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地產至少經歷了20年的「紅利期」,不少人也依託房地產積累了大量財富,市場也不乏一些追求利益而忽略風險的炒房客,然而任何行業也都存在變化,在國家「房住不炒」的政策下,許多地產商也嗅到了風向的轉變,開始有序撤離。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到今年11月,我國房企負債總額就達到了11萬億元,而今年有樓市又增加了「三道紅線」的融資新規,很顯然很多房企都是在高負債中前行,有不少因為資金斷裂而破產,在2020上半年申請破產房企就有200多家,預計在年底將達到400多家。
萬科董事長鬱亮對今年的樓市則是表示了這樣的看法,房地產行業正在進入調整期,樓市也在產生相應的變化,要麼是在變化中尋的「新生機」,要麼只能被被「淘汰」出局,不難看出到年底,很多房企都開始了降價來售房。
對於一些想降低風險的房地產大佬來說,撤離也並非難事,此前李嘉誠、王健林已紛紛撤離。
作為最早一批靠房地產發家的李嘉誠來說,他如今的財富已經相當驚人,但是在退休之後,他還勸解過大家不要炒房,買房應該儘自己所能,不能強求。從2014年開始李嘉誠就開始出售手上的資產,當時國內房價還處於增長期,很多人對於他這樣的做法並不理解,直到國家嚴厲打擊投機行為之後,大家才逐漸明白,炒作房產並不能長久。
而王健林則是在背負8000多億負債之後,才深刻地明白,這樣的發展模式並不可取,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並宣布了萬達與房地產脫離,之後的萬達就一直在「拋售」資產,來降低自身的負債,在大規模減債之後,現在的萬達已然「輕裝上陣」,而王健林依舊能以1100億元的財富,名列胡潤榜第30名。
隨著融資門檻提高,房企想高價拿地已經不那麼容易,而企業支出增加,必然也使得資金流減少,從而也只能依託「高槓桿」來維持生存,很顯然,這樣已經行不通了,李嘉誠、王健林紛紛離場,或許看起來簡單,那麼留下來的炒房客呢?可輕易離場嗎?
實際上,炒房客並不好輕易離場,截止到11月,我國的居民房貸總額達到了32萬億,而根據數據統計,全國20個大城中,二手房掛牌總量達到了接近190萬套,而南京、重慶、天津等地均超過了10萬套。炒房客因為在早期囤房,所以導致手上有多套住房,短期內想出手也極為困難。
另外,並非只有炒房者在急於賣房,不少企業也紛紛開始「剝離」房地產業務,根據北京產權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11月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達到了今年的「峰值」共有18家進行了股權轉讓,還包括招商局、中信集團等8家央企。
作為房企中銷量最好的碧桂園,在2019年的時候還在三、四線城市大量拿地,讓不少人的眼光向著這些城市轉移,不少炒房人也加入其中,3000千多一平的樓盤,直接變成了上萬。但是在驚人銷量的背後,卻也能發現,三四線城市的房子需求量急劇減少,空置率不斷增加。而碧桂園則是直接帶著大型房企離開,轉向一線城市。
留下的炒房者已經很難離場,只能充當「接盤俠」,此時不少房企已經開始降價來售房,而這些人自然是不願降價來賣,而作為「剛需」買房者自然是有福了,能夠花更少的錢,買到自己想要的房子,選擇的空間也更大了。
本文由陸水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