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第22期《管理視野》
「最終消滅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對手」,這一句並沒有明確出處的讖語越來越多地成為當今不同行業演進的預兆或現實。在以風險控制和審慎經營為特點的傳統金融行業,快速變化的市場以及競爭格局,也正在給金融機構和從業者帶來過往罕見的衝擊。
以「代客理財,代理投資」為經營目標的資產管理(以下簡稱「資管」)行業,歷來是各大機構和從業者競爭角逐的萬億規模市場跑道。受益於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巨大的客戶市場規模,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歷來是銀行、基金、信託、保險等機構的深耕市場,也經歷了包括加槓桿、剛性兌付、灰色通道等波折和衝擊。隨著國家對資管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強,近兩年政府頒布的一系列資管行業管理辦法新規,不僅為中國資管行業帶來了競爭格局的巨大變化,也引起了業界對於資產行業未來發展走向的眾多爭議。
新規: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入場
傳統上,公募基金公司、信託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以及關聯的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都是資產管理行業的專業玩家與參與者。專業的機構在獲得國家經營持牌資質的許可下,通過募集客戶資金,在資本市場進行專業的經營操作,幫助客戶投資增值實現自身的盈利。政府監管部門在2018-2019年頒布的系列新規,為這個市場開閘引入了新的玩家。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界統稱資管新規)是針對整個資管市場的綱領性文件,對各類金融結構開展資管業務進行了大幅度的規範。緊接著在2018年9-10月,中國銀保監會連續出臺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地提出,要求在規範資管行業和市場的基礎上,商業銀行通過成立理財子公司,由理財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參與資管市場和資管業務的運營。
政策頒布後,市場做出了快速反應,2019年,以工行、中行、建行、農行等四大行為代表的一大批商業銀行紛紛籌建成立或申請籌建自身的理財子公司。攜帶銀行系的巨量客戶資源和渠道優勢,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成為繼公募基金、信託公司、券商資管公司等之後的「巨頭」新進入者。新競爭者的到來給原有行業格局以巨大的衝擊,也引起了對資管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眾多猜測。
格局:資管行業的新競爭
監管部門出臺新規的核心目標是更好地規範資管行業的發展,限制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蔓延和違規操作。在此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和理財業務往往伴隨著剛性兌付、高槓桿率和資產嵌套風險,而龐大的理財業務規模也使得巨量的資金以「影子銀行」的名義,通過表外資金的形式逃避了監管部門的監控和管理,並給整個行業帶來潛在系統性風險。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目標即是從銀行主營業務中剝離理財和資產管理類的「表外」業務,通過成立獨立法人專業經營的方式將理財業務納入和資管行業其他經營機構的同一起跑線。
新規發布之前的銀行理財業務,往往依託銀行的巨大客戶資源和渠道優勢,通過同信託公司、資管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在內的機構合作,設計理財產品並推銷給自身客戶。因此在此階段,銀行是公募基金等業內機構的重要產品銷售渠道,雙方的關係更傾向於是業務上下遊合作關係。在新規之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求以獨立的主體身份運營理財業務,可以自行募集資金並針對包括固定收益、權益、指數、量化等多種資產設計產品並向客戶銷售,相當於原來的資金委託方親自下場參與產品開發和管理。這對於公募基金、保險資管、證券資管等原來的銀行合作機構來說,其資管行業渠道、客戶和市場都受到了更強的競爭衝擊。
顛覆:行業背後的新勢力
在傳統的公募基金、資管公司和新進入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始愈發激烈地爭奪市場萬億規模客戶資源的同時,在「前臺唱戲的主角」的背後,潛在的新顛覆者勢力猶如地平線上的若隱若現的陰影,正在發力開始影響整個行業。在過去十年間,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科技已經對包括傳統金融業等在內的大部分行業開始施加顛覆式影響,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模式和人工智慧帶來的智能投顧和金融科技正在對資產行業的模式和競爭格局帶來新的衝擊。智能投顧是傳統投資顧問服務同信息科技、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結合的產物,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美國。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科技賦能,傳統的基金和投資顧問服務能夠實現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的管理操作,從而在降低整體成本的同時為客戶和經營機構帶來更多的收益價值。智能投顧和資管行業相關的金融科技一經誕生便得到快速的發展,至2019年,美國以貝萊德公司為代表的獨立智能投顧平臺管理的總資產已經達到749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8.7%,預計到2023年資產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服務客戶將達到1400萬人,行業滲透率預計為4.1%。而廣義上使用智能投顧相關金融科技的資管機構和業務規模則更數倍於此。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和在線理財等市場的發展。與2004年非典疫情催生了中國的電子商務和在線購物如出一轍,此次疫情過後傳統的集中辦公的方式將會受到根本性挑戰。5G商用的持續推進,將極大地解決遠程協同辦公的「最後一公裡」難題,無接觸式的遠程辦公不再受地理限制,將會成為很多企業選擇的模式。疫情期間,全民理財和在線理財也將成為資管行業營銷模式的顛覆性變化。隨著在線理財的系統、流程、制度、管理的持續完善,隨著新營銷模式的普及和優化,在線理財行業可能會迎來革命性的改變。
未來:客戶價值唯上
在市場監管和技術升級的兩大驅動力作用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呈現出兩類競爭格局的變化:在持牌許可的體系管理下,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為主的一批「熟悉的陌生人」正在改變渠道合作模式,以自身資源和渠道優勢為特色展開競爭;在技術驅動下,「牆外的競爭者」正在實現跨界競爭,從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角度對現有行業格局施加影響。中國資管行業為例,「牆外的競爭者」不僅包括雪球蛋卷基金、同花順iFund等原行業的技術提供商,網際網路巨頭旗下的螞蟻財富、京東智投等已經成為行業的新進者。而一批傳統的金融機構也開始依靠技術賦能和人工智慧,組建新的平臺參與競爭,如平安一帳通、廣發貝塔牛和嘉實基金金貝塔等。
除開渠道和技術的新競爭,來自境外的巨頭也開始分搶市場蛋糕。2019年10月,證監會發布公告明確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比例限制取消首日,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邁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已向證監會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申請。4月3日,摩根大通集團旗下的摩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將通過收購使得其在上投摩根持股增至100%控股。在此之前,上投摩根已成為國內首個外資相對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海外巨頭們的優勢在於完善的管理制度、先進的投資風控體系、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國際品牌口碑。境外機構虎視眈眈的布局將進一步引導境內市場成熟深化,倒逼行業生態和競爭格局重塑,並且也會給中國的資管行業帶來「鯰魚效應」——意味著本土的機構必須在國際化的標準下從同一起跑線展開競爭。
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中都迎來了新的挑戰者,中國資管行業的傳統參與者——公募基金等機構應該如何才能應對這個呈現大變局的市場?
正如前十年零售、物流等傳統行業的變化趨勢一樣,當行業的渠道壁壘和客戶資源格局被打破,競爭的核心便越來越聚焦於對客戶體驗和客戶價值一技術變化改變了過去對資源和渠道的門檻限制,那麼誰能夠更好地服務客戶,給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誰就能以更大概率在競爭中勝出。
技術賦能給資管行業未來帶來的平臺化趨勢有兩種傾向:一方面規模效應越來越明顯,在體量和積累上的強者優勢會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給客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呈現越來越多的碎片化和定製化,更多的細分市場份額會不斷被發掘。對於傳統資產管理行業機構來說,找到自己原來的優勢和差異化競爭定位,利用技術和平臺賦能消除業務壁壘,直面客戶並給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更多價值,是未來的競爭趨勢。新規之下無論是新進入者、顛覆者還是原有的從業者,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之上。
原標題:《資產管理行業的未來:顛覆者們來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