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武漢的歷史地位 是巧合或是安排

2021-02-07 歷史講堂cip

武漢,是中國的歷史名城,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無數的帝王、英雄、才子、佳人在此地留下足跡。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發生的武昌起義,是為辛亥革命的開端,革命黨人兵力起初僅不過數千人,卻能擊敗大清帝國的數萬精銳大軍,它的勝利讓中國各地民眾風起雲湧地響應革命,被視為是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最為關鍵的終局之戰……

1.武昌起義前的局勢

公元1911年是個充滿著危機與變數的一年。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就領導了一連串的革命運動,準備推翻滿清。自1895年的乙未廣州起義開始,革命黨人發起了十次有計劃組織的行動,但是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死傷慘重,超過半數以上的革命精英志士遇難。


革命黨陣營的主要幹部如黃興、宋教仁都一籌莫展,認為革命難以功成,但孫中山先生鍥而不捨地在海內外奔走爭取援助,他曾多次於歐洲各地接見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的青年志士,會後他認為勢必要將兩湖地區作為革命運動的重心,而武漢一帶位居其中樞地位,得之必可震動全國。


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就派譚人鳳與居正在兩湖間聯絡革命志士,準備策動後續的革命運動,這時恰好遇上「保路運動」事件,各地反抗清廷的民眾蜂起,造成武昌一地的防務空虛,給了革命黨人一個起義的好機會。


2.一連串的偶然事件

1911年9月24日,譚人鳳、居正等人與當地的革命志士秘密會商,會後決定分別由文學社及共進會的負責人蔣翊武、孫武負責指揮起義,他們準備在中秋節(1911年10月6日)時,取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軍師劉伯溫的「八月十五殺韃子」事件發難。


然而不久後,南湖的八鎮炮標三營發生軍紀事件,湖廣總督瑞澂宣布中秋節不放假且全城戒嚴,因此起義軍只得將發動日期延後。到了10月9日上午,孫武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發爆炸受傷,而使得黨員名冊遭搜去,湖廣總督瑞澂下令全面抓捕革命黨人,情況危急下,革命黨人只得決定提早於當日夜間發動起義。


到了下午,新軍楊洪勝於運送炸彈途中遭發覺被捕,革命黨幹部彭楚藩、劉復基於文學社總部被清兵抓捕,總司令蔣翊武出逃,起義軍一時群龍無首。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於10日清晨被斬首。清軍亦大肆搜捕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革命黨人矢志報仇,決心拼死一戰。


工程營的幹部熊秉坤準備先發制人,他在夜間聯絡各營同志一同發難,這時附近單位輜重隊及工程營的士兵也引火燒了草料庫一同響應起義,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地進軍,最後成功佔領楚望臺武械庫,獲取數萬支步槍、大炮,自此起義軍有了充分的武器彈藥供應。

不久後新軍步兵單位幹部蔡濟民、吳醒漢率部屬響應革命黨人,召集三千餘人投入行列作戰,他們兵分三路進攻總督署與第八鎮司令部。清廷湖廣總督瑞澂、第八鎮統制張彪不敵,倉皇逃離。最後革命黨人成功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不出二日就順利地掌控了整個武昌的局勢。

二日後,漢口、漢陽也被革命黨人及民兵攻下,至此革命黨已掌控武漢三鎮。當日隨即組織湖北的軍政府,由於這時起義軍無總指揮官,只得推選新軍中最高職務的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就在這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偶然」下,武昌起義功成。

3.清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

清廷湖廣總督瑞澂逃離武昌後,曾請各國領事派兵協助,但正巧法國領事曾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演說,贊同其革命理念,各國領事同聲附和起義軍,所以清廷無法獲取外援。在革命黨人佔領武漢三鎮後,清廷為之震動,只得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六萬大軍南下鎮壓,但於劉家廟遭擊敗。清廷只得啟用袁世凱及其部屬以挽回頹勢,袁世凱所部戰力強大,先後攻下漢陽、漢口,與堅守武昌的革命黨軍隔江對峙,然而自武昌起義後的一個多月內,北方至東南沿海各省紛紛發起革命運動,海內外的志士紛紛回國響應。


這時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聽聞武昌起義成功,便邀同學張群回國,與陳其美共同策劃江浙地區的革命運動,他前往杭州招募敢死先鋒隊百餘人,11月4日發起行動,率部進攻杭州巡撫衙門,清軍不敵投降,杭州於一日內光復。之後又收復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震動國際視聽。

各省聞訊,紛紛響應革命,在這二個月間,共計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事後,孫中山先生特別讚揚上海一帶、江浙地區的收復,是為辛亥革命的首功。


到了12月,武漢方面派出代表蔣翊武、吳兆麟與袁世凱軍籤訂停戰協議,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誕生,孫中山先生獲推選為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


4.武漢的歷史地位,是巧合或是安排?

武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是為楚國之地。到了漢末,在武昌附近爆發了奠定三國鼎立之勢的赤壁之戰,江東雄主孫權於武昌稱帝,是為吳大帝。他經營江東二十餘年,大興佛法、獎勵農商,開創一代治世。


到了唐朝,詩仙李白的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讓武漢從此擁有「江城」的別稱,為此地留下幾許文藝氣息。

到了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嶽飛駐防鄂州(今武昌)長達八年,他以此為主要根據地整軍經武,嶽飛率嶽家軍四次北伐,為後世寫下了無盡悲壯的歷史。


到了清朝,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起兵二年後攻下武昌。太平軍以此為基地,增兵至五十萬,打下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武漢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


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時代,清朝已走入了壞滅時期,在多次改革失敗的情況下,已證明了推翻滿清、建立新政權已成了不可避免的唯一道路,然而過程卻是極度的艱辛,革命黨人之前縝密策劃數十次的運動都以失敗收場,但是武昌起義的成功卻是出自於一連串的「偶然」 事件!

從「保路運動」造成當地的兵力空虛,到偶發的軍紀事件讓清廷統一收繳武器,沒料到此舉反而意外地幫助革命黨人能在一場戰鬥下就獲取了大量裝備;在清廷抓捕了主要幹部,以為讓革命黨群龍無首之際,意外情況反而讓他們彼此更加團結,不出二日內就奪下了武昌。事發時革命黨的主要領導者黃興身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孫中山先生更遠在美國,幾人直到起義成功後才趕回來主持大局。

在這一連串看似偶然的狀況下,歷史的必然卻是清晰可見。雖然歷經十次的起義失敗,民間擁護革命黨的聲浪卻是不減反增。在革命黨人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出現清軍士兵倒戈之舉,從起初的幾千人,到最後佔領武漢時已有兩萬民兵的加入。


另一方面,黎民百姓們也感受到了改朝換代的跡象,當時的中國各地都流傳了一首民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田不納糧。」


武漢地區更傳唱著一首歌謠:「湖北翻了天,犯人全出監,紅衣滿街走,長毛在眼前。」「長毛」是清廷對太平天國軍隊的蔑稱,當時太平軍成員皆披頭散髮。革命軍的領導者孫中山先生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


撫今追昔,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相關焦點

  • 武昌起義——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的終局之戰
    革命黨陣營的主要幹部如黃興、宋教仁都一籌莫展,認為革命難以功成,但孫中山先生鍥而不捨地在海內外奔走爭取援助,他曾多次於歐洲各地接見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的青年志士,會後他認為勢必要將兩湖地區做為革命運動的重心,而武漢一帶位居其中樞地位,得之必可震動全國。
  • 武昌起義
    3.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4.武昌起義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現在武漢革命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和首創精神。
  •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到底是熊秉坤還是程正瀛?
    走進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1號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了解武昌起義的來龍去脈,瞻仰革命先烈,是許多外地遊客來到武漢後的必要選擇。
  •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熊秉坤的結局
    1885年出生於湖北江夏(今武漢)修元鄉熊家灣。因父親早死、家道中落,早年在武昌平湖門碼頭做搬運工,20歲時參加清廷湖北新建陸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當兵,升正目(相當於班長)。1911年加入「共進會」,任該營總代表,秘密發展會員200餘人。
  • 宇宙或是被設計好的,這並非只是巧合!
    宇宙或是被設計好的,這並非只是巧合!或許宇宙早就被設計好了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子虛烏有,太陽系乃至宇宙當中一切的行程都太過於巧合了,所有的星系中心都按照固有的規律進行運動,在一個星系當中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恆星進行運動,而星系又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進行旋轉。雖然轉動的速度各不相同,但是大體的運行規律幾乎是一致的,如果在這個運轉過程當中有一顆行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用了幾億年建立起來的結構將會瞬間崩塌。
  •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城市,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武昌起義之前,他提出了建都的最佳城市,而這個城市的選址並不是南京,這樣的行為也暴露了其野心。建都選址究竟有何意義?他內心有著怎樣的計劃?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孫中山。 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就已經對於首都的選址有著自己的見解。彼時的孫中山正在帶領著辛亥革命的隊伍奮力廝殺,卻依舊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始終掌握著革命大勢的主動權。
  • 武昌起義,誰都不承認打響的第一槍
    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的武力減弱,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但實際起義並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革命總機關趕製炸彈時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國巡捕搜走,機關暴露。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因命令未能及時送到,起義沒有實現。
  • 驚人巧合!歷史上的一些事情,老天爺竟然早有安排,看完不得不相信
    等到1000多年以後,一名開發商在開發房產項目的時候,偶然間挖出了楊廣的墓穴,最巧合的是,這名開發商的名字就叫楊勇。可見冥冥之中,老天爺已經將歷史上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我們來看看世界歷史上的5個驚人巧合。 NO1. 劉邦斬白蛇 按照漢代傳下來的說法,劉邦起義之前曾經斬白蛇。
  • 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竟然是因為沒有菸灰缸
    當時中國還沒有武漢這個名稱,只有武昌、漢口和漢陽。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是北京的愛新覺羅·溥儀,再過幾個月滿6歲。如果他這樣做了,歷史說不定會被改寫。現實情況是陶啟勝衝過去,厲聲訓斥:幹什麼!想造反是吧?金兆龍回罵:造反就造反,你能怎樣 !兩人扭打起來,程定國一槍託把陶啟勝KO倒地,然後背後補上一槍。據說這,就是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此時連續趕來彈壓的三名領導都被程定國一一擊斃,軍營大亂。
  • 清末風雲武昌起義,黎元洪被迫統帥義軍,袁世凱為何卻喜不自勝?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內閣大為震動,醇親王載灃召開內閣緊急會議,下令以蔭昌為帥,抽調一鎮兩協北洋軍組建第一軍前往武漢彈壓。 但是由於蔭昌在北洋軍內威望不足,第一軍尚未出發便亂成一團,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提議啟用寓居在家多時的袁世凱率領北洋軍出徵。
  • 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武漢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也是中國抗疫英雄城市,這次中國抗疫武漢付出了巨大犧牲。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家批覆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山海經》和《聖經》,有4個驚人的巧合,神話背後隱藏著歷史!
    提及《山海經》大家都知道,這部經典著作在我國歷史上還是擁有很高的地位,在其中記述的內容包含神話傳說、山水、異獸等等,具有十分高的收藏價值。因此即便到了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對其開展研究。而在西方國家的歷史中,也有一部與之十分相似的書藉,這就是《聖經》。
  • 戰疫中全國626萬人次雲遊首義紀念館 敢為人先的武漢人民從來都是...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無論是100多年前的武昌首義壯舉,還是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武漢從來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從來都是英雄的人民。」今年5月15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首義微課堂——牽手博物館探尋英雄城」系列課程走進武昌區水果湖第一小學、水果湖第二中學,以「雲課堂」直播方式為2000多名學生講述辛亥英雄的故事,在青少年中傳承首義精神。
  • 清朝有26鎮新軍,為什麼武昌起義後卻無兵可用?
    武昌起義後,為了維持統治,清廷必然要派軍隊鎮壓起義。這個時候,作為宣統皇帝生父的攝政王的載灃突然發現清朝雖有26鎮新軍,卻已無兵可用。這是怎麼回事呢?但事實是,清朝本就可憐的稅收還要還《辛丑條約》中的欠款,根本沒有足夠的練兵軍費,直到武昌起義時才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總兵力也不過18萬人,即使是這樣也不算少了,鎮壓武昌起義的那萬把人也應該是足夠了。
  • 驚人的巧合,歷史上有哪些事情是老天爺早就安排好的
    在中國有句俗語叫無巧不成書,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極為巧合的事件。第一個就是劉邦殺白蛇,曾有傳說劉邦在為掌權之前,遇到過一條成了精的白蛇面對這樣的妖物定然不能留它於世上,劉邦欲將其斬殺,白蛇說,今天你若殺我來日我必還之,劉邦不以為然,揮刀就要了它的命。
  •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
    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真的是這樣的麼?我現在盤點一些歷史上所謂的「巧合」,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大家留言指正。1、孔子和釋迦牟尼在歷史上竟是同一時期的人。3、短命的秦朝和隋朝這兩個短命的王朝都完成了歷史上兩次大分裂之後的大一統,更巧的是,兩個強盛的王朝都一樣短命,都是因為暴政、大興土木二世而亡。秦修建了萬裡長城,隋修建了大運河,直到現在兩者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強盛的漢唐。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那些歷史上驚人的巧合,仿佛寫好了劇本
    文丨看乎Li 我們一直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雖然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軌跡,但是有些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得不是實在是太巧合了,就像是上天註定早有安排一般。
  • 中國歷史上不可思議的「九大」巧合
    歷史是神奇的,在歷史上,有些明明沒道理的事情,卻偏偏就這樣發生了,明明不相關的事情,也偏偏就有那麼一個巧合對應了。所以今天來講講我國歷史上八個不可思議的巧合。
  • 九省通衢——武漢
    不論是對佛教感興趣的朋友,或是攝影愛好者,都值得來這裡看一看。寶殿內靜謐安詳,空氣仿佛凝固,陽光透過門窗,十分神聖安寧。主殿周圍還有一些簡單的輔助建築,主要都是一些信眾進行寺廟的維護與打理,當然他們也在這裡進行修行。3. 武漢美術館武漢美術館位於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與保華街之間。
  • 歷史上的今天——辛亥革命|雙十協定
    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