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問題還真不是問題,不過說說也好,讓年輕人知道民間的一些傳統習俗,特別是如今的城裡的年輕人,遇到這樣的場合因不懂禮節而尷尬。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不是問題呢?在農村,舅舅和叔叔到家裡來做客時,已形成了一種固有的習俗,根本用不著主人為安排座位而傷腦筋,他們自己會安排。特別是叔叔會主動安排座位,因為在舅舅面前,叔叔是主人,在安排座位問題上,叔叔可以作主,且大多數叔叔願意還主動作主。
中國傳統習俗,座位分主和賓兩種位置,叔叔坐主人位置,舅舅坐賓客的位置。主人位置也叫陪客位置,碰到舅舅和叔叔一起到家來做客,舅舅客,叔叔是陪客的人。
事實上人的身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今天叔叔到侄子家中,他是叔叔,明天叔叔到外甥家就是成舅舅了。做舅舅的也一樣,今天到外甥家裡是舅舅,到侄子家就是叔叔了。也就是這種身份的不斷變化,讓舅舅和叔叔在方面的接人待物懂得了民間的傳統禮節。
為了說明舅舅和叔叔誰坐主位,誰坐客位,舉兩個我前幾年經歷過的兩個相反的場面,順便例舉一個特殊風俗。
一、不按規矩坐座席
記得 2014年,我的一位同學母親八十大壽,那天我去賀壽,見同學家的族人和與同學的舅舅家都來賀壽。因來是冬天,天氣冷,來客有十多桌,一些村裡的年輕人就先就佔據了堂屋的位置打牌或向火聊天,等著開席,這樣,堂屋的桌子讓村裡人給坐滿了。結果開席的時候,因這些年輕人不規傳統禮節,也沒有看當時的形勢,也不知嫌讓。舅舅那邊的人不可能,也不好意思去根人爭位子,只好座在堂屋外的屋簷下。責任理事的人也沒人記起這事。
那天,剛好碰見同學伯伯與叔叔有點事,開席前離開了一會兒,等他們回來看到這種場景,臉色立馬變得鐵青,把我同學喊到一邊,狠狠訴斥了幾句。接著,同學的伯伯與叔叔來到他舅舅的席前,小心翼翼地給他們賠禮道歉,並自己搬來凳子坐在桌子(農村一般為八仙桌)角上,陪同學舅舅吃飯。
按農村規矩,舅舅上門吃壽酒,理應坐正屋之中的正席座位,由外甥安排伯伯和叔叔,或者村裡有名望的人相陪,舅舅家其他的客人,如女客、孩子坐堂屋內兩邊的偏席。
二、講規矩的座席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父親做七十的壽誕,也是冬天,天氣也很冷。堂屋裡的情況與2014年到我那位同學家的情形一樣,人們也是在等著開席吃飯。當理事的人宣布開席的時候,堂屋內原先坐著的人呼啦一聲全走出了屋,在堂屋外的座位上坐去了。有三四個老人坐在門口的屋簷,朋友請他們進堂屋內坐,他們說,一是讓娘舅家的人坐堂屋,二是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坐堂屋。我們都是自家人,可能隨便坐,可不能怠慢了客人。
堂屋裡娘舅家和遠客坐定後,理事的人從叔叔伯伯或家族的長輩中,每座安排一到兩個人去陪堂屋裡的客人。
這就是農村傳統的待客之道,內外有別,客人為尊。
三、一種特殊風俗
上面我們說的是舅舅和叔叔到家裡來做客的座位安排。這裡要說一個特殊風俗。你們知道外甥到舅舅家做客,吃飯時,舅舅家是怎麼安排外甥的座位的嗎?
湖南西南一帶,正月外甥到舅舅家是要座主和賓位子的,當地稱「坐正頭」,也就是坐正位置。那怕有外公在,外公也只能坐偏位。除了正月,平時舅舅也讓外甥坐主賓位,但不是正月,外甥就不好意思坐,也沒有人去坐,只是舅舅的一種嫌讓而已,但正月就必須得坐。
總之,舅舅一家和叔叔一家同時來我家做客,首先,要確定舅舅的主賓位置,如果把叔叔放到了主賓位置上去,叔叔倒會不高興,以為你把他當外人對待。其次,舅舅家和叔叔家的其他的位置安排就可以隨便一點,有地方坐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