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研究揭示導致糖尿病與脂肪肝產生的分子機制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5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由神戶大學醫學研究生院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部OGAWA Wataru教授和HOS​​OOKA Tetsuya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闡明了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發展的潛在機制。

NASH是一種與糖尿病相關的慢性肝病。有時會發展為更嚴重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和肝癌。但是,NASH發生的機制尚不明確,沒有可用於該疾病的批准藥物。

目前的研究表明,脂肪細胞中胰島素作用不足會導致代謝缺陷,通過FoxO1蛋白的過度活化影響整個身體,進而導致糖尿病和NASH的發展。當前研究揭示的途徑可以作為針對這些情況的新藥開發的潛在目標。這些發現已於2020年5月11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PNAS》上。

胰島素是調節全身代謝的重要激素,胰島素的作用不足,通常被稱為「胰島素抵抗」,是各種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中,作者特異性敲除了脂肪細胞中的PDK1(一種胰島素作用所必需的蛋白質),並構建了相關的小鼠模型。這些小鼠出現了血糖調控紊亂的症狀,並導致糖尿病和NASH的發展。

已知胰島素可以通過PDK1激活來抑制蛋白FoxO1的活性。因此,研究小組產生了僅在其脂肪細胞中缺乏FoxO1和PDK1的小鼠,以測試FoxO1的過度活化是否有助於糖尿病和NASH的發展,並發現這兩種情況根本沒有在小鼠中出現。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這些結果表明,脂肪細胞中無效的胰島素作用會通過FOXO1過度激活而引發糖尿病和NASH,最終使整個人體的胰島素抵抗性上升。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FoxO1過度激活如何影響其他器官功能的機制。他們隨後發現FoxO1能夠增加5-脂氧合酶的量。5-脂氧合酶負責產生促炎性因子白三烯B4,在脂肪細胞特異性PDK1缺乏症的小鼠中,對白三烯B4的產生或功能的抑制可改善糖尿病症狀,這表明FoxO1的過度激活通過白三烯B4的活性觸發了糖尿病。該研究小組還發現,餵食含大量脂肪飲食的肥胖普通小鼠的脂肪組織中也會發生FoxO1的過度活化和5-脂氧合酶的上調。

這項研究表明,糖尿病和NASH是由於脂肪細胞中胰島素作用不足而發展的,從而導致FoxO1的活化過度以及隨後的白三烯B4上調。

脂肪細胞中胰島素作用不足與NASH發作之間的聯繫以及胰島素控制白三烯B4產生的能力之間的聯繫此前尚未被發現。

在日本,至少有300萬患者患有NASH,但是尚無批准的藥物可用於治療該疾病。這項研究發現的發現可能為開發針對「脂肪細胞中胰島素作用不足」的NASH藥物鋪平了道路。(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Study reveals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fatty liver原始出處:

Hosooka, T., et al. (2020)

The PDK1-FoxO1 signaling in adipocytes controls systemic insulin sensitivity through the 5-lipoxygenase- leukotriene B4 ax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doi.org/10.1073/pnas.1921015117.

相關焦點

  • 理解罕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胰島素產生的奧秘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罕見類型的糖尿病進行研究揭示了胰島素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揭示為何嬰兒會患上一種罕見類型的糖尿病
  • PNAS: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目前研究人員利用顯微鏡就能觀察到這一現象,但問題是目前他們並不清楚細胞內的修復和適應過程是如何被開啟的。這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內的特殊蛋白質是如何檢測到驅動力量並開啟修復過程的。
  • 研究揭示脫落酸替代物分子機制
    of the Abscisic Acid Agonist Pyrabactin」和「Single Amino Acid Alteration between Valine and Isoleucine Determines the Distinct Pyrabactin Selectivity by PYL1 and PYL2」,系統闡述了ABA分子功能類似物Pyrabactin選擇性作用於脫落酸受體的分子機制
  • PNAS | 揭開百年神秘面紗,廣州大學孔凡江/劉寶輝團隊解析大豆光周期現象的分子遺傳機制
    2017年,該團隊報導了大豆長童期 (Long Juvenile) 關鍵基因J 的克隆及進化機制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特異的光周期調控開花的PHYA(E3E4)-J-E1-FT遺傳網絡,闡明了J基因提高大豆低緯度適應性的機制(L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7)。
  • PNAS:研究揭示促進組織修復的新機制
    2020年11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專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BCAP蛋白的活性可以幫助人體修復腸道組織免受炎症引起的損害。 這項發現於2020年11月16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表明以新藥靶向BCAP可以使患有炎症性腸病(IBD)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人受益。
  • 研究揭示雙譜系急性紅系白血病的產生機制
    研究揭示雙譜系急性紅系白血病的產生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6 13:53:01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Claus Nerlov研究組發現,C/EBPα和GATA-2突變導致雙譜系急性紅系白血病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研究揭示MAT2A抑制阻止MTAP缺失癌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MAT2A抑制阻止MTAP缺失癌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7 16:50:03 美國Agios製藥公司Katya Marjon團隊發現,MAT2A抑制通過減少依賴PRMT5的mRNA
  •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1:09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Joan A. Steitz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研究揭示引起乳糜瀉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引起乳糜瀉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7:59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Bana Jabri、加拿大及蒙特婁大學Valérie Abadi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IL-15、麩質和HLA-DQ8
  • 研究揭示D-2-羥戊二酸脫氫酶對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反應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人源FAD依賴的D-2-羥戊二酸脫氫酶(D-2-HGDH)對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反應的分子機制,闡述了D-2-HGDH突變體在遺傳學疾病D-2-羥戊二酸尿酸症發生中的作用。2-羥戊二酸(2-HG)是正常細胞代謝過程中一些酶促反應的副產物,根據連有羥基的第二位碳原子的手性不同,分為D型和L型。
  • 胰島素抵抗與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關係
    這種抵抗是針對身體自身的胰島素(內源性的)或注射胰島素(外源性的)產生。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下,胰腺分泌的胰島素越來越多,直到胰腺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滿足身體的需求,然後會導致血糖升高。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和心臟病發展的一個危險因素。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原因是什麼?胰島素抵抗有幾個原因,遺傳因素(遺傳因素)通常很重要。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2017-10-12 09:53 來源: 科技日報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1日,記者從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闡明寨卡病毒毒力增強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了一個位於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關鍵位點,單個胺基酸突變即可顯著增強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從病毒層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畸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 脂肪肝和糖尿病關係
    核心提示:很多人都知道過度肥胖的人會容易患上脂肪肝,同時糖尿病的發生也和過度肥胖有一定程度的關係。這說明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同時也有可能患上糖尿病。那麼,脂肪肝和糖尿病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脂肪肝患者在患病後會導致肝臟功能出現異常,不能將過多的血糖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肝糖,導致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數值長期處於較高的水平。患者體內的胰島素還會導致糖代謝紊亂,加重脂肪肝患者患上糖尿病的機率。  但脂肪肝導致的糖尿病和患者身體原發性的糖尿病又有所不同。
  • 閆冬團隊揭示參與間隙連接形成的分子機制
    自上個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人們一直從不同角度對間隙連接進行研究。通過電子顯微鏡的觀察,間隙連接的形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準備階段:包括細胞識別,相鄰細胞的細胞膜相互靠近,調控分子在形成區域聚集,以及間隙連接蛋白在形成區域周圍的聚集;2)通道組裝階段:形成區域準備就緒後,周圍的通道蛋白迅速上膜進行組裝。
  • 糖尿病患者如何遠離脂肪肝
    原標題:糖尿病患者如何遠離脂肪肝相關大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合併脂肪肝的比例較高——21%~45%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合併糖尿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則高達42%。2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異常同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但在代謝症候群其他組分和傳統損肝因素缺如的情況下,高血糖症本身能否導致肝脂肪變,對此,醫學界至今尚有爭論,因為1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患病率(5%)顯著低於2型糖尿病患者。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總結起來,該研究揭示了光通過兩組不同的轉錄因子,器官特異性地調控重力信號因子LAZY4基因的表達,抑制胚軸的負向重力性卻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的機制。光信號抑制胚軸的負向重力性卻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該工作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完成,博士後楊盼宇為本文的第一作者,鄧興旺教授和陳浩東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