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20-12-16 大道知行知行堂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知、行是人的兩類基本活動,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兩個重要概念。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由「矢」與「口」兩部分組成,矢有疾義,所以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識也,憭於心,故疾於口」,即心中瞭然明白,嘴裡可以很快地說出來。

「知」指人對外部世界的感識所覺,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備的能力就越強,「知」也被用來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說「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這裡的「知」是感知義。《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莊子·外物》「心徹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義。

「行」在甲骨文裡的寫法像個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為行走,再表示行為。與知相對的行,指人有意識的動作,泛指各種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在意識指使下發生,當然也就離不開知。

《荀子·儒效》:「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聞、見、知、行遞進,這裡的知,指的是理解認識,行則為知之用。

《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將知分為三類,相對的行亦有三類,含行與知協的意思。這些都是著眼知行之關聯說的。

著眼知行之差異的,《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可算知易行難說的濫觴。朱熹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這是知先行後說,同時認為行更重要。王陽明則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認為知行相依不分先後。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顥說:「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經實踐而得形成,有知離不開行的意思。

但王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強調心性,與程顥有所不同。

王陽明的說法,既有對前人的繼承,也是針對其所處時代而發,飽含竭力救世的情懷。他對知行關係的闡述有其特色,更可貴的是他畢生追求理想信仰,踐履知行合一,這對後人影響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讚賞知行合一說,於是改名陶知行。後受杜威影響,認為為學的起點,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為陶行知,主張「即知即傳」。他的觀念與王陽明所說不盡相同,但在重視知行關聯互促上是一致的。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6年6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六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實踐證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強大凝聚力,激發了積極的合作意願,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功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指導原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上音人社會實踐獲佳績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上音人社會實踐獲佳績 2020-11-07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千百年來世人只把照見五蘊皆空作為修行佛法之鵠的,天天枯坐禪定,體會那種禪悅,甚至不惜拋家棄子,實乃大繆!最近幾年國學熱的盛行。很多企業家,包括很多明星,手上不帶幾個手串,好像出不了門,天天開口談佛,閉口談佛,滿身佛氣。把參禪悟道,當作佛法的終極目標。還有最近的王陽明心學熱。很多人只把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當作修行,學習王陽明心學的一個目的。
  • 王陽明: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聖人,他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一、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又名王守仁,集「儒釋道」之大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更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是中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
  • 銘記王陽明這句教誨,助你早日走出困境!
    (湛若水是王陽明一生的摯友,也是批判者)更加望塵莫及,豈不一舉兩得?王陽明說:今某與諸君不過各就偏蔽箴切砥礪,但能改化,即吾言已為贅疣。意思是說,我跟大家講的不過是針對各自的不足之處,提出的些許建議,相互勉勵磨鍊罷了,若是大家能改正,那我說的話也就沒有價值了。如果有人把我的話當成至理名言,打算流傳千古的話,那最終只會誤人誤己,而我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王陽明:男人沒錢沒人脈,牢記這3句話,也能打贏翻身仗
    一個男人,沒錢沒人脈,那就永無翻身之日了嗎?不!世上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的,他們和我們的起點一樣,甚至更差,那既然有人能做到,我們又有何不可?關鍵還在於轉變思維,找到方法。而王陽明就為我們提了這兩點建議。1.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認識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認識的完成。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精闢之論流芳百世不無道理
    在宋明理學盛行的情況下,更是誕生出王陽明、李贄、黃宗羲等「大家」。尤其是王陽明的學說,後來相繼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深受當地的追捧。除了是一位心學集大成者的儒生以外,王守仁還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曾經總督兩廣,鎮壓江西民變,平定「寧王之亂」等,這跟他的「精闢之論」不無關係。
  • 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道德經收穫5
    關於知與行,前人們已經都有過很深入的思考與真知灼見。王陽明就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行不可以分開,不可以把知和行看作兩件事情。
  • 王陽明:沒有思考就去貿然行動,或者光想不做,都難以成大事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是心學的一個核心理念。王陽明強調,知和行要統一,很多事情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並且行動起來。知行合一中的知,就是要了解和想明白,行就是行動,先想明白,然後去行動,才能有所成就。王陽明曾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
  • 牢記王陽明2句話,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
    王陽明被稱為「聖人」,這些事情在兩句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志向的人是難以成功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想要有所成就,沒有一個不需要以崇高的志向為基礎。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男人慾成大器,忍耐必不可少,不可遇事就是急躁,當自己處在不理想境地的時候就需要有耐心。只有學會「耐」才有出頭的一日,所謂行百裡者半於九十,在我們追逐成功的時候,在堅持不懈努力的同時,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學會等待,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 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毛應奎親自找到王陽明,二人一番長談之後,便被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所徵服了,此後就成了好朋友。這樣一來,王陽明在當地的地位更高了,大家無論有什麼問題,都喜歡來向他請教。但王陽明並不為此而驕傲,他繼續前行在追尋聖賢的道路上。
  • 王陽明: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感悟: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3、欲修身,先養心原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大意: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感悟: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這麼多人對王陽明頂禮膜拜,因為他的學問絕非書齋裡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學以致用的武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軍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的一生,就是心學的最佳代言。他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動的巨人。
  • 厚德自強 致知力行
    江西省豐城市白土中心小學始建於1953年,至今已有60餘載,位於有著「人文高地、生態淨土」之稱的白土鎮。學校的校訓為「厚德自強,致知力行」。「厚德自強」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小語:《王陽明「道」行貴州》是詩學路上最具風險的挑戰
    這個問題我也糾結很久,在一直沒有答案的時候,我採取了《問題學》中「直行到站臺上等結果」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先拋開,然後把另幾本想創作的書先列出來,然後有了《王陽明:「治」行江西》《王陽明:「詩」行浙江》《王陽明:「痛」行京城》後發現,王陽明先生在貴州正是有了「道」行之最厚重,才有了今天的這個書名和標題。
  • 王陽明:一個讀書人的逆襲典範
    清人修《明史》,對他激贊不已:「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其實,不但在明代,縱觀東西方數千年歷史,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也極為罕見。王陽明能取得如此成就,與其思想密不可分。作為心學大師,他對於人心,有深刻的洞察,又強調知行合一,其事功正是其實踐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