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花溪區以「一鄉一特」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截至目前,全區以高坡鄉五寨村的辣椒種植,以及馬鈴、青巖、燕樓等鄉鎮的豇豆種植、黔陶鄉的香蔥種植等產業為核心示範,完成蔬菜種植面積6.4萬畝;以久安鄉櫻桃種植、黔陶鄉梨、李、桃等種植為核心示範,完成精品水果種植面積1600畝;以高坡鄉的白芨種植、馬鈴鄉的太子參種植為核心示範,完成中藥材種植面積500畝……
(圖為馬鈴村白沙井組村民採摘豇豆。)
今年,花溪區還將按「高一格脫貧,快一步致富,早一點現代化」的要求,結合文化旅遊創新區和全域旅遊先行示範區發展定位,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體驗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以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我家今年種了4畝豇豆,再等兩個月就可陸續上市了。按每畝地保底可收4500斤豇豆計算,4畝地至少有3萬多塊錢的收入,這可比我進城務工強得多嘍!」時下,正值給豇豆搭架子的時節,在馬鈴鄉谷中村,村民們正三五成群地在田裡忙碌著。其中正在自家豇豆田裡忙著搭豆架的村民周喬林如是說。
今年37歲的周喬林是谷中村的低收入困難戶,家裡老老小小共有7口。「在回鄉種植豇豆之前,我一直在城裡的一些工地打零工,每個月也就兩千來塊錢的收入。現在,眼看著豇豆就要上市了,如果按目前市場價每斤1.6元來計算,一畝就能收入6000多塊錢,再加上套種黃瓜,每畝按1萬斤計算,收入也在萬元以上……」周喬林樂呵呵地算起帳來,「往年,我家的主要收入就靠種點傳統的水稻和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也沒有幾個錢。現在不同了,種上豇豆、黃瓜和棒豆,同樣一塊地,收入可比原來翻了數倍。」
和周喬林一樣,馬鈴鄉馬鈴村白沙井組昔日的貧困戶楊文珍也是通過蔬菜種植脫貧致富的。「我從2009年開始種了三畝豇豆以後,家裡的經濟條件就發生了大變化。光去年一年,我家就賺了兩萬多塊錢。我兄弟家種得多,加上養豬收入達到了六萬多塊錢呢。」
「我們鄉有2400餘戶,目前種植豇豆、黃瓜、棒豆的有600多戶。全鄉種植蔬菜,是從2008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資100萬元開始起步的,以後區扶貧辦逐年不同程度地加以扶持。發展到現在,每年兩季下來,農戶僅靠蔬菜種植年收入最高可達6、7萬元,最少也有3萬元左右。比起過去種傳統農作物每戶收入不到1000塊錢,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嘞一個地。」馬鈴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姚昌學說,馬鈴鄉的豇豆、棒豆、黃瓜等蔬菜種植面積目前已達8000餘畝,「2014年初,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227戶588人,到2015年底,除民政兜底保障對象外,所有貧困戶通過種植豇豆已脫貧。」
近年來,馬鈴鄉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採取「認門結親」的方式開展幫扶,黨員幹部紛紛到基層對低收入戶進行「面對面」幫扶,掌握低收入戶基本情況,並針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實行「一村一法、一戶一策」的幫扶措施,通過村幹部帶頭開展「菜——稻——菜」模式的蔬菜種植,讓許多原來持觀望態度的貧困戶紛紛轉變了思想,開始翻地、覆膜、播種……
豇豆種植給馬鈴鄉村民帶來的可喜變化,只是花溪區推進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2016年,花溪區精準識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300元以下的建檔立卡低收入困難戶2435戶5165人,通過幹部結對、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救助、危房改造等工作措施,建檔立卡低收入困難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體越過4300元,已完成階段性扶貧工作目標。2017年,按照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4800元的現行市級扶貧標準,花溪區目前已識別低收入困難戶2316戶4890人。
今年,花溪區將按「高一格脫貧,快一步致富,早一點現代化」的要求,結合文化旅遊創新區和全域旅遊先行示範區發展定位,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體驗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重點在全區9個鄉(鎮)和8個農村社區,採取以村帶鄉的方式,實現低收入困難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體越過4800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