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大部分職場人的狀態是「混日子」,從前讀書的時候是拿錢混日子,現在是拿日子混錢!
很多人都是沒有目標地工作,周一至周五隻要有工作都處於萎靡的狀態,一個月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發工資的那一天。
「混日子」這個詞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指生活、工作等方面過得不怎麼好,無目標,混混沌沌,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糊裡糊塗地生活。
同時,也指工作沒有責任心,得過且過。
混日子無非兩種結果,你辭掉工作,工作辭掉你?
那有沒有第三種結果呢?有!
那就是混下去遲早混成廢物。
可是對於「混日子」,我個人覺得需要從物質方面進行重新定義。
有錢的才叫混日子,沒錢的那叫熬日子,最終熬的還是自己的青春,熬的是自己平平無奇的資歷。
可這個時代不再是熬資歷能熬來的時代,工作十年和擁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不再劃等號。
那些混日子的人遲早要被淘汰出局,最終被職場拋棄,被這個時代拋棄。
如果你想通過混日子或者熬日子來謀得一位半職,那已經是昨日黃花,除非你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或背景靠山。
不然,每一個混日子的人最終都面臨慘澹的下場。
混日子,最終被日子所混。
而要想不被日子混,在職場上我們需要做好這三點。
01、不計較得失,感謝吃虧的自己
學會吃虧,不是忍受吃虧,是不計較於一時一地的得失。
在今天的職場上,很多人都害怕吃虧,害怕自己承擔了比別人更多的工作量。
其實,所謂「吃虧是福」並無假。
因為,你所做的事情,領導都看在眼裡,也清楚地明白你承擔了多少工作量,幹了多少活兒。
到最後,獲益的還是你自己。
其實,對於吃虧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在職場上兩個不同的階段去分析。
在剛畢業走入職場時,還是學習的階段,這個時期,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都可以嘗試多做一些工作。
無論是領導安排還是同事要求協助幫忙,可以體驗不同崗位所做的事情。
因為,這個時期是我們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最佳時期,也是積累工作經驗的黃金時期。
這個階段多吃點虧,幹不屬於自己本職工作範疇的事情,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和自我成長。
所以,對於這個階段來說,吃虧是福。
那麼,過了新人階段,我們工作3-5年以後,是否也要繼續承擔更多的工作量呢?
其實,如果是對自我成長有好處,能夠提升個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也是可以「吃虧」的。
但是,這裡的吃虧並不是指將自己當成一個便利貼,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搬。
學會區分和承擔額外的工作,領導和老闆都會看在眼裡,也會做到心中有數。
當有升職或加薪,甚至崗位調整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人一定會有你。
即便是不升職加薪,你也通過在不同崗位的鍛鍊學習到了一些知識,對你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有的小夥伴會說,拿多少工資幹多少活兒,所以拒絕「吃虧」。
但是,從過往經歷來看,最後獲益的人都是那些不計較得失,敢於吃虧的人。
所以,在職場上,不要太過於計較得失,而且要感謝那些年吃過虧的自己。
02、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職場上,那些混日子的人往往會成群結隊,有著自己的小幫派。
他們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努力,也不希望自己小團隊裡的人比自己努力。
有時候,本來你不想混日子的,但是身邊的人都在混日子,你也跟著混日子了。
這種現象是體制內非常明顯,大部分的人都處於混日子的狀態。
當你工作的環境如此,或者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如此時,你自然而然也會有懶惰或懈怠的心態。
特別是對於工作多年的職場老人來說,更是會產生在職場摸魚的心態。
因為,反正工資有額就這麼一點,職位也沒法得到提升,幹多少活都這樣,那還不如混日子算了。
或者是看到身邊的同事都是混日子,也不積極努力地工作,整天渾水摸魚,得過且過。
然後自己也跟著渾水摸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其實,什麼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所以才會導致不加薪和得不到晉升。
摒除內在因素以外,針對外在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譬如某些公司的文化氛圍如此,員工狀態都是處於混日子的狀態,那這樣的公司也沒有必要待下去,趕緊換家公司是最好的。
正如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能改變自己。
選擇去一家文化氛圍較好的公司工作,不要將自己的職業前途埋沒在一家對自己沒有好處的公司。
所以,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的時候,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
03、未雨綢繆,及早做好規劃
每一個在職場上混日子的人,最終都會加倍去償還那些被辜負的歲月。
這個社會,存在這一個非常可怕的二八法則。
20%的人掌握著這個社會80%的財富,80%的人要為這20%的人服務。
而那些成功實現階級流動的人,無疑都是堅持努力的人。
可能沒有辦法選擇現在的人生,但你可以去改造它從而獲得新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跳出百分之二十的局限。
因為你今天不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明天你可能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應付你不想要的生活。
所以,要麼混日子等著被辭退,要麼拼命贏未來。
當你的工作性質或類型達不到你預期的時候,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做好準備,達成個人職業目標。
蔡康永說過這樣一句話:
職場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感,尋找屬於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永遠比拉下幾個潛在的威脅者重要得多。你的對手是趕不完的,如果自身競爭力不同步提升,同級別的對手只會越來越多。混日子使人焦慮,混日子並不輕鬆。 不管公司還是個人,長期來看,不管對方混不混日子,自己不混日子總是更為划算的。
所以,混日子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不要把工作當成混日子,更不要把混日子當成混工資。
因為,混日子的結果都將會是人財兩空,成為「廢物」。
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定位好個人職業目標,學會自律自控,才有可能不被社會所拋棄。
不要放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歸根結底,你的心態,決定你的選擇,而你的選擇,決定你的未來。
作者:王丹豔,CCDM中國職業規劃師、BSC高級職業規劃師、美國舒伯學派職業規劃師、9年以上企業項目管理、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5年以上企業培訓講師、平臺籤約作者。
歡迎關注:職場女性後花園,分享更多職場領域成長好文。