一輪「雙一流」建設接近尾聲,中文學科發展如何?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所有人文學者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全球人文」的討論中,全球化的到來使得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有可能從邊緣走向中心,在「全球人文」話語體系中佔據更高位置。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科學大師,同時還要有一個一流的人文環境和一批卓有成就與影響的人文思想家。
  • 人文社科不是買兩臺電腦就能搞定
    CFP 24日,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項目評審結果公示,在符合立項條件的這24項重大項目中,上海高校有5項,佔比逾20%。其中,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各有2項入選,還有一項是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蘇智良教授負責的史學項目。
  • ...智能融合發展: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推進語言智能融合發展: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2020-12-21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外成立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推進語言智能融合發展
    此次會議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和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指導,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主辦。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數字人文與語言智能實驗室、上外語言數據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表示,近年來上外積極推進學科發展與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探索實現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旨在解決語言智能發展時代語言數據應用落地、教育智慧化發展等問題。
  • 中心要聞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揭牌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揭牌2月1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舉行「珠海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揭牌儀式。珠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蔡新華,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黨委書記、珠海分校黨委書記韋蔚,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李家永,未來教育學院副院長孫波,珠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研部主任陳利峰等出席典禮儀式。中心寒假留校老師們參加揭牌儀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副主任李山教授主持儀式。
  • 面向長三角 數字商務研究中心在上海商學院成立
    日前,面向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開放式研究中心——數字商務研究中心在上海商學院成立。數字商務研究中心將聚焦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新興技術應用和商業大數據應用三個研究方向,旨在推動上海「五個中心」「四大品牌」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開放式平臺建設,致力於打造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層面的研究基地,建立研究智庫,構建高水平圍繞「商」的學科梯隊和學術群體,搭建政、產、學、研協作服務平臺,推動高校與相關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交流,通過課題研究、實習基地、項目定製等方式培養適應現代數據經濟發展
  • 華東師範大學在滬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報告》
    項目總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科睿唯安大中華區總裁郭利,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汪榮明,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承,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胡寶國,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恆,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桑標,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長王世偉,南京大學教授、歐洲文理科學院院士、江蘇省數據工程與知識服務重點實驗室主任葉鷹
  • 「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在安徽師範大學成立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安徽師範大學圓形報告廳成功舉辦。安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慶亮教授出席揭牌儀式並專門看望了與會嘉賓。  當日上午,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揭牌儀式由文學院院長儲泰松教授主持,安徽師範大學校長張慶亮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研究中心主任凌繼堯教授、武漢大學景觀文化研究規劃中心主任陳望衡教授,以及朱光潛先生嫡孫、安徽省美學學會會長、安徽大學宛小平教授分别致辭。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哲學部喬清舉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教授,中科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正風教授
  • 東亞區域史學術研討會暨首都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京召開
    11月14日,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主辦、首都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中心承辦的「東亞區域史學術研討會暨東亞歷史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京召開。研討會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姚百慧主持。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楊志成、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董增剛、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等分别致辭。
  • 上海市重點建設高校——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時名上海師範專科學校,1956年擴建為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1958年兩所學院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學院。1972年至1978年與華東師範大學等五校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恢復上海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1994年10月,與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
  • 新文科建設中的「新藝科」之思
    》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新藝科」建設要實現理論突破、實踐創新和全方位拓展,必須深化對藝術領域科技應用、產教融合、功能屬性等的認識。 科技驅動:重塑藝術生態與培養模式「新文科」的「新」不僅是強調形式之新,更重要的是思維理論之新、應用實踐之新。同樣,「新藝科」需要發現新的研究對象,探索新的研究範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
  • 藝術教育界共議新時代新文科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
    馮世光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目前提出新文科建設可以讓每個高校在比較躁動的狀態下去思考各自的定位,倒逼著學校和老師們去思索各自的特徵和長處,是一個好事情。」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季鐵認為,融合創新對高校來說,根本上還在於人才的培養。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為推進我國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近日成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2020年6月20日上午,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承辦。
  • 「一帶一路」人文與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在天大成立
    天津北方網訊:由國家民委批准成立的國家「一帶一路」人文與人才發展研究中心,近日在天津大學揭牌。該中心是天津大學進一步發揮高等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作用,統籌多學科、跨領域、發展人文與人才優勢資源建設的重要研究機構。該中心由人文領域領軍專家顏曉峰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 福建師範大學海峽社會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東南網12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7日,福建師範大學海峽社會研究中心揭牌暨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研究基地授牌儀式在福州舉行。今後福建師範大學將整合校內外、省內外資源,成立助力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型智庫,致力於打造閩臺社會治理的知識庫、人才庫、信息庫及思想庫。以此為契機,新成立的海峽社會研究中心暨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研究基地能夠凝聚各方智慧、匯聚各方力量,為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更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