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舍利(續一)

2021-02-17 和合吉祥

佛教徒都認為,第一批舍利是佛陀釋迦牟尼在印度的拘夷城涅槃荼毗後留下的,距離現在己有二千六百多年了。這在《長阿含經》中記載得很詳細。

相傳,釋迦牟尼荼毗之後,人們發現了一堆舍利,信眾們遵照佛陀的遺囑,將火化遺體的拘屍那城末羅族人把舍利請到議事廳中,用矛弓圍起一圈欄杆以示保護,並獻上花環,焚香供養。懂得印度宗教史的人都知道,那時佛祖的影響已經很大了,於是有七個國家來要舍利,末羅族人不願意,七個國家的國王派兵前來索取,將拘屍那城團團圍住,發誓若得不到舍利就強取,而末羅族亦動用軍隊保衛佛陀舍利,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有一位香姓的婆羅門出面勸說。他指出,如果各國為了舍利而兵戎相見,則違背了佛陀教誨,佛陀圓寂前就預言他將留下舍利,是為了人們見到了舍利,起繼承和弘揚佛法之心。但是為了爭舍利而動武,舍利也失去了意義和價值。他建議,將舍利分成八份,一份留在拘屍那城,而婆羅國、羅摩迦國、遮羅頗國、毗留提國、迦毗羅衛國、摩羯陀國等國各得一份。此建議被採納,七國如願以還。佛陀舍利的出現,便具有傳奇色彩。

舍利和舍利子有什麼不同呢?印度流行火葬習俗。在古印度語言中,舍利之詞在漢語中的意譯是「遺骨」、「骨身」、「靈骨」,也就死後身體的總稱。這種表述,在佛陀出世之前就存在,那時火葬後的遺骸一般就叫舍利。自從出現佛陀荼毗後的舍利之後,舍利這個詞,就成為佛門的「靈魂寶石」專用詞。舍利子與舍利意思相同,只是更加具體,有時是指得道高僧火化之後,所留下的碎身舍利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燈花舍利」一說,就是佛門大殿中燈盞裡所凝結的晶體。而一些得道高僧火化後並未留下舍利,但這些佛門大德留下的德行、著作,在佛門中亦被視為與舍利等同價值的「靈魂之寶」,這就是「法身舍利」。

相傳佛陀留下了八萬四千顆七彩舍利子,「八萬四千顆」是形容數量之多。佛門已將舍利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生身舍利」。這包括了骨舍利、肉舍利、發舍利、頭頂骨舍利、指舍利、牙舍利等,形狀或圓或長,大小不一,質地異常堅硬,完全不同於尋常人的骨骸。這些由身軀肢體火化後所得的遺物,又稱之為「碎身舍利」。碎身舍利結成圓形的則稱之為「舍利子」,結成花瓣形狀的又稱之為「舍利花」,顏色亦有多種。舍利子有的如珍珠般大,或更大。有的小如綠豆,或更小。

(四)

在佛教歷史上,東晉的大德鳩摩羅什因為翻譯佛經準確而功德無量,火化後留有舌根舍利,這個掌故很多人知道。近代高僧太虛大和尚,在上海玉佛寺火化後,整個心臟未被焚化,而且被許多舍利子包裹著。

(太虛法師所遺松鶴吉祥畫

佛門中還有一類特殊的舍利,就是全身舍利。全身合利是指佛陀之後的一些大修行者入滅之後,遺體不敗壞,以全身的形式長久保留在世間。如廣東南華寺供奉的六祖慧能、臺灣北投安國寺的妙贏老和尚、臺灣新店碧潭寺的清嚴法師等大德,都留下了全身舍利。為了保護六祖慧能的全身舍利,還有故事。

佛門舍利的另一類,也就上述的「燈花舍利」。這是指在佛殿中「光明燈」的燈盞裡,所結出的五彩燈花舍利。這種燈花舍利雖然細小,卻皆有硬度。高僧們認為,燈花舍利與佛陀及其他大德火化之後所生成的舍利有差別,硬度不及,但亦具備了正信、正念的靈性,也有感應之特徵。

關於舍利的真假,十九世紀末曾在大英博物館鬧過一場「烏龍事件」。那時有個叫約翰的古董商,一心想得到佛陀舍利賺大錢。後來他得到了釋迦牟尼大弟子目犍連的舍利,幾經波折運到英國本土,他認為自己「奇貨可居」,搞了一場專門拍賣會,經過激烈的角逐,最後以二百八十萬英鎊被一個商人買走。這個商人也想賺錢,想出一個點子與大英博物館合作,展示目犍連的舍利收高價門票。這個展示活動有一定影響,來觀看的人不少,甚至有一個貴婦人以出五千英鎊要求吻舍利。不料,展示期間發生火災,舍利被消防隊員搶救出來,但他們不知道是舍利,以為是古生物標本,送到醫院去化驗,結果是一個印度古猿的骨頭。這事給大英博物館蒙羞。

在佛門,舍利的來源和真假,是要認真嚴肅的考證。

(五)

舍利子會「養仔」,也就會分生。這類故事不少,也是舍利子最受人矚目的現象。據一部臺灣書藉記載,曾經有這樣一件事:當年黃埔軍校的女生,後來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的謝冰瑩,她也是著名的女作家,據她說,一個中國的佛門法師從印度回國,送她六顆舍利子。這個法師對她說,只要好好供養這些舍利子,這些舍利子會長大,還會生出新的舍利子。謝冰瑩原不以為然,但為了表示尊敬,她特地到銀器店訂製了一尊三層的小舍利塔來安放舍利子。三個月之後,她發現銀塔裡的舍利子生出了好些舍利子,驚訝之餘,她讓女兒和房東來瞧,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房東向她要走了四顆舍利子回去供養,不久後又生出六顆舍利子。

舍利子這種現象令人難以置信。舍利子又叫「堅固子」,有多堅硬。據史書記載,三國時代吳國孫權,曾經命人用銅錘砸舍利子,而舍利子絲毫未損,而銅錘凹陷了。若干年前,南京一個年輕僧人也效仿孫權,用鐵錘砸舍利子,舍利子無恙。央視曾經播放過介紹舍利的專題片,卻也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說出個所以然。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研究舍利子,舍利子這種神奇的現象,是否質量互換的原因?早些年,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賴明亮教授,在第五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上,大膽地做了一個假設。他用愛因斯坦相對論原理,推論舍利子質量與能量也許能夠互換,如同相對論中的e=mc2公式,少數的質量能夠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如原子彈。他的意思是,舍利子雖然是物質,但很可能是一種修行的戒定慧能量轉換的結果。他用逆思維的方式進行假設。

另外,也有人提出一個有趣的話題:佛陀舍利舍有佛陀的基因嗎?如果有,用佛陀的舍利複製一個分身出來,這將是佛門何等的盛事啊!再說,以佛陀的基因為範本,這樣可以普渡眾生,讓凡亦具有慈悲智慧之性,這多好!佛陀當年有意留下舍利,是否就有這方面的考慮呢?

但是,科學家們的回答是「不能」。

相關焦點

  • 隆蓮法師舍利及舍利花(圖)
    有關舍利的種類,有數說。(1)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遺體,後者指火葬的遺骨。此說出自《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或謂將遺骨全部納於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反之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一稱分身舍利)。(2)身骨(生身)舍利與法頌(法身)舍利二種。《浴佛功德經》以佛之遺骨為身骨舍利,稱佛所遺之教法為法頌舍利。
  • 【佛指舍利傳奇】法門寺佛指舍利靈異之謎
    法門寺文化景區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更被譽為千年一次的殊勝因緣、萬眾矚目的佛門大典,是輻射世界的文化傳播事件……  釋祖佛舍利千古之謎法門寺、法門寶塔和法門寺院,大唐王朝皇家寶物、失傳千年之久的唐密文化,甚至新建的法門寺文化景區、合十舍利塔,無不眾星捧月簇擁著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
  • 真柏(舍利的形成製作)
    樹幹表皮呈紫紅色,脫落表層因乾燥不易附著,表面光滑無氣根,大多為乾冷地區、或坡度極陡的山坡培養,坡度太高不易聚水和長年的強風吹襲,成長速度緩慢,形成層也比較薄,是真柏盆栽能續養多年、不易腐爛的樹材。    多條以上的水線,應注意水線最後的相連接點,不管水線在幹身何處,各自盤轉,到樹冠部份必須連接起來,因不連結會造成一棵舍利身上有兩棵以上、或多棵以上的樹,各別的水線供給各別的枝,造成同一棵樹有不同的葉子和強弱不均的情況。
  • 【解讀】發現釋迦牟尼的舍利
    由此可以對譯文稍作修改:此為釋迦族佛陀世尊之舍利的安放處(nidhāna),(供奉者為)「有美譽的」(須詰提)釋迦族兄弟,攜其姐妹、兒子和妻子。這樣一來,這段聲明的含義就變了,由「這隻舍利容器屬於釋迦族人」變為「整座舍利塔是由釋迦族人放入舍利」。後文將會說明,比普羅瓦佛塔中的眾多舍利壇很可能是在危機之時被匯集一處,而釋迦族人在這一事件中很可能起了主導作用。
  • 法門寺佛指舍利的文化特性
    據唐代《破邪記》《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法苑珠琳》等佛教史籍記載,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留下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及8.4萬顆真身舍利。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舍利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其中,在中國有19處,寶雞法門寺為第5處,供奉的正是傳入中國的佛指舍利。
  • 泰國龍宮舍利念珠
    出世於泰國南部華興府與緬甸海岸交界山區、的千百峰山、傳說有印度高僧率領五百比丘僧眾、渡海傳教、登岸後見此山峰重疊、霧氣飄渺、有如人間仙境、登山過程中,見一山洞洞中奇景尤如傳說中之龍宮亮麗、高僧擇地就此定下修行!
  • 村民修路挖出2000多顆舍利,不可思議竟是佛骨生出來的,揭秘舍利如何增生.
    舍利是梵語?arīra的音譯,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 佛頂骨舍利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菩薩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燻修。 中國響堂山神都寺,定慧寺住持佛光禪師,由歷代祖師傳承佛骨舍利,一直在不斷的增生無數的小舍利。
  • 【考古發現】法門寺驚現獨一無二的佛指舍利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唐朝時佛教高度繁榮,法門寺在這一時期成為皇家寺院,迎送佛指舍利的活動也達到了高潮。明清時期,法門寺開始走向了衰落。1981年的一場暴風雨更是將飽經滄桑的法門寺佛塔摧垮,隨著考古人員的重修工程的展開,埋藏於佛塔內的地宮重見天日,而關於史籍?中記載的地宮內埋有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和供佛的無數珍寶,是否將隨著考古挖掘的深入而得到證實呢?
  • 南京又一佛教聖地,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珍藏獨一無二骨舍利
    這裡有很多千年古鎮,除了古鎮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旅遊景點,我們今天介紹的是南京的一處佛教聖地,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珍藏世界唯一骨舍利。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在我國所有城市中都很好。同時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城市,也是我國的四大古都之一,被稱為「六朝古都」,南京也是佛教文化發達的地方。佛教文化在這裡像非常有名的孔廟一樣有了很大的發展。而我們今天介紹的是牛首山。
  • 南京棲霞寺「感應舍利」有何「感應」之處?
    康僧會又道:佛舍利堅實無比,無物可摧。孫權聞言,就下令將舍利放在鐵砧之上,讓力士手持鐵錘用力敲擊,結果砧錘都打出了凹槽,而舍利完好無損。孫權大為嘆服,隨即為康僧會大師建寺造塔,供奉感應舍利,因為這是江南最早的佛寺,故名建初寺,塔名阿育王塔,就是後來大報恩寺的前身,而江南佛教也因此逐漸興盛起來。
  • 靈光寺佛牙舍利對公眾免費開放
    佛陀示現涅槃,留下舍利,見舍利即見佛。我們敬仰瞻拜的是舍利所蘊含的精神——佛陀的智慧與慈悲。他將引領我們走出生命的自私和狹隘,從低級走向高級。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留有佛牙舍利,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兩枚,一枚現在斯裡蘭卡佛牙寺供奉,被稱為「錫蘭佛牙」;一枚現在北京靈光寺佛牙塔供奉,被稱為「法獻佛牙」。
  • 五明佛學院,神奇的天降舍利!
    他們告訴我,這個叫天降舍利。我就依文字而解,認為天降舍利是天上降下來的。既然是天上降下來的,那就應該像下雨一樣,不單經堂裡能降到舍利子,房頂上,大路上,甚至連衛生間裡也會降到舍利子吧。  但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的時候只在經堂裡可以找到,在經堂的周圍可以找到,在大家朝聖大拜的地方可以找到。我看到他們在找,一找一顆,一找一顆,我也心動了,我也伏下身來認真地找。
  • 河北寺廟有一高僧舍利,歷經千年屍身不腐,用X光掃描後仍無答案
    02想必大多數人都在電視上看見過,或是說在一些關於佛教的古籍史書中看見過,一些佛教高僧在圓寂之後,其肉身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傳說鑑真和尚就是肉身千年不腐。令人驚喜的是,河北一座寺廟也供有一具佛教高僧的肉身舍利,同樣是歷經千年屍身不腐,對此現象專業人員用X光掃描後仍無答案。
  • 《廣州日報》罕見高僧坐化後肉身不壞,法體不斷生出舍利!
    仁波切圓寂之後,果然出現了很多殊勝的現象。(如出現舍利子、肉身不壞,種種妙兆等等殊勝不可思議現象)在這裡,我們僅僅從出現舍利子的角度來加以論述。 1988年,仁波切第一次出現的舍利,是從掉落的牙齒上生出的。仁波切在《吽部》中是這樣寫道的:「我的門牙掉了,我將牙包在一塊小布裡,扔進了旁邊的抽屜裡。一天晚上,文青松秋多傑在一個覺受的夢中,見到了那隆祖師。
  • 傳說中的舍利子是高僧留下的聖物,普通人能產生舍利嗎?
    舍利,梵語中意為「屍骨」,指死者火化後的殘餘骨燼。通常指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固體物,如佛發、佛牙、佛指舍利等。佛教經典中把舍利分為兩類:一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說的佛教經典;二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後留下的固體物。
  • 浮屠還叫塔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子的,告訴你佛祖舍利怎麼來中國的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他的舍利共八萬四千(數量詞)被阿闍世王所珍藏。後來,古印度阿育王建立了孔雀王朝。由於阿育王十分篤信佛教,並前往王舍城,取出了當年阿闍世王所藏八萬四千釋迦牟尼佛舍利,造八萬四千琉璃寶篋盛之,並造八萬四千寶函盛佛祖舍利傳於世界各地。以此同時,還築起了八萬四千座寶塔(八萬四千是數量詞),來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
  • 法門寺佛指舍利為何絕少有人看到,答案在這裡
    地宮裡共找到4枚舍利,其中2枚是用白玉防治的指骨,1枚是某位高僧的指骨舍利,這三枚都屬於「影骨」,是為了以假亂真,保護真正的佛指舍利。專家最新研究表明,這兩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應舍利,體現著佛教中國化過程中靈骨、影骨和感應舍利「三位一體」的佛舍利體系的新特點。
  • 色達五明佛學院,神奇的天降舍利!
    他們告訴我,這個叫天降舍利。我就依文字而解,認為天降舍利是天上降下來的。既然是天上降下來的,那就應該像下雨一樣,不單經堂裡能降到舍利子,房頂上,大路上,甚至連衛生間裡也會降到舍利子吧。  但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的時候只在經堂裡可以找到,在經堂的周圍可以找到,在大家朝聖大拜的地方可以找到。我看到他們在找,一找一顆,一找一顆,我也心動了,我也伏下身來認真地找。
  • 魏晉至宋元時期舍利塔基中出土的玻璃器
    魏晉至宋元各朝代的舍利塔基中均有玻璃器出土,有明確資料的已達40餘座,在出土的中國古代玻璃器中佔相當大的一部分。考古發現紀年最早的舍利塔基是河北定縣北魏塔基,也是最早出土玻璃器的舍利塔基,為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五年(481年)發願修建。塔基為夯土築成,石函直接埋在夯土中。
  •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聞名中外
    殿內正中粱上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書,橫匾「光明莊嚴」掛於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龕,塔下列利賓及阿育王像,石塔後面供置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4米。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