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芳:為華為效命26年,曾兩度辭職挽救華為,最後一次真走了

2020-12-10 豈止史實

1987年,"華為"在我國深圳正式註冊成立,此時有誰能想到在數十年之後這家企業會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第六十一位呢?眾所周知,"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可謂是大器晚成。

任正非在自己四十三歲那一年才開始創業,不惑之年始見春,要的不僅是才幹還需要有異於常人的勇氣。在他的領導之下,從一件小小的山寨公司,逐漸成長為讓世界為之震驚的科技巨頭。

人們將任正非稱作真正的商業思想家,稱頌他是一個為了觀念而戰的硬漢。如果說任正非是"華為"的奠基人,那麼還有一個人她則是華為的女皇,她就是孫亞芳,與任正非一樣在華為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作為進入美國《福布斯》"最有權勢女性"年度榜單的女人之一,孫亞芳所具備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她與"華為"也有著十分深厚的緣分。

孫亞芳辭職華為的話題曾經一度被大眾熱議,直到最後一次的真正"分手"至今也有許多人認為是"假戲真做"。

想必真正的內情如何也只有當事人才知曉,無法否認的是那些年彼此攜手奮鬥走過的真切歲月,和一起將一家企業推向世界舞臺的斐然成就。

不惑之年的創業人

1944年,任正非出生於貴州安順鎮寧縣的一個貧瘠小山村。他的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生活拮据。任正非的父親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無論家庭條件多麼貧困,他始終堅持讓孩子讀書。

於是,縱使家貧,任正非並沒有輟學,並且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重慶大學學習。奈何世事弄人,就在任正非畢業前夕文革爆發,任父受到牽連遭受了一系列的迫害。

即便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之下,任父仍舊鼓勵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放棄學習,任正非大學畢業以後選擇了參軍,之後因國家整建制任正非專業至深圳南海石油基地工作。

1987年,時年四十三歲的任正非辭職下海創業。不久之後,任正非憑藉代理香港某企業程控交換機成功收穫了自己創業的第一桶金

而後,從C&C08機的研發開始,任正非帶領華為一步一步從一間小企業逐漸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躋身世界舞臺的著名企業。

任正非也隨之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企業家,還曾經入選美國《時代》雜誌全球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成為入選福布斯年度商業人物之跨國經營商業領袖之一。

作為一位年過四十卻毅然放棄穩定的生活,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下海創業從零開始,任正非這一系列的舉措無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氣,這樣的魄力著實讓人敬佩。

創業的人千千萬,但是能像任正非這樣無論在人生哪一階段都能保持一顆永遠充滿熱情的心,始終在激流中逆流而上,敢拼敢闖的人實屬罕見。如果說"華為"是中國的驕傲,那麼任正非就是這個驕傲的締造者。

她是"華為"背後的女人

提起"華為",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任正非,緊接著馬上會想到的人則是孫亞芳了。這個被譽為"華為女皇"的女人,這個在"華為"背後為之奮鬥二十餘載的女人,在華為有著絲毫不亞於奠基人任正非的地位。

1982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的孫亞芳在某國營無線電廠任職技術員。一年之後,孫亞芳選擇進入研究所成為一名教師。而後,孫亞芳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工程師。

直到1992年,孫亞芳迎來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進入華為工作,開始了她與華為的故事。孫亞芳在華為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開始,逐漸成長為培訓中心主任、採購部主任、武漢辦事處主任,到華為市場部總裁,再到華為的董事長。

在華為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她從一名小小的工程師,一點點累積、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掌舵人,成為繼任正非之後的又一華為傳奇人物。

據說,在華為內部只有孫亞芳"教訓"下屬與任正非有的一拼,二者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御下也是十分嚴格,加之其嚴謹細膩、雷厲風行的性格,在公司內部極少有人能夠與其正面交鋒。

孫亞芳不僅一手建立了華為的市場體系,而且華為的發展離不開其在追求細節、不斷精益求精的內部管理,可以說是孫亞芳奠定了華為高效優質的執行文化。

作為華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任正非與孫亞芳甚至被外界成為華為的"左非右芳"。多年來,正是這一左一右配合產生的巨大火花,確立了華為的管理格局,讓華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成功。

三度辭職引發熱議

隨著華為的成功,孫亞芳這個女強人的名氣也日益增長。雖然不是華為的創始人,但是曾經卻作為華為數一數二的掌權者之一的女性,圍繞孫亞芳與華為的話題一直以來都很多。其中,"三度辭職"一度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作為世界著名的企業,企業高層引發的人事變動無疑能夠引發各界的關注。據說,孫亞芳在華為曾經三次請辭。第一次,發生在其進入華為後第四年。

此時的孫亞芳還未坐上華為的"第一把交椅",處於帶動公司內部人事洗牌換血的目的,華為內部提出"重新競聘上崗"的概念。於是,孫亞芳帶頭述職、請辭,參加新一輪的員工整訓,使華為內部重新換血,再次煥然一新充滿競爭力。

外界議論紛紛的孫亞芳的"第二次請辭",據說是因為當時任正非有意將自己的兒子任平引入華為高層,由此引發了許多高管的歧義,包括時任華為董事長孫亞芳為此不惜提出離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消息一經擴散,隨即引發熱議。甚至有媒體宣稱"華為將發生一場人事地震",一時間有關華為的負面輿論鋪天蓋地。隨著輿論的發酵,華為公司第一時間做出了必要的回應,對相關不實報導予以否認,並發表相關聲明。

相關媒體也為早前的失實報導刊登了澄清及致歉,包括創始人任正非也對"孫亞芳被迫離職"的傳言進行了回應,親自否認了傳言並表示華為絕不走家族企業的發展道路,也不會一個人決定公司的命運。

孫亞芳的"第三次請辭"則是真正的為其在華為的二十六年歲月畫下句點,孫亞芳離職以後梁華從她的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傳奇的書寫。

孫亞芳從華為離職的時候已經年過六旬,在華為的二十六年裡,她與華為共同成長、相互成就。無論外界對孫亞芳的離開如何評論,我們無法否認的是華為因為有了孫亞芳而有所發展,孫亞芳因為在華為而有所成就。

文/趙賀瀾

相關焦點

  • 孫亞芳:效命於華為26年,為挽救華為曾兩度辭職,最後一次真走了
    」,這個女人算是一個,她就是效命於華為26年之久的孫亞芳。其實和1996年,華為的市場部集體大辭職事件有關,這場市場部的集體大離職也讓孫亞芳一手打造了華為的人力資源體系。在這場離職重新競聘的考核之中,大約30%左右的幹部被刷下來,一些有能力的人最終脫穎而出,繼續為華為發光發熱,孫亞芳用這場離職挽救了即將進入倦怠期的華為。
  • 孫亞芳:曾兩度請辭挽救華為,為其效命26年,這一次是真的走了
    而他在1987年正式註冊成立的「華為」,在數十年之後成長成為了世界500強的第61位,並讓所有人為之驚嘆。任正非是華為公司的奠基人,並且稱他為真正的為了觀念而戰的商業思想家。而華為除了他,還有一位「女戰士」,也是華為的「女皇,她就是孫亞芳,在華為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1996年,孫亞芳帶領7000人辭職華為,任正非稱讚:感謝她救了華為
    一、說孫亞芳是「華為的救命恩人」一點也不誇張,她曾經數次力挽狂瀾,拯救華為於危難之中。1992年,孫亞芳剛加入華為,在市場部擔任工程師時,就為華為立下了汗馬功勞。有能力的新員工上不去,便也跟著懶惰下來,如此惡性循環,華為遲早面臨倒閉。這個時候,孫亞芳再一次帶領市場部7000員工,一同向公司遞交了兩份報告——辭職報告和述職報告,在華為掀起了「先辭職、再競崗」風暴。公司根據這兩份報告做出人力需求評估,評估後再決定讓員工留下還是離開。
  • 65歲「華為女皇」孫亞芳:任正非背後的女人,真是個狠角色
    事實上,還真不是。 按照任正非的想法,華為一直都在冬天裡艱難求生。 這背後,是數十萬人的堅守與死磕。 華為成立33年來,經歷過無數次斷臂求生。 而幾乎每一次,都離不開一個女人的謀劃和拍板。
  • 站在任正非背後的女人:這些年,「虎媽」孫亞芳在華為都做了什麼
    這麼多年,華為經歷過許多風雨,華為的發展史上從來不缺少困難,同樣也不缺拯救華為的英雄,這其中,有位著名的「華為女劍客」,她們為華為的發展增添了一些亮麗的風景。在華為內部,盛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左非右芳"或者是「狼爸虎媽」。
  • 華為第三次大辭職運動,孫亞芳為何不反對?任正非:打破工號制度
    任正非又要來一次大辭去職務運動,但這一次孫亞芳為何不再對立?任正非:廢棄工號準則,再現天道酬勤。聲明:風起堂原創文章,嚴禁抄襲轉移,侵權必究01華為的工號準則帶來什麼?上一次堅決對立任正非第二次大辭去職務運動的孫亞芳,這一次沒有對立,而是挑選了積極支持。在華為的前20年開展史上,曾有過3次大辭去職務運動(第二次未被執行)。
  • 孫亞芳:最懂任正非的貴州人
    任正非等華為高層看到了這一變化,於是就出現了1996年孫亞芳帶領的市場人員集體大辭職事件,由此開啟土狼變身之旅。二是「獅子」。如同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獅子用尿液圈定領地一樣,在市場大發展中,華為培養起來一批善於分割市場、經營領地並能協同作戰的「獅子」型營銷幹部。
  • 華為中少有的「狠角色」
    在華為創立初期,由於名氣太小只能賒帳銷售,而他們收到的第一筆貨款就是50萬元。當時不少人覺得華為應該拿這筆錢繼續擴大產能,然而孫亞芳卻提出,已經好幾個月沒給工人發工資了,這筆錢應該率先發給工人。任正非最後也拍板贊成了孫亞芳的決定,工人在收到工資後,幹勁更足,華為直接躍升一個大臺階。華為對員工的關懷也是從這個時候產生的。不過孫亞芳做的可不僅僅是關懷員工,更是多次促進員工體系改革發展。
  • 孫亞芳:華為不能成為人才集散地!任正非:人又不是我趕跑的
    任正非召開人才討論會如果說在華為的成長曆程中,有哪一次危機對任正非的打擊最大,那一定會有李一男事件。就連孫亞芳都說:「華為不能成為人才集散地,我們必須想辦法留住華為想留住的人,讓『狼群』在矛盾和平衡中不斷奔跑。」任正非一看這架勢不對,心想這會開著開著,怎麼變成了對自己的批判會了?再說那些人要離開華為,又不是我趕跑的?
  • 話音剛落,孫亞芳反駁:你不了解他
    孫亞芳提煉的的這三點,逐漸也成了華為文化靈魂,也就是今天的華為哲學: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第一次大辭職運動後的第三年,任正非又想再來一次,讓張建國主持推動。但當張建國拿著方案向孫亞芳匯報時,卻被孫亞芳斬釘截鐵的拒絕。孫亞芳告訴任正非,當年的辭職再競聘,是無法準確判斷一個人的不得已行為,是小公司的做法。
  • 華為董事長選舉冷場,任正非說了1個故事,下午就全票通過
    華為作為中國企業100強,其選拔高層的制度亦是如此,在華為,只要有能力,都有機會坐上CEO的位置,在這裡沒有獨裁,唯有實力說話。華為董事長選舉冷場任正非1987年創立華為,當年他43歲,公司發展前期,體制還不完善,科學管理也有待提升,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任正非決定選拔董事長。
  • 華為的第一個10年,從實力最弱到最後的贏家
    一、起點極低  1987年9月15日,時年43歲的任正非被深圳南油集團除名,處於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的人生低谷,被逼無奈遂與5位合伙人共同出資2萬元,註冊成立深圳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即華為的前身。在電子信息產業中,要麼成為領先者,要麼被淘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1992年,華為銷售額突破1億,1998年銷售額達到89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24%,增長速度最低的1997年也達到了58%。  1994年,華為員工人數突破1000人,到1998年員工人數已經達到了10000人。
  • 華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 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由田興普接任
    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華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前華為總裁孫亞芳卸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由田興普接任。此外,包括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內的4名主要人員全部退出,新增董慶陽、陳志東為主要人員。
  • 任正非卸任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
    4月14日消息,據天眼查數據顯示,4月10日,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任正非卸任董事。同時,孫亞芳卸任法定代表人,由田興普接任,後者為華為北京研發所所長。  此外,包括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內的4名主要人員全部退出,新增董慶陽、陳志東、彭中陽為主要人員。
  • 也是華為的「女皇」!其存在就是個狠角色
    其實除了任正非以外,在華為整個發展的歷程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她被稱之為任正非背後的女人,也是華為「女皇」一樣的存在。華為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到現在,成為國際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高科技巨頭,實現了5G核心技術的領先之後,就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重視。
  • 華為7000名老員工集體辭職,任正非:支持,華為沒終身成就這一說
    7000餘老員工「集體辭職」華為這麼大的企業,每年辭職和入職的人不在少數,這是一個企業的發展新鮮血液流動的表現。但前些年,華為卻有7000名員工「主動辭職」,而任正非甚至還鼓勵他們辭職,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其實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集體大辭職。
  • 任正非「炒掉」30%的幹部,「鯰魚效應」在華為的首秀,真漂亮
    但任正非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於華為來說,外部的市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沒有內部員工的齊心協力,是根本不可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而不可能走到現在。
  • 院士、少將、神舟飛船總工程師、華為原董事長,都來自這裡
    、以華為公司原董事長孫亞芳為代表的IT領軍人物等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國內外電子信息領域的中堅力量,為我國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譚述森曾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1年、2001年、2003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7年榮立個人一等功,2014年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華為員工來自哪些大學?華為校招35所高校名單
    眾所周知,華為是我國很厲害的一家企業,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如果能進入這樣的大公司,前景將相當不錯。不過,華為的招聘條件往往是比較苛刻的,對學校、學歷的高要求缺一不可。本期,我將為大家介紹華為只招的35所大學以及華為是否只招本科21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