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媽媽只有一個妹妹,請問你爸爸的連襟的外甥是誰?」昨天,在一堂興趣課上,某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呂靜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張冠李戴的稱謂令呂靜哭笑不得。
現象 不少獨二代子女「六親不認」
呂靜說,之所以節後第一天就給孩子出這道「考題」,源於中秋節當天遇到的一件事。她丈夫的侄女一家三口來走親戚,在媽媽的授意下,四歲的孩子開口向她和丈夫叫:「爺爺、奶奶好。」呂靜聽起來倍感彆扭。「我丈夫的侄女的孩子應該叫我外婆,可四歲的孩子直呼奶奶,叫我丈夫爺爺,對我的女兒叫姑姑。」呂靜說,她發現這個問題,給孩子糾正。可是家長從孩子會說話時,就只教了孩子說「爺爺、奶奶。」即使是侄女的母親,孩子也叫奶奶(應該叫姥姥或外婆),孩子對兩個奶奶的唯一區別,就是「西安的奶奶」、「外地的奶奶。」
發現這個問題後,呂靜在小區裡對10名5到11歲的孩子進行調查,發現不少孩子都弄不清親戚之間的稱謂。一名8歲的女孩,對親戚中的男人一律叫叔叔,女人全部叫阿姨。10歲的男孩對嬸嬸叫阿姨,還有的孩子,經常把爸爸的弟弟和媽媽的弟弟都稱作叔叔,把爸爸的妹妹叫做阿姨。
「我在興趣課上提出這個問題後,全班50個孩子全都在翻字典,查什麼叫做連襟,但最終搞明白這個問題答案的只有12人」。呂靜老師說,這些親戚關係和稱謂問題,孩子們搞不清楚,問題還是出在大人身上,孩子們平時很難接觸到這麼多的親戚,有的孩子父母就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沒有那麼多親戚。還有很多孩子的家人在稱謂上就是錯的或者簡化的,比如把表哥、堂哥和姐夫都統一叫做哥哥,還有些家庭同輩親戚之間都直接叫名字,這讓孩子根本沒有學習稱謂與親屬關係的大環境,應該引起人們重視。
調查 一些宗親稱謂正在慢慢消失
記者在對西安市社會科學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相關專家的採訪中了解到,對於第一代獨生子女而言,一些親屬稱謂已經在逐步失去,由於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那麼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對於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的是獨生子,後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如果生育了獨生女兒,後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也不會成為祖父母。
而對於第二代獨生子女,從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母。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相應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於丈夫而言,由於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和小舅子,也就沒有大姨子、小姨子;對於妻子而言,則沒有了大姑子、小姑子。
專家 要為子女後代保存傳統文化根基
「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稱謂相應變少,不少人把很多原來有敬意的稱謂簡化了。」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中心專家說,宗親稱謂的問題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包含有很多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東西。例如,陝西方言中「大大」(dada)指父親的弟弟或者比自己父親年齡小的叔叔輩。傳統上,陝西人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bei),二伯,把自己的爸爸叫大(da,讀二聲),把爸爸的弟弟叫大大,如果自己的爸爸排行老大,則把自己的爸爸叫伯(bei,讀二聲)。「這些宗親稱謂把一個民族一個家族凝結在一起,雖然比較複雜,但卻有明確的指向性,如果統稱為叔叔阿姨,很可能造成誤解。」專家表示,80後、90後的年輕人成家後,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符合政策的可以生第二胎,那麼這些直系的稱謂就又恢復了。目前已有不少人開始關注到宗族稱謂消失的問題,有些人開始重修族譜,通過族譜修訂,讓孩子們重新了解家族稱謂,讓這些宗親稱謂不斷地保存和發揚下去。」(三秦都市報 首席記者 趙麗莉 實習生 白圩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