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之世。」正是在這一時期,易學也進入到全面興盛的時代,在象數與義理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就北宋的象數易學來說,出現了專門的「河圖洛書」之學,超越既有的卦交象數形式,向上追究聖人畫卦之所以然,這方面以劉牧為代表:創造出次序嚴整的先天象數學,推究天地陰陽變化之本然,為經傳之象數學提供理論基礎,這方面以邵雍為代表:漢易中的卦氣說、卦變說以及各種象數義例也都在新的象數觀念下得到了轉換和發展,這方面以李之才、李溉等人為代表。
「圖書」之學和先天象數學一方面是對漢易象數學觀念的超越,另一方面也是漢易象數學深入發展的結果,二者在漢易之外創造出易學象數學的新樣態,在易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象數學創造發展的同時,北宋義理易學作為當時易學的主流話語,也是碩果纍纍。中唐以來的儒學復興運動,隨著北宋統一的政治文化體的穩固,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這種儒學復興運動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於排斥佛老,承接道統,站在理論的高度來論證儒家的仁義禮樂的文化理想,建立一個取代佛老特別是佛教的新儒家哲學,另一方面在於力圖從這種哲學中引申出一套經世之學和心性之學,以配合當時的改革事業,培養一批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才…當時具有不同傾向的思想家圍繞著明體達用進行探索,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周易》作為主要的經典依據,易學的繁榮就是由於這種具體的歷史動因而促成的。」
可以說,深入挖掘儒家在天道性命上的義理內涵,並將之貫徹到政治文化的實踐中去乃是北宋義理易學的主題,也是當時理學的主題。就理學的發展來說,從宋初三先生胡暖、孫復、石介,到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穎、程頤,無一不是以《易》為其主要哲學資源建構起各自的學說系統。
之所以《易》成為理學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資源,就在於易學所具有的以太極陰陽為核心的宇宙本體論系統,乃是建構完善的天道性命的學說的基礎,韓愈、李朝選擇《大學》《中庸》的價值觀和心性論來與佛教抗衡,固然是遠見卓識,但二者並不具有充足的宇宙本體論的形上學支撐,為完善的新儒學理論系統奠基並創立其規模的任務必須要由 《易》來完成。現略述北宋五子易學如下: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以太極陰陽的宇宙論為基礎,會通《易》與《中庸》,以太極而立人極,提出「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建構起理學中第一個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學說系統。張載之學也是「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他以氣為核心建構形上學系統,發揮易學陰陽對待、有無顯隱的思想:「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邵雍的思想一則是以太極生陰陽的「加一倍法」創立了先天象數學,揭出「畫前有易」的命題,深化了易學象數學的理論內涵:二則是以先天象數學為基礎,發揮陰陽剛柔動靜交互相生的思想,構造了一套涵納萬物生化和歷史興替的宇宙歷史圖式。程穎的思想混淪超邁,將大易生生之道與孔孟仁說融釋為一,開顯出仁與天理通而為一的易學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