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吳昌碩與任伯年翁同龢吳大澂等的書畫酬答

2021-01-09 澎湃新聞
《吳昌碩與他的「朋友圈」》於8月16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正式向公眾開放。展覽匯聚了浙江省博物館及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湖州市博物館、安吉吳昌碩紀念館、蘇州博物館、常熟博物館及吳昌碩家屬親友所藏百餘件(組)展品,通過他與二十餘位師長、友朋之間的書畫酬答、詩文題跋和往來信札等,集中呈現彼此間的的交集與互動,藉此為管窺吳昌碩其人其藝以及晚清至民國這一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社會、藝術思潮的傳承與新變提供另一種視角。

吳昌碩,1844年9月12日出生於浙江湖州安吉縣,1927年11月29日逝世於上海北山西路吉慶裡。從苦於生計的鄉村秀才、一官如蝨的「酸寒尉」,到領銜海上的藝壇耆宿,其一生歷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而至民國,遊學、遊宦、遊藝的足跡輾轉湖州、杭州、嘉興、蘇州、上海等地,更曾遠赴京津、北上山海關。

吳昌碩

據浙江博物館提供的資料,吳昌碩中年時作有《懷人詩》、《十二友詩》記其青壯年時代的好友知己,又回憶生平交遊,列文二十餘篇,記與己有金石交誼者,結集為《石交錄》,自謂在黯淡仕途的「風塵奔走」中,「德業不加進,每思之未當不悔。獨幸所遇賢豪長者,往往契合,非伏處巖穴所能庶幾,此則差足自慰矣」,從中頗可體會師友之誼在其人生閱歷中的意義和對其藝術成長、成熟所產生的影響。及至晚年,吳昌碩更以開放的心態活躍於各種詩會、印社、書畫團體,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逐步拓展自己的藝術影響力,確立起藝苑領袖的地位。

作為集詩、書、畫、印「四藝」於一身,承前啟後的藝壇巨匠,吳昌碩所親歷的,恰亦是一個於動蕩中眾星雲集,大師輩出的時代。在他的友朋中,有著諸多聲名顯赫的積學大儒、高官大吏、收藏世家和工商巨子,也多狷介清寒的畸人墨客、在時代的潮流中安身立命並尋求突破的職業畫人。本次展覽匯聚了浙江省博物館及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湖州市博物館、安吉吳昌碩紀念館、蘇州博物館、常熟博物館及吳昌碩家屬親友所藏百餘件(組)展品,以吳昌碩的生平遊蹤和藝術發展脈絡為線索,通過他與二十餘位師長、友朋之間的書畫酬答、詩文題跋和往來信札等,集中呈現彼此間的的交集與互動,藉此為管窺吳昌碩其人其藝以及晚清至民國這一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社會、藝術思潮的傳承與新變提供另一種視角。

吳谷祥為吳昌碩作《樹石秋林寄興圖卷》  1882年  私人收藏

吳谷祥(1848-1903),字秋農,嘉興人。山水遠宗文、沈,近法戴熙,亦擅花卉、仕女。同治年間即於上海鬻畫,亦是蘇州怡園畫社的重要成員。

吳雲致吳昌碩信札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雲(1811-1883),字少甫,號平齋,晚號退樓,湖州人,官至蘇州知府。工書、印,精鑑好古,收藏富且精。因藏有各種舊拓《蘭亭序》二百多本,故名其室為「二百蘭亭齋」,又先後收得阮元及蘇州曹氏所藏齊侯壘兩件,因顏其居曰「兩壘軒」。吳雲還以收藏古璽印著稱,所蓄先秦兩漢以來官私印多得自東南故家,僅從張廷濟後人手中就購得四百鈕,為一大宗。

吳昌碩於1872年初遊蘇州時造訪了這位鄉前輩,1880年更曾坐館吳雲府中,得與吳雲時相過從並綜觀其收藏。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有一組吳雲寫給吳昌碩的信札,其中一頁署「甲戌秋七月三日」(1874),由信文可知早在此年前,吳昌碩已為吳雲刻有「聽楓山館」等多方印,是時,吳雲又請其為刻「師酉二敦之齋」兩方及「平齋晚號退樓」、「第一江山作郡來」印。 另多通信札,內容亦為囑託刻印,吳雲在印作完成前後提出了細緻的意見與點評,又以自己輯錄的《兩壘軒彝器圖釋》相贈。信中種種,頗能體現吳雲的古文字與印學思想,以及令吳昌碩一生銘感的知遇之恩。

楊峴致吳昌碩信札  浙江省博物館藏

楊峴(1819-1896),字見山,又字季仇,號庸齋、藐翁、遲鴻軒主等,湖州人。鹹豐五年舉人,應會試不中,遂以幕僚身份輾轉各地,曾入曾國藩幕,後官常州、松江知府,晚年被劾罷職後寓居蘇州,讀書著述,以賣字為生。

1882年,吳昌碩以捐納在蘇州謀得一小吏之職,舉家定居蘇州,得與楊峴比鄰,幾次欲拜這位同鄉前輩為師,楊峴卻回信以為師生之稱未免落俗,提議不妨以兄弟相稱,「師生尊而不親,弟兄則尤親矣」。

作為隸書名家,楊峴熟稔漢碑,而其書用筆明快爽利,墨色亦多變化,在以沉厚為尚的風氣中極具個性特色,卻也往往被詬病為偏離古意。但楊峴顯然並不以為意,就在二人以兄弟定交的信函中,楊峴便以讀書作文為例,勸勉吳昌碩「不必過事高古,惟古書不可不讀,使知宇宙間原有高古文字」,這種以古為用的藝術觀,與吳昌碩後來「古人為賓我為主」的思想可謂一脈相承。

吳昌碩舊藏 漢三老碑初拓本並楊峴、徐康、方濬益題跋軸 私人收藏

東漢三老忌日碑有「浙東第一石」之稱,鹹豐二年(1852)出土,初為餘姚名士周世熊(清泉)所有,由傳拓高手僧六舟拓數十紙,此為其中一紙。

楊峴、方濬益題跋均作於1883年。

此碑原石後為丹徒陳氏所有,1921年,有日商欲以重金購之運往國外,時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吳昌碩倡印社同仁書畫義賣,籌得重金將之贖回,並於印社築石室保存。

任伯年為吳昌碩作蕉蔭納涼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任伯年(1840-1895),名頤,號小樓,浙江蕭山人。早年隨族中長輩任熊、任薰習畫,並曾於土山灣畫館學習素描、水彩。其作題材廣泛,而以花鳥、人物成就最高。

吳昌碩與任伯年相識於1883年,任伯年從吳昌碩尚顯稚嫩的畫作中看到長年書法、篆刻磨練的筆墨功力,對他青眼有加。二人雖未定下師生名分,卻從此成為至交。

任任伯年曾為吳昌碩作過多幅肖像,包括1883年《蕪青亭長像》,1886《飢看天圖》年、1887年《棕陰納涼圖》、1888年《酸寒尉圖》。《蕉蔭納涼圖》畫上未署紀年,吳昌碩之孫吳長鄴在年譜中將其列為1888年繪,另有一說謂此作於1892年。

吳昌碩對此畫極珍愛,任伯年去世後,他常睹畫思人。1904年,他在畫上寫下了一首長詩,詩中感慨了自己並不順遂的人生,並以雨打芭蕉的意境,傳達了對故人的思念。此作曾被竊,令吳昌碩痛惜不已,1907年,它被吳昌碩的好友,詞人鄭文焯在上海發現,得以物歸其主。鄭氏題跋對畫作的失而復得作了說明。

翁同龢鬥牛圖卷 常熟博物館藏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別署瓶廬居士,常熟人,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吳昌碩曾於1894年赴北京,經友人引薦拜訪翁氏,並以印章書畫相贈。兩人的另一次交集,則是在四年後的1898年,吳昌碩赴常熟再次往謁戊戌變法失敗後被革職返鄉的翁同龢,卻未得相遇。雖僅一面之緣,但卻借吳昌碩的常熟摯友沈石友等人,留下了多次詩文往還。

此作後有吳昌碩及其另兩位好友俞鍾鑾、沈石友題跋,以鬥牛諷喻時事。

吳昌碩 燈梅圖軸 1891年 私人收藏

這件作品是吳昌碩1891年所繪, 吳大澂在1892年作了篆書題跋。

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蘇州人。歷官陝甘學政,左副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吳大澂對先秦金石文字有開拓性的研究,擅篆書,有《說文古籀補》、《愙齋詩文集》。

1889年,吳大澂與顧麟士等人發起成立怡園畫社,並任社長,其主要成員包括顧沄、顧潞、金心蘭、倪田、陸恢、吳谷祥等人,中年時期與畫社成員的交流切磋,對吳昌碩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吳大澂題跋謂:君畫如我篆,象形會意殊草草。我篆類君畫,落花滿地隨風掃。兩人相對一燈青,筆酣墨舞同懷抱。此中真趣勿為外人道。並在詩後鈐蓋了吳昌碩為其所刻的兩方印「白雲山樵」、「愙齋詩書畫記」字裡行間,頗有將吳昌碩引為知己之意。

任伯年墨竹、王震補繪吳昌碩小像軸 私人收藏

1911年夏,68歲的吳昌碩賃屋吳淞,正式開始了職業書畫家的生涯。他於1912年起定居上海,1913年,又在王震的盛邀下搬入北山西路吉慶裡923號。在成就藝術巔峰的晚年歲月,他與王震成為了情同父子的忘年至交。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白龍山人,湖州人。實業家、社會活動家。曾任日清汽船會社買辦,華商電器公司董事、上海總商會主席等,加入同盟會參與了辛亥革命上海起義,並資助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

王震早年曾隨任伯年學畫,有紮實的筆墨功底,二次革命失敗後,從國民黨上海分部部長任上急流勇退,於書畫一途銳意進取。在吳昌碩尚未於海上書畫市場打開局面時,他以大量的書畫訂購給予了吳昌碩最有力的經濟支持,並以自身在商界、政界的地位,而成為吳昌碩藝術盛名遠播的重要推手。

1914年,任伯年之女任霞檢父親遺作墨竹,由王震於其上補繪吳昌碩小像。吳昌碩於畫上題跋謂「畫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為餘畫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予友也,先生(任伯年)在師友之間也,道所在而緣亦隨之」。這段題跋,加之王震自題中「回首師門」之語,成為了後來研究者關於任、吳、王三人亦師藝友關係的最好說明。

諸聞韻、潘天壽為吳昌碩作八十壽像軸  1923年浙江省博物館藏

諸文韻 (1894-1940),原名文蘊,號汶隱,別號天目山民,安吉人。曾任上海美專教授、新華藝專國畫系主任等職。於1919年首次拜訪吳昌碩,開始追隨其學藝,並於1923年將自己在上海美專的同事,日後成為一代藝術大師的潘天壽 (1897-1971,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寧海人)引見給吳昌碩。

晚年的吳昌碩,雖然並不篤信佛教,但每天晨起,都要對著一尊彌勒像燃香靜坐,藉以構思,並平靜心靈,也許正是這種習慣,促使他的兩個弟子在這件肖像中把他描繪成禪宗祖師達摩的形象應是由諸聞韻繪吳昌碩面部肖像,再由潘天壽添畫披著袈裟的身體和蒲團。

這種二人合作,並參用中西,結合寫實與寫意的肖像畫法,在晚清到民國期間並不少見。但像這件作品中過於大膽的強烈對比卻是鮮見的,吳昌碩欣然接受了這件生日禮物,並在畫上題寫了一首小詩,由此或可見出這位耄耋老者所懷有的一種開放的心態,這件肖像也像當時上海文藝的一個縮影,新與舊,中與西,在尚未成熟的變革與融匯中,也孕育著多樣的可能性。

王震 缶廬講藝圖軸 1932年 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藏

吳昌碩去世五年後,其子東邁遵遺命將他安葬於超山宋梅亭畔,吳昌碩眾門生請吳昌碩晚年的摯交王震作此圖,並勒石墓側以志紀念,沙孟海作有碑記。

圖上所繪五人,分別是吳昌碩與他四個早逝的弟子:次子吳涵、陳師曾、李苦李和劉玉庵。 

展覽名稱:《吳昌碩與他的「朋友圈」》

展覽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分館

展覽時間:8月16日——10月7日

(感謝浙江省博物館及策展人張毅清提供圖文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翁同龢
    翁同龢《行書遺屣軒立軸》 他自幼受家庭薰陶。喜書法,由研習錢南園、董其昌的書法上溯至米芾、顏真卿,所作書法淳厚寬博。晚年沉浸漢隸,《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翁同龢《楷書守獨辭高八言聯》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
  • 【人物】民國大家之吳昌碩: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一生歷經清代五朝而至民國,吳昌碩可能是當時朋友圈裡留影最多的「模特」
    8月16日,「吳昌碩與他的『朋友圈』」展覽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幕,與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的「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形成接棒之勢。不同於後者著眼於花卉主題,浙博將眼光投向了吳昌碩的「朋友圈」,通過書法、繪畫、印章、書札等,展示他與師友、晚輩之間的藝事探索與交往。
  • 書畫講壇|石鼓入畫第一人,知道這些就離看懂吳昌碩書畫進了一步
    談到石鼓文,就不得不提吳昌碩先生,說起吳昌碩,也會不由自主想到石鼓文。吳昌碩,晚清民國時候著名的藝術大師,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的「石鼓文」名譽整個文壇,吳先生長年累月的練習石鼓文,到晚年時候,其線條流暢,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將書法繪畫和篆刻藝術靈活結合在一起,在藝術領域上,吳昌碩先生是大師,有「石鼓篆書第一人」的美譽。
  • |《篤齋藏吳大澂手跡四種》
    吳大澂出任外官多年,宦轍幾遍天下,其才幹得到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翁同龢等朝廷重臣的賞識。從此至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出任陝甘學政之前,吳大澂寓居京師二載有餘,此為潘、吳二人往來最密切的時期。就連皇上的差事也常常委於吳大澂。
  • 吳昌碩先生書畫藝術欣賞
    自創社以來,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之宗旨,深入開展金石篆刻藝術探索和書畫藝術創作,成果豐碩,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西泠印社精英雲集,人才輩出,其中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等7位社長是典型的國學大師,他們潛心於書畫藝術創作和研究,碩果纍纍,桃李滿天下,為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翁同龢的覺醒
    身為晚清兩朝帝師的翁同龢,由守舊的清流士大夫與時更化為力倡變法的維新派首腦,折射出近代中國知識精英走過的崎嶇而痛苦的思想嬗變之路。那麼翁同龢是怎樣覺醒的呢?  我以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轉變。  變法圖強的西學新書開闊了視野,此其一。翁同龢對傳統儒學爛熟於心,而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使他較早接觸到近代一些變法圖強的進步新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
  • 篤齋藏吳大澂手跡四種丨39通書札,呈現三十年間書風變化的軌跡
    自明成化年間吳敏學遷蘇定居,入清以後,吳氏門庭漸盛,至光緒中吳大澂、吳大根兄弟重修族譜時,族人中進士者凡六人,除明代的吳敏學外,清代五人中吳士玉兄弟、父子佔三人,最後兩位即吳大澂及其胞弟大衡。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一日,吳大澂出生於蘇州城內雙林巷老宅。他天性聰穎,六歲入塾,十二歲讀畢五經。1851年(鹹豐元年)十七歲時入泮,1868年(同治七年)三十四歲時中進士,以後的仕途之路頗為順利。
  • 翁同龢其人
    同治駕崩,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教授光緒讀書。兩朝帝師,翁同龢享此殊榮。翁同龢中狀元後,曾暫代刑部右侍郎。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就是經翁同龢之手查明真相,得以平反的。在學習上,他是光緒的師傅;在生活上,是監護人;在政治上,又是最受寵信的大臣。他歷任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兩度入軍機,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會典館正總裁、國史館副總裁等。
  • 石鼓文與大寫意 ——吳昌碩的書畫世界
    石鼓文雖然出土千餘年,歷代詩人詠嘆不絕,但直到近代,在吳昌碩的研習與提倡下,才真正受到書家的青睞與推崇。可以說,先是石鼓文成就了吳昌碩,而後又是吳昌碩成就了石鼓文。蘇東坡在《石鼓歌》中問:「獨立千載誰與友?」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吳昌碩。中國歷來便有「書畫同源」之說,行筆和用墨是中國書畫的共同特色,元代趙孟頫、明代徐渭、清代石濤等人,皆探索並試驗以書入畫,書法化為畫法。
  • 102歲翁萬戈辭世:翁同龢五世孫,去年曾捐古畫給上博
    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所以也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他於去年曾將所藏明代《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兩件繪畫珍品捐贈上海博物館,2018年7月28日,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向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183件文物,為該博物館接受的史上數量最大的一批中國古代文物。
  • 任伯年的日常流水,還原藝術大師的真實面貌!
    吳昌碩經高邕之等的介紹,與任伯年結識,後成為朋友,兩人情同手足,畢竟任伯年比吳昌碩只大四歲。任伯年曾對初學繪事的吳昌碩說:子工書,不妨以篆籀寫花,草書作幹,變化貫通,不難其奧訣也。這既是一個時代積澱下來的藝術風氣,更是中國藝術史上崇尚金石的傳統所致。果然,吳昌碩不負所望,如他自述,「我生平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 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翁同龢雖是帝師,但他卻並不是清流的領袖人物,主要力量是張之洞、張佩綸和陳寶琛這幾位是主力。翁同龢與李鴻章二人不和是眾人皆知的事實,緣由據說是因為李鴻章曾經懲罰了翁的親屬而結怨,所以,當翁同龢為戶部尚書時,處處給李鴻章為難,不給他經費,以至於電視劇中,借北洋水師管帶林永升之口說,他們已多年未添置一炮一艦。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所做作為該如何評價?「剛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設話說,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時期典型的名門望族,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就曾是鹹豐和同治的老師,翁同龢也沒有給父親丟臉,鹹豐6年考中了狀元。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 一代宗師吳昌碩年表
    1883年 四十歲正月,因高邕之介紹,與任伯年訂交,任為吳作《蕪青亭長像》。結交大收藏家潘鄭庵。返上海,與虛谷、任阜長等締交。1884年 四十一歲楊峴為題《削觚廬印存》(四卷)詩跋。九月,在蘇州遇老友高邕之,別已十二年。1885年 四十二歲作《懷人詩》十七首。遊鄧尉、嘉定等地。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 多次向重要博物館捐贈重要...
    翁萬戈是清代政治家、大書法家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收集奠定,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並與中國近代史相映照。翁萬戈在2歲的時候,就接收了這筆巨額家藏。 延續和守望家族收藏,翁萬戈曾說,他是「守藏家」,不是收藏家。
  • 吳昌碩十二開花卉清供冊,簡約清雅,悅目賞心!
    清 吳昌碩 花卉清供冊 41.5×43cm×12 1905年作 吳昌碩(1844 —1927),原名俊,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是一位開創了一代藝術風氣的大師,他的藝術對於中國近現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安徽秦漢閣拍賣精品賞析—吳昌碩花卉立軸
    吳昌碩花卉立軸117x60cm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後海派」代表,杭州西嶺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法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