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知、行是人的兩類基本活動,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兩個重要概念。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由「矢」與「口」兩部分組成,矢有疾義,所以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識也,憭於心,故疾於口」,即心中瞭然明白,嘴裡可以很快地說出來。
「知」指人對外部世界的感識所覺,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備的能力就越強,「知」也被用來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說「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這裡的「知」是感知義。《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莊子·外物》「心徹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義。
「行」在甲骨文裡的寫法像個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為行走,再表示行為。與知相對的行,指人有意識的動作,泛指各種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在意識指使下發生,當然也就離不開知。
《荀子·儒效》:「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聞、見、知、行遞進,這裡的知,指的是理解認識,行則為知之用。
《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將知分為三類,相對的行亦有三類,含行與知協的意思。這些都是著眼知行之關聯說的。
著眼知行之差異的,《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可算知易行難說的濫觴。朱熹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這是知先行後說,同時認為行更重要。王陽明則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認為知行相依不分先後。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顥說:「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經實踐而得形成,有知離不開行的意思。
但王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強調心性,與程顥有所不同。
王陽明的說法,既有對前人的繼承,也是針對其所處時代而發,飽含竭力救世的情懷。他對知行關係的闡述有其特色,更可貴的是他畢生追求理想信仰,踐履知行合一,這對後人影響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讚賞知行合一說,於是改名陶知行。後受杜威影響,認為為學的起點,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為陶行知,主張「即知即傳」。他的觀念與王陽明所說不盡相同,但在重視知行關聯互促上是一致的。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