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畫像
一
日照市莒縣,從陵陽鎮往東不多遠,在接家嶺的嶺脊之上,突兀著一座高大的土丘,這便是歷代傳說中的城陽王劉章陵墓。陵墓底部成方形,邊長約一百五十米,封土高約六十米,佔地約兩萬一千多平方米。東南角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是莊稼地,時值隆冬季節,地裡已經沒有了作物,連片的裸露黃土地上,荒草悽悽,滿目蕭瑟。我問周邊的村民,「知道城陽王劉章嗎?」他們指著高大的土丘說:「那是他的陵墓。」再問「知道劉章匡扶漢室的故事嗎?」大多數人搖頭說「不大清楚」。我不禁暗嘆,不說村民對劉章知之甚少,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西漢城陽王劉章呢?
因為創作以劉章為主人公的長篇歷史傳奇小說《漢王劍》,這幾年對劉章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愈發感到以他對大漢對歷史的功業,應該讓更多人所知,不應該在歷史的長河中隱沒。
劉章,生卒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76年,漢室宗親,漢高祖劉邦的孫子,齊悼惠王劉肥的次子,被封朱虛侯。因誅呂安漢有功,被漢文帝加封二千戶俸祿,公元前178年(漢文帝二年),又晉封為城陽王,在莒縣這片土地上建立城陽王國,去世後諡號景王。城陽國是西漢延續時間最長、分封王子侯國最多的世家,共歷九代十王183年。
歷史上對劉章記載最多的有一段文字:「高后崩。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王產為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為亂。朱虛侯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前漢演義》等典籍都以不同的文字角度記載劉章,凡是涉及匡扶漢室事件的史料或故事,都少不了劉章這個名字。
歷代史學家也都給予了劉章高度評價。班固贊曰:赳赳景王,匡漢社稷。司馬貞贊曰:朱虛仕漢,功大策長。
劉章一生中最精彩的還是劉章借酒斬呂氏的故事,正史野史都有繪聲繪色的描述。黃士衡在《西漢野史》裡有詳盡的描述:劉氏諸王侯,人人心中恐懼,各圖自保,惟恐稍觸呂后之怒。內中獨有朱虛侯劉章,年方二十歲生得性情活潑,氣概勇敢,因見劉氏失勢,諸呂擅權,心中實在氣憤不過……一日呂后在宮中排起筵宴,大會親戚,諸呂盡皆在座。到得酒酣,劉章說道:「請為太后唱一耕田之歌。」呂后聽了笑道:「只有汝父知得耕田,汝一出世便為王子,豈知田事?」劉章答道:「臣能知之。」
呂后道:「當試說來,看是對與不對。」劉章應聲唱一田歌道:「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呂后聞得歌詞,知劉章寓意,所謂非種,明明指著諸呂,暗想誰料一個小孩,竟有此種深心,因此也就默然無語。劉章卻仍假作無心,只顧催著近侍巡環斟酒,不多幾時,大家都已吃得半醉。諸呂中有一人,不勝酒力,於是趁著大眾不覺,私自離席逃去,卻被劉章一人看見……劉章趕到近前,不由分說,拔起劍來,立將其殺死,割下首級,提到席前,向呂后說道:「有一人逃酒,臣謹依軍法斬之。」從此之後,諸呂見了劉章,各帶三分畏懼。此事傳到外間,一班劉氏宗支,暗自歡喜,都贊劉章年少膽大,敢作敢為,此舉可為劉氏吐氣。就是朝中大臣如陳平等,心中亦敬服劉章,都倚他作劉氏保障。
後人據此創作了京劇名折《監酒令》。葉盛蘭、俞振飛、江其虎、葉少蘭等京劇大師都飾演過朱虛侯劉章。
二
劉章功業千秋,但他的形象並沒有像關羽、諸葛亮、趙雲等歷史人物那樣深入人心,為老百姓所津津樂道。那麼——沒有劉章還能有漢嗎?
對於這個問題,不但許多民眾有過疑問,甚至許多歷史學家也有此類見解。王世貞在《王弇州崇論卷之二》嘆曰:章以北軍千餘之卒,逐呂產而殺之,悉殲其族黨,非有膽勇謀斷,誰能勝焉?蔡東藩在《前漢演義》中更加清晰地評述:諸呂之誅,雖由平勃定謀,而首事者為朱虛侯劉章。齊之起兵,章實使之……至若周勃已奪北軍,即應捕誅產祿,乃尚不敢遽發,但遣劉章入衛,設章不亟殺呂產,則劉呂之成敗,尚未可知。《重修莒志》則提出了鮮明的論斷:漢遘呂氏之難,安劉功首平勃,然非齊起兵於外,朱虛應於內,漢之為漢,未可知也。
這也就是說,要不是智勇雙全的朱虛侯劉章一劍殺死呂產,一旦被呂氏集團篡權,大漢朝有沒有還真難說了。《史記》明確記載——太尉周勃聞訊後,拜賀朱虛侯:「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
天下定,江山穩固,大漢帝國得以延續400年,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沒有超越。從這裡可以說,是劉章一劍定天下,他是匡正歷史走向的大英雄。
央視《百家講壇》王立群先生特別指出:呂氏家族被殺後,一些大臣考慮讓有才幹的朱虛候繼立皇位。
劉章英俊瀟灑,儀表堂堂,拔山扛鼎,是漢朝有名的大力士。又因仗義豪情,文武兼備,深得祖父漢高祖劉邦的喜愛,呂后甚至把劉章視為己出,恩寵有加。在當時的形勢下,以劉章的威望和條件不是沒有登基的可能。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他連大臣們曾經許下事成之後為趙王的允諾也沒有實現。
據史料記載,劉章經過妻子密信察覺了呂氏集團陰謀奪權的事情後,飛鴿傳書告知了大哥齊王劉襄。劉襄立即舉齊國、琅琊國之兵兵臨城下,與城內劉章及三弟東牟侯裡應外合,開始誅呂行動。論功勞劉章出力最大,論勢力齊國最大。然而,最終登基做皇帝的不是劉章也不是劉襄,而是離開京城已達十五年的代王劉恆。
不禁要問了,難道大臣們就不擔心這時候劉襄和劉章再來個裡應外合嗎?劉章可是天下第一劍士,劉襄的大軍可是還在城外駐紮。問題就出在他們有一個如呂后一般強勢的母親和惡名昭著的舅舅。劉章與劉興居等大臣也曾推舉大哥劉襄為皇帝。可就在這時,有大臣明確指出:「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劉章舅舅駟鈞的惡名大家都知道,齊王劉襄的性格軟弱大家也明白,一旦擁戴劉襄稱帝,大家還真擔心也懼怕「剛走一呂又復來一呂」。
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劉章與劉襄兄弟情深,他怎麼能越過大哥而君臨天下呢。歷史沒有假設、沒有如果。歷史清清楚楚告訴我們:劉襄率領大軍退回齊國,劉章如期來到了城陽封國。
大漢一統,有劉章一份功勞
三
劉章妻子呂氏是整個呂氏家族中唯一的倖存者。一些文藝作品,為了彰顯劉章的大義滅親,將妻子呂氏無情的殺了。有學者認為劉章在誅呂之前,與皇室其他成員一樣,先殺呂女以示決心。誅呂成功後,他開始後悔了,便栽下了一棵槐樹紀念她。流傳莒縣和臨朐縣的是另一個版本,城陽王劉章栽下了一棵槐樹,是紀念他妻子的,他妻子對大漢有功,可惜因病早亡故了。「槐」是「懷」的諧音,「樹」是「淑」的同韻,「槐樹」即「懷淑」的意思。這棵槐樹一直生長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毀壞,枝葉繁茂,樹枝都伸到馬路對過,也稱「過街槐」。元朝於欽《齊乘·古蹟》記載: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繁茂,相傳是章手植。莒縣名士朱鳳翱《城陽古槐》詩曰:
漢家藩屬多賢王,一植古槐手澤長。
終古杈枒曾不朽,至今盤曲未全僵。
相將銀杏成喬木,等是甘棠遺瓣香。
人間枯榮誰似比,朱虛歷劫自流芳。
看來,劉章親手植下的槐樹是真,要說他親手殺死真愛一生的妻子,就無從考究。從劉章的人品和性格上分析,劉章不會這樣無情無義,況且妻子對大漢是有大功的人,他怎麼會恩將仇報呢?我查遍了幾乎所有的史料,包括《史記》《漢書》《資治通鑑》《西漢演義》等,都沒有明確記載劉章殺妻的內容。我試圖從網絡上尋找,大多內容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和歷史上類似的情形進行猜測和杜撰。據史料記載,與劉章同時的琅琊王劉澤,就是先殺死了呂姓妻子,然後參與誅呂行動。漢宣帝時,大臣金日磾的兒子金賞,娶了權臣霍光之女,開始還感到榮耀之極,誰知霍家後來謀反,金賞為保全自己就立即上書休妻,最後霍女被處死。這樣的負心漢歷朝歷代都有,好在劉章不是這樣的人。網上出現了一個最佳答案,我認為是比較可信的。
歷史記載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朱虛侯劉章夫妻倆。劉章娶的是呂祿的女兒,他們兩人結婚後小倆口的感情非常好,因此呂祿的女兒不僅沒有發揮好監督劉章的任務,反而成了劉章的護身符。劉章能夠成功,與她的無私的支持不無關係……到了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劉恆為了削弱齊國的勢力,把濟北郡和城陽郡拿了出來,分別封劉興居為濟北王、劉章為城陽王。劉章才當了兩年的諸侯王就悒鬱而亡。他的兒子劉喜繼位,是為城陽恭王。劉章死時,呂祿的女兒應該還活著,而且他們的孩子城陽恭王劉喜年紀還很幼小。呂祿的女兒死於何時,歷史上沒有記載。
沒有記載,我們就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呂氏一族無論男女老幼一律被周勃等誅殺,這是史書有記載的,但沒有說嫁到皇族的呂女也一律被誅殺。其實,歷史是這樣的:按說「誅呂安漢」整個計劃行動取得了成功,到此為止了。然而,有人說劉章的妻子姓呂,她還活著。各派勢力紛紛強烈要求殺死劉章妻子。甚至有大臣明確告訴劉章,論功勞,論威望,你劉章稱帝不是沒有可能,只要殺死呂姓妻子,我們將擁戴你稱帝。此時此刻,劉章流淚了,心裡在滴血。在他的心中,還有什麼比妻子更加珍貴的呢?妻子一心一意珍愛自己,在漢帝國大廈將傾的危機關頭,是她以良知和大義一信救漢啊,現在即便是全天下的人都負妻子,自己也不能辜負一個對大漢有大功的柔弱女子啊!
不愛江山愛美人——劉章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真愛一生的妻子。
的確,劉章的妻子呂氏,雖然她沒有留下名字,以致於惜墨如金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無法將她錯過或捨棄。
有網友道:無論是史實中還是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劉章忠於自己的愛情,他的愛情也最終獲得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在那個時代確實是個殊為難得的事情,就為這個,我們就得給劉章點個讚。
劉章墓
四
縱觀歷史,凡是拯救國家於危亡和民族於水火的人都被視為英雄,都銘刻在了中國的史冊上,劉章名副其實。《史記·索引》述贊「朱虛至忠,天漢之後,表述大功」 。此後,歷朝歷代,有借劉章說事,像唐朝駱賓王撰寫的《討武瞾檄》中直接將劉章抬了出來: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有為劉章不平,如曹仲德撰寫的《漢晉時空•漢文帝叔侄兄弟君臣之間》:誅滅諸呂的首要功臣,並非文帝所指定並作為結論記入歷史的周勃,而是宗室朱虛侯劉章。當然更多的還是讚美了劉章的千秋功業。一代詩仙李白在《朱虛侯贊》詩曰:
贏氏穢德,金精摧傷。
秦鹿克獲,漢風飛揚。
赤龍登天,白日升光。
陰虹賊虐,諸呂擾攘。
朱虛來歸,會酌高堂。
雄劍奮擊,太后震惶。
爰鋤產祿,大運乃昌。
功冠帝室,於今不忘。
張華松先生在《漢代城陽景王神崇拜始末考》中記:
一個二十歲的熱血青年,為了維護高祖開創的漢家大業,敢於批拂呂后之逆鱗,無所畏懼,權發酒令,拔劍斬人,長劉姓皇族之志氣,滅呂氏外戚之威風,僅此一點,似乎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歷代流傳下來的朱虛侯章公像有一副對聯:
文武兼備智勇無雙,誅奸除暴震世安邦。
一個網友動情的寫道:
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都是漢室宗子,雄姿英發,智平諸呂,安定漢室,功業千秋……想想劉章,當時是如何少年豪俊,真的令人嚮往。
莒地老百姓感戴劉章的仁、義、忠、孝、勇,劉章去世後,在城陽國故地莒縣建立了景王祠,讓他受到了世間隆重祭拜和推崇,由王而變神。
據東漢應劭《存城陽景王祠教》記載: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鄉亭聚落,皆為立祠。《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載: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張華松先生在《漢代城陽景王神崇拜始末考》中記:城陽景王祠幾乎與整個漢朝相始終。論分布範圍之廣,祠廟遍及整個齊地的都邑鄉亭聚落,幾乎無所不在。
到了明清也有蹤跡可尋。元朝於欽《齊乘·古蹟》記載:城陽景王廟(在)莒州城內。邑人張竹溪在《浮丘八觀·莒子墓》中云:
城闕煙凝寒翠遠,旌旗影落碧雲多。
景王祠宇常鄰近,一樣銷沈感逝波。
清朝翰林管廷鶚詩曰:
宿草牛眠燕將壘,古槐鴉噪景王祠。
劉章對後世的影響力不僅如此。王莽篡漢後,首先掀起反莽起義的赤眉軍就是從莒地開始的,赤眉軍的領袖是「莒」人樊崇,而赤眉軍的骨幹即多來自由「城陽國」而衍生的子、侯爵的琅邪與東海兩郡。而且,他們為出師有名,四處尋找劉章的後人做精神領袖,即便是已經成了放牛娃的劉盆子也被奉為精神領袖。張華松先生在《漢代城陽景王神崇拜始末考》中記:
赤眉軍確立了「立宗室,挾義誅伐」的行動綱領,並於鄭縣城北設立壇場,祠祀城陽景王,擁立城陽景王之後劉盆子為帝,史稱建世皇帝。
劉秀即位後,城陽景王崇拜於東漢初期在莒地再度興盛。到東漢末年,城陽景王的祭祀圈迅猛擴至整個齊地,不僅徐州琅邪郡,即便青州六郡以及冀州所屬的渤海都也都為城陽景王立祠,神祠遍布所有都邑鄉亭聚落。
赤眉軍起義圖
五
時勢造英雄。劉章作為日照市的歷史名人,我們應引以為自豪和驕傲。隨著日照實施旅遊興市戰略,再也不能將劉章繼續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適時整修劉章陵墓,恢復景王祠等歷史遺蹟,發掘和宣傳這段歷史文化,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劉章在歷史上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史料已經足以證明,無論從人品和作為,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正義、忠勇和孝德,是一種充滿正能量的英雄主義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弘揚。劉章所具有的家國情懷,符合國人揚善懲惡的審美習慣,更符合當今的主旋律,大力宣傳劉章,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非常必要和及時。
本文原載《工作與研究》,題目有改動
延伸閱讀:
莒縣懷古尋劉章
《漢王劍》作品介紹
《漢王劍》由百度出版電子版
作者介紹
筆名章翎、家雲,全國著名網絡作家,山東省作協會員,日照市作家協會理事,東港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作家作品一等獎,著有《辦公室那些事兒》《屯溝河無語東流》《保險麗人》《漢王劍》等長篇小說,其中《屯溝河無語東流》榮獲山東省「五一文化獎」三等獎,並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全國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