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教一下編輯,史迪威計劃刺殺蔣介石,而且是得到了羅斯福的秘密指示,這件事情是真的嗎?
史迪威後人,是堅決否認此事的。
其外孫伊斯特布魯克(John.E.Easterbrook),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面對這個問題,曾如此說道:
「他是一個正直的軍人,不是一個政客,是不可能做出刺殺這種事情的。有可能羅斯福只是腦子裡過了那麼一下,只是那麼一想一說,但是作為軍人和下級,史迪威必須認真對待統帥的任何一個想法。」
言下之意,史迪威未曾有過刺殺蔣介石的密謀,至多是羅斯福「那麼一想一說」,史迪威「認真對待」了羅斯福的想法。
基於當事人的利益和立場,這種否認,其實沒有多少參考價值。
圖:史迪威外孫伊斯特布魯克(右一)
先來看「羅斯福命史迪威幹掉蔣介石」之說的由來。
按照楊天石的說法,大陸最早談及史迪威刺殺蔣介石陰謀的中文書籍,是臺灣學者梁敬錞所著《史迪威事件》(商務印書館,1973年)。
書中說:
「據(史)迪威助手多恩(Frank Dorn)上校述稱,(史)迪威自開羅會議歸過昆明,曾召密語,謂伊曾奉上官口頭密令,欲以暗殺手段謀害蔣委員長,命其於一周內擬具暗殺方案數種密呈候擇……呈經(史)迪威選擇墮機一種……其後令終不至,案遂擱置。」
對於多恩口中的「上官」,梁敬錞認為其身份「耐人尋味」:
「(史)迪威謀害長官未遂之罪,固堪發指,然伊究奉何人命令而竟出此,則尤耐人尋味也。」
圖:1972年大陸出版的梁敬錞《史迪威事件》
對於「刺蔣」一事的傳播起了更大作用的,是美國人麥可·沙勒所寫的《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一書(商務印書館,1982年)。
該書稱,羅斯福指示史迪威,「你如果無法與蔣相處,又不能把他撤換,那就一勞永逸地把他幹掉算了。你明白我指的是什麼,選派一個對你言聽計從的人去執行吧。」作者還引用史迪威部將多恩的回憶,說「總統一直沒有最後授權史迪威去實行這項暗殺」。在作者看來,「假如史迪威和多恩都是說的實話,那麼這個應急計劃本身足以說明,白宮不再把中國和蔣介石看作休戚與共的了。」①
後來的很多通俗歷史讀物,將羅斯福、史迪威策劃刺殺蔣介石一事寫得繪聲繪色,其實都是由這兩本書的敘述發揮而來。
圖:1982年出版的《美國十字軍在中國》中文版
那麼,實情究竟如何呢?且看史迪威日記與多恩回憶錄的相關原文。
史迪威記錄下了自己在開羅和羅斯福等人會面時的對話。
當時,羅斯福問史迪威:「你以為蔣能維持多長時間?」史迪威回答:「局勢很嚴重,日本人再來一次5月份的那種進攻就會把他推翻。」羅斯福說:「好吧,那麼我們就該找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繼續幹下去。」史迪威說:「他們也許正在找我們。」羅斯福附和他說:「是的,他們會來找我們的。」②
依據這段記載,羅斯福並沒有主動除掉蔣介石的意思,他很擔心蔣介石被推翻,導致中國崩潰無法繼續抗日,「找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繼續幹下去」的前提是日本人的進攻推翻了重慶國民政府。
多恩的回憶錄《和史迪威一起走出緬甸》,是關於「刺蔣」一事最重要的信源。
多恩說,1943年12月,史迪威從開羅回到昆明後,告訴他:「我被命令準備一份暗殺蔣介石的計劃」「這不是我的主意,它來自最高」。對於多恩設計並命名為「藍鯨行動」的墜機方案——在蔣介石的座機飛越駝峰時製造事故——史迪威表示同意,但又說:「我已經告訴過你,我必須等待來自高層的命令」,隨後再無下文。③
對於史迪威提及的所謂「最高」及「高層」,楊天石、齊錫生等學者均認為是暗指美國總統羅斯福。多恩當年也是如此理解的。
圖:1936年,史迪威在北京
研究「史迪威刺蔣」問題的學者,對多恩回憶的真實性有過頗多討論。
寧志一認為多恩的回憶不真實。他猜測:
「多恩作為一個級別較低的美國軍人,回憶羅斯福有如此重大的決策,只是想搞點轟動效應,增加回憶錄的賣點而已。」
其實,多恩是史迪威的重要助手,時任中緬印戰區美籍副參謀長,軍銜為準將,不能說他是「級別較低的美國軍人」。
袁成亮也認為「刺蔣」計劃是出自多恩編造,但他猜不出多恩這麼做的理由。他在文章中如此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蔣介石退守臺灣後,多恩出任美國駐臺灣首席軍事顧問,與蔣介石父子共事十餘載,多恩為何編造這個故事令人回味。」④
其實,多恩未曾在臺灣任職,蔣介石對他極為厭惡。魏德邁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免去了多恩所任職務。蔣在日記中如此評價此事:
「此人為史迪威軍下第一驕橫侮華之人,美竟撤去,則援華之誠意又進一步矣。」
相對上述意見,楊天石的推斷應該是最為合理的:
「多恩是史迪威的部屬,他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編造關於他的老長官的謠言,其有關回憶應是真實的。」⑤
與史迪威一樣,多恩蔑視中國的戰時領袖和抗日將領,他被史迪威從上尉一路提拔為準將,不可能在一本旨在稱讚史迪威的書中,說對老長官聲譽不利的話。多恩會記下「刺蔣」一事,是因為他相信史迪威確實接到了來自「高層」的命令。
在多恩回憶錄的真實性問題上,齊錫生的態度也相當謹慎。因未能在羅斯福、史迪威等人的檔案中找到佐證,他做出了如下多種可能性猜想:
「1、多恩無中生有,虛構故事;2、史迪威膽大妄為,欺矇上級,自作主張;3、史迪威與羅斯福均為同謀,但是不在文字上留下任何痕跡;4、有關的歷史資料確實存在,但是美國政府檔案審查人員扣留一切有關文件至今。」⑥
在這四種可能性中,齊錫生認為第二種的發生概率較大。
圖:史迪威為蔣介石授勳
其實,史迪威密謀「刺蔣」,非止見於多恩的回憶錄。早在開羅會議之前,他已有過相關策劃。
據原美國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前身)官員艾夫勒回憶,1943年8月~10月間,他曾被史迪威召到印度德裡。史迪威對艾夫勒說,「如果美國想要按照邏輯順序有條不紊地推進戰爭,那麼久必須除掉蔣介石」。艾夫勒表示「能找到除掉蔣介石的辦法」。史迪威又提醒他,「整個暗殺事件不能使人懷疑到艾夫勒本人及他的隨從的頭上來」。艾夫勒後來設計了狙擊手暗殺、投毒等方案。至1944年,艾夫勒在緬甸告訴史迪威,他有新的辦法除掉蔣介石,史迪威的回答是「他對此已另有想法,並且決定,在目前反對這樣做。」⑦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如楊天石所言,史迪威給艾夫勒布置任務時,沒有說命令來自某位「大人物」或更高層的領導,「刺蔣」當是史迪威的個人主張。此次「刺蔣」謀劃,很可能是1943年10月史迪威在重慶聽說蔣介石要將其解職的傳聞後,做出的預防性或報復性舉措。⑧
至於1944年「另有想法」,則可能與史迪威在馬歇爾、羅斯福的支持下,即將從蔣介石手中取得全部中國軍隊指揮權有關——史迪威當時一度認為自己的成功率極大(所以無需再刺殺蔣),儘管在最終時刻被蔣驅逐,功虧一簣。
既然不能否認多恩回憶錄的真實性,剩下的問題就是:羅斯福究竟有沒有給史迪威下過「刺蔣」命令?
目前,多數研究者對此表示否定。理由大致有如下幾點:
(1)開羅會議期間,通過互動,羅斯福對蔣介石頗有好感,曾對兒子小羅斯福說:「目前在中國有誰能代替蔣的地位呢?根本就沒有其他的領袖。蔣氏夫婦固然有很多短處,可是我們卻不得不依靠他們。」
(2)羅斯福很看重中國在戰爭中的作用,且覺得盟軍沒能如約反攻緬甸,有愧於中國,希望能在貸款等方面補償中國。羅斯福並未懷疑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中的立場與努力。
圖註: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矛盾尖銳,但中印公路修成後,中國還是將其命名為「史迪威公路」,以示紀念
在與史迪威的談話中,羅斯福表達的其實也是以上兩點意思,希望史迪威做好「大使」,維護好中美關係。會談結束後,史迪威對羅斯福充滿怨念:
「這傢伙真是個大笨蛋。我的天哪,他真是可怕,讓我們出來都嘔吐了。光是呆呆地坐在那裡,而卻一事無成。」⑨
如果羅斯福授意或暗示史迪威刺殺蔣介石,他自然不會產生這種怨念。不過,限於資料難以窮盡,目前也還不能百分之百斷言羅斯福從未下達過「刺蔣」命令。但如前所述,這種可能性很小,迄今未曾得到任何史料的支持。
而可以肯定的是:作為史迪威的下屬與崇拜者,多恩在回憶錄中對史迪威滿懷感激之心,他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捏造材料、陷害史迪威;史迪威痛恨蔣介石,曾密謀將其刺殺,這是歷史事實。
注釋
①寧志一:《羅斯福曾下令暗殺史迪威?》,《百年潮》2003年第8期。
②史迪威:《史迪威日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第221頁。
③楊天石:《史迪威假傳羅斯福指示 策劃暗殺蔣介石》,《江淮文史》2012年第1期。
④袁成亮:《中美關係史上一件「謎案」的歷史考察——「羅斯福下令史迪威除掉蔣介石之說」辨析》,《安徽史學》2005年第6期。
⑤楊天石:《史迪威假傳羅斯福指示 策劃暗殺蔣介石》,《江淮文史》2012年第1期。
⑥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430頁。
⑦楊天石:《史迪威假傳羅斯福指示 策劃暗殺蔣介石》,《江淮文史》2012年第1期。
⑧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時報文化2010年,第290頁。
⑨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