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即使你謹慎小心處處防備,也難免會有吃虧的時候。
吃虧意味著捨棄和犧牲,很多人把「吃虧是福」當成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一種胸懷和風度。
但老王認為,凡事皆有度,不是所有的吃虧都能變成福氣。
田小姐工作5年了,工作越幹越心累。她算是個能吃苦能幹活的老實人,對身邊人一直很友好。
同事推卸責任,她會攬過來。有同事工作挑肥揀瘦,把那些難搞的工作都交給她,她也都應承下來。有人擠兌她,她也都能忍了下來……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剛加入一家公司的時候,她也想過要為自己爭取權利。但身邊的親友勸她低調忍讓,不要爭強好勝,反反覆覆地說著「吃虧是福」等等老經驗。尤其她還是個職場新人,更避免跟同事起衝突,才能在職場站穩腳跟。田小姐的性格靦腆,又很敏感,特別害怕同事關係鬧僵了,也就遵從這條準則很多事情都忍了下來。可道理落入工作中,田小姐卻嘗盡了苦頭。
久而久之,她和同事、領導之間便形成了一種被動的相處模式,她永遠處於隨時可被支配的狀態,並被人當做理所有應當。她成了指哪打哪的「職場工具」,誰都可以「捏」的「軟柿子」。
她曾跳槽一次,可即使換了一家公司,情況還是如此,做錯一點事情會被眾人指責,無止境的加班,苦活累活都被堆在她頭上……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上,總有一些人把吃虧是福當成一切的準則,用它來安慰自己的失意,平復心底的不公。但從本質上,它無法幫到自己,甚至會成為別人欺負的對象。
老王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你付出善良和忍讓,對方就會投桃報李。過度的忍讓,只會餵養別人的惡念,讓人更加無度地驅使你,利用你。
在職場上,吃虧究竟是不是福?老王這樣看:
1、把苦難合理化,並不是真正的豁達
人們總是習慣把一些難題、困境、情緒合理化,所以職場上很多委屈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吃了虧的「福」。
就比如賀先生,就曾把吃虧是福當成了萬能鑰匙,化解一切難題。他幫同事列印文件、做方案,被領導叫去加班,替同事背鍋挨批評,幫忙的事情沒做好被同事指桑罵槐……
其實賀先生心裡很憋屈,但他性格溫和,又不善表達,轉念一想自己還年輕,而且作為職場新人吃點虧是應該的。一句「吃虧是福」,反覆自我洗腦,撫平心底的委屈。
但他卻沒有去真正思考,任何職場難題其實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而他卻習慣了吃各種各樣的虧,這本身就是一種逃避思維。只會讓他吃更多沒有價值的苦頭,承受更多的工作量,承受更多讓人疲憊的情緒,卻只能自顧自地委屈。
老王認為,把苦難合理化,並不是真正的豁達。吃虧是福的本質是為了不再吃虧,把事情處理得更好,並不是單純地把困境合理化,忍氣吞聲,自我安慰。否則你的職場,只會越走越糟,陷入惡性循環,而無法進入上升通道。
2、虧是福不是單純的咽下苦
老王認為吃虧之所以能夠轉化為福。並不是要單純地咽下苦,而重點是在於如何在吃虧中提煉價值。
就比如賀姐曾經因為一時疏忽被同事鑽了空子,在領導面前告了一狀,讓她吃了悶虧。但下一次同樣的情況,她就會格外的小心,避免同樣的悲劇發生。如此一來,上次吃過的虧才能真正地轉化為經驗和智慧。
總之,吃虧若想變成福,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復盤,從這些損失中提煉經驗,提升處理問題的技巧,指導未來。
3、停止自我欺騙,才能重新塑造職場環境。
豁達淡然是美德,但並不意味著自我欺騙。
可能每個人在職場生涯中,都可能會碰到一兩個這樣的老實人。他們做事踏實,任勞任怨,性格軟,好說話,甚至好欺負。小林就是這樣的人,平常吃點苦頭也怎麼不吭聲。
當時小林的公司有一次去總部深造的機會,領導找到了小林問他有沒有想法。但另一位同事之前找過他,一通訴苦說自己生活壓力大,小林績效一直都很好,提成也多,希望他把機會讓給自己,說到動情處還潸然落淚。當時小林心軟,也就沒有和領導爭取,放棄了這次深造的機會。
這位同事到總部進修後回來不久就升職了,但是和小林卻形同陌路,沒有半分感激,逢人就說領導英明,把領導哄的很開心。後來聽同事聊天中,小林才知道,其實這位同事家庭條件非常優越,根本不是她所說的生活壓力大等等。小林才知道自己受了欺騙,但無論事實如何,他已經徹底地失去了這次機會。身邊的好友都為小林大呼不公,小林卻自我安慰吃虧是福。
對於職場人而言,最重要、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小林錯過了這一次尋找升值的機會,而下一次機會,卻不知何時能夠來臨。
老王認為,很多人在職場環境不容樂觀時,更願意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自己,甚至是欺騙自己。尤其是在這個雞湯遍地的年代,只要你想要站穩一種立場,似乎隨時都可以找出一大堆的雞湯為自己加持,可就算安慰了情緒,但問題始終還在。那麼你的職場註定要深陷泥潭,在無意義的苦惱中周旋。
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找出問題,作出改變,重塑自己職場環境,才能重新走入職場上升通道。
寫在最後
職場是一個充滿了殘酷競爭的舞臺,不應該用感性的道理去自我安慰,而是要理智地對待各種問題,解決問題。
而且,不是所有吃虧都有價值,也不要用未知的「福分」來自我安慰。盲目地信奉大道理,只會讓你迷失自我,與福氣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