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父母的故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

2020-12-26 健恩心靈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感嘆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家長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他。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眾多教育方法中,多數都是為社會中的流行價值觀服務的(流行價值觀: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流行的物質、文化、精神和身份的認同。詳情可參閱筆者的《是誰解構了我們的心靈》)。由於每個家庭環境和孩子的特質不同,在這些服務於流行價值觀的教育「鞭策」下,會使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取捨,很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造成父母教育的壓力、困惑和困難。在如此背景下,父母的優良行為和態度,所構成的生活故事,將是影響孩子品行和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一股力量。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心理危機援助師。平時都是我傾聽來訪者訴說他們的故事,今天我想與各位分享一下我母親的故事。

我的母親生於一九三四年,如果至今還健在的話,應該有八十六歲了。我的母親沒有讀過書,就連自己姓名都不認得,一生以農活為生,她從來沒給我講過大道理。但在與母親生活的點滴中,有五件事影響我最深,成為推動我成長的力量。

第一件事:小時候生活很貧困,糧食緊缺。勤勞的母親時常到山上採摘一些野菜,回家後再加上一些麵粉混在一起烹煮,就是我們一家幾口人的食糧了。即便如此,母親也常常把她辛苦找到的野菜分一部分給有困難的鄰居。

第二件事:在我十幾歲時,母親突然患了重病(腦溢血),在醫院已經昏迷了一天一夜了,但當她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我不能死,我最小的孩子還沒長大,任務還沒完成呢!」

第三件事:母親患上心臟病和腦溢血後走路已經非常困難了,但當聽到外婆去世的消息時,她仍然堅持一定要去看外婆。作為兒女我們都擔心她的身體,勸她不要去,母親堅定地告訴我們,哪怕她爬也要爬去,看外婆最後一眼。

第四件事:為了生活,十九歲的我跑到雲南和貴州做點小買賣。那時沒有電話可以聯繫家裡,加上我沒有固定的工作地方,在外面漂泊整整一年後才回家。記得那天我沒有告之家裡要回家,但黃昏時分,當我快到村口時,看見慈愛的母親就站在村口,似乎提前知道我要回家一樣。後來我聽鄰居說,那段時間無論下雨颳風,母親每天黃昏時分都會在村口站一會兒,盼我回家。

第五件事:二零一零年,七十六歲的母親走完了她生命的所有路程。記得那天,母親躺在床上用微弱的聲音,讓我把她抱起來,她快不行了。當母親躺在我懷裡時,她看了我一眼後,便閉上了她再也不能睜開的眼睛。

母親沒有上過學,當然也就沒有學過如今的什麼「親子關係」、「做一個滿分的母親」、「育兒教育」、「原生家庭」等理論。母親也從來沒給我們講述過聖賢大德,但母親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兄弟姊妹七人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

在我母親的故事裡我感受到的是:善良、慈愛、勤勞、樸實、堅韌、正直的力量。也讓我懂得了面對生活的態度,無論生活多麼貧困,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為人處事;人活著,就要有擔當和責任;面對生命既要珍惜也要從容。

以上分享我母親的故事,是想啟發各位不要忽視自我故事中的力量,多去反省、覺察自我故事的亮點和陰暗。因為孩子除了受外界教育的影響外,也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感受著父母故事的力量而成長。作為父母,需要思考自身故事有沒有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呢?有沒有被不良的流行價值觀影響、迷惑、誤導自己的故事?這或許正需要每一位父母去探索,該如何書寫自身的故事?

作者曾紅兵高級心理諮詢師,健恩心靈空間發起人之一,珠海市抗疫心理危機幹預師。主要取向精神分析(含夢的解釋)+後現代心理療法。輔導方向:青少年叛逆、婚姻與家庭、及心理危機幹預等。

#親子教育#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陪伴的缺失,不僅會讓孩子的童年留下遺憾,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建議: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還是要用心一些,把心思用到孩子身上,多和孩子互動,陪著孩子玩耍,其實在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更加快樂,更加健康成長,同時,父母也能夠體驗到也孩子相處的樂趣。
  • 孩子太懂事也不是好事,父母要懂得正確溝通,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所以孩子之所以非常懂事,和這三大因素有關:父母不經常在孩子身邊有些孩子的長大都是一瞬間的,他們是因為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被迫成長起來的。現在社會有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於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孩子逐漸喪失自我意識,慢慢服從父母的決定,變得非常懂事。懂事有時候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反而成為一個貶義詞,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父母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採用較為好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 好父母守望孩子,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代替孩子,讓孩子被動成長
    文:惜朝身為父母,恨不得為孩子披荊斬棘,排除萬難。但若父母代替了孩子成長,孩子如何能夠長大?一、一直被保護的孩子,不會主動長大中國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長不大。孩子雖小,但該學的本領還是要學,該自己做的事情還是要自己做。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道路上,父母無法代勞,既然如此,就給他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機會,讓他靠自己的力量慢慢長大。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 校園成長故事匯,父母不再為孩子的成長而煩惱
    孩子不聽話,喜歡哭,或者每天抱著電子產品不放手,吃飯也挑吃,不愛做家務等等。說實話,我也曾經有過這樣苦惱的日子呢。但是自從我自己喜歡閱讀,並且給孩子也買了一些成長類的書籍給孩子閱讀後,我家大寶的生活習慣和脾氣改了不少呢。上面這套書籍就是我在我家大寶一年級的時候買給他閱讀的,那時我每天給他朗讀2篇文章,一個學期下來,讀完了5本書。
  • 要讓孩子健康成長,爸媽讀讀這30本書!
    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徹底改變,她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悅地成長,成長為心理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應廣大父母的要求,此次增訂,在保留原有全部經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孫瑞雪老師最新經典講座,向讀者系統全面地闡述「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 爸爸》:從孩子的角度剖析父母對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方法來引導孩子選擇不一樣的人生。而不是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軌跡,然後按部就班的去執行。 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和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 米歇爾《成為》:金錢不能影響孩子的學習觀,但父母的態度可以
    米歇爾·歐巴馬 獲得哈佛法學博士學位米歇爾父母,用全部的力量託舉著兩個孩子的求學之路,讓他們通過學習,都跳出了原生家庭的階層,擁有了更廣闊的人生。教育不是花錢越多越好,但一個家庭花在教育上的金錢比例,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
  • 《感化院》:解讀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如何正確矯正不聽話孩子
    透過這部影片,家長們或許可以對其中展現出的父母教育方式引以為戒,深度地去解讀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14歲的沃爾夫岡和其他很多青春期孩子一樣有顯著的青春期特徵,比如他酷愛摩託車,還和小夥伴一起看色情雜誌。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擁抱,都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覺得很開心,所以,在獲得家長的肯定後,孩子就可以順利地成長。關愛的的力量是神奇的。每個孩子,都是由一粒種子長成的小樹,小樹還要長成大樹,但是,並不是每一棵小樹都能健康茁壯,成為棟梁之材。是家長的賞識與激勵、抱怨與斥責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是天才抑或蠢材、成功抑或失敗、偉大抑或平庸。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一、表揚孩子的努力,不是表揚孩子聰明很多父母會誇孩子:「哎呀,你真棒!」「這孩子真聰明!」
  • 《戰鬥的恐龍》:讓孩子在故事中,體會成長的力量
    後來,他爺爺蹲下來,抱著男孩,開始緩緩地說起故事來,如此活躍的男孩,就那樣,跟著爺爺講述的故事,安靜地聽著……孩子天生愛聽故事,好的故事,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能量。臺灣作家郝廣才說:「我相信讀好書的孩子,可以從書中找到生命的能量。
  • 父母的健康是孩子健康的基礎,給孩子健康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
    作為一個母親,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就在準備想擁有孩子的那一刻,就該想到擔當起孩子的一切責任:健康、教育、成長與陪伴。現在的孩子不比以前,以前的人帶孩子是屬於放養模式,而看看現在的孩子是如此的金貴,根本無法比較。以現在社會的發展,網際網路時代,黑戶的困難可想而知,而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給孩子一個名分,給孩子一個家,呵護孩子健康長大。
  • 兒歌對孩子成長的非凡意義:父母選好兒歌,孩子聰明又健康
    尤其是在孩子嬰兒時期,兒歌幾乎就成為了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對孩子促進孩子的傾聽能力、語言說話、情感和智力開發都有著良好的作用。表姐的女兒菲菲今年4歲了,從小就喜歡兒歌,每次見到我時,都喜歡給我唱她新學習的兒歌。
  • 青春期父母:叛逆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逃學、交友不慎、不聽話、自殺,齊敏成為了一個大家眼裡的「壞孩子」。父母也覺得齊敏就是學壞了。齊敏之所以會這樣的確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這裡也有著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那就是齊敏也進入了青春期。首先,父母要引導孩子學習接觸健康事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少年發展專家德瓦旭希·杜塔從大腦神經連接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青春期,他認為,「如果青少年經常做一些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的事情,這方面的神經連接就會持續地生長;但是如果他們在吸毒、打電子遊戲、暴力等方面接觸的比較多,與其相關的神經連接就會保留下來
  • 做成長型父母,用「3000萬詞彙」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看到這裡,相信每個愛子深切的父母都會心力憔悴,在教育孩子這場歷程中,孩子無休止地哭鬧、不聽話、學習成績上不去可謂是讓父母操碎了心,當心急如焚的期許與孩子的表現背道而馳時,惡語相加的指責與棍棒教育成為很多父母的無奈之選,親子關係由此走起了下坡路,有效的言語溝通成為很多父母渴望而不可及的一件事。
  • 擁有一對共同成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高質量陪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誌社共同推出「陪伴,我們在一起」線上家教課,從教育心理、兒童健康、習慣養成等專業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和孩子答疑解惑,提供「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送上一份特殊的溫暖。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成為一個成長型父母,你到底差了哪一步?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因此,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 解析《瑪莎與熊》:成為「滋養型」父母,才能養出快樂健康的孩子
    二、"滋養型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大熊米沙不只是瑪莎的朋友,他擔任的角色還是"滋養型父母",他面對瑪莎上躥下跳、調皮搗蛋,仍然耐心接納,心平氣和地與瑪莎相處。
  • 孩子常說「我不行」,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讓其無所畏懼
    或者簡單一點來說,這樣的孩子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他們想問題會比較全面,不會往死胡同裡面想,這樣的孩子以後會發展得更好!成長型思維是什麼?這是一套涵蓋幼兒園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教會孩子認可自己、發掘自身潛力、提高情商、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溫馨親子繪本。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看著自己孩子一次次失敗,並承受著失敗帶一次次的巨大痛苦,自己能像視頻中父親那樣,依然只是淡定在一旁,不斷給予女兒鼓勵與支持嗎?通過這個視頻,我不斷去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更多會是想方設法,儘自己所能去保護孩子,而不是創造條件讓孩子經歷挫折,讓孩子在挫折與挑戰中堅強成長。
  • 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成長,是最正確的事,父母要明白3點
    事實上,讓孩子適當地參與家務勞動是有很多好處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對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就是從動手勞動中過來的,只有孩子自己動手去實踐,親自去體會勞動的辛苦,才會對生活有著更深厚的感悟,優厚的生活條件只是為孩子帶來了更多的可能,絕對不能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