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非常慘烈的一戰,8000餘守軍在常德城內堅守12個晝夜,打到彈盡糧絕,人員傷亡殆盡,最後僅剩幾十人突圍,常德最終淪陷。不過4天之後,迫於中國援軍壓力,日軍只得退出常德,中國軍隊又收復了常德。這場戰爭當中有個小插曲 ,負責守城的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在未報告上級的情況下,率領殘部突圍求援。引得蔣介石大發雷霆,以其棄城逃跑為名,一度要求將其判處死刑。在常德民眾的以及孫連仲、王纘緒、王耀武等各方請願和求情下,才改判兩年。抗戰以來,國軍敗仗不少,丟成無數,為何此次蔣介石這般龍顏大怒?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一、常德保衛戰經過
1943年秋天,日軍太平洋戰場失利,緬甸戰場中國駐印軍也發起了大反攻。日軍的戰略目標改為迫使國民政府快速投降。而常德素來就是魚米之鄉,號稱中國的烏克蘭,這裡有大量的農產品補給西南大後方抗戰基地。同時常德又是川貴兩省的屏障,這裡駐有相當數量的中國軍隊。日軍攻下常德,即能切斷當時西南大後方在國內的唯一物資補給通道,又能消滅中國有生力量,還能打通京廣運輸通道。因此鄂西會戰之後,日軍便發動了常德會戰。
一條沅江將常德城分為南北兩部,57師背靠沅江,第169團防守城北,第170團防守城西,第171團防守城東。沅江以南有一座德山,是常德南部的制高點,既能扼守南部區域,又能與城內守軍形成抵角之勢。駐守此處的是第100軍63師188團。
1943年11月22日,日軍在常德城外集結完畢,兵分三路切斷了國軍的增援路線,向常德發起總攻。日軍一開始就猛攻德山,德山守軍僅堅持了一晝夜,團長鄧光鋒便放棄陣地撤退。德山失守意味著常德城內聯繫和增援通常被切斷,徹底成了一座孤城。
餘程萬
24日,日軍向常德城發起攻擊。飛機、大炮、坦克輪番轟擊,戰況非常慘烈,城牆被轟成灰燼,日軍一度攻入城內,但是中國守軍英勇抗敵,數次擊退日軍的猛撲。戰地記者發出國軍與日軍開展白刃戰的消息。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報導:「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但是由於日軍在數量和武器上佔有絕對優勢,中國援軍遲遲無法增援,常德淪陷似乎已成必然之勢。
一開始,餘程萬是按照蔣介石的命令死守的。他發了一份《陸軍第57師司令部文告》要求部下:「無論敵人施加多大的壓力,我們的回答只能是血,是死,戰死就是光榮。」但是戰至12月2日晚,57師8000餘人僅剩300餘人,陣地僅剩最後幾棟房屋。餘程萬向孫連仲發了最後一個電文:「彈盡人亡,城已破,友軍觀望不前。大街小巷混戰成一團。職率副師長參謀長死守中央銀行。職餘程萬謹叩。」
12月3日凌晨1時,由於援軍遲遲未到,餘程萬組織召開了一會議決定突圍。根據老兵回憶,會上餘程萬和團長柴意新有爭執:餘程萬本打算自己留守城內,讓團長柴意新突圍求援,但柴意新認為自己級別太低無法指揮援軍,要求餘程萬突圍。最後餘程萬是帶著一百多人突圍出城,剩餘人員留守在城內基本戰死。日軍佔領常德掠奪完物資後,看中國援軍合圍過來,便棄城逃跑了。常德於12月7日被收復。
二、為何要殺餘程萬
12月2日,剛回到到中國的蔣介石立即給餘程萬發了個電報:「欣悉我第五十七師全師官兵保衛常德,奮勇殲敵,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務希嚴督所部與常德城共存亡,以完成此次輝煌之戰績,勿使史達林格勒之戰史獨美於前也。一切糧彈之接濟與物力之增援皆由本委員長負責主持,勿再有所顧慮......以後不必再發乞援之電。」
根據蔣介石後面的記敘,以上電文餘程萬是在當天晚上8點半收到的,距離他開會決定突圍只有5個小時。餘程萬長期從事政務工作,他顯然知道違抗軍令的後果。既然守城是死,逃跑也是死何必要跑呢?況且他當晚發給孫連仲的電報是表態要死守。由此分析,基本可以印證上文提到的倖存老兵的回憶,也基本可以斷定餘程萬突圍的意圖就是出城求援。
事實上蔣介石說的援軍已經到了常德附近,但是由於不清楚常德城內情況,遲遲沒有發起攻擊。12月4日日軍已經基本撤走,才安排一個團絲毫無損地收復了常德。
12月3日,林蔚向他報告戰況時他說:「……以餘之為人素知其膽怯無能,其狀貌短小,不言而知其為非可託以大事者,但此次竟能固守常德……巷戰且三日,而彼乃竟以一念之生置國家軍譽與職責於不顧,豈不可殺?應即宣布其死刑以振綱紀。」
餘程萬抗戰中立功不少,57師也有虎賁之稱。還還沒完全弄清楚狀況之前,就公開說要殺一個有功的師長。當時全城大部分地區都已被佔,該掠奪的物資早就掠奪完了,幾百人困守孤城還有什麼意義,難道非要白白犧牲幾百人的生命,來引起「友邦的敬意」?即便是棄城逃跑,抗戰數年,棄城逃跑的數不勝數,放棄這樣一座空城也罪不至死。讓蔣介石大發雷霆其實與開羅會議有關。
常德會戰期間,蔣介石正在開羅與羅斯福、邱吉爾開會。這時美國人對蔣介石的抗戰態度已經非常不滿了,尤其是史迪威對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和領導能力尤其不滿,他一直要求蔣介石改組國軍,把共產黨武裝納入抗戰力量,統一由他訓練指揮。開羅會議上,羅斯福給了蔣介石很大壓力。
開羅會議之前,美國就準備把中國的地位推到四大國之一。但是美國的戰略一直是重歐洲輕亞洲,因此中國一直處在美援物資供應鏈的最末端,能分配的物資少之又少。此次開羅會議,蔣介石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像羅斯福要援助物資。不論是要成為四大國之一,還是要拿到更多的美援,蔣介石就要證明中國軍隊抗戰的能力和決心。
當時媒體正在報導常德會戰中國軍隊如何之英勇,抵抗如何之頑強,將常德譽為東方之史達林格勒。羅斯福和邱吉爾跟蔣介石提及常德會戰,蔣表示一定能守住常德,拖住日本在華軍力。但事實上餘程萬沒能守住,美國人又遲遲不答應增加援助物資,這讓老蔣很惱火。
只有這個原因能解釋他為什麼想殺餘程萬,否則難道真是因為餘「膽怯無能,狀貌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