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進中國經濟雙循環的過程中,資產管理行業如何定位和創新?

2020-12-23 湛廬文化

如果把十五年來持續跟蹤研究的著作擺在一起,就不難看出,不僅在資產管理活動中要強調長期主義,實際上對資產管理行業研究本身,同樣需要強調長期主義。作為一個具有強大創新活力和廣泛產業關聯的金融行業的觀察者和研究者,我們從這樣的持續跟蹤研究中感受到巨大的樂趣,希望通過這樣的系列報告,能將我們長期觀察思考的心得與樂趣與讀者分享。

——巴曙松

本文作者:巴曙松

● 北大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

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與挑戰,儘管在各國共同抗擊疫情的努力下,世界經濟秩序已經逐步恢復,但疫情也使得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受到衝擊,部分國家逆全球化的思潮興起,全球化格局將迎來新的重構。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抓住了上一輪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深度參與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分工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中國需要充分梳理並正確把握自身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位置,發揮自身內需市場巨大、產業鏈完整等優勢,適應新一輪全球化帶格局重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將長遠改變國內乃至全球產業鏈結構。

在逐步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格局的過程中,作為金融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資產管理行業的助力不可缺席。如何在「雙循環」格局下明確自身定位與創新,對於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意義巨大。

01

首先,在重構國內產業鏈、補齊短板,促進新經濟快速發展方面,資產管理行業大有可為。

要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我國經濟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鏈需要進一步的重構和完善,尤其是要解決「向上發展」的問題,不僅需要在「卡脖子」技術和相關的產業領域迎頭趕上,更需要持續地形成創新能力並向產業領域轉化。

同時,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也快速成長並發展壯大,成為「新經濟」的一部分。這些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降低了市場的溝通與交易的成本,促進了資源更為有效的配置,推動了更為廣發和有深度的消費市場的形成。

在產業鏈升級、新經濟興起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將會發揮出愈發明顯的作用。處於培育和成長階段的「新經濟」領域的企業,往往具備「技術密集型」或「輕資產」的特徵,其融資需求與資本市場的特徵匹配性更高。一個完善而健全的資本市場,有能力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時為新經濟、新業態提供更為關鍵性的支持。

眼下,我國資本市場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和重視,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也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中國資本市場在「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方針指導下,建立了科創板、滬深港通、債券通等基礎設施,並逐步推進註冊制等制度改革,持續朝著建設更開放、更法制化、更市場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目標推進。

作為根植於資本市場、提供直接融資的「主力軍」,資產管理行業在改革中快速發展,並不斷適應國內大循環主體構建對金融服務提出的要求。自資管新規頒布實施以來,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向主動化、淨值化方向轉型明顯;伴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社會「無風險利率」實際降低,股性融資市場規模和資產管理機構中涉權益類產品佔比均在擴容和提升。

在此過程中,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著極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如何深化對於經濟和產業發展方向的理解能力、提升定價能力和風控能力,從而在資本市場上遴選出優質的標的,有力地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為持有人獲得更為豐厚的回報?

02

其次,幫助居民群體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和紅利,培育有利於內需增長的財富效應,是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功能。

要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有效提升內需,並使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意味著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需要伴隨著財產性收入提升得到切實的增長。相較於傳統的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模式,直接融資模式能夠更充分地讓居民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而資產管理行業就是最為重要的中介和載體。

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提高,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資產管理行業在居民財富管理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但是,央行此前的調查數據也表明,相較於房產,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在居民財富管理中所佔有的比重依然偏低,未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更為廣泛地普及和應用,使得資產管理行業對於長尾客戶的挖掘也愈發深入,從客群覆蓋的廣度和精細度上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在經濟轉型升級和新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中國依然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可觀的經濟增長紅利,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在此過程中,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加強產品設計能力,提升對投資者的了解、服務能力,能更為廣泛和精確化地為持有人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以提升資產管理產品在居民財富配置中的比重?如何建立更為健康和富有遠見的行業文化,在能夠切實匹配上信託責任的同時,吸引更多的長期資金進入並沉澱在資產管理行業和資本市場之中?

03

再次,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國際化程度的逐步提升,是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格局的必然要求。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一批能夠覆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商業主體,並充分參與到全球要素和商品市場的定價之中。這也必然要求我國的金融體系,尤其是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國際化程度得到相應的提升。

近年來,中國堅定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不斷提升,人民幣資產正日益受到更多全球資本的關注和重視;新冠疫情爆發後,以美聯儲為首的部分全球主要央行採取了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及擴表操作,進一步凸顯了人民幣資產的相對價值。如今,持續流入的海外資本不論在中國權益市場抑或中國固定收益市場上,均已經逐漸成為了不可被忽視的市場參與者。

在此過程中,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國際化程度正在逐步提升。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大幅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不少海外資產管理機構選擇以獨資或者合資控股的形式參與到中國資產管理市場之中;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資產管理機構逐步走出去的身影,越來越多的中國資產管理機構選擇在中國香港或者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拓展國際業務,逐步參與到國際市場的定價之中。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國際化,既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中所蘊含的機會越來越受到全球資本的重視,也意味著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在各種能力上需主動比肩境外一流資產管理機構,「與狼共舞」。我們有理由堅信,更為開放和充分競爭的環境將推動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加速積累經驗,在學習中進化,逐步拓展視野,提升管理效率和風控水平。

「雙循環」格局的逐步形成,將會產生出極其深遠的影響。當前,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正受到從未有過的重視和關注,也肩負著同樣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很可能正處於一個大時代的前沿,在未來的數十年裡,我們應該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和世界經濟產業格局的變遷,也可以看到中國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更為波瀾壯闊的發展。多年後回望,我們或會慶幸於見證這一切的發生。

相關焦點

  • 雙循環格局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新機遇
    對此,很多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的從業人員對行業前景持觀望態度。  令人振奮的是,今年十月,中共中央提出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建議。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遠務實地擘畫我國「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經濟社會遠景發展藍圖,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 大咖齊聚中國併購基金年會 共議雙循環下困境資產重組
    2020年10月31日,由蘇州基金博物館主辦,全聯併購公會、蘇州市金融發展研究會、蘇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協辦,蘇州市人民政府、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指導下的第六屆中國併購基金年會在蘇州隆重召開,主題為「雙循環格局中的困境資產重組」。會議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眾多金融機構領導、政府部門、併購基金行業企業高管、媒體等200餘人到場。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信託公司的創新成長和戰略轉型
    而信託行業作為國內第二大金融支柱,在金融監管趨嚴且信託行業相關政策持續收緊的階段,信託公司如何將自身的戰略轉型升級融入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深化行業供給側改革,創新服務方式和產品體系,以實際行動支持實體經濟快速有效發展,是當下面臨的重大挑戰。
  • 2020能源年會 | 探索經濟雙循環下的能源科創未來
    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黨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雙循環將是中國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戰略,也將深刻影響中國能源行業的發展。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 中國民營經濟如何更上一層樓?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夏賓)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多大?「56789」是近一段時間研究者的形象概括,即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佔比超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佔比超70%;城鎮就業佔比超80%;對新增就業的佔比貢獻超90%。
  • 何平:創新夯實「雙循環」根基 為經濟發展添動力
    在會議現場,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平接受新華網專訪,就「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話題展開討論。新華網: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為我國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在疫情後新發展格局將如何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 雙循環專題:雙循環戰略下房地產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分析(圖)
    中商情報網訊:隨著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國家戰略正逐步向前推進。同時,「房住不炒」的發展主基調持續,房地產企業迎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 機制創新與人才管理並舉 促進資管行業長足發展
    上海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井偉 目前,上市公司群體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與此同時,國家戰略下的各項政策都將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同時也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 疫情下特殊資產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第二屆中國特殊資產50人論壇...
    10月17日,第二屆中國特殊資產50人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市政府、監管部門、中國華融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浙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阿里拍賣、長沙湘江資產、四川發展資產、光大金甌資產、上海文盛資產、湖岸投資、鼎輝投資、貴州中黔金融資產等機構負責人,以及來自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特殊資產處置模式創新、發展機遇和未來趨勢
  • 中國金融業面臨雙循環新格局提出的新任務
    與此同時,另一方面,目前的國際貨幣環境也帶來對於人民幣計價金融資產的新需求,中國有條件抓住當前的時間窗口來推動金融市場的開放。    第二,在雙循環的過程中,金融體系需要創新性地做出調整,以更好服務於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
  • 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的定位與發展戰略
    會議以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發展為主題,重點研討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在雙循環格局下的市場定位和戰略發展,鄉村振興與數字金融等內容。要結合地方實際,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延伸服務網絡、創新金融服務,更好地滿足廣大居民和中小微企業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為地方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與金融合作。要主動研究宏觀經濟政策和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將地方金融經營發展目標與地方經濟發展方向有機結合,積極運用金融手段與金融工具促進地方經濟目標實現。
  • 第三屆不良資產管理和企業紓困重組論壇在廣州舉辦
    論壇上,來自國內各大銀行、金融機構、知名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基金的專家和學者,就當前新時期新格局下不良資產行業與實體經濟循環發展問題、不良資產行業如何為企業紓困賦能、研究企業紓困的落地方式,探討助力中小企業走出困境的路徑等熱點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和圓桌對話。
  • 東方資產管理吳慶:資產管理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加油站與修理廠
    >見習記者 郭冀川「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經過二十年發展,在支持銀行改革和幫助國有企業脫困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隨著政策性任務的基本完成,AMC行業進行商業化轉型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與資本市場銜接必不可少。」
  • 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把眼光放長遠,根據市場經濟方向,能妥協的則妥協,以期使更多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相信中國是真正走市場化道路的、遵守國際遊戲規則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給國內某些行業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但同樣會倒逼我國企業升級換代,以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循環,倒逼改革進程加速。 九是積極總結經驗與教訓,繼續倡導「一帶一路」。
  • 火幣開啟內外雙循環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雙循環」便成為國內外關注和熱議的焦點。毫無疑問,雙循環已經走進普通大眾和各行各業的視野,數字貨幣和區塊鏈行業也不例外,這一新興技術正在顛覆傳統金融理論和金融實踐,在金融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很多人或許沒有發現,如今許多傳統經濟活動已經開始「悄然」搬到線上和鏈上,不少商業模式和企業定位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 張旭陽:後疫情時代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啟示與建議
    技術進步與制度完善是社會與行業進化的兩大驅動因素,且往往始於技術、終於制度。希望監管與行業一同持續完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制度設計,以適應技術更新和疫情後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完善的需要,發揮資產管理行業應有的有別於銀行體系的作用。
  • 魏建國:雙循環是中國戰略再定位,是未來二三十年經濟總路線圖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釋放了怎樣的信號?如何理解其歷史定位和內容?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否會回到自力更生的封閉時代?貿易領域「兩頭在外」的國際循環模式將發生哪些改變?海外農產品、高科技的引進能否保證?
  •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第八屆 MBA 「雙循環」戰略視野的經濟新格局...
    分會場一:創業主題雙循環」格局下的新趨勢和新機遇「雙循環」格局下的新趨勢和新機遇創業主題分會在管理學院110教室開展,由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智慧財產權系葉竹馨老師主持。徐新勝認為,在以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背景下,中國已經由「供給側管理」轉向「需求側管理與改革」,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更側重於靠消費這輛「馬車」拉動,而中國要建立健全產業鏈,應對內捲化。姚雪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驗與體會,告誡參會人員創業高風險,進入需謹慎,如若創業要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 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
    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在北京召開,與會學者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宏觀經濟走向展開討論。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發揮政府頂層設計、統一布局、組織協調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基礎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既要夯實基礎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代表論壇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
  •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價值鏈分析
    第二章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價值鏈分析  隨著資管牌照紅利的褪去,資管行業對於本身的戰略定位需要再度審視。本章將著重梳理各類資管子行業之間的關係,明確其價值鏈發展策略,更好地打造專有的核心競爭力。這要求理財產品實施單獨管理、單獨建帳、單獨核算,通過投研能力建設在下遊資產端投資固收、權益、另類資產等,同時管理產品下遊資產端的風險並估算產品的淨值,定期向投資者披露。  未來,銀行的主要價值鏈發展策略將以管理費模式為主,在此過程中,銀行收取產品的管理費和銷售服務費,在產品到期後從投資收益中扣除這些費用後將剩餘的收益按照產品份額返還給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